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4/02/29
「基本上我們從育種過程,大概也要10年以上,才可以有個新品種出來...」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從日治時代就致力於甘藷選拔和育種,尋找植化素含量高、具機能性的品種是現今的育種目標,甘藷在市場地位上也已搖身一變為養生食材,不僅提供飽足感,還有兼具豐富營養。   而一輩子都在研究甘藷的賴永昌主任,則繼續默默地把甘藷育種和研究的百年工作,認真傳遞下去,他也期許臺灣甘藷有天能走向外銷市場,透過找到耐儲運、食味佳、產量高的品種,並運用健康種苗及安全栽培技術,生產出安全且味美的甘藷,突顯出與其他供應國家的市場差異性,進而叩關全球國際市場。
在農場內,飼養牲畜的虛擬圍欄如何運作呢?
2024/02/22
農場中牲畜飼養捨棄以往的物理圍欄,改用虛擬圍欄的技術將動物限制特定範圍內。南澳大利亞研究與發展學院(SARDI)帶你深入了解農場上虛擬圍欄的運作原理。
洄遊吧  一場海洋永續革命
2024/02/08
因為外公曾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的關係,黃紋綺的兒時記憶始終繫著藍藍大海。自中山大學海工系碩士畢業後,她深刻體會臺灣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就怕「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她放棄了拿高額獎學金出國進修的機會,回到七星潭,創立「洄遊吧 Fish Bar」,以食魚教育、永續海洋為核心,除了帶領民眾的體驗漁村風貌,她也將學術知識與海洋教育結合,推廣在地友善捕撈漁法,讓海洋永續的觀念持續擴大。   因此,在推動海洋永續發展的路上,除了有像「洄遊吧」等地方創生團隊耕耘努力,農業部漁業署也積極倡導友善漁法,包含持續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並加強落實漁具實名制政策,透過刺網漁具標示,賦予使用者責任,解決廢棄漁具問題;同時辦理人工魚礁區覆網清除作業,針對覆網熱點加強清除,以維護人工魚礁區生態及聚魚效益。   另外,在海洋資源養護方面,農業部漁業署除了透過法規,如公告修正「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調整蟳蟹可捕撈殼寬限制及增加抱卵母蟹禁漁期,強制規範漁業經營行為;同時透過食魚教育軟性推廣,讓民眾瞭解漁業三生及永續漁業重要性,進而做出有意識的消費及選擇。
韓國農業數位化之路:4分鐘快報
2024/02/01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韓國食品、農業、林業和漁業教育、推廣及資訊服務機構(EPIS)的合作,將韓國的農業數位化壓縮成一段簡潔的4分鐘影片。影片重點介紹了成功的智慧農業實踐,以及想從事農業的人所推出的教育計劃,還有FAO在推動農食系統積極轉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英國牛頓農場的尖端農業科技創新之旅
2024/01/25
影片中展示了一些先進的科技,像是No Fence的虛擬圍欄項圈、Richie的自動牛隻稱重監測器、Te Pari更準確的口服藥劑槍,還有Smart Bell的耳標,可監測動物行為和體溫。使用這些工具能提高農場效益、增加動物福祉,同時追求永續性。讓我們觀看這些技術如何帶領農業邁向更高效、永續性、且更具盈利性。
冷鏈串接新技術 臺灣芭樂邁向美國
2024/01/18
經過多年品種改良的番石榴,不但是臺灣的國民水果,也具備外銷潛力。在農業部經過近10年的爭取,美國政府於2019年10月通過檢疫規範、同意臺灣番石榴鮮果輸入美國。透過冷鏈技術研發,產官學同心合作,2022年12月建立標準化輸美流程的番石榴實際海運出口,第一次以40呎冷鏈貨櫃運至美國洛杉磯。一步一步,要將臺灣芭樂的名號打響全世界。
這些令人震驚的農耕技術值得一看
2024/01/11
現在許多農民耕作時採用新技術,他們使用極具巧思和技術的農業機器,讓工作變得更輕鬆且節省時間。
無土栽培馬鈴薯的農場讓你大吃一驚——不可思議的農業技術
2024/01/04
對糧食的需求日漸增加,促使人類採用新的農業技術提高產量。讓我們一起看看在無土壤的情況下,耕作進行的成果吧!
