:
意見回饋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之思路與實踐

2019/10/29 @臺灣

示意圖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之思路與實踐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之思路與實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 段兆麟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一、緒論──都市農業的意義與重要性

  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是農業發展的一種特殊型態,是以區位作為分類變項的農業型態。都市農業是指位處都市地區的農業,包括城市地區與城郊地區的農業。由於區位的特殊性,都市農業的經營目的、經營的型態與內容、市場與顧客、服務方式及社會責任等,都有別於一般位處鄉村地區的農業。
  都市農業是都市化的產物,一個地區都市化後,工商業興起,人口密集,建築物櫛比鱗次,汙染劇增,工作緊張,人際關係淡薄,生活品質隨之下降,此時亟需綠地及休閒空間,以平衡市民心理與生理的壓力。農業擁有最多的綠地,農村田園景色優美,水及空氣清新自然,人情味濃厚,所以是提供休閒遊憩、平衡身心壓力最佳的場地。因此,都市裡的農場存在意義其實相當於公園綠地,左擁綠野美景,右賞鳥語花香,但又多一分鄉土文化體驗以及人情關懷,是市民最具有人性化的休閒空間。
  台灣研究都市農業起源甚早。大約在1990年代後期,林梓聯、江榮吉、蕭清仁、林英彥、蔡宏進等專家學者,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在兩岸輪流舉辦都市農業研討會,發表論文,探討都市農業的議題,此為台灣研究都市農業的濫觴。當時林梓聯(1996)提出都市農業具有下列功能:

  由於都市農業與市民生活具有互補互助的效能,因此都市農業係調和農業與人、都市及自然的關係。吾人應從食物系統、休閒生活、教育體驗、景觀美學、環境生態、文化保存、永續發展等觀點,正視農業在都市的深層意義。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個直轄市建制之後,具有實施都市農業的條件,並顯現其重要性。
  本文首先以文獻探討法,回顧「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近五年的主要議題;其次就推行都市農業地區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兩個主題予以闡述與建議。

二、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議題與特性

(一)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議題
  都市發展融合農業功能是世界的趨勢,各國皆重視都市農業的建設。本文綜整「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2015年迄今,各年度各期的主要議題如下:

  1. 2015年(第29、30期)

  1. 2016年(第31期)

  1. 2017年(第32、33期)

  1. 2018年(第34、35期)

(二)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特性
  綜觀五年來世界對都市農業研討的議題,可知都市農業的特性如下:

  1. 都市農業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為主要的內涵,但依都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而異其重點。
      在開發中國家,生產性是基礎的,城市化過程中一定保護農業的適度生存發展;在提高農業的生產性功能的同時,注意發揮其生態性、生活性的功能。在已開發國家中,都市農業的生態性與生活性則高於生產性。都市農業的三種特性構成都市農業內涵的三個部分,因此都市農業的組成可用以下公式表達。此公式指明都市農業兼具生產性、生態性、生活性的功能:

都市農業=生鮮安全農產品+公益性園林綠地環境+農業休閒體驗

  1. 食物供應是都市農業的基本功能。CRFS特別重視在地性、生鮮、安全、便利,縮短食物里程的特性。

  2. 特重CRFS的永續發展,即推動都市農業的進階版UA+。保護農地,重視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培訓青年農民,提倡農業生態理念、搶救城郊里山、重視規劃機制等。

  3. 農業食物的生產方式多元化。城區食物雖然主要來自郊區生產,但社區支持農業、市民農園、認養農園(Owner’s Farm)、屋頂菜園等普遍存在。

  4. 生產活動減少環境負擔,推廣循環農業模式。農業產銷應採可回收方式,減少廢棄物,節能減碳,利用綠色能源(如太陽能)。

  5. 注意氣候異常對城郊農業生產的衝擊,防止天然災害。

  6. 重視城郊地區農村的生活品質與文化保存。推行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農業景觀(可食景觀)、傳統文化保存、生態教育體驗等。

  7. 重視社區參與。地方相關單位及人員參加CRFS的規劃與推行,社區支持農業制度、社區與農民合作、提倡社區行動主義,社區引導政策、關注移入居民的需求等。

三、都市農業地景營造

(一)都市農業景觀管理

  地景的本質是「美」,所以美學原理指導地景營造。

  1. 景觀的重要性
  1. 景觀與景觀管理的意義

(二) 農業美學的原理

  1. 一般美學原理:都市農業景觀管理(landscape management),就是對自然或人為環境景物所進行規劃設計、調整及維護的活動,以產生美的意象,而提高遊客的滿意程度。
  1. 自然景觀的美學特徵
  1. 人文景觀的美學特徵

