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村里減碳行動競賽 20村里社區「長期」深耕獲獎

2022/07/07 @臺灣

摘要

20個低碳村里因長年在地執行減碳、低碳作為,也在「長期參與專業組」獲得肯定。環保署表示,盼能以這些低碳村里做為淨零種子,除以自發力量落實多元節能減碳行動,也能吸引各地村里仿效其作法,進而普及至全國村里,由下而上、遍地開花,加速達成淨零家園目標。

示意圖

村里減碳行動競賽 20村里社區「長期」深耕獲獎

       環保署舉辦低碳永續家園「村里減碳行動」競賽,今年除銀、銅級組得獎村里外,20個低碳村里因長年在地執行減碳、低碳作為,也在「長期參與專業組」獲得肯定。環保署表示,長期組獲選村里在六大面向的行動項目均有涉獵,盼能以這些低碳村里做為淨零種子,除以自發力量落實多元節能減碳行動,也能吸引各地村里仿效其作法,進而普及至全國村里,由下而上、遍地開花,加速達成淨零家園目標。

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改變人的行為

       長期專業組獲獎村里遍及北中南東及離島,例如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有萬和一、二、三號公園,正是當初景尾溪流經之處,地勢相對低漥,是天然的滯洪地區,也是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環境教育的場域。
       但里內也處於都市熱島中心,近年致力推動綠屋頂與再生能源,2015年起與古亭地政事務所合作,於頂樓結合產業局田園城市及追日計畫,以及環保局低碳營造計畫,打造綠屋頂及太陽光電設備、雨水循環全回收的場域,不僅有效降低建築蓄熱,更推動社區綠能示範,營造萬和低碳環境教育示範點。
       2019年起更結合透水紙模步道工法,大規模提高社區的透水鋪面面積,除了可以在大雨時免於水患,也藉由保水加強夏季地面的降溫功能。萬和公園就提高30%的透水率,增加透水面積約600平方公尺。
       改變人的行為,是減碳的重要關鍵,萬和里辦公處多元地推動節能減碳活動,例如與新竹那羅部落建立物資交換平台,創造減碳的夥伴關係,共同提倡新的低碳生活方式。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廢棄物變身環保裝置藝術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召集鄰近企業、鄰長和志工投入社區綠美化及社區營造,於2011年首先投入基隆河綠美化工作,種植原生樹種,水尾灣防汛步道上種植櫻花、杜鵑、黃蟬和山茶花等花木,生態景觀豐富多變。
       智慧里里長夫婦長期推動「香草文化教育」,於水尾灣防汛步道打造香草荷花園區,並作為教案特色場所,並交由民眾認養、企業贊助共同維運,實踐低碳生活。
       2017年智慧里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里內各處有環保藝術創作,以再生的概念減少垃圾與廢棄物數量,以減廢再生的概念提高物品利用率。社區也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於社區停車場設置感應節能燈管、公寓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並用於社區照明;社區花園內設置雨水回收撲滿及環保裝置藝術。【延伸閱讀】- 研究指出都市花園與菜園為保育物種的重要關鍵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低碳旅遊、資源回收再利用增進減碳效益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的金龍湖具有豐富生態物種,基隆市野鳥學會調查並記錄了59種鳥類、13種青蛙及稀有保育類植物鐘萼木,可說是推廣低碳永續及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點。里長率居民積極推廣建築綠化降溫,於金龍湖步道及活動中心後方建置綠圍籬,增加綠化面積。
       五福里長期致力於推動低碳永續家園,2015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並持續推動低碳相關項目。為達建築節能,更換里內公寓內梯廳間照明為LED燈具;里內亦推廣低碳共餐、辦理資源回收、推廣低碳旅遊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等,增進減碳效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落實低碳飲食、成立節能志工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鄰近中原大學及元智大學,早期為農業用地,經土地重劃為社區大樓,屬新興社區,人口多為80年代由中南部北上工作的外來人口,里內有16個社區,夢幻公園為里內唯一的大型綠地。公園內植栽多樣且大樹林立,是居民重要的活動空間。
       里長與里民共同利用大樓閒置空間,打造多處農園,並設置雨撲滿以雨水澆灌、將回收廚餘製成堆肥,採收蔬果則供共餐居民食用,落實低碳飲食「吃在地食當季」概念。另外,里內設有14處資源回收站,不定期辦理跳蚤市場活動、推動環保友購站,藉由回收物手工藝課程,賦予廢棄物新生命,提升物品利用率。
       近期更與工研院及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成立36人的節能志工隊,宣導使用節能家電與照明,並積極參與節能減碳相關組織與活動,為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盡一份心力。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建滯洪池防災,推動建築綠美化減碳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為解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淹水問題,建設滯洪池,兼具防洪及生態棲地功能。此外,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針對集會所、寺廟等公共場所進行節能設備汰換;設置電動機車充電站,推廣低碳運具使用。
