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5/11/13
你以為丟進垃圾桶的咖啡渣、茶葉渣與廢木,只能占空間?在台灣,它們正改寫供應鏈。彰化的張智閔把便利商店回收的咖啡渣日曬、發酵與滅菌後,製成無毒驅蚊香、生質燃料棒與手工皂,從源頭減少甲烷排放,將「廚餘等級」物料升級為可出口的商品。   屏東團隊切入鳳梨收成後的80萬噸廢葉,開發自動化取纖設備,30秒剝離纖維、上噸級產能,讓「鳳梨皮革」與混紗布料走進咖啡館與日常設計。   清大出身的創業者則把修枝木與倒木導入高溫炭化與木酢液回收,從林木疏伐、加工到清潔品建立一條龍循環,年回收數百公噸、創造可觀營收。南投「茶葉女王」面對27萬噸茶渣,乾燥、造粒並以茶多酚除臭,做成循環茶渣貓砂,解決寵物氣味痛點。
Celebrating 80 years of FAO Statistics: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way forward
2025/11/06
在2025年世界統計日暨FAO統計80週年慶典中,來自各國與聯合國體系的專家共同回顧FAO在全球糧食與農業統計的發展歷程。自1945年以來,FAO扮演關鍵角色,蒐集、分析並 disseminate 各國資料,涵蓋作物生產、貿易、糧價、漁業、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營養等超過20個開放資料庫,為各國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統計長Torero在影片中強調:「高品質的資料是永續發展的基石,也是FAO使命的核心。」他指出FAO致力於強化會員國的統計能力,並以創新技術如AI與大數據彌補資訊缺口。FAO的主要平台FAOSTAT每年吸引逾240萬使用者,被譽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糧食安全資料庫之一。   FAO統計司長José Rosero Moncayo回顧歷史時提到,FAO自1946年起推出的《世界糧食調查》及後續的《農業統計年鑑》,奠定了全球農業統計標準。隨著科技演進,FAO不斷創新,包括遙測技術、AI分析與開放數據策略,確保資料透明、準確且具政策可行性。   新發佈的2025《統計年鑑》顯示,全球平均每日能量供應超過3000卡,但糧食分配仍不均;農業碳排放達8億噸CO₂當量,顯示減排壓力;而林產品出口值超過5000億美元,反映農林貿易的重要性。   閉幕中,FAO呼籲各國「以數據為基礎制定政策」,推動跨部門整合與公私合作,讓資料真正成為行動的動力。José Rosero以一句話作結:「統計不只是數字,而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生生不息-休閒農場的循環魔法
2025/10/30
臺灣各地的休閒農場正把永續從口號變成可被看見的行動,透過循環農業、資源再生與在地教育,把 ESG 變成農場營運的一部分,也讓遊客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永續的價值。頭城休閒農場以資源循環為核心,把日常產生的農業廢棄物轉化成可再利用的素材,從堆肥、生態池到食農教育全都串成一套可被複製的永續旅遊路徑,讓遊客在輕鬆的活動中感受到資源從廢棄變價值的過程,也替農場建立更鮮明的永續品牌形象。 苗栗飛牛牧場則以黑水虻生物處理技術建立高效率的資源轉換模式,黑水虻能快速分解牛糞尿並轉化為有機肥,讓牧場的排放問題變成土地再生的動能,也降低了整體營運成本,形成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行的 ESG 模式。   這種「廢物變產品」的流程不只提升牧場的環境管理能力,也讓永續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商業策略。 仙湖休閒農場則從傳統產業找出了永續升級的切入點,把龍眼樹修剪下來的枝條壓製成生質燃料顆粒,再拿來烘焙桂圓,讓能源自給、低碳排與地方農業三者形成互補關係,展現傳統農場也能透過技術導入走向綠色轉型。這些實例匯聚起來,讓休閒農場不再只是旅遊目的地,而是全臺永續農業的展示場。透過資源循環、廢棄物減量與永續教育的全面推動,休閒農場正在形塑一套面向未來的農業框架,並在零廢棄與循環經濟的社會溝通上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Sembrando futuro en la Cuenca del río Caroní
2025/10/23
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成立八十週年之際,以「八十年,八十公頃」為主題的生態復育行動於委內瑞拉玻利瓦州展開。此計畫屬於「卡羅尼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計畫」的一環,由人民政權生態社會主義部(MINEC)執行,並獲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及FAO技術支持。 計畫核心是與格蘭薩瓦納市的佩蒙原住民族社區合作,透過種植具生態與食用價值的植物,恢復80公頃受影響土地的生產力與自然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遵循「事前、自由且知情同意程序」(CLPI),確保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與意願引導土地的永續管理。   每一株植下的樹苗,象徵著對糧食安全、氣候適應力與地球生態平衡的長遠承諾。
稻稈與稻穀的續命之路|農業廢棄物變身蛋盒.貓砂.驅蟲液|我們的島
2025/10/16
稻米收割後,田裡會堆置大量的稻稈要處理,埋進土裡是最普遍的做法,有的農民也會利用焚燒的同時,順便減少病蟲害,不過現在法規規定不能燒,這會造成什麼影響?此外,碾米後剩下的大量稻殼,也經常面臨難以去化的問題,該怎麼辦呢?