(三) 美學原理在細部景觀營造的應用

  所謂細部景觀管理,係在主體景觀之外,具有輔助性、襯托性、零散性景觀效果的景物形象。列舉如下:

  1. 植栽管理

  2. 草坪管理

  3. 水塘管理

  4. 空地管理

  5. 建築物管理

  6. 廁所管理

  7. 排水溝渠管理

  8. 車道及步道管理

  9. 停車場管理

  10. 解說牌管理

  11. 休息座椅管理

  12. 環保設施管理

(四) 台灣六都地景營造的範例

  1. 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海芋地景​

  2. 新北市淡水區忠寮市民農園

  3. 桃園市蘆竹區坑子溪休閒農業區茶園地景

  4. 台中市東勢區東勢林場

  5. 台南市大內區走馬瀨休閒農場

  6. 高雄市美濃區毛豆產業地景

(五)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的建議

  1. 植物地景盡量採取「可食地景」方式。

  2. 採用本土植物樹種。

  3. 基於生物多樣性概念,以叢聚方式營造地景。

  4. 考慮生態的效果,營造動植物共生的地景。

  5. 地景樹種儘可能選擇有防治空氣汙染、噪音汙染的樹種。

四、都市農業教育體驗

(一)教育體驗的意義與理念

  1. 意義
      教育部頒布「201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學習領域分為七個學習領域,其中一項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該領域的一項教學實施即為「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自然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運用社區內的環境資源、參觀博物館、農場或做野外考察、利用圖書館、教育資料館,以及提供諮詢的專家等,以幫助學生做有效率的學習」,可見農場是政府規定實施自然教育的場地之一。都市中小學生前往郊區或農場實施自然生態教育,是教育界的需要,亦是農業界的貢獻,這便是「教育體驗」類型的休閒農場。
      另從環境教育及食農教育層面認知城郊農場的功能。「環境教育法」第1條及19條指出:為了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認知、環境倫理與責任,教師、學生均應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其次,為推廣食農教育應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增進國民健康,促進全民參與及支持農業發展,強化城鄉交流,維護飲食安全及農業文化傳承,宜鼓勵民眾前往農場學習農產品生產過程。所以城郊農場是實施環境教育和食農教育最佳的場域。

  2. 理念

  教育理論對於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途徑,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種論述。提倡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於學習者內在的心理結構,教育的功能在於開展學習者的心理結構,培育知性的種子。提倡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於環境,教育的功能在於訓練學習者的感官以獲取環境中的資料。此二論述雖然歷經若干學者試圖調和,但學習者透過感官從環境中汲取資料,是知識形成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學者杜威(Dewey)主張「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認為經驗是活動的產物,「行以求知」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現代學校的自然教育已不能以學校教育、課本知識為滿足,必須走出校門,尋求讓學生參與、操作、體驗的學習機會。郊區或農場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場場主是實務經驗培養出來的教師,因此農場是實施戶外自然教育最佳的場所。農場應將其自然生態資源整理而設計成有系統有條理的教育體驗活動,對學生及社會大眾提供自然知識的學習機會,如設計學習單,規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及應完成的學習作業。

(二)都市農業教育體驗的類型

  1. 農林漁牧主題體驗型
      農林漁牧主題體驗型以農林漁牧體驗與環境生態及農業創新科技學習為目的。農作、森林、養殖、畜牧體驗,從動植物的栽培管理與飼養管理過程,農林漁牧操作體驗、生態環境認識,創新科技展示,及以農業六產化提升價值的展示與解說,都是學習的內涵。循環農業的生產模式符合環境意識,已有若干休閒農場設置魚菜共生的體驗活動。
      建議增加永續農業思路下農林漁牧經營模式的教育體驗活動;增加農業生產對廢棄物、廢棄水減量及節約能源方面,創新生產系統的教育解說。

  2. 安全農業主題體驗型
      都市農業生產特性是生鮮與安全。都市農業生產教育體驗,應推廣農業生產的自然農法、產銷履歷制度、友善環境耕作、有機農業等知識與操作方法。介紹農產品安全的驗證制度,以及設計市民可以親身體驗的農事活動,以增進市民對安全農業的認知,並達到推廣安全農業,促進市民健康的目的。安全農業體驗特別適合對國中小學生實施,將安全農業的概念從幼年奠立。
      建議增加城市屋頂菜園、市民農園的體驗與指導。

