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日本茶葉與茶文化之振興基本方針

2021/09/29 @國際

摘要

日本的飲茶習慣在1200年前,自中國傳入後,經過漫長歲月演變至今形成當今獨有的茶道文化,至今仍舊是日本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日本飲茶習慣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深入滲透人民的生活,兼具富有健康飲食生活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日本綠茶更是世界特有品項,從製茶到飲茶方式無疑已成為日本重要文化資產。

示意圖

日本茶葉與茶文化之振興基本方針

一、提倡茶業與飲茶文化緣由與基本方向之相關事項

1.提倡茶業與飲茶文化緣由
  日本的飲茶習慣在1200年前,自中國傳入後,經過漫長歲月演變至今形成當今獨有的茶道文化,至今仍舊是日本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提及日本當今的飲茶習慣,與江戶時代相仿,根深蒂固烙印在庶民間日常生活中,對於日本人來說更是生活與文化重要存在。特別是日本茶有一種獨特深層韻味,和日本和食的清淡佳餚相得益彰,此外也與日本以米飯和魚肉為主的飲食文化有一種密不可分連結。
  日本飲茶習慣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深入滲透人民的生活,兼具富有健康飲食生活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日本綠茶更是世界特有品項,從製茶到飲茶方式無疑已成為日本重要文化資產。
  在過去,茶為日本出口熱銷產業項目之一,主要以出口為導向,更勝於國內消費市場,特別是在明治時代有八成以上國內產量皆為出口所用。此後,陸續有玉綠茶的Guricha的出現,以及搭配出口端的喜好而研發的茶種。 
  茶除了具備傳統文化功能外,對於大規模茶產地的靜岡縣、鹿兒島縣、三重縣、宮崎縣、熊本縣,以及產特色茶的京都府與福岡縣等產地,對地方來說,茶農聚集較多的地方也扮演農業重要角色之一。加上,日本從北到南栽培區域相當廣泛,對於栽培條件較為劣勢的丘陵地帶來說是更是重要核心作物。
  茶葉從茶園送到品茶者手上,從採摘的「生葉」蒸製,經由攪拌、揉捻到成形與乾燥的「荒茶」2的加工過程,亦或是荒茶或經由各產地的荒茶品牌和加工製造「仕上茶」的銷售等,不管從加工、通路再到銷售,參與人力相當廣泛,因此,茶無疑也是確保地方性經濟和就業機會的重要產業。

2.茶業面臨的課題
  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於飲食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加上工作型態、居家的時間逐漸別於過往,使用泡茶器具的飲茶機會隨之減少,特別是中青少年這一新世代。再來是保特瓶裝的綠茶飲料的崛起,因便利性和清爽的口感受到各年齡層消費者的喜愛,消費量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從中可見,在年輕族群中,有偏好獨特商品和多樣性的消費的傾向。然而,生產茶葉的產區在銜接新型態的消費模式轉型相較緩慢,因此,導致茶葉消費低迷,價格持續下跌。【延伸閱讀】2021年茶行業趨勢預測
  另一方面,若將視野放眼全球,可見國外對抹茶相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也是近年來日本茶葉出口呈正成長原因之一。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從2017年到2027年,預計這十年間全球綠茶貿易量將成長1.6倍,國外需求量值得借鑒。而在此情況下更須加以留意第三方出口國仿製註冊商標。在過去,已有對外出口的企業發現此項問題,造成日本國內的品牌價值受到影響。
  此外,由於人口老齡化和旺季人力短缺,茶葉生產在未來恐面臨難以維持,再加上,因新投資的茶樹改種與新種,在幾年內短時間尚無法看見成效。另外,也有兩極化發展案例,例如:一方面以險陡坡為主的棄農產區增加,反之也有在平坦的農田上引進農業機械高效生產、積極擴大農地生產規模的情況發生。
再者,近來年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等傳染病蔓延等突發情況對經濟造成影響隱憂,更需要借鏡準確掌握形勢,採取適當措施。

