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5/09/25
位於哥倫比亞太平洋海岸的奎爾瓦爾(Cuerval)社區,正因紅樹林退化和砍伐而面臨重大挑戰。 紅樹林對當地居民的生計至關重要,特別是漁業和採集皮亞瓜(piangua,一種貝類)。同時,紅樹林在碳固存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非法的砍伐和土地使用變更已使這些生態系統退化,增加了它們對氣候變遷的脆弱性。 這個專案旨在透過參與式保育和監測策略來恢復紅樹林,賦予當地社區能力,使其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同時,促進和平與永續生計。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廚餘去哪兒?黑水虻來幫忙
2025/01/02
我們每天製造許多廚餘,你有想過最後廚餘究竟去哪裡了嗎?該如何處理這些有機廢棄物,有許多單位已經著手努力。就有環保團體開始推廣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由老師來指導養殖和研究黑水虻。一起看看孩子們如何學習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森林療癒大開箱 - 體驗被大自然洗滌的瞬間 | 內洞森林遊樂區
2024/11/14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舉辦體驗活動,在專業森林療癒師的引導下,將雙眼化作相機,記憶作為底片,讓美好的山林景色刻劃在腦海中。   離開都市的水泥叢林,才能在自然的擁抱中,自在放鬆,舒緩平日的壓力。深呼吸,感受不同於城市的清新空氣。
臺灣山林的守護者|鞍馬山工作站 楊景文
2024/10/17
來自南投草屯的楊景文,從小在從事森林相關行業的親戚耳濡目染之下,對森林產生了滿滿的感情。森林系畢業後就投入招考,加入 #臺中分署鞍馬山工作站團隊,負責巡視林班地、步道、擔任造林監工並執行生態調查等重要任務。   大學期間曾是野生動物生態研究室一員的景文有豐富的山林實務經驗,擔任森林護管員後也運用所學,積極參與各類野生動物調查,包含大雪山山椒魚、橫流溪上游森林溪流魚類及臺灣獼猴等,協助辦理移除天池外來魚種、黑熊繫放計畫和野生動物救傷行動等業務。景文具備的相關專業知識,使她快速成為單位中的即戰力。她也不斷精進自己~期許自己將興趣結合所學,參與研習、加強山林技能,積極發展自我潛能!   不論是森林調查、搜救任務或與周邊社區夥伴溝通,景文都能以柔軟但堅定的態度,帶著滿滿熱忱完成,深受同事讚賞~更是潛力無窮的森林護管人員!
社區團結一致,拯救高安地那森林,為水源和氣候而努力
2024/05/09
在拉丁美洲的安地斯山脈高海拔森林正面臨乾旱和氣候變遷的威脅,超過當地60個社區正團結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樹木復育行動,以保護水源和生態系統。這個名為「安地納行動」(Acción Andina)的跨國計畫,已在5年內植樹超過1000萬株,惠及3萬多個家庭,並計劃長期推動安第斯山脈的生態修復。
從零開始重建了一片森林,這就是我們的方法
2024/04/11
在短短三年間,德國其中一座最大的森林由翠綠樹林轉變成了森林墓地。原因是氣溫上升和單一樹種林業的影響。在我們的第三次任務中,我們與Harz National Park合作,將逆轉這個情況,讓這個失衡的生態系統轉變成一個強大、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森林。
111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得獎者-3分鐘精華版
2023/02/1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今年舉行有綠色奧斯卡之稱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表揚大會」,表揚15位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與3組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團體,肯定他們在林業及自然保育上傑出的表現與貢獻,他(她)們的事蹟值得全民學習與表率。         