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 稻草轉化可發電燃料顆粒|20250929 公視晚間新聞
2025/10/02
根據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統計,稻草年平均產量約167萬公噸,稻殼有65萬噸,是國內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各界為了讓農業資源有效去化,努力讓稻殼和稻米再度轉化成有用的資材。
Protecting Colombia’s commuities: mangroves vs. the growing climate threat
2025/09/25
位於哥倫比亞太平洋海岸的奎爾瓦爾(Cuerval)社區,正因紅樹林退化和砍伐而面臨重大挑戰。 紅樹林對當地居民的生計至關重要,特別是漁業和採集皮亞瓜(piangua,一種貝類)。同時,紅樹林在碳固存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非法的砍伐和土地使用變更已使這些生態系統退化,增加了它們對氣候變遷的脆弱性。 這個專案旨在透過參與式保育和監測策略來恢復紅樹林,賦予當地社區能力,使其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同時,促進和平與永續生計。
Can chocolate save the rainforest?
2025/09/18
In the heart of Cameroon’s cacao country, Indigenous Baka communities are proving that sustainable farming can protect both livelihoods and wildlife. René Etoua Meto’o, a 26-year-old father of three, once struggled to make ends meet near the Dja Faunal Reserve. Today, he’s producing premium cocoa without cutting down a single tree. Supported by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the Congo Basin Landscapes Initiative is helping local farmers to increase yields while safeguarding the rainforest -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arbon sinks and home to elephants, chimpanzees, and over 11,000 species. The Congo Basin Landscapes Initiative is a regional effort to uphold Indigenous rights, halt deforestation, and bring the 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to life. Because people need nature to thrive.
恢復土壤原貌維護健康 達到永續農業【科學再發現】
2025/09/11
空氣和水的污染,最終的受害者,竟然是默默承載我們生活的——土壤! 我們腳下的土地,平常不吭聲,但當空汙、水汙與廢棄物不斷堆積,它的自癒力也會「撐不住」,這時就需要靠「土壤整治工程」來幫它找回健康! 然而,最好的治療方式不是事後補救,而是防止汙染發生。空、水、廢、毒只要源頭控管好,土壤自然就能少受苦。 我,是土壤。我不會說話,但我一直在守護你的糧食、你的水、你的生存。只要我們互相照顧,一定能讓世界更加美好。
香蕉莖變高級素皮! 台灣用農廢打進歐洲時尚圈 香蕉不只能吃! MIT新材料顛覆你對皮革的想像│【台灣新思路】
2025/08/28
香蕉莖變高級素皮! 台灣用農廢打進歐洲時尚圈 香蕉不只能吃! MIT新材料顛覆你對皮革的想像
How Robots and AI Are Changing Farming
2025/08/07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正在重新塑造食物的生長方式。從先進的機器人和無人機技術,促進更高效的灌溉和除草系統,到複雜的種子和土壤分析,使食品鏈更高效和具韌性,人工智慧正在影響食品系統。我們與一家創新的機器人農業設備公司進行對話,並造訪一個研究實驗室,了解人工智慧如何融入未來的農業中。
This Is One Of The Weirdest Plants You'll Ever See | BBC Earth Science
2025/07/24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遍布墨西哥南部山區的「olotón」巨型玉米可長至6米,懸浮根系分泌黏液,為根際創造低氧環境,攜帶土壤固氮菌自行固定大氣氮源,滿足近80%養分需求。數世紀以來,當地原住民細心栽培;近年科學家與社區合作,透過實驗室研究與利益共享協議,證實其自體固氮能力,並進行雜交育種,縮短生長週期、強化固氮效率。未來計畫將此技術拓展至稻米、小麥等其他穀物,讓農業減少化肥依賴,同時兼顧環境與糧安。
江西永豐 人工繁殖蜘蛛防治稻田蟲害 | 農業致富經 Agriculture And Farming
2025/07/10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模源村生態稻種種植基地捨棄化學農藥與化肥,採用人工繁殖蜘蛛分兩次投放(每畝700隻)、益生菌組合抑制病害、天然菜籽枯滅草,並配備20盞滅蟲燈和6台智慧監控設備,建構「白天蜘蛛捕食、夜晚燈光誘殺、全程溯源」的立體化生態防控模式。基地負責人王金根稱,此模式可複製推廣,將透過示範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生態種植,推動鄉村振興。
農民親眼見證,顛覆認知的農業科技設備!