3.未來提倡茶業與茶葉文化的基本方向
  茶長久以來受到人民的愛戴,在未來提倡茶業和飲茶文化當中,具日本飲食文化代表的傳統飲茶方式仍舊是非常需要重視。不僅僅致力於傳統的延伸,而是以嶄新概念下,更準確掌握國外消費的多樣化需求,並根據各產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例如:茶葉的生產、銷售等,建構茶葉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體系,以更加發揮小規模產地所具有的歷史性和高品質之優勢。
為更加促進下列措施之應用、強化產地收益與銷售,提升茶葉永續經營,其相關措施如下列所述:
(1)整合生產者、通路業者與消費者需求,明確國內外各階段性目標,從產品銷售轉換為市場需求導向,創造購買行為的顯化、潛在、高附加價值等消費者需求。
(2)建立生產與通路體制,並因應出口國的生活背景與習慣,挖掘飲茶需求的永續戰略,增進國外需求,促進擴大出口量。
(3)作為國內外需求的生產方向
   生產促進產地與地方特色的優質茶產品,以及友善環境的有機茶等,以因應消費者對於本物志向3、健康、友善環境等多面向消費訴求。
  促進大型批發型茶葉生產,提供罐裝茶葉飲料與出口所用。為促進上述措施發展,提升茶葉生產力與品質。依照產地特色,有計畫性進行茶葉改植、新植的栽培;轉換加工方法;加入茶園體驗式消費銷售巧思;導入智慧農業技術。
  綜整上述措施,最重要是整合產地與個別生產者,從生產到消費,包含通路在內,以及茶葉相關研究開發成果、茶葉價格與供需趨勢等資訊,以利於整體價值鏈相關業者所使用。

二、因應未來茶業長期供應的產量之相關事項

1.國內茶葉需求的未來展望
  推估茶葉的長期需求發展,未來每人的消費量,預估將減少一成。而為了因應未來消費者需求,建構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體制,藉由相關措施應用下若能發揮預期效益,預期2030年每人的消費量,可恢復與近幾年相同水準。若再納入預估人口減少因素,2030年的日本國內需求量預估是7.9萬公噸。

2.茶葉的生產量目標
(1)依據近年的輸出狀況,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若已採取出口的相關措施,2030年的輸出量目標預計2.5萬公噸,
(2)以近年來的趨勢作為基準,2030年的產量目標預計是0.5萬公噸。考慮到未來長期需求可能性,2030年的產量預計目標為9.9萬公噸。
  
三、茶業振興措施之相關事項

1.因應消費者需求,提升茶品質與附加價值,加工與流通的升級
(1) 因應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由於茶葉是我國在飲食文化方面的重要品項,同時也為代表生活品味的嗜好品之一,為更加符合消費者能具有多項選擇,以及滿足消費者對茶葉價值的期待,因此在茶葉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銷售等各階段作業是極為重要。
  在策略上,以精準掌握現代年輕人在內的消費者需求作為依據目標,進而推動明確的「行銷活動」等各項措施。
(2)提高附加價值之相關措施
  為提高茶葉的附加價值,增進茶業相關人士的收益,以穩定茶業的經營。在策略上,滿足消費者對於簡便茶包商品需求,開發簡約風及純正品茶葉商品,以及促進不同品種茶葉栽培,例如:栽培具有產地優勢的玉露、天茶、炒茶,或在被認定為農業遺產的地區所栽培的茶葉;代替進口品及以出口為目標的紅茶、烏龍茶等發酵茶等。另外,有關促進茶業品牌提升,在策略上並非完全著重於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為導向,而是針對產品、價格、銷售本身的整合。為此之故,致力於具市場概念的設計,獨特風格包裝,訂定具有戰略性的價格,開拓適合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店鋪等市場導向為主。
  此外,為了力求保護及善用生產地區名稱的品牌,致力於推動地區團體商標,和地理標誌(GI)等智慧財產權之應用。
(3)推動生產者和流通(通路與物流)業者及消費者的鏈結
  為了因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充分應用外部專家的創新構想,整合各通路及實際消費者,與生產者相鏈結,從生產至消費,包含通路與物流等階段,形成完整的體系,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並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創造出新需求。
  此外,有關茶農和初茶加工廠作為單位的生產組織方面,除了茶葉生產之外,必須更進一步挖掘加工、銷售等各階段產生的附加價值,並能預先準確地掌握對自銷茶葉製品的需求。再者,以謀求提高茶農收入的觀點,須以促進與零售商的多角化及升級化的經營相結合。
(4)促進品質提升之相關措施
  為符合現代消費者對於實在、健康、友善環境的需求,在具產地優勢的玉露和天茶,或是在地特色的優良茶葉產品;以及友善環境因素的有機茶葉等產地,導入相關因應栽培方式,並在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階段加以改善,以提高茶葉的品質,創造出具有新價值的茶葉產品。
  此外,為搭配現代消費者對於口味及香氣的喜好,培育並推廣具有優良加工性能的新品種,以及開發相關栽培與加工技術。除此,推動「農業生産工程管理(GAP)」,並與當地畜牧業者合作使用堆肥,促進永續生產經營。
(5)促進加工設備之應用
  為了因應國內外消費者和提供實際需求者之所需,提升茶業加工效率,依其各個產區的目標戰略,促進加工設施之應用。
  有關加工設備的應用,為能不增加在短期間內集中收貨,以及大規模設備維護的整體成本,尚可多加留意在分散採收時期,與提高設備的運轉效率。

