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

2019/10/08 @臺灣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

  隨著「六都」建立,為滿足市區、郊區的環境平衡和觀光遊憩的需求,都市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2019年9月24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改場)主辦的「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城市科技桃花源」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探討了國際上都市農業的現況,並討論臺灣如何學習這些成果,運用新科技,打造具有在地都市特色的農業場景。
  桃改場廖乾華場長、農委會陳添壽副主任委員兩位貴賓致詞時,率先說明了都市農業的目的。廖場長認為,都市農業的主要目的是應對城鄉發展的問題,建議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讓鄉村生活融入都市之中。陳副主任委員則強調,全球77億人口主要集中在都市,而都市的生活、交通和環境壓力非常大,引進綠地將能有效舒緩以上壓力。不過,如何配置城市空間、選擇何種農業形態,都是立即的挑戰。在這方面,陳副主任委員指出,韓國首爾的都市農耕政策最為完善,臺灣可以取法首爾,做好永續性都市的規劃。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1
主講人和與談人暢聊如何協助民眾在都市中發展農業。

都市農業趨勢和適地適種
  到底什麼是「都市農業」?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盧虎生院長談及聯合國對都市農業的定義,即「利用在地資源、採用密集型生產方式,於都市或市郊區生產、加工、銷售等相關農產品的農業活動」,但他緊接指出,這個定義的內涵其實是「滿足都會居民心底對自然的呼喚」。臺灣是已發展國家,面臨人口減少、高齡化的問題,但都市化卻還在持續進行,因此人們都希望都市中有更多綠地,有必要討論和推動都會型農業。
  盧院長通過介紹荷蘭、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都市農業的成功發展,相信臺灣能效法新型的生產方式如垂直農業、食物森林,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商機。
  廖場長補充,為成功發展都市農業,必須瞭解土壤品質的重要性。民眾可以將自家土壤帶到農業改良場做免費分析,用專家推薦的肥料去提高土壤品質,種出更好的作物。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認為,選擇適合的作物也很重要。都市居家不適合種植多年生植物,建議民眾可選種一、二年生的植物,以及較少病蟲害的蔬菜,例如萵苣。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的功能和美學
  除了適地適種,對於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國家,都市農業也適合不同的功能。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段兆麟副校長強調都市農業有「三生」的功能,亦即生產、生活、生態。開發中國家以生產性功能為基礎,而對已開發國家來說,生態性與生活性則高於生產性功能。荷蘭都市中種植的水稻,其主要功能並非食用的生產性功能,而有景觀、涵養水源、平衡氣候等生態性和生活性功能。
  重視功能性的同時,段副校長沒有放棄景觀的美學原理:有序、多樣、清潔、生動、協調等等。將野性的自然化作人文的自然,會使都市農業更便於管理,也讓更多人願意投身進來。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2
學術專家、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同臺分享臺灣都市農業的願景。

城市中的農業健康療育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都市農業,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張育森教授認為,我們應該要將「農民的農業」變成「全民的農業」。不能只有學農、從農的人說農業很重要,也要讓都市人瞭解農業的重要性,並且願意參與這個產業。張教授提出的方案是農業健康療育,也就是藉由農業環境來療育身心靈。農委會科技處郭坤峯副處長表示贊同上述觀點,他提醒說,都市農業的目的和全國農業會議的結論——安全、永續、前瞻、幸福——完全吻合,期望早日邁向全民農業的幸福社會。
  有聽眾問道,「療育」和「療癒」是否不同?為何要用「療育」?這問題引起了張教授和與談人的感嘆。張教授指出,臺灣醫學界對「療癒」一詞有嚴格的定義,很多人不同意農業對人們身心靈的治療屬於「療癒」,因此,只能採用帶有教育意義的「療育」一詞,亦符合都市農業的內容。但張教授還是希望臺灣醫學界能參考國際現有制度與看法,將「農業健康療育」納入「療癒」的範圍。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3
國立臺灣大學張育森教授指出農業環境為身心靈帶來許多好處。

2015年至2019年都市農業推廣與社會網絡、產業建構
  在執行面的整體推動上,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楊志彬秘書長以臺北市為例,介紹了2015年以前都市農耕議題(楊秘書長自嘲道,那時還沒人敢把規模框大,只能說農「耕」,不敢說農「業」),以及2015年至今的都市農業發展成果。臺北市最初就有很好的發展潛力:由於經歷食安風暴,民眾希望能吃到安全的食物;許多從鄉村移入臺北的中年人有農耕經驗,也有許多都市人打算在退休後在田園生活;倡議之初即有社區大學扮演教育和傳播的角色;有許多閒置國有、市有土地可供運用。有了這些條件,自2015年啟動「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至今,臺北市不負眾望,取得長足進步,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激發了中、南部城市的友善競爭。
  談到未來展望,楊秘書長認為可以參考首爾在2017年發起的五年計畫,該計畫將使每戶人家都擁有園圃,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都市。但楊秘書長建議,不要把想像力受限於臺北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計畫應該因地制宜,凸顯出都市不同的個性。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4
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就相關議題交換了許多寶貴意見。

結語
  都市農業不僅可促進個人身心靈健康,在社會層面也可緩解城鄉發展問題,因此在國際間發展迅速,是臺灣民眾和政府部門都寄予厚望的產業。臺灣仍在摸索都市農業的在地發展形式,但我們有幸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期望通過整體規劃和政策推動,促進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把農業生產、農業生活推廣到都市中,讓都市人瞭解農業的魅力,邁向「全民農業」的社會。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