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5/04/24
南亞大國印度人口眾多,約45%的人口從事農業,但受氣候變遷影響,農民生計面臨挑戰。科學家運用AI技術,設計省時省力的灌溉與驅蟲手機應用程式,協助農民透過感測器和手機監控天氣與作物生長,提升產量並減省人力。AI程式會將感測數據呈現在電腦上,提供最佳耕作建議,農民結合自身經驗與科技協助,能更有效控制水量、農藥和施肥。科技的導入讓農民收成穩定,收入提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中國三農報導] 用新質生產力發展特色農業 · 甘肅岷縣:中藥材開始種植,溫室育苗成苗率高
2025/04/17
隨著氣候回暖,岷縣農戶對溫室育苗給予高度評價:當歸、黃耆等種苗成苗率顯著提升;技術研發成功後,有效降低土地佔用與疫苗成本;同時,緩解生薑等高風險作物的種植挑戰,進一步推動中藥材產業升級與收益優化。
貝寧農民通過創新促進商業發展
2025/04/10
貝寧位於西非幾內亞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就業來源的國家,而該產業主要由小規模生產者主導。農民在提升生產力和採用先進農業技術、進入市場與獲取融資方面屢遭挑戰。玉米價格周期性波動,今年更因價格飆升而令採購艱難;稻米的收割、去殼及分級作業也因需要長距離運輸而增添困難。為解決這些問題,一項名為 Rural Invest 的創新工具應運而生,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協助設計,結合1.06億的投資計畫,旨在惠及超過五萬戶家庭。該工具能迅速生成商業計畫,讓金融機構快速認可並提供融資支持,從而協助農民解決資金瓶頸、簽訂分銷合約並升級生產設備。目前,該計畫還推動了跨價值鏈聯結,自2022年以來,FAO投資中心和國家認證培訓師已經培訓超過300位現場技術人員、銀行從業人員及大學教職員,進一步支持逾22000名最終受益者。這不僅改善了農產品的加工和市場供給,也加強了各方間的社會連結,為當地農業轉型和農民繁榮提供了堅實驅動力。
利用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 中山大學研發環保減碳生物塑膠|20250113 公視晚間新聞
2025/03/27
果農在香蕉田裡採收果實,剩下的假莖有人用來堆肥或直接成為農業廢棄物,但在中山大學環工所的研究室裡,它是作成環保減碳塑膠的原料之一。烘乾的香蕉假莖透過機器磨碎、過篩得到均質顆粒,加入萃取過的微藻蛋白等程序,產出可生物分解的環保塑膠,包括玉米芯、竹子、稻稈等農業廢棄物,都能做出環保塑膠。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表示,「一是相對比較無毒的,第二個特點是它有減碳的效益,它跟我們的石化塑膠比起來,石化塑膠在開採,還有製造過程都有很多的排碳量,那生質塑膠相對是低非常非常多的,第三個優點就是可分解性。」   研究團隊指出,產製過程碳排量遠低於傳統塑膠生產,成品也能自行分解,希望幫大量農廢物找到新的附加價值。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二學生張惠君說道,「目前生質塑膠這塊還是滿新的,我們要如何去,能夠取代石油基塑膠物就是最大的問題。」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指出,「在努力嘗試的,就是我們把這些材料把它拉成線材,那線材之後,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地進到我們一些,現在商業的3D列印機裡面。」   目前透過模組能做成各種可分解環保塑膠,團隊表示,已有民間企業前來接洽,期望在民眾仍高度依賴塑膠的狀況下,創造像是汽車內裝塑膠製品或是電腦等周邊配備等更多元產品,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花生產業革命進行式 農業傳產展新局機械化 20250222【台灣向錢衝】