2.促進海外出口
(1)促進海外市場擴展
  由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導致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有關輸入國/地區的農產品進口限制,依據《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出口促進法》相關規定(2019年法律第57號),於2020年4月成農產品與食品出口總部,由日本政府統一窗口進行相關戰略實施,並依其科學洞見,以早日緩和與撤除相關輸入國的進口限制。
此外,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日本食品海外推廣中心(JFOODO)相互合作,強化當地的批發商與零售業銷售,並向消費者推廣茶的機能性與價值訴求,促進擴大海外銷售管道。
  另外,為保護日本國內茶葉品牌,在海外順利推廣,有關日本國內地方團體商標與產品地理標誌(GI),加以搜查國外仿冒商標申請,並善用產品地理標誌(GI)措施。
(2)建構生產與流通(通路與物流)體制,大幅擴展出口需求
國內需求的減少已是預知趨勢,為了確保產地生產力,因應未來擴展海外需求為重要措施之一。其採取措施如下:
①掌握各輸入國/地區的相關課題與嗜好。
②建立能夠準確符合輸入國/地區的批次和品質要求的生產流通(通路與物流)體系。
③為因應海外需求旺盛的抹茶原料,將綠茶轉為覆蓋種植,並為了生產有機茶轉換種植方式。
④建構符合輸入國/地區對於農藥殘留標準要求,以出口為導向的茶園。
⑤設置抹茶的加工廠,與GFP計畫合作(農產品食品輸出計畫),全力支援產地與個別生產者體制之建構,達成出口目標。
(3)符合輸入國與地區的進口條件
  依據《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出口促進法》相關規定,為有利於取得出口認證的企業在施行出口相關業務時能更加順利,日本政策金融公庫依其提供貸款、債務擔保等協助。另外,為促進茶葉出口時,符合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進行下列措施:
①因應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開發相關病蟲害防治方法和實際驗證等措施。
②提供生產者和出口業者等相關人士,茶葉出口時留意事項,以及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等共享資訊。
  此外,制定合理性的農藥殘留標準,以利於在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下農藥殘留標準比日本更嚴格的輸入國/地區核准,並與相關業者繼續合作「進口容許(import tolerance)」認證申請。
  除此,持續推廣輸入國/地區的放射性物質檢查和各項證明的發行,建立能迅速地檢查與發行體制。

3.促進生者者的穩定經營
(1)促進產地特色茶葉生產
生產可因應國內外消費者與市場需求茶葉,發揮各產地特色與優勢。
①利用產地的調性與特色、地方優勢進行茶葉生產,滿足消費者的高級性、實在性、健康性、環保性等多樣性細緻需求。例如:具有特色且高附加價值的玉綠茶、發酵茶,海外需求高的碾茶、有機茶,或是搭配手工高級茶葉採摘體驗等。
②促進大型茶葉批發地區的產值提升,達節省勞力化。另外,應用契作栽培,提升茶葉飲料市場茶葉或提供甜食加工原料生產之功用。(預設①以丘陵地帶為主,②以平坦地區為主)
(2)促進茶樹的改種與新種植
為擴展未來國際市場,創造國內新需求,須加以改善老茶樹的品質與產量降低等問題,以及偏重同一茶種的栽培之情形,有策略性促進產地的茶樹改種與新種植。
(3)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實際驗證與導入
為改善高齡化與人力不足之挑戰,進而提升茶葉品質,因應地區的栽培條件,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相關實際驗證。其要點如下:
利用先進的感測技術,以利於分散於各地的茶園的高品質茶葉生產。
利用自動化採茶機和田間伺服器,促進茶園聚集地和未來欲擴大茶葉生產區域,可穩定供給大批量的茶葉。
利用無人飛機的感測、病蟲害防治、自動除草等功能,促進位於傾斜地的大型茶園減少勞力作業。
(4)茶園的基礎設施應用
強化智慧農業的機械化技術,應用於小區域分散或未劃分茶園走道等地形條件相對較不具備優勢的茶園,以提升茶園產值。
(5)活絡丘陵地帶的特色
促進產地與地方特色的優質茶產品,友善環境的有機茶等生產,導入新型態茶葉栽培方式,改善加工與通路方法,以滿足消費者對於實在、健康、友善環境等多元化消費的茶葉需求。
(6)茶園的繼承、集結與休耕茶園的因應方式
伴隨未來可預見丘陵地帶茶葉生產者的高齡化與休耕之困境,從維持農村社區觀點來看,將持續保護優良的茶園,避免茶園面臨荒廢,並透過人與農地的實質化與農地中間管理機構(農地銀行)等應用,以提升新農繼承茶園的意願度和集結茶園核心價值,
另外,關於難以判斷是否可持續性生產的茶園,建議可改種植其他作物,避免成為荒廢休耕地。
(7)強化自然災害等風險防範
為避免茶葉在生產時,遭受凍霜、旱災、落灰等自然災害,導致價格下降,以及因燃油價格提升等風險存在。其相關風險因應採取措施如下:
①更新與維護防凍設施、夏季防旱澆水設施。
②推廣減輕因火山所帶來火山灰造成茶園的影響措施。
③關於偏重單一品種的茶葉種植產地,因應自然災害抵抗相對較弱,分散早晚特性不同的多品種組合風險。
④增進加入收入保險和農業互助會,以避免因自然災害和價格降低造成收入減少。
⑤促進茶產業轉換為節省能源型的生產體系,以避免受到石油漲價等價格波動影響。

