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5/06/19
全面展示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從智慧畜牧到自動化作物管理,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像是 ChioTrac X2 每分鐘可處理 2,500 公斤青儲飼料,結合混料系統最佳化牲畜營養;而 Nedap 的 AR 技術則讓農民透過 AR 眼鏡即時掌握動物健康與生產資訊,大幅節省時間與錯誤率。   針對禽類與牛隻,也有自動餵飼與修蹄設備,透過智能感測器掌握動物異常行為,有效防止疾病與壓力。CalfRail Duo 更可同時餵養兩隻牛犢,支援高密度養殖場作業。   對於馬匹復健,KYX Aquatrainer 利用水壓與紅外線日光浴技術,協助肌肉訓練與關節恢復;而 Pasturebird 系統則讓禽類能自由移動於草地上,提高肉質同時兼顧環境友善。   這些技術共同為未來的永續農業打造一條高效率、自動化與智慧化的道路。
台灣獨創微生物製劑上市,本土光桿菌對抗葉蟎危機|光桿菌屠蟎記|
2025/05/15
氣候變遷導致高溫乾旱頻繁,使得葉蟎(紅蜘蛛、白蜘蛛)在農作物上大爆發,造成農民嚴重損失。傳統化學農藥不僅容易產生殘留和抗藥性,在高溫下也可能對葉面造成傷害,讓農民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台灣農業試驗所謝奉家博士歷經二十一年研發出全球首支針對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光桿菌。   這種光桿菌是一種與線蟲共生的特殊菌種,能同時殺蟲和殺菌,其代謝物在菌體死亡後依然有效。農試所建立了獨特的ELISA檢驗方法來檢測其有效成分。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這項技術已技轉給國內廠商進行商品化。   田間試驗顯示,光桿菌能有效控制木瓜園的葉蟎危害,且無農藥殘留問題。相較於效果不佳且易產生抗藥性的化學農藥,農民對這種微生物製劑抱持高度期待,希望能廣泛應用於更多受葉蟎危害的作物上,達到農藥減半的目標。目前,光桿菌生物製劑已登記於木瓜使用,未來有望擴及到青蔥等其他作物。這項創新技術為長期困擾農民的葉蟎問題和農藥殘留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印度45%人從事農業! AI技術幫忙分析最佳耕作方式
2025/04/24
南亞大國印度人口眾多,約45%的人口從事農業,但受氣候變遷影響,農民生計面臨挑戰。科學家運用AI技術,設計省時省力的灌溉與驅蟲手機應用程式,協助農民透過感測器和手機監控天氣與作物生長,提升產量並減省人力。AI程式會將感測數據呈現在電腦上,提供最佳耕作建議,農民結合自身經驗與科技協助,能更有效控制水量、農藥和施肥。科技的導入讓農民收成穩定,收入提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利用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 中山大學研發環保減碳生物塑膠|20250113 公視晚間新聞
2025/03/27
果農在香蕉田裡採收果實,剩下的假莖有人用來堆肥或直接成為農業廢棄物,但在中山大學環工所的研究室裡,它是作成環保減碳塑膠的原料之一。烘乾的香蕉假莖透過機器磨碎、過篩得到均質顆粒,加入萃取過的微藻蛋白等程序,產出可生物分解的環保塑膠,包括玉米芯、竹子、稻稈等農業廢棄物,都能做出環保塑膠。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表示,「一是相對比較無毒的,第二個特點是它有減碳的效益,它跟我們的石化塑膠比起來,石化塑膠在開採,還有製造過程都有很多的排碳量,那生質塑膠相對是低非常非常多的,第三個優點就是可分解性。」   研究團隊指出,產製過程碳排量遠低於傳統塑膠生產,成品也能自行分解,希望幫大量農廢物找到新的附加價值。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二學生張惠君說道,「目前生質塑膠這塊還是滿新的,我們要如何去,能夠取代石油基塑膠物就是最大的問題。」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指出,「在努力嘗試的,就是我們把這些材料把它拉成線材,那線材之後,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地進到我們一些,現在商業的3D列印機裡面。」   目前透過模組能做成各種可分解環保塑膠,團隊表示,已有民間企業前來接洽,期望在民眾仍高度依賴塑膠的狀況下,創造像是汽車內裝塑膠製品或是電腦等周邊配備等更多元產品,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AI導入農業不再冰冷!品管提升鮮果價值 人機協作增競爭力|AI農業進行式|鏡新聞調查報告|