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近年因氣候變遷明顯對環境造成衝擊,正在改變全人類和動植物的生活,去(110)年森林大火次數更大幅增加,感謝這些跨部會合作的單位,共同守護臺灣這塊土地,也感謝民間專家、學者及眾多有志之士的無私奉獻,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營造能兼顧生態環境的優質家園。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也表示,本次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共47件投件推薦,創下新高,競爭相當激烈。感謝多位評審委員用最嚴謹的態度,評選出各界具代表性的得獎者。個人獎項方面,包含公部門合作夥伴、專業學術領域長年耕耘的研究員與學者、還有深耕在地實踐的環境友善團體代表、將林業文化歷史撰寫成書的民間專家等;而團體方面,由長期推動蝙蝠保育的台灣永續聯盟、撐起苗栗地區救傷第一線的後龍動物醫院及持續倡議石虎保育的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獲獎。多元的面向,展現出環境價值可以體現在不同領域之中,也期望獲獎者們動人的故事,喚醒民眾對林業及保育的理解與重視。 執法護山林:守護國土永續的公部門夥伴         偵破近年嘉義地區最大森林盜伐集團的南投地檢署張鈞翔檢察官,擔任森林法專組檢察官近十年,除偵辦各種違反森林法案件,強力掃蕩盜伐集團外,也十分熱心積極參與培育第一線的森林護管員,強化護管員專業能力;而為沈默的被害者臺灣黑熊發聲的新竹地檢署葉子誠檢察官,在偵辦觀霧國有林地盜伐集團期間,透過細心的採證分析,查獲盜伐集團盜獵臺灣黑熊等惡行,並榮獲行政院頒發109年「表揚偵破重大經濟案件有功人員」獎項。         在森林火災救災期間絕對不缺席的空勤總隊趙清松技正,多次執行直升機空中滅火,並配合林務局各林管處林地空勘與演習救火隊人員吊掛訓練,為救災打下良好基礎;而滅惡火護山林的保七總隊梁家賢大隊長,運用科技與分析技巧,改進林政案件的偵辦技巧,成功破獲盜伐集團及燒毀山林案件,更大力打擊在山林傾倒廢棄物的不肖業者,為守護國土的最佳夥伴。 科學護山林:以研究奉獻於環境的學術夥伴         現任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研究員,除了積極投入國內樹木保護與病蟲害防治研究、指導及諮詢服務,更建立樹木醫療體系、培育樹醫人才,結合產官學推動樹木醫學行動計畫,並獲得美國樹藝協會樹藝師及風險評估師執照;第33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陳建名組長,致力臺灣野生菇菌資源調查研究,累計發表臺灣野生菇菌新種 7 種及新紀錄種49 種,為國內牛肝菌目菇菌資源調查與應用建立基礎,並開發以非農藥天然抑菌成分高壓注射防治有樹癌之稱的樹木褐根病,有效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及治療成本。         110年榮獲社團法人臺灣植物分類學會「終身貢獻獎」,被譽為「蕨類教父」的郭城孟教授,現任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長年推動臺灣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鏈結政府、民間團體、地方社區及旅遊業,成功改善臺灣生態獲得永續發展利用的環境,備受國內產官學各界肯定;而在國內林業界德高望重的專家臺灣大學王松永名譽教授,貢獻於林產利用5 0餘年,積極參與林產品驗證制度之建立及示範,至今已協助輔導4家林產業者建立生產規格產品(製材品)之備料工廠,克服國內長期以客製化銷售形態,製材品更取得臺灣林產品生產溯源系統QR-code、CAS等標章,對振興林產業、帶動國內林產業轉型與升級等工作貢獻卓著。 保育護山林:關注物種的守護與復育先行者         