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示意圖
食物要如何選擇呢?這部分往往與社會、農業、個人息息相關,我國農業部門近年來積極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希望協助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連結關係,何謂食農教育呢?農委會對於食農教育彙整出「三面六項」,成為食農教育的範疇。
我國食農教育之三面六項
三面 | 六項 |
農業生產與環境 |
1. 農業生產與安全 |
飲食健康與消費 |
3. 飲食與健康 |
飲食生活與文化 |
5. 飲食習慣 |
食農教育的概念是源自於日本,指的是「食育」和「農育」的結合—「食育」講求正確的飲食觀念,而「農育」論及身體力行的農業體驗活動,當小朋友實際下田體驗,從插秧到播種的過程中,完成稻米的種植端的體驗,相較於未曾接觸前的心理層級所映照出的理解與同理特性,對於日常飲食的白米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單只是「吃飯」,而是能了解稻米背後所乘載之文化、糧食安全與土地生態的意涵,是食農教育具體落實的典範。
許多小學對於食農教育的重視度已經開啟,結合在地小農設計出一系列的體驗課程,讓學童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從栽種、植物成長過程的照料、採收、包裝販售,一系列的農事體驗,學童們也能夠體驗到農民耕種的樣態,進而產生珍惜食物的同理心。
食農教育的施行,對於學校採購的食材是當地農民生產,符合地產地消的核心價值;藉由學童接觸食農教育後,可能讓他們開始發想,有沒有甚麼能力可以讓農業更好、認同在地,也間接影響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互動,更甚至是未來的職涯規劃;農民來說,這樣的合作模式除了讓農民不再只是單純生產者的角色,更是環境教育者的其中一環,也讓農業賦予更多非經濟層面的意義。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