2025/03/20
新年新氣象,花生產業也準備邁入新的里程碑。過去傳統,從田間採收後,農民大多直接在馬路上曬起花生,至少需要七到八天的乾燥時間,時不時還得擔心會不會下雨。而在農業人口老化、缺工日益嚴重等不利產業發展的挑戰下,第一屆百大青農張建豪想出一套解決辦法,他打造出全台灣第一台的直立式花生乾燥機,能有效將乾燥時間從七到十天,大幅縮短到只剩下兩天,效率大大提升四倍,讓花生產業的現代自動化,寫下嶄新的一頁。
AI導入農業不再冰冷!品管提升鮮果價值 人機協作增競爭力|AI農業進行式|鏡新聞調查報告|
2025/03/13
AI被視為人類生存問題的解決方案,政府大喊智慧農業口號,落實在農業工作中,仍有普及困難,像是無人機管理農地,省時省力,但台灣農地破碎,如果農作物一年一收或更久,動輒上百萬元的設備成本,讓有心改變的農民,不敢貿然行動,而以台灣土鳳梨入餡,在全球闖出名號的鳳梨酥品牌,協助合作農民導入AI,從產地到產品,以人工智慧精確生產,更導入台積電級AI影像辨視系統,還有水刀科技,用品質提升作物價值,將台灣水果帶往國際。
你的垃圾他的寶!農廢料再利用 變成「金」
2025/02/27
台灣的農業生產每年產出約3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這些廢棄物若隨意丟棄或焚燒,將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北竹筍農利用碎竹機將老竹加工成餐具,而雲林的農民則將鳳梨葉轉化為衣物和其他產品。這些創新不僅減少了廢棄物,還為農民創造了經濟價值。 例如,雲林的水牛安養中心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玉米葉作為飼料,實現了廢物的循環利用。這些措施不僅幫助農民解決了廢棄物處理的困擾,還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可持續發展。農作物零廢的理念逐漸受到重視,讓廢棄物成為資源,展現了環保與經濟的雙贏局面。
【世界翻轉中】搶救農業人力老化 AI科技成幫手 朝精準農業邁進
2025/02/20
隨著少子化、以及農業就業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外移、氣候變遷等等問題,農業也得積極轉型,現在不少農地栽種導入AI科技,像是稻作插秧,裝設傳感器,可以在插秧的同時也偵測土壤肥肚,如果不族就可以透過大數據演算,來施作肥料,另外也有研發團隊,在田區架設土壤感測器,可以即時了解作物的生長情形、健康度,還有未來天氣變化預測,通知農民做準備,用科技輔助農業,達到產業永續目標
廢材轉生術:漂流木、牛糞也能有大用處
2025/02/20
2024年颱風山陀兒與康芮過後,花東海岸被漂流木覆蓋,大型木料被撿拾後,剩餘細碎枝條無處可去。東華大學、工研院與花蓮牧場合作,利用高溫氣化爐將漂流木轉化為生物炭與熱能。生物炭改良土壤、製成人工魚礁助海洋復育,熱能與牛糞發酵產有機肥。這項創新計畫讓廢材循環利用,未來成效值得期待。
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2025/02/06
過去採收鳳梨後的鳳梨葉片,成為農業廢棄物,只能焚燒或是堆肥,可能會造成環境負擔。現在透過最新的自動化取纖技術,鳳梨葉不再只是廢料,而是搖身一變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環保紡織品原料。屏東九如鄉的農會攜手工研院,將鳳梨葉纖維應用在紡織製程中,從帽子到西裝外套,成功打造低碳、抗菌的鳳梨纖維產品,成為邁向永續農業的重要一環。
養雞場智慧化 AI家禽照護翻轉雞農生態|AI農業進行式|鏡新聞調查報告|
2025/01/23
養雞是件苦差事,但AI翻轉了雞農的飼養生態!過去照顧雞隻,雞農必須寸步不離,因為不只是餵飼料而已,雞農還得經常抓雞來秤重,確認生長狀態;就連容易傳播禽流感的野鳥,也得靠人力驅趕;但現在這些事,都能靠AI解決!74年次的張光甫,台大機械所畢業,由於家中經營農業設備事業,讓他從小就對農業有深厚感情,於是他決定創業協助雞農「智慧化養雞」,像是AI秤重,能讓雞農遠端監控雞隻重量、精準掌握雞隻健康;還有驅趕野鳥,也能透過AI鏡頭分析鳥類,再針對鳥群發射雷射光驅離。