2025/06/19
全面展示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從智慧畜牧到自動化作物管理,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像是 ChioTrac X2 每分鐘可處理 2,500 公斤青儲飼料,結合混料系統最佳化牲畜營養;而 Nedap 的 AR 技術則讓農民透過 AR 眼鏡即時掌握動物健康與生產資訊,大幅節省時間與錯誤率。   針對禽類與牛隻,也有自動餵飼與修蹄設備,透過智能感測器掌握動物異常行為,有效防止疾病與壓力。CalfRail Duo 更可同時餵養兩隻牛犢,支援高密度養殖場作業。   對於馬匹復健,KYX Aquatrainer 利用水壓與紅外線日光浴技術,協助肌肉訓練與關節恢復;而 Pasturebird 系統則讓禽類能自由移動於草地上,提高肉質同時兼顧環境友善。   這些技術共同為未來的永續農業打造一條高效率、自動化與智慧化的道路。
為農業帶來「革命」!高齡化與後繼者不足……以機器人技術解決!「智慧農業」的最前線──北海道
2025/06/12
岩見澤市是日本智慧農業的先進地區,擁有超過300台自動駕駛農機。由於農業人口老化與繼承困難,農民如濱本先生選擇導入自動插秧機與直播技術,大幅減少人力與成本。 「エミ丸(Emimaru)」是專為直播設計的水稻品種,不需育苗即可直接播種,省去溫室成本與育苗勞力。透過GPS與地面基站修正,自動駕駛拖拉機可精準作業,誤差小於2.5公分。 此外,北大與NTT正發展「虛擬農場」,可在仿真環境中模擬作業,提升效率與作物預測能力。這些技術也具備海外輸出潛力。 根據調查,智慧農業可減少69%勞動時間,降低16%生產成本,是解決農業未來問題的關鍵解方。
人道飼養足好豬 |專訪南投精品豬肉品牌業者 吳昆民|台灣新眼界.文化新台灣 20250317|完整版
2025/05/22
豬隻需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南投的一個豬場,他們利用智慧科技控制豬隻的營養,讓豬媽媽不會感到鬱卒,還豬隻一個「公道」。
台灣獨創微生物製劑上市,本土光桿菌對抗葉蟎危機|光桿菌屠蟎記|
2025/05/15
氣候變遷導致高溫乾旱頻繁,使得葉蟎(紅蜘蛛、白蜘蛛)在農作物上大爆發,造成農民嚴重損失。傳統化學農藥不僅容易產生殘留和抗藥性,在高溫下也可能對葉面造成傷害,讓農民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台灣農業試驗所謝奉家博士歷經二十一年研發出全球首支針對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光桿菌。   這種光桿菌是一種與線蟲共生的特殊菌種,能同時殺蟲和殺菌,其代謝物在菌體死亡後依然有效。農試所建立了獨特的ELISA檢驗方法來檢測其有效成分。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這項技術已技轉給國內廠商進行商品化。   田間試驗顯示,光桿菌能有效控制木瓜園的葉蟎危害,且無農藥殘留問題。相較於效果不佳且易產生抗藥性的化學農藥,農民對這種微生物製劑抱持高度期待,希望能廣泛應用於更多受葉蟎危害的作物上,達到農藥減半的目標。目前,光桿菌生物製劑已登記於木瓜使用,未來有望擴及到青蔥等其他作物。這項創新技術為長期困擾農民的葉蟎問題和農藥殘留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顛覆稻作常識!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不灌水稻田』栽培法 【J頻道岩手】
2025/05/08
花卷市農民畑山優太採用「節水型乾田直播」新農法,直接將稻米種子撒播於不灌水的田地,藉由促進根部生長的菌類作用,提升吸水效率,達到僅靠降雨也能種植的效果。此技術不僅能有效應對乾旱與異常氣候,更大幅簡化作業流程,減輕人力負擔,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與傳統插秧相比,省工省時,具備高度機械化潛力,被視為未來農業的重要對策。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