搶救國寶魚的關鍵人物是雪霸國家公園廖林彥主任,於雪霸國家公園81年成立初期,即負責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及保育工作,當時臺灣櫻花鉤吻鮭數量僅200多尾,瀕臨滅絕,從建立完全養殖技術、擬定相關保育策略及執行復育工作,迄今20多年,在109年達到歷史新高至1萬2,500多尾,族群分布也從1條溪流增加到4條,為臺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保育工作立下新的里程碑;而有武俠人物「太極鷹王」之稱的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共同為熊鷹、黑鳶、草鴞等物種及生態保育工作一起努力,並多次舉辦熊鷹保育論壇,開啟保育界與在地原住民一起對話、溝通,另在原鄉部落推廣熊鷹仿真羽毛,讓羽飾文化與熊鷹保育能共存;長期關注臺灣鳥類生態的台北市野鳥學會阮錦松研究調查員,整合國外相關資源,為臺灣建立專業的鳥類名錄系統,並以6年時間與專業人士合作,編撰第一本臺灣手繪野鳥圖鑑,近期更投入全球瀕危物種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研究調查工作,成功建立世界唯二黑嘴端鳳頭燕鷗繁殖復育區,為一級保育類動物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帶來巨大助益。 扎根護山林:帶來在地力量的行動者         本職非自然博物學相關工作的中華電信公司吳永華專員,109年起陸續完成出版臺灣第一套古道三部曲:《桃色之夢》、《霧林之歌》、《貂山之越》的宜蘭古道自然發現史,作為業餘文史工作者,不但開啟了古道與自然史結合的記錄,也為古道沿線鄉鎮帶來創生活水,注入新的能量,該等出版品亦獲得臺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第43、44屆「優良出版品」獎項榮耀,深度豐富的書寫廣受各界好評;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張惠東副教授,長年關注原住民狩獵議題,以自身法學專業知識背景協助鄒族修訂行政契約草案,熱心參與社區及部落發展,起草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辦法,並跑遍全台各地區與部落對話溝通,在保育與文化傳承間找尋平衡共存之道,對原鄉保育工作推展極具貢獻。         帶領雲林縣成龍地區居民以及成龍國小師生進行濕地教育活動的觀樹教育基金會洪粹然執行長,以長時間在地輔導、推廣及陪伴,翻轉雲林成龍地區居民對濕地的負面想法,進而主動加入濕地巡護、環境解說、友善養殖的行列,讓成龍濕地成為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里山、里海的重要示範點;致力為部落奉獻的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張慧芬總幹事,在豐濱鄉復興Dipit部落長期推動山林生態保育工作,並扎根部落居民對環境保育共生觀念,共組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平台,協力濕地保育計畫,並陪伴長輩們一起活化部落產業、提倡無菸無酒健康生活,建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聚落,也為青年準備好回家的路。
大自然的堡壘-仙人掌如何保持水份並防禦捕食者
2021/12/24
仙人掌原產於美洲,以其刺和多汁的莖而聞名亦是許多沙漠動物的水源。從古巴、墨西哥再到巴西和秘魯,甜瓜仙人掌生長在季節性乾燥的熱帶森林中的石灰岩土壤上,經常暴露在烈日下。然而為了在沙漠中生存,仙人掌不能僅僅限制水份流失,同時必須儲存水份並做好充分利用,以備不時之需。仙人掌表面覆蓋著一種稱為角質層的蠟質物質,可以限制水份流失。同時,關閉進行光合作用氣體交換的小孔,直到晚上才打開(夜間溫度較低可減少仙人掌所流失的水份)。   在北美的索諾蘭沙漠,高聳的仙人掌可以長到20米高,壽命長達200年。木本組織就像樹幹一樣賦予了仙人掌的高度,但仙人掌儲存的水比大多數樹木少得多,大部份的根只有幾英吋深,在土壤表面下方橫向展開數米,並將植物固定到位。它們會產生短暫的雨根,迅速吸收可用的水,然後將水吸入植物體內,並儲存在含有黏液的細胞中,黏液是在水分子上的膠狀物質,如果植物的組織受到損壞,就會阻止水份蒸發,隨著雨後土壤變乾,這些細小的雨根也開始乾枯枯萎。   仙人掌的刺是生存關鍵之一,其為高度修飾的葉子,普通葉子的表面積大,在烈日下會蒸發大量的水份,不適合沙漠生長。而仙人掌的刺表面積小限制了水份流失,可為仙人掌遮蔭並反射太陽光線,在白天炎熱時降低植物的溫度。當晚上氣溫驟降時,可當絕緣層防止仙人掌過度冷卻,這些功能甚至比防禦捕食者更為重要。這些特徵能使仙人掌能夠從最乾燥的沙漠氣候到熱帶雨林環境中生存下來,並且茁壯成長。
解釋地球神秘的紅光
2021/10/19
