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

2019/09/27 @臺灣

摘要

「都市農業」在國際上已成為趨勢,目前多國正在著手進行中。隨著城市人口密集度逐年升高,出現糧食供給、綠地減少等問題,因此「都市農業」計畫由之而生,臺灣對於相關議題也已推展且深耕多年,而近日108/9/24舉辦「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城市科技桃花源」,欲透過各界專家與社會大眾一同討論,實踐「家家有花處處有景,全民農業幸福生活」的願景,邁向都市農業新格局。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1
農委會陳添壽副主委指出,引進綠地將能有效舒緩城市生活、交通和環境壓力

都市農業=現代都市解藥 臺灣朝3大面向實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如此高密度居住現象會造成環境惡化、綠地減少、糧食供應不足,甚至會有身心疾病等社會問題,因此,各國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啟動「都市農業」計畫,欲透過農業科技的輔助與美學設計等規劃,將農業的多元功能融入到都市環境中。
  其實臺北市早在2015年就開始推廣實施田園城市計畫,其計畫朝著3大面向實施,分別是透過都會農業生產生鮮安全的農產品,使都市具有自足的農業功能、減少食安問題;創造公益性的園林綠地環境,像是市民農園、銀髮族公園等,建立有「農」的都市及具有「都市之肺」的功能;建立有教育意義的休閒農業,提供各種體驗活動吸引市民參與,達到有益養生、放鬆減壓之目的。

發展都會農業短中期這樣做 根扎好才能永續發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傅仰人表示,農業本身擁有生產、生活、生態這3生價值,如何將這3生價值在都市中創新發展,以及讓市民有幸福的生活與永續的環境,這將是未來在推動都市農業時著重的重點。而都市農業在城市成功發展後,對於人民來說,可以用最短的里程取得最新鮮、安全且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品,以及能夠擁有又美又療癒的舒適生活環境;以城市層面來說,藉由都市農業活動改善生態環境,塑造遍地美景,使熱島變為綠島,又可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在地經濟,使城市能永續發展;而城市健康的發展使百業興隆、人民整體幸福感提升使凝聚力增強,這對整個國運提升都會有所幫助。
  另外,發展都會農業若以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來看,短期目標會先在私人空間、公共設施設立示範點,包含居家室內、陽台、屋頂、學校、社區、醫院等,將景觀美學及食農教育等融合成各式農業活動,以引導參與者到這些空間裡;接著配合組織及地方政府,讓活動擴大成軸線方式發展,以擴散到各城市場域;最後靠國家政策工具引導,讓民眾自動自發地積極參與,如此才能讓都市農業永續發展。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2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傅仰人,期望都市農業活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都市農業不能淪為美夢 應預估問題著手解決
  但在論壇會中,國立臺灣大學生院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提醒,都會農業是大領域,也蘊藏著不同領域的機會,在著手進行前必須先思考不同區域會面臨到的問題,以及其解決辦法;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也表示,都市發展有很多規範,以公共屋頂為例,臺灣有許多天災,必須思考應如何因應規範及解決天災問題。
  傅仰人副場長也提到,臺灣社經環境變動快速,若沒有正確的導引,恐怕都市農業淪為曇花一現的流行風潮,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把短期的流行變成長久的趨勢來經營。場域空間、參與者及產業型態是構成都市農業的要素。都市場域要有美學設計,並符合民生需求的功能規劃;消費者必須要成為活動的參與者,青年農民也必須願意投入,奉獻自我創新理念成為都市農業產業新創事業的經營者;除此之外,都市農業產業型態也要結合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使其成為六級化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最終,還是要訴諸都市各界的“社群”力量,大力持續的推動都市農業要素有機融合至城市發展,如此才能使都市農業在臺灣永續發展。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3
國立臺灣大學生院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認為,都市農業內涵是「滿足都會居民心底對自然的呼喚」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