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4/10/24
臺灣許多水產技術文化由日本流傳下來,數十年來也一直認為是和日本養殖同一種牡蠣。為確認臺灣牡蠣的種類,本所自2008年開始進行野生及養殖牡蠣的相關調查及研究,發現臺灣養殖牡蠣都是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沒有太平洋牡蠣(C. gigas)。 葡萄牙牡蠣只分布在亞洲和歐洲的少數地區,如此不連貫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是人為造成。 後續與其他團隊合作進行親源及基因多樣性研究,推論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的起源地為臺灣。
鮭魚早期發育環境如何影響成年鮭魚器官的健康程度?
2024/07/11
如何通過研究和改進早期發育階段的生產條件,來提升鮭魚水產養殖的成效和魚類健康?
活性浮游生物分析系統:提升魚場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2024/05/23
影片中探討了現代魚場如何通過活性浮游生物分析系統(LPAS)來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隨著氣候變化,有害藻華的出現機率也增加,這會影響魚類健康和增加死亡率。過去以來,魚場員工仰賴人工採集和分析水樣來識別藻類物種。LPAS利用人工智慧來快速又準確地檢測藻類物種,提供即時評估和自動預警,讓場員工提早發現有害藻華,並採取解決措施。
洄遊吧  一場海洋永續革命
2024/02/08
因為外公曾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的關係,黃紋綺的兒時記憶始終繫著藍藍大海。自中山大學海工系碩士畢業後,她深刻體會臺灣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就怕「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她放棄了拿高額獎學金出國進修的機會,回到七星潭,創立「洄遊吧 Fish Bar」,以食魚教育、永續海洋為核心,除了帶領民眾的體驗漁村風貌,她也將學術知識與海洋教育結合,推廣在地友善捕撈漁法,讓海洋永續的觀念持續擴大。   因此,在推動海洋永續發展的路上,除了有像「洄遊吧」等地方創生團隊耕耘努力,農業部漁業署也積極倡導友善漁法,包含持續推動「劃設刺網漁業禁漁區及輔導轉型措施」,並加強落實漁具實名制政策,透過刺網漁具標示,賦予使用者責任,解決廢棄漁具問題;同時辦理人工魚礁區覆網清除作業,針對覆網熱點加強清除,以維護人工魚礁區生態及聚魚效益。   另外,在海洋資源養護方面,農業部漁業署除了透過法規,如公告修正「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調整蟳蟹可捕撈殼寬限制及增加抱卵母蟹禁漁期,強制規範漁業經營行為;同時透過食魚教育軟性推廣,讓民眾瞭解漁業三生及永續漁業重要性,進而做出有意識的消費及選擇。
以前人說電腦可以選花生 現在,電腦也可以養魚蝦了!
2023/11/03
本來從事倉儲物流業的陳泓碩,13年前從北部回到家鄉嘉義縣,承接親戚的魚塭,當這位養殖門外漢,碰上霸王級寒流、823水災以及極端氣候,越戰越勇,不僅獲得110年度「全國百大青農」及支持母親獲得「產銷履歷達人」殊榮。近年來,他配合智慧養殖漁業轉型政策,在魚塭中導入水質監測設備、微氣象站、智慧電箱以及監控攝影等科技化設備,更能有效降低風險並提高了生產效益。他笑著說,回家鄉養魚,賺多賺少是其次,最值得的是,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近年農業部因應氣候變異及勞動力老化缺口等問題,透過運用智慧化科技幫助漁民。以傳統漁業的經驗為基石,感測元件、資通訊技術及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為輔,朝向省工省時的概念發展,不僅達到降低勞動力成本並提高產量的效果,將漁產業引領至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
大數據選育出厲害的海水吳郭魚 黃壹聖用科技讓養殖業省水省能源
2023/05/26
你想過吳郭魚可以生吃嗎?來來來!我們獲得第33屆神農獎的科技育種神農黃壹聖 這裡有,他用晶片來追蹤種魚,取得的數據用來育種,他的吳郭魚種原庫現在有高達20多種,不同的環境需求的吳郭魚他這兒都有,他厲害的不只如此,在地下水管制區養魚,他是如何降低用水量將有限資源達到最大利用率的,一起來看看黃壹聖的養殖撇步!