黃柏凱 種大豆的科技青農
2023/12/29
從小就不想務農的黃柏凱,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總覺得自己長大要做點時尚有趣的事業,在他的想象中,絕不是這樣成天與泥巴為伍的務農生活,但大三那年,到加拿大打工換宿體驗了國外農場生活,他發現原來務農也可以有輕鬆的方式,於是回到臺灣後就跟爸媽說他想接下家裡的農場事業,從桃園到南澳,以科技的方式經營他的農場,一起來看看這位種大豆的科技青農黃柏凱的故事。
應對印尼家畜抗生素抗藥性的措施:良好飼養規範的影響
2023/12/22
牲畜抗生素的誤用或濫用可能導致抗藥性微生物增加。這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還對動物健康、動物福祉和畜牧業產生影響。 在印尼,農業部對執行改善農場衛生和安全實踐的農民發放獸醫控制編號(NKV)證書,透過這項規範的實施,農民已經減少了40%的抗生素使用。
為孩子們開的課 名為「食農教育」
2023/12/08
在學校老師及在地青農的支持下,東光國小開始了專屬的「食農教育」課程。起初學校裡的這些小小農夫們怕髒、怕蟲子,但到後來不僅改變了心態,喜歡下田,甚至到畢業後還會回到學校看看,自己曾經耕耘的菜園有什麼不一樣的風景……。
全球最大蔬菜種原庫就在臺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50週年
2023/12/01
全球蔬菜種子的諾亞方舟 位於臺灣臺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種原庫,自1970年代開始蒐集,歷經50年,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庫,有來自155國家、65,000份的蔬菜種原。
農產加工_文旦新滋味
2023/11/24
今年來到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花蓮文旦盛產在中秋前夕,面對大量產出、銷售期短的甜蜜負擔,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人員在瑞穗、鶴岡文旦產業上,做了什麼樣的努力!
智慧溫室如何協助哈薩克農民全年種植蔬菜
2023/11/17
影片中展示了Almaty 地區的一個智慧溫室,該溫室可以自動控制溫度、濕度、照明、施肥和灌溉,大大的減少勞動成本。
智能防害 守護全台穀倉的米蟲博士
2023/11/10
全臺灣我走了將近一半以上的穀倉,想要教穀倉人員最重要的一個觀念,米蟲都是自己養的。......有人會稱我米蟲博士,我非常喜歡這個稱號,讓米蟲越來越少,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耗了34年時間,都在研究米蟲的姚美吉,從昆蟲所畢業後,經高考分發到農試所任職,傳承了林欉助理研究員對積穀害蟲的研究,積極與農糧署配合,提供防蟲策略。從穀倉清源、配合細目防蟲網阻隔蟲源侵入,以及貯藏期間運用LED誘蟲器。透過防治規劃,減少害蟲危害,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米糧的保存率,讓全民在糧食安全上更有保障。   另外,姚美吉博士與農試所及各試驗改良場所同仁一起努力開發建立病蟲害諮詢小幫手,將病蟲害資料、防治經驗,透過手機掃描即能分享給糧政單位、全國穀倉管理員及農業從業人員,讓更多政府單位、第一線人員以及一般大眾都能更了解「米蟲」及各種病蟲害專業資訊,宛如專家親臨指導。
以前人說電腦可以選花生 現在,電腦也可以養魚蝦了!
2023/11/03
本來從事倉儲物流業的陳泓碩,13年前從北部回到家鄉嘉義縣,承接親戚的魚塭,當這位養殖門外漢,碰上霸王級寒流、823水災以及極端氣候,越戰越勇,不僅獲得110年度「全國百大青農」及支持母親獲得「產銷履歷達人」殊榮。近年來,他配合智慧養殖漁業轉型政策,在魚塭中導入水質監測設備、微氣象站、智慧電箱以及監控攝影等科技化設備,更能有效降低風險並提高了生產效益。他笑著說,回家鄉養魚,賺多賺少是其次,最值得的是,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近年農業部因應氣候變異及勞動力老化缺口等問題,透過運用智慧化科技幫助漁民。以傳統漁業的經驗為基石,感測元件、資通訊技術及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為輔,朝向省工省時的概念發展,不僅達到降低勞動力成本並提高產量的效果,將漁產業引領至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
數位科技幫助哈薩克農民在農業風險區維持經濟收入
2023/10/27
在農場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管理時,哈薩克的農民利用數位科技,包括衛星監測、濕度感測器的氣象站、農機設備的監測追蹤,以提高農場生產的效率。
廣幅抗稻熱病的新品種 ✨臺大高雄1號✨
2023/10/20
臺大高雄1號 水稻新品種是來自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引進的稻熱病判別品系,作為抗病基因Pi9的貢獻親,並以良質米品種高雄145號作為輪迴親。 除具有抗稻熱病特性外,尚具有不易倒伏、秧苗期耐寒性 ,並承襲高雄145號米粒外觀佳的特性。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