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生生不息-休閒農場的循環魔法
2025/10/30
摘要
臺灣多家休閒農場正以實際行動落實 ESG 與循環農業,包括頭城休閒農場以廢棄物再利用進行環境教育、飛牛牧場透過黑水虻生物轉化牛糞尿為有機肥,以及仙湖休閒農場使用龍眼樹枝條製作生質燃料烘焙桂圓。這些案例展示了傳統農業結合永續技術後的商業價值,也凸顯休閒農場在推動零廢棄與永續理念上的社會影響力。

生生不息-休閒農場的循環魔法

  臺灣各地的休閒農場正把永續從口號變成可被看見的行動,透過循環農業、資源再生與在地教育,把 ESG 變成農場營運的一部分,也讓遊客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永續的價值。頭城休閒農場以資源循環為核心,把日常產生的農業廢棄物轉化成可再利用的素材,從堆肥、生態池到食農教育全都串成一套可被複製的永續旅遊路徑,讓遊客在輕鬆的活動中感受到資源從廢棄變價值的過程,也替農場建立更鮮明的永續品牌形象。 苗栗飛牛牧場則以黑水虻生物處理技術建立高效率的資源轉換模式,黑水虻能快速分解牛糞尿並轉化為有機肥,讓牧場的排放問題變成土地再生的動能,也降低了整體營運成本,形成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行的 ESG 模式。

  這種「廢物變產品」的流程不只提升牧場的環境管理能力,也讓永續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商業策略。 仙湖休閒農場則從傳統產業找出了永續升級的切入點,把龍眼樹修剪下來的枝條壓製成生質燃料顆粒,再拿來烘焙桂圓,讓能源自給、低碳排與地方農業三者形成互補關係,展現傳統農場也能透過技術導入走向綠色轉型。這些實例匯聚起來,讓休閒農場不再只是旅遊目的地,而是全臺永續農業的展示場。透過資源循環、廢棄物減量與永續教育的全面推動,休閒農場正在形塑一套面向未來的農業框架,並在零廢棄與循環經濟的社會溝通上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相關文章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