【進擊的台灣】離地栽培生鮮牛心蕃茄 智慧農業創多元價值
2025/01/09
牛心蕃茄口感清甜多汁、含多種維生素,是非常健康的蔬果,也是各種中西料理的靈魂!顆顆色澤優良、渾圓飽滿的牛心蕃茄,採用離地栽培配合智慧化管理系統,精確供給養份、節省水資源,經過檢驗與層層把關後上架到全聯,也製成酸甜可口的冰釀蕃茄,一推出就頗受好評!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廚餘去哪兒?黑水虻來幫忙
2025/01/02
我們每天製造許多廚餘,你有想過最後廚餘究竟去哪裡了嗎?該如何處理這些有機廢棄物,有許多單位已經著手努力。就有環保團體開始推廣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由老師來指導養殖和研究黑水虻。一起看看孩子們如何學習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傳香七十年 — 臺農57號,不敗的甘藷傳奇
2024/12/26
你有想過地瓜是怎麼從救命糧食,變成代表臺灣的平民美食的嗎?甘藷臺農 57 號傳香70年,最熟悉的臺灣味,其實一路走來很不簡單! 臺農57號是王俠、李良、簡金寬等專家於1955年選育出的優良品種,肉色橙黃、口感綿密,栽種面積很快就遍佈全臺。 但後來的故事並不如開始那般順利。 1978年遭遇甘藷病毒病,2008年又遇到甘藷基腐病,兩次的疫病都讓臺農57號的產量大減,甚至許多地瓜田都陷入停種的困境。 所幸在農試所的專家、前輩的努力下,成功克服疫病,更為種苗及病蟲害防治體系立下根基,成為臺灣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關鍵。 甘藷,不僅形似臺灣,一路走來的歷程,也像這座島嶼的歷程:一次次在困境中突破,承載土地的記憶,寫滿臺灣人的智慧和韌性。 想了解更多臺農57號的故事嗎?趕快點進影片,一起見證屬於這片土地最平凡的傳奇。
非化學農藥翻轉農業!揭密農民不受病蟲害秘密武器?
2024/12/19
非化學農藥正顛覆傳統農業,成為農民抵抗病蟲害的重要工具。這項創新由一位擁有碩士學位及半導體經驗的專家所開發,旨在推廣“天然製劑”。此措施不僅有助於解決台灣每年超過上千億元的農業損失,還能減少農藥對食品安全的威脅。
農業部打造農業資源零廢棄 鳳梨皮餵牛、蚵殼成海底礁體
2024/12/12
國內年產約40萬公噸鳳梨,剩下的20萬噸皮可轉化為青貯料,取代進口牧草,成本便宜3成。牡蠣殼磨粉後可成為海底礁體,促進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農業部表示,傳統廢棄物如稻殼也有高價值,將提煉出矽等重要產品。近十年來,農業部與學研單位合作,開發超過200項技術,致力於實現全循環、零廢棄的目標,推動可持續發展。
農業部發表新品種 推出源興牛、平埔黑豬
2024/12/05
農業部發表新品種「源興牛」與「平埔黑豬」。源興牛源自陽明山擎天岡,肉質甜而不膩,未來有潛力建立高端肉牛產業鏈;平埔黑豬肉質嫩度優於市售白豬,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這兩個品種的命名,標誌著台灣畜產多樣性的提升,並顯示民間在新品種選育上的努力。源興牛已於2024年6月通過命名審定,平埔黑豬則在7月獲得認可。
保護龜,領生態薪水|生態服務給付還守護哪些物種?
2024/11/28
2024年,食蛇龜與柴棺龜的生態服務給付上路,鼓勵農民友善耕作,讓瀕危龜能有安全的棲息空間。龜類生態服務給付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做法能讓「營造適宜棲地環境,以保全現存重要族群」的計畫目標,順利達成嗎?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