✦看他的故事✦回到枋寮的小漁夫 陳右穎
2023/04/28
『離鄉打拼』與『回鄉定居』一直是許多在地年輕人思考的課題,如何能夠創造在地特色,讓年輕人主動想留下來生活,不管是務農還是從事地方行銷也是現在努力的方向,一起來看看屏東養青陳右穎的故事。   小時候的陳右穎一心想要遠離枋寮生活,因為童年時候過得太辛苦了,當時家裡養九孔,公寓式的養殖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餵食,家中四個兄弟姊妹就輪著做,那段日子他想到就害怕,在心中默默立誓,絕對不要回家養魚,於是國中畢業就離開枋寮到嘉義唸書,故意不填水產養殖科系,就是為了離開家,大學畢業到念完研究所在嘉義創業當老闆,陳右穎真心覺得他以後應該就是在嘉義買房成家立業了。沒想到一場毒茶風暴讓他的店收起來,忽然之間,陳右穎也茫然了,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但老師的提醒下,陳右穎決定,好吧!那就回家吧!   剛回枋寮的那一兩年,陳右穎學著養魚,當時枋寮的養殖產業轉變,不養九孔開始大量的養殖龍膽石斑和午仔魚,從頭學起,陳右穎從農民學院開始上課,參加產銷班,慢慢地學養魚,選上 #第四屆百大青農,接受農委會的輔導,一步一步的越來越上手越來越好,兩次獲得 模範漁民 的殊榮,不只在養殖技術上精進,陳右穎想為鄉里做點事,行銷自己的社區把消費者帶入社區玩漁村,於是他開始寫計畫,和社區的人一起努力拿下 第二屆金牌農村銅牌獎。當初那個喊著要離開枋寮的青年,現在卻是最用力最努力的把遊客帶回枋寮的人....一起來看看 小漁夫陳右穎 的故事。
\手作午仔魚一夜干/滿滿魚鮮味都濃縮在這一塊!
2023/03/31
\手作午仔魚一夜干/滿滿魚鮮味都濃縮在這一塊! 國產午仔魚油脂豐厚,肉質細緻又肥嫩,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像是蛋白質、維生素B6、菸鹼酸、維生素B12。料理方式也是怎麼吃都好吃,除了煎、煮、烤、蒸,也常被製作成居酒屋常見的「一夜干」喔! 你認識一夜干嗎?午仔魚一夜干又是怎麼做成的?點影片帶你一窺DIY過程👀
從危機到轉機 這條石斑魚不簡單
2023/02/24
面對突來的市場變動 石斑魚在各方產業的支持及合作下 化危機為轉機 克服困難開拓內外銷市場! 今年6月中國大陸公告禁止臺灣石斑魚進口 農委會與各界第一時間展開協力應變 讓石斑魚重新活絡起來👍🏻 《外銷部分,開發新興市場🏹️》 ✅舉辦多元行銷活動 ✅持續深耕既有市場,開發新興市場 ✅明年正式進軍日本藏壽司通路 《內銷部分,開拓全新通路🏹️》 ✅拓展線上線下全新通路 ✅擴增石斑魚產品項目,提升食用便利性 ✅「班班好食材」進入校園餐桌 《創建加工產業鏈🏹️》 ✅建立加工產業鏈與冷鏈系統 近兩年臺灣農漁產品屢遭逆風挑戰 農委會與農漁民們站在一起 持續努力突破困境💪🏻 穩定產地價格、保障農漁民收益!
食農大探索 用食魚教育翻轉老漁村
2022/04/22
股份魚鄉串聯青農並改造閒置空間進行食魚教育,透過食魚教育的體驗活動,讓都市小孩知道魚、蝦是如何長大?如何從魚塭變成餐桌上的食物?進一步讓都市小孩瞭解我們這塊土地可透過無抗養殖(不使用抗生素的養殖方式)保護土地,讓這塊土地可以世世代代繁衍下去,達到環境永續經營的目標。   股份魚鄉企圖將七股七寶,包含虱目魚、文蛤、白蝦、烏魚、吳郭魚、石斑和牡蠣,透過魚食教育向大眾傳遞七股低密度、純海水生態養殖的特色。   食魚教育的重點在於讓更多人關心養殖漁業,當養殖漁民知道有更多人在關心時,漁民可反過來思考自己的養殖方式是否能夠間接保護環境資源,運用友善養殖方式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更可以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   取之於地方,回饋於地方是兩位青春女孩透過食魚教育給予老漁村的最大回饋,未來也希望透過企業社會模式,串聯各方資源,讓食魚教育成為引擎,為漁村鋪設更美好的願景。
呆萌可愛的翻車魨洄游生態大公開
2021/10/12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利經五年針對翻車魨進行觀測研究,紀錄範圍從臺灣東部外海到中南太平洋,直線距離長達6952公里,創下最高資料量的蒐集紀錄,科學家藉此透過資料分析,揭開呆萌可愛的翻車魨洄游生態。   研究人員運用衛星遙感紀錄技術,提供漁業管理組織所欠缺的生態訊息,進行解析魚群移動特徵與習性,並創下翻車魨跨越赤道的首次記錄,翻車魨標識放流的研究調查工作,不僅能加強漁業管理並善用這些寶貴資訊,讓瀕臨危物種的翻車魨能夠永續利用,一同保護海洋生態資源。
海洋會耗盡氧氣嗎?