  3. 食農教育主題體驗型
      食農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業教育體驗、飲食教育體驗為目的,瞭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餐桌到腸胃的過程。從食材生產、加工運銷過程、食品安全,及飲食相關知能、健康飲食、飲食文化、在地食物消費、低碳飲食、永續餐飲材料、綠色餐廳、永續農業推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等,皆可構成食農教育體驗的內容。
      建議特別加強CSA、食物與環境關係的解說教育與體驗。

  4. 環境教育主題體驗型
      環境教育主題係「環境教育法」的要旨在城郊農場的實踐,設計體驗活動,以供市民參與與學習。環境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一體化為目的。經營內容包含生態教育、環境教育、食農教育。園區內以生態工法及友善環境耕作方法,促進場內的生物多樣性。整合在地特色自然環境資源,例如地形地貌、生產地景、動植物棲地,提供豐富的導覽解說,提升民眾對大自然的認識,進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建議可加強氣候變遷及城郊里山環境生態的體驗內容。

  5. 文化教育主題體驗型
      文化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村生活文化、農業產業文化體驗學習為目的。舉凡農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農村生活層面,及一切農林漁牧的作物或牲畜制度、品種、栽培或飼養管理技術,設施設備器具、生產資材、加工技術、運輸儲藏方式、灌溉設施、二十四節氣支配農耕制度等皆可構成農業文化教育體驗的內容。
      建議可加強新住民(新移民)文化的體驗內容。

五、結論

  都市農業是以城鄉區位作為分類變項的一種農業發展類型。一個地區都市化之後,其地區內的農業特性將隨之改變。改變後將提高農業的都市性,使農業資源為都市服務。台灣過去較少都市農業的特性。但隨著「六都」的成立,都市出現較大的郊區,都市農業乃逐漸成形,而其必要性與重要性逐漸升高。
  都市農業是世界都市發展的潮流。本文依據各國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以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二大範疇為探討的對象,研提改進的建議,期盼藉此助推台灣都市農業發展達致國際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鑫、許玲玉,1992,人與景觀,2005年5月28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topic/land/book2.htm

  2. 江榮吉,1996,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發展,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3. 李阿嬌、傅仰人,2018,都市農業:U-Farming都市農業,科學發展,552期,pp.16-21,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4. 林英彥,1996,城市化過程中保護農業政策以及發展二、三級產業與農業的關係,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5. 林梓聯,1996,都市農業的條件、功能、形式及結構,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6. 段兆麟,1997,都市農業在台灣的發展─高雄市個案,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7. 段兆麟,2001,體驗式經濟在農業的實踐,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學會,廣東,深圳。

  8. 段兆麟,2010,都市農業的原理與實踐-臺灣高雄市案例,中歐社會論壇都市農業分會研討會暨武漢海峽兩岸都市農業論壇,武漢:武漢市人民政府。

  9. 段兆麟,2011,未來五都農業發展的定位-休閒農業的角色與功能,農業世界,第329期,pp.38~44,農業世界雜誌社。

  10. 段兆麟,2014,台灣都市農業發展的思路、現狀與趨勢,第四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研討會,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11. 段兆麟,2019,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四版一刷),臺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劉黎明,2009,景觀美學原理,取自:http://www.epa.com.tw/landscape/la-a7016.htm

  13. 蔡宏進,1996,都市化過程及相關的土地與人口遷移政策,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14. 蕭清仁,1996,都市近郊設施園藝直銷對農民所得與都市農業發展之探討,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15. Mougeot, Luc J. A.,2000,都市農業:概念和定義,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1)。

  16. The RUAF Foundation, 2015, City Region Food Systems.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29,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17. The RUAF Foundation, 2015, Rural-Urban Linkages,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0,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18. The RUAF Foundation, 2016, Inclusive Use of Urban Space,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1,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19. The RUAF Foundation, 2017, Urban Food-Waste-Energy Nexu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2,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20. The RUAF Foundation, 2017, Urban Agroecology,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3,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21. The RUAF Foundation, 2018, Measuring Impact,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4,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22. The RUAF Foundation, 2018, Youth in Food: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5,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段兆麟
段兆麟 行政副校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