在2009年有一顆衛星環繞著地球,有計畫性的掃描和揀選從地表反射的波長。研究人員原本在尋找二氧化碳的光譜特徵,但他們意外發現了一種來源不明的波長。研究人員發現地表被不同亮度的紅色光芒所覆蓋,因為這個波長無法穿過太陽的外大氣層,所以不可能是太陽光的反射。尤其發光的地點大都集中在有很多植物的地方,像是亞馬遜盆地、北方的常綠林、 美國中西部的農田,全都在發光。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   植物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並產生氧氣,在這過程中陽光會接觸到植物細胞內葉綠體的構造,當葉綠素分子吸收光後,部分的電子會被激發。這些電子經過一系列反應,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過程中將二氧化碳和水轉換成葡萄糖,這是一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單醣,但植物通常會吸收超過它所能消耗的陽光。舉例來說,冬天長青樹上結冰的葉子無法像平常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但他們還是會照到陽光,若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多餘的光會破壞光合作用系統。因此,第二種植物使用光的方法就是將其轉換為熱能,然後從葉子散熱。第三種植物與光的作用則是用不同波長,將它反射回去,產生所謂的葉綠素螢光。   在光合作用中,葉綠素內的電子會經過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但當部分電子還原到它們的基態時,它們會將光能釋放出來。整體來說,大約百分之一被吸收的光會被排出,成為光譜上紅色端的波長。當全世界的植物在行光合作用時,都會發出紅色光芒,這就是地球產生神秘紅光的原因。這個意外發現讓我們能即時看到地球在呼吸,並監測全世界生態系統的健康。 因為植物遇到逆境時會變色或落葉,過去研究人員利用綠色程度作為植物健康的指標,但這個方法並不可靠。透過葉綠素螢光能夠直接地測量光合作用的狀況、推估排出的氧氣量以及有多少碳被吸收。目前科學家已使用葉綠素螢光來監測有害浮游植物的增生、追蹤亞馬遜和大平原的乾旱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多出 1兆棵樹會怎樣?
2021/08/24
薛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樹齡約2500年,封存了約1,400公噸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如今人類平均每分鐘的碳排量早已高過1,400公噸。對抗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減少石化燃料排放量,降低多餘二氧化碳,以恢復大氣中溫室氣體平衡。樹木是否能幫助我們打贏這場硬仗?   首先,它們如何做到碳封存呢?和所有植物一樣,樹木透過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來消耗大氣中的碳,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將水和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及含有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接著在呼吸作用過程中,將碳水化合物換成能料消耗掉,同時再將碳排放回大氣中。   然而,以樹木來說,有很大部分的碳不會被釋放,而是貯存在新形成的木質組織中。樹木活著時,扮演碳的儲存庫的角色,在生長過程中持續降低大氣中的碳。當樹木死亡腐爛後,其中部份的碳又被釋回大氣中。土壤中也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可長達數千年,但最終那些碳也會重回大氣。所以,如果要以樹木對抗氣候變遷這類長期問題,除了要能活得越久,以便封存越多碳,同時還必須能快速繁殖。   森林是複雜的生物網路,沒有一個物種能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都能茂盛生長。原生種向來是最永續的樹種,在當地環境早已佔據一角的物種。初步研究顯示,一個原就具有樹木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比較不需要去競爭環境資源,也較能對抗氣候變遷,這代表要降低碳排量不是種樹就好,我們必須重建已耗竭的生態系統,有些區域樹木被砍伐殆盡、土地被開發當作他用,現在正可做生態復育。   