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為什麼美國農民扔掉大量的牛奶?

2020/11/02

示意圖

為什麼美國農民扔掉大量的牛奶?

  美國遭受COVID-19侵擾,造成全國各地的居民仰賴食物銀行的人數大幅增加,但在美國的農場情景完全相反—因為COVID-19將食物供應鏈打斷,數百磅的優質馬鈴薯、黃瓜(cucumber)、南瓜(squash)在田間腐爛、浪費,而酪農被迫將牛奶倒入排水溝,這樣的情況顯示出農民生產過剩,而一般人民卻又無法獲得充足糧食,農民倘若不做改變很快就會面臨危機。

  為了解食物鏈間的供需問題,我們以牛奶作為範例,以美國來說,簡單論述乳製品供應鏈大致為:農場有牛群與擠奶場,擠出生乳後就交貨給加工業者,後續進行巴氏殺菌法,製成牛奶、奶油、乳酪、優格等等的乳製品,再將這些加工品包裝完畢後送至零售商場,讓消費者得以選購所需的酪產品,然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儘管這些酪產品是為了零售通路而生產,但這也只是眾多銷售渠道之一,有一半的奶類半成品是銷往學校或是企業,像是星巴克每天就需要數十萬加侖的牛奶,而這些銷售管道築構起美國2019年2,180億磅牛奶生產量。

  從農場到加工,再到包裝,酪製品生產過程都有著高規格的專門分工,這也使得生產製程得以高效化,但自從COVID-19的傳播,國家施行一些禁令後,這條食物鏈就開始變動了,學校與餐館取消了訂單,某些需求途徑就這樣終止,但農場仍需要擠奶,失去的需求端卻找不到新的需求管道遞補,就算目前的非常時刻,一般人民對於商場零售的需求提高,新增的零售消費需求也難以彌補這些通路的損失需求,食物供應鏈生態也難以順利相互轉移至零售端,學校、企業與零售商場,同樣的商品在每個銷售管道的包裝與數量差異甚大,例如:供給給小學的牛奶的包裝是小箱牛奶、供給給食品工廠製作午餐的起司是大袋包裝、餐館需要的則是1罐5加侖大容量牛奶或是1塊重達40磅的起司塊,而在零售商場所販售的乳製品包裝則是1加侖的瓶裝牛奶或是小包裝起司,倘若將小學的牛奶包裝轉換為民眾在零售商場購買的產品,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沒有相關設施可以隨意轉換包裝款式,一大塊起司要販售至零售商店就需要可分切相關規格的設備,這也表示許多加工廠商無法負擔新設備的費用。然而有些人想將這些過剩酪製品送至食物銀行,但食物銀行又沒有可儲存如此巨量食物的冷藏/冷凍設備,或是可以分配食物的足夠人力,這也產生非常驚人的食物浪費數量。

  酪農每天倒掉42,000加侖的牛奶,這樣的食物供應鏈也導致牛奶市場價格不穩定,疫情影響之下,乳製品的市場價格來到近年來的最低點,而自2015年以來,酪農的生產成本金額一直高於出售金額,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導致出口量劇減、美國人民開始選擇乳製品以外的產品,諸多源由也持續惡化了牛奶市場的發展,導致酪製品生產過剩而致使價格低廉,2014年美國原有45,000座奶牛農場,但2019年只剩下34,000座,平均每天關閉9座奶牛農場,由於COVID-19疫情,這樣的關閉情況恐怕還會持續下去,而美國政府也嘗試解決這樣的惡化情勢持續發生,國庫撥款購買酪製品、農產品提供給食物銀行,以舒緩農民困境與供給數百萬及需糧食的美國人民免於飢餓危機,但這樣的施政方式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發出:這樣的補貼措施可能會對大型農場企業與小型酪農有著不公平的協助待遇,沒辦法實質幫助到最需要的農民群。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