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改善藍莓缺鐵的永續性方法

2019/05/07 @國際

摘要

智利大學使用Emerald品種的藍莓分別與禾本科植物進行間作,發現產出的果實增加了數量和重量,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質的含量也提升, 在自然資源日漸稀少的考量下,以間作做為永續性高的農作方式有利於延長土地資源的使用期限。

示意圖

改善藍莓缺鐵的永續性方法

  藍莓(Blueberry)發源自北美地區,果實中富含豐富的花青素(anthocyanidin)等抗氧化物質,是廣為人知的營養食物,適合種植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土壤呈現酸性,pH值約在4.5-5.5。若是將藍莓種植在降雨較少、土壤較偏鹼性的地區,植株不易利用土壤中的鐵,容易造成缺鐵症狀產生,可能使得葉片黃化、生長受限或產量減少。

  合成花青素的酵素需要亞鐵離子參與,因此缺乏鐵可能連帶影響藍莓合成花青素的效率。傳統上,農民會在鹼性土壤中添加適量的硫以幫助土壤酸化,促進鐵在土壤中的溶解度,但以人為方式貿然改變土壤酸鹼性會影響原本存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族群變化,也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若是採用額外添加鐵螯合劑的方法,則可能導致地下水或河流汙染。

  過往研究顯示,單子葉植物根部所分泌的mugineic acid family phytosiderophores具有螯合鐵離子的功能,或許可將這類植物應用在與藍莓植株的田間間作,提升藍莓對土壤中的鐵利用度。此次智利大學(Universidad de Chile)使用Emerald品種的藍莓分別與禾本科植物進行間作,發現實驗產出的果實不但增加了數量和重量,也提升了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質的含量,效果與使用Fe-EDDHA螯合劑相同。【延伸閱讀】發光二極體可望取代高壓鈉燈具成為新一代溫室補光設備

  在自然資源日漸稀少的考量下,採用永續性高的農作方式有利於延長土地資源的使用期限,而間作便是其中一種選擇,相關實驗結果可作為藍莓田間管理者的應用參考。

  相關研究發表於<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