2025/03/13
AI被視為人類生存問題的解決方案,政府大喊智慧農業口號,落實在農業工作中,仍有普及困難,像是無人機管理農地,省時省力,但台灣農地破碎,如果農作物一年一收或更久,動輒上百萬元的設備成本,讓有心改變的農民,不敢貿然行動,而以台灣土鳳梨入餡,在全球闖出名號的鳳梨酥品牌,協助合作農民導入AI,從產地到產品,以人工智慧精確生產,更導入台積電級AI影像辨視系統,還有水刀科技,用品質提升作物價值,將台灣水果帶往國際。
廢材轉生術:漂流木、牛糞也能有大用處
2025/02/20
2024年颱風山陀兒與康芮過後,花東海岸被漂流木覆蓋,大型木料被撿拾後,剩餘細碎枝條無處可去。東華大學、工研院與花蓮牧場合作,利用高溫氣化爐將漂流木轉化為生物炭與熱能。生物炭改良土壤、製成人工魚礁助海洋復育,熱能與牛糞發酵產有機肥。這項創新計畫讓廢材循環利用,未來成效值得期待。
【世界翻轉中】搶救農業人力老化 AI科技成幫手 朝精準農業邁進
2025/02/20
隨著少子化、以及農業就業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外移、氣候變遷等等問題,農業也得積極轉型,現在不少農地栽種導入AI科技,像是稻作插秧,裝設傳感器,可以在插秧的同時也偵測土壤肥肚,如果不族就可以透過大數據演算,來施作肥料,另外也有研發團隊,在田區架設土壤感測器,可以即時了解作物的生長情形、健康度,還有未來天氣變化預測,通知農民做準備,用科技輔助農業,達到產業永續目標
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2025/02/06
過去採收鳳梨後的鳳梨葉片,成為農業廢棄物,只能焚燒或是堆肥,可能會造成環境負擔。現在透過最新的自動化取纖技術,鳳梨葉不再只是廢料,而是搖身一變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環保紡織品原料。屏東九如鄉的農會攜手工研院,將鳳梨葉纖維應用在紡織製程中,從帽子到西裝外套,成功打造低碳、抗菌的鳳梨纖維產品,成為邁向永續農業的重要一環。
農易送EXPRESS,不論距離,都要把生產者的用心送到你手裡!
2024/09/19
超過200家農漁會、結合OKmart門市計1,200處服務據點,讓消費者輕鬆拿到產地直送的新鮮農漁產品。最重要的是,還能降低運送成本! 消費者現在就可以使用農創電商的平台,瀏覽全國優質的農漁產品,一鍵下訂,就可以送到住家附近的農漁會或OK門市。 除此之外,我們也建立農漁會的銷售網絡,302家農會、40家漁會,可以相互採購農漁產品,透過物流系統運送,互通有無。我們期盼「農易送EXPRESS」串起農漁產品的通路,也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產地的用心,成為餐桌上的安心與放心。
冷鏈串接新技術 臺灣芭樂邁向美國
2024/01/18
經過多年品種改良的番石榴,不但是臺灣的國民水果,也具備外銷潛力。在農業部經過近10年的爭取,美國政府於2019年10月通過檢疫規範、同意臺灣番石榴鮮果輸入美國。透過冷鏈技術研發,產官學同心合作,2022年12月建立標準化輸美流程的番石榴實際海運出口,第一次以40呎冷鏈貨櫃運至美國洛杉磯。一步一步,要將臺灣芭樂的名號打響全世界。
【國家農業科學獎 點亮臺灣新農力】環境永續篇-畜牧廢棄物循環加值利用團隊
2022/06/24
本屆環境永續類傑出團隊,建置農業循環園區廢水處理示範場域,一年減碳達9,500公噸,每年可處理3萬公噸豬糞尿與678公噸農業廢棄物等等卓越科研成果,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團隊代表人會後訪問內容!
【國家農業科學獎 點亮臺灣新農力】社經發展篇-農民福利大數據行政創新團隊
2022/06/02
本屆社經發展類傑出團隊,開發「農民福利資料管理系統」,協助辨識6.5萬民農民身分,將農保、農民職災保險、農民退休儲金和全民健保的資料進行數位化,提升農會服務人民的效率,其節省之公帑可創造其他社會效益等等卓越科研成果,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團隊代表人會後訪問內容!