4.擴大消費市場需求
(1)因應不同消費族群需求,推廣茶葉魅力
為持續向較少購買茶葉的年輕族群,以及近年來有回流趨勢的不同年齡層,推廣茶葉的魅力,與冷泡茶、餐後茶點心、日式和果子、西式甜點等不同產業合作,並促進相關業者針對茶葉所具有魅力,共同推出企劃提案與資訊推廣,積極推展對外相關活動。
(2)擴大國內外消費,促進茶葉健康機能性和新用途等研究開發與成果推廣
為掌握綠茶所含有的多樣機能性,擴大新用途,採取下列措施 :
①闡明綠茶含有成分與各項機能性之間因果關係和表達機制。
②利用相關成分開發新功效和產品,有助於發展保健食品產業。
③蒐集研發新產品和新用途相關資訊,提供至相關產地與機關等,促進產官學共同推展至國內外消費者進一步瞭解引用綠茶的功效。
(3)推展飲茶食農教育
為讓孩子們透過採茶體驗,瞭解飲茶緣由,如何享用美味的飲茶方式,增進茶葉飲食文化推展,並藉由整體社會的力量,持續讓飲茶文化延綿不斷傳承。
由於日本飲茶習慣已根深蒂固於生活習慣當中,可藉由多方團體的協力推廣下,向消費者和相關業者辦理具有一定效益的食農教育活動。

5.飲茶文化資訊整合與應用
整合茶葉優良品種、健康機能性、智慧農業技術等研究資訊,蒐集與盤點茶葉價格與供需趨勢、國內外消費趨勢等,並將相關資訊共享於相關業者,促進茶葉振興與應用。

四、茶的文化振興與相關措施事項

1.增進飲茶文化相關理解
為增進國民對茶道的飲茶文化能進一步瞭解,打造新飲茶文化的生活樣態,促進國民邁向健康富裕生活。以下為振興國內飲茶文化相關措施與觀點:
①派遣茶葉專家至中小學推展茶的相關食農教育,促進學生對茶葉有多一層的瞭解,以及增加接觸的機會。
②展開全國性的飲茶相關文化藝術活動,增加交流場域,作為文化產業的後盾。
③藉由飲茶文化相關的藝術家、文化人與研究者的文化介紹,將日本文化推展至海外。

2.茶葉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應用
保留飲茶文化中重要的茶道具、茶室、茶園等具有高度景觀性、歷史性、學術性的相關文化財,讓寶貴的文化資產傳承至下一新世代,並依據文化財產保護法加以保護。

備註1: Guricha:日本深烘培綠茶Japanese green tea similar to gunpowder tea.
備註2: 「荒茶」指未精製或粗茶。
備註3:購買意願以追求真品、自然、有質感的物品為導向
備註4:玉露、天茶、炒茶都是日式綠茶的一種。將天茶磨成細粉就是抹茶。
備註5:「炒茶」的日文名稱是「釜炒り茶」,依照字面的意義是「鍋炒茶」,是將生茶葉放入鐵鍋中炒熱,目的是防止其發酵。
備註6:地理標示( Geographical Indication),簡而言之是由商品原產地之名稱所構成。凡是「在地理標示」所指明的地方生產該產品者,皆可使用此一地理標示。
備註7:初茶,日語稱為荒茶,英語稱為Aracha,新採摘的生鮮茶葉經蒸熱、揉製、乾燥工程後的茶葉,是尚未精製的半成品茶葉,生茶葉100kg約可製成粗茶23kg。
備註8: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可直譯成「良好農業規範」,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稱之為「農業生産工程管理」。
備註9:日本為加強食品(包括可食用農產品) 中農業化學品(包括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 殘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項肯定列表(positive list)新制度。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