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利用衛星影像分析世界目前的樹木覆蓋率,再與氣候及土壤資料整合,扣掉人類所需的地區面積,研判除了現有森林外,地球還能承載相當十億公頃的造林,差不多等於一兆兩千億棵樹。根據科學家修正預估,修復後的生態系統可吸收一千至兩千億公噸的碳排量,但由於生態系統錯綜複雜,由人類出手復育也難說是好是壞,在某些區域或許袖手旁觀才是正確的做法。   此外,有些學者擔心如此大規模的森林復育可能會有想不到的後果,比如環境中的生化物質產出速度加快,反而加速氣候變遷。而且就算成功復育了這些區域,也需要未來的世代保護它們,免於再次因經濟因素而耗竭。重建生態系統的複雜性,顯示出保護現存的森林有多重要,希望藉由重建一些被耗竭的區域,能給我們對抗氣候變遷所需的資料和信念。如果這次做對了,或許這些新生的樹木會有時間成長為身兼碳儲存庫的巨木。
翻轉臺灣木材自給率 5種臺灣原生樹種成救兵
2021/06/01
臺灣林地面積約220萬公頃,但木材自給率卻低於百分之一。為降低臺灣對進口木材的依賴,避免木材短缺引發衝擊,林業試驗所透過經濟性人工林規劃,進行優質造林苗木的育種選育,計畫以相思樹、櫸木、香杉、臺灣杉與臺灣肖楠等5種臺灣原生樹種翻轉木材自給率, 改善木材多依賴國進口的問題,培育苗木預計將陸續提供人工林種植。   農委會預計在2027年把國內木材自給率從原本0.5%提升到5%,將以導入經濟性人工林規劃的方式在國內現有人工林裡取10到11萬公頃,作為經濟性人工林生產專用,約占臺灣森林面積220萬公頃的5%,以輪伐期定在30年為目標,每公頃的木材蓄積量可達到600立方公尺,以提升臺灣木材自給率。
如果砍伐城市所有樹木,會發生什麼?
2020/06/15
西元前3000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西南方的烏魯克(Uruk)人口密度比現代的紐約市還要高,為了供給足夠糧食,擁擠的城市不斷擴展灌溉系統,砍伐樹林以增加農地,但後來沒有樹木進行自然流域供水過濾,烏魯克的灌溉系統受到汙染,造成土壤鹽分過高無法耕種;西元500年,斯里蘭卡的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也發生人口成長的問題,同樣也仰賴灌溉系統生產糧食,但因為宗教信仰使得人們在土地上種植更多樹木,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周遭森林共存,因為永續性的做法讓居民與環境得於共存至今。   或許我們會認為大自然與都市空間不具關聯性,但城市的永續與樹木息息相關,樹木的功能就如同海綿,能吸收暴風雨帶來的逕流,再將雨水釋回大氣中;樹根群所構成的網絡緊抓住土壤抵禦山崩,同時能讓土壤保存水分、過濾有毒物質;樹根可預防洪水且減少排水設備與汙水處理設備的需求;樹葉能捕捉碳與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使空氣淨化,對於氣候變遷的現今環境極為重要。數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發掘樹木有哪些益處,樹木不僅影響城市設施的健康,對於城市居民的健康也有重要影響,例如:1870年代的美國曼哈頓,公園以外的地方鮮有樹木,夏日時期因為沒有樹蔭,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量高達9倍,同時因為公衛水準不高,壓迫性的高溫使得曼哈頓變成細菌繁殖地,霍亂隨之而來;現今的香港矗立摩天高樓與建設地下設施,使得樹木不易生長,這也導致城市空氣品質處於「危險」的程度,可能會造成支氣管疾病、肺部功能變差。樹木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研究發現綠色葉片可延長注意力並減少壓力,也有人發現醫院病房窗外的景色若是磚牆,則病人的恢復速度比窗外景色是樹木來得更慢。   18世紀起,部分都市規劃者重視都市綠地的重要性,這也使得丹麥哥本哈根、美國喬治亞州等地城市面臨汙染與天然災害的恢復能力增加;都市種樹不僅對人有益,美國波特蘭的森林公園因保留了生物多樣性,遂成為112種鳥類、62種哺乳類動物的居住地;新加坡對於栽植樹木更不遺餘力,50多年來新加坡政府已經種植120萬顆樹木,整體超過50%以上的綠化面積而減少空調需求,建築具高程度垂直綠化外觀,使得建物能夠自給自足,也能將太陽能、收集到的雨水供應給附近溫室。   推估2050年,屆時全球有65%的人類居住在都市,都市規劃者可將綠色都市、環保作為設計基礎,城市也不再只是人類的家。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