新鮮美食上餐桌 冷鏈物流大躍進
2022/03/02
從產地到餐桌,維持食材新鮮,冷鏈物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蔬果,對於富含蛋白質和水份的肉類、海鮮來說,更是需要全程低溫保鮮不斷鏈。   為了提升農產品品質,延長保鮮降低耗損,農委會補助農民團體建置產地冷鏈設施,除了硬體設備建置,為提升農漁畜產業從業人員領鏈概念,農委會也辦理冷鏈人才培育實體及線上課程並提供專家學者的專業諮詢,透過政府補助全程冷鏈的導入,可減少運輸損耗,從採後處理到運輸至消費者手中都能維持最佳品質。
農業改革看臺灣 - 智慧農業微氣候監測系統
2022/02/09
近年來宜蘭地區陰雨天氣時間變長,菜苗和蔬菜因為日照不足,導致菜苗徒長情形嚴重,栽培生長時間變成原來的3倍,讓宜蘭地區之學校營養午餐供應可能出現問題。為協助農民解決氣候變遷下宜蘭地區連續霪雨、日照嚴重不足對作物的影響,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著手研發適合宜蘭地區使用之「作物補光系統」,希望可以讓蔬菜的育苗與生長更順利。   目前已初步完成補光的硬體設備建置與軟體控制系統,例如透過手機即可遠端控制燈的開關、設定時間排程,以及運用光積值系統會在日照不足的時候自動補光,也可讓使用者自行調整光的顏色,希望藉由補光系統可改善宜蘭長時間連續下雨日照嚴重不足,對作物生長不良造成的影響。目前試驗尚在進行中,預計111年會先於試驗合作農民處試用,待成效穩定後再推薦農民利用。 備註: 光積值:光照量累積值
有機大豆再進化,花蓮農改場建立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
2022/01/19
花蓮有機大豆栽培近年來持續成長,為了因應人力短缺、氣候變遷等瓶頸,配合導入智慧化系統,推出全國首創的「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將田間氣象及土壤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搭配栽培生育期並結合專家知識建構出大豆智慧模型。   應用大數據分析、建立病蟲害及施肥等栽培建議,農友只要在家用手機或是平板就能看到田間狀況,若田間出現強降雨、土壤過度乾旱等需留意的情況,系統會自動向綁定的LINE帳號發送警示訊息,提醒農友留意。透過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邁向精準生產,未來該平台模式也規劃廣泛運用至其他作物,以提升臺灣農業競爭力。
《農業改革看臺灣》 LINE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
2021/10/28
天啊! 我種的小黃瓜葉子上怎麼會有白色的食痕? 我該怎麼辦呢?   別擔心!民眾若有農作物病蟲害問題,只需加入「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的LINE@,即可透過線上提供照片和資訊的方式,將由客服人員做初步詢問與確認,像是作物種類、栽培面積以及是否為有機栽種等,確認後再請病蟲害專家協助判斷問題並由輪值專家回覆民眾。   由於病蟲害的問題牽涉廣泛,除了病蟲害的專家外,還包含栽培土壤及作物營養專家,希望透過此種方式能提供即時服務外,也能藉由專家諮詢提供民眾適當的處理方式,期望達到盡量減少用藥量之目的,同時對農民、消費者以及地球盡一份心力。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LINE@,請搜尋LINE ID:@034768216.ai
科技養豬臺灣農業4.0
2020/09/07
1990年台灣養豬業前景一片看好,當時年產值高達886億元,但是一場口蹄疫,讓養豬業瞬間掉落谷底,國際間禁止台灣活豬運輸他國,也適逢產業轉型,台灣的豬農面臨交雜的產業問題,當時台灣豬隻飼育方法一直使用傳統方式,生產效率無法與丹麥等外國養豬產業相比。直至今時,2020年的台灣已經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力求蛻變的養豬業何時才能轉型發展呢?   豬舍轉型則是我們的解答,導入智慧科技則是台灣畜牧業的新希望,會想出智慧化豬舍是取經於養豬先進國家丹麥的做法,在台灣,豬舍的高床下方規劃中央集糞溝渠,水與糞便就會糞便就會分層;仔豬與成豬的溫度需求也不同,仔豬怕冷、成豬怕熱,在豬舍的設計上也需要依據豬隻需求來做設計;參考國外的豬舍標準,設計人員進場消毒作業流程,從一開始的步驟就先將病菌隔離在外,包含換裝、消毒、沐浴、二次換裝、二次消毒,不讓工作人員將病菌攜帶入豬舍內,徹底施行生物安全管制。   此外,豬隻也有各自的身分證,記載著養殖過程中的防疫記錄,包含疫苗施打的時間紀錄,提供給小豬良好的抗體與保護力,同時也在豬隻的育種也是關鍵環節,台灣養豬業者成立種豬遺傳AI中心,進行豬隻配種的人工授精程序,經採集下的公豬精液經由品管檢查,考量其濃度、良率、精蟲數等數據進行判讀,再製成數個劑量配給給母豬進行人工受孕,透過DNA檢測與基因選育,培育出適合台灣氣候環境、市場消費需求的健康豬隻品種,豬肉肉質也具有雪花般的細緻度。   您對台灣的養豬產業有信心嗎?這段影片希望能讓您對於台灣的養豬業有所認識,台灣豬的品質不容小覷。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