       里長林再興也帶頭推動建築綠美化,減少耗能及改善熱島效應。里內的屋瓦窯圳及舊有鐵道等區域改造為生態水道,保存、發展古蹟遺址,成為新竹市的文化觀光資產,並由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規劃發展低碳旅遊。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用「千鶴茶」帶動社區拚減碳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相繼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銀級村里認證,開創社區品牌「千鶴茶」為在地發展核心,使用自然無毒、友善生態方式進行茶園復耕,延續茶產業文化,落實食農教育,並藉由媒合當地企業、商家與校園等單位齊力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區域綠化、低碳飲食、節能燈具等相關工作,提升環境與生活品質。
       在推動減碳方面,也推動多項措施,例如東光里的百鶴園,利用回收的排氣管、淨灘撿拾的浮球等廢棄物再利用,做成另類的裝置藝術。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節能與低碳旅遊雙管齊下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以社區關懷營造為目標,由村里環保志工隊積極參與「減少能源浪費」,於活動中心頂樓及社區巡守隊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雨水回收設備、更換建築設備為節能燈具及節能電器。另外也規劃在地低碳旅遊,透過電動自行車、設置充電站的使用,提供旅客輕旅體驗。村里積極媒合企業提供就業機會,使年輕人返鄉,實踐長者照護。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植栽綠美化防制河川揚塵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為傳統農業區,位於大安溪南岸出海口,緊鄰大安溪,東西狹長,因此分為四個主要聚落,由東向西依序為三十甲、頂大安、田尾、田心仔,主要作物為水稻、芋頭,及少量雜糧。
       因冬天東北季風強勁,河川揚塵事件好發,社區志工隊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社區植栽綠美化,以打造綠化活力家園,也配合河川揚塵防制相關業務,使臺中市連續7年無河川揚塵事件日發生。社區發展協會打造低碳環保環境,與環保局共同推動閒置空地設置樹木銀行,邀請村里民共同參與植樹活動,以具體行動落實減碳、固碳。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參與智慧電網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屬典型農村型社區。溪頭村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良好,共同推動社區生態綠化、植樹造林、鼓勵居民安裝智慧電表及監控、設置太陽熱能系統,及辦理各類宣導活動,落實低碳生活。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由居民協力進行社區重建,以當地特色農事及豐富生態,推動低碳旅遊,近年更將綠生活融入社區中,如節能減碳、淨山活動、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等議題,落實綠生活、提升居住品質,2019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村里認證。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農廢循環變農寶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主要農作物為麻竹筍,利用竹子叢生特性,以滴灌栽培定時補足區域含水率,減少種植所消耗的水資源。麻竹每四年會砍除老母竹並焚燒銷毀,加上大量筍殼,造成大量排碳。社區發揮創意將老竹製作成杯、碗及托盤等文創產品,減少農業廢棄物,一年減少約1000公斤廢棄老母竹焚燒,減碳約757公斤。
       村民長期推廣竹筍食農教育外,對於無利用價值的筍殼,不再丟棄處理。現今利用生廚餘酵素製作法,將筍殼發酵製成液態肥,落實農業廢棄物循環,去年減少約600公斤廢棄筍殼丟棄農田,減碳約454公斤。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小兵立大功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曾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村里認證,也是當年度嘉義市低碳示範社區。自2013年起,配合環保局設置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透過兌換環保商品的方式,鼓勵民眾進行資源回收及分類,每年約可回收4000公斤廢棄物,年減碳量約3116公斤。