2020/08/24
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時間,墨西哥灣滿是海洋生物,從甲殼綱動物到長鬚鯨都有,但夏季就是墨西哥灣的災難時期,每年約莫五月時,海洋生物就會開始逃離墨西哥灣,如果是游泳速度不夠快的海洋生物就會開始大量窒息死亡。從晚春至初秋,沿岸就會有數千平方公里的面積稱為海洋死亡區,無法提供海洋生命所需的維生條件。這樣的奇特現象並非只出現在墨西哥灣,全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死亡海域,但要探究是什麼造成死亡海域現象,必須先了解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在擁有足夠陽光的水體中,水藻或是藍綠藻會很繁盛,淺水區域會有成群的水藻,而深水區域則會有大型海藻與海藻覆蓋在地面上,不論深淺水層,這些生物不僅型成了當地食物鏈的生產者角色,他們行光合作用,提供海洋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氧氣;水藻生長需要陽光、二氧化碳與營養物(例如:P與N),雖然這些資源經常供應不足,但有時候周遭的分水嶺可以讓岸邊水域充滿這些營養,例如一場暴雨可能將森林內富含豐富營養的沉積物沖至湖泊中,這些額外的資源來源使得水藻規模快速生長,這就是優養化(eutrophication),但是這樣激增的狀況並沒有提供更多的食物與氧氣,反而會造成水中生物的致命危機,隨著表面長出更多的水藻,水體內的植物就無法取得陽光進而死亡、被分解,這些過程會使得水中的氧氣被消耗掉。   隨時間流逝,這樣的現象可能會將水中的含氧量減至低於每公升2毫克的氧氣,進而成為死亡海域。反之,孟加拉灣就可以仰賴天然的優養化平衡生態,這裡的生物已經適應低氧的環境,但人類的生活模式讓優養化變成常態現象,汙水系統與工業製程中,會產生一些富含營養的廢棄物,它們通常會流入湖泊、河口或是沿岸水域,而墨西哥灣就是全球最大的傾倒區域之一,這裡的特定汙染物是肥料,美國的農業極度仰賴氮肥與磷肥,美國最大的農業生產區與密西西比河流域相聯通,藉由大小逕流流入墨西哥灣,農民施肥的時間通常在春季的播種期,故沒多久就會出現營養洪流。   在墨西哥灣,分解掉的水藻會沉入海底的鹹水帶,而這些高密度且位置較低的水不會與上方溫暖的淡水相混,熱帶暴風雨可能需要四個月的時間才能將帶氧的水,透過循環帶至墨西哥灣。這片死亡海域每年讓美國的海鮮產業、觀光產業損失多達8,200萬美元,隨著死亡海域的範圍越大,損失金額也會越來越多,墨西哥灣的死亡面積就高達15,000平方公里,在2019年成長至22,000平方公里;同樣的,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各地的死亡海域不斷擴大與新增,我們又該怎辦呢?   以短期來說,各國可以針對工業逕流設定更嚴格的規範,且禁止將未處理的汙水傾倒於海洋中,農業方面,我們可以種植灌木形成緩衝區域來吸收農業汙水逕流;然而長期來說,是需要改變我們耕種作物的方法,目前農民使用的耕種技術會對土壤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會更加依賴氮肥,但是我們未必真的需要那麼多的化學肥料,如果我們種植多樣性作物修復土讓侵蝕與營養素,希望我們能盡快實現這些根本上的改變,若不加快應變,海洋生態系的未來就可能沉淪在死亡海域之中。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