       里內保有多棟傳統土角厝及竹筒片厝的舊式建築,將閒置建築物修整為「健康關懷小站」,定期舉辦舊衣改造、塑膠吸管再製及藍染體驗等活動,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光電創能、低碳民俗拚減碳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人口年齡層偏高,仍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協助,持續參與低碳永續家園。村內設有太陽能光電系統,除可直接發電提供活動中心使用,亦達到建築降溫,兼具節能、低排碳的效果,並透過持續宣導區域綠化、推廣節能燈具、太陽熱能系統、電動車、低碳民俗活動、雨水回收再利用等節能減碳觀念,使居民於日常生活即投入減碳工作。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好望角增綠化空間,打造循環型社區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2015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是台南市第一個銀級行政里。金華里為提升社區整體功能及宜居性,善用閒置空地及好望角,建立認養制度,營造植物多樣性的生態空間,由里民共同規劃打造環保藝術綠廊。
       另也推動苗木培育、魚花共生,回收淺層地下雨水及「跌水曝氣」設計,由太陽能供電形成池水循環,植栽水生植物和放養觀賞魚,溢流水供植栽使用,響應循環概念並兼顧社區綠化。
       金華里致力於發展自然生態的居住環境,建構循環型社區,引導居民自發性的低碳行為改變,如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透過學習計畫、公聽會、說明會及志工帶頭示範,深入家戶宣導,鼓勵里民參與公共事務、響應循環概念,營造低碳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居民低碳生活。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低碳旅遊行程型塑低碳農村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地處偏遠山區,結合在地自然景觀特色及歷史文化建築,推廣「燕巢金山.棗樂趣」以延續在地產業價值,規劃一系列低碳旅遊行程,使遊客實際感受低碳農村的文化及特色。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推動部落低碳建築營造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近年積極結合部落長者智慧,推動部落建築營造,利用傳統建材及工法建立半穴式傳統屋,具有冬暖夏涼之效。而舊建築改造,則使用當地、可再生建材,結合低碳概念與在地部落文化、物產,逐步建造為文化觀光據點。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雨撲滿省水資源,落實綠色運輸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積極復育濕地及推動區域綠美化,並利用地形優勢,建置只靠自然重力提供澆灌動力的雨撲滿,節約水資源。同時積極宣導里民使用電動機車,減少空氣汙染,落實使用綠色運輸工具,奠定綠色運輸發展基礎,並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結合食農教育、友善耕作。
       臺東縣池上鄉萬安村是池上鄉面積最小村里,卻坐擁池上最大有機田區,更是知名池上米重要產區,社區範圍內有聞名全國的伯朗大道,故特別設立自行車租賃站,供遊客與居民租借。社區設立稻米原鄉館,是臺東第一個地方文化館,可參加導覽體驗農事活動。
       每逢收成季節,自行車道旁無邊無際金黃稻穗隨風搖曳,田園景致令人心馳神往,社區提供自行車租賃,並協助維護車道周圍環境,結合在地設施規劃低碳小旅遊,推動永續觀光。村里社區與萬安國小合作推動區域綠化,設置蝴蝶園及生態步道,及規劃村內特色低碳旅遊,發展觀光產業。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研發在地特色飲食,推廣低碳生活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曾於2014年9月加入低碳永續家園,由二崁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二崁村建構各項低碳行動計畫,2017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社區認證。
       村內具多處觀光景點,由民眾自發成立志工團隊維護社區整潔,並推廣低碳飲食生活,推動區域綠化、營造鳥類生態觀察及推廣太陽光電系統,並研發各項在地特色飲食,鼓勵居民多多使用在地食材;同時也藉由參與社區規劃師課程,推動社區營造。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牆面植生綠化,為建築降溫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屬鄉村型社區,近年因駐軍撤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造成青壯年族群外流,人口老化嚴重,為照顧弱勢族群振興里內事務,該里持續推動社會福祉、關懷據點、節能減碳等工作。
       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綠美化及推動牆面植生綠化,降低建築溫度以減少空調使用率,有效節省能源使用,並不定期辦理綠能講座。居民利用屋頂閒置空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或加入公民電廠合作社,灌輸村里養豬戶綠能減碳概念,以實際行動減少環境之衝擊。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