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藉由機器學習模型改善雞胸肉質檢測
2025/07/01
隨著家禽育種往高成長、高換肉率的肉雞進行選育,相關業者開始面臨木質化胸肉(woody breast)的問題,以重量約8-9磅的家禽中較容易出現此問題,其發生率高達20%,更硬且韌的雞胸肉造成每年高達2億美元的損失,而背後成因尚不明確。目前業者大多以人工篩選木質化胸肉,然而過程耗時且不夠客觀,因此美國阿肯色州農業研究站(Arkansas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研究人員利用高光譜影像結合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非侵入性、客觀且高通量的方法辨識木質化胸肉。 高光譜影像結合機器學習演算法   研究人員採樣了250個生雞胸肉片,針對肉片不同位置測量硬度並擷取其高光譜影像,有別於傳統每30毫秒針對單一物體照一張影像的快照式(snapshot)方法,試驗中利用每40秒一次擷取多個物體影像的掃描式方法,有效提升影像的解析度,隨後結合硬度及高光譜資訊進行關聯性分析並建立回歸模型,期望能利用光譜影像辨別肉質硬度。為了優化模型分類的精準度,研究團隊開發一個神經網路架構搜尋(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search)模型名為NAS-WD,能夠自動優化網路架構,結果顯示此模型對於三種硬度雞胸肉的辨識及分類準確率達95%,優於支援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及多層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兩種傳統模型,兩者準確率分別為80%及73%。   藉由分析複雜的高光譜影像數據並結合機器學習協助辨識木質化胸肉,研究團隊正積極將技術實際應用於檢測系統中,有望加速且精準的檢測劣質品以減少經濟損失並提升消費者信心。 【延伸閱讀】- 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於魚類疾病預測
改善玉米帶慣行輪作模式,可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2025/06/30
各項產業中皆能藉助科技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然而農業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農業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為CH4、N2O,前者主因為畜牧業、N2O則是與土壤管理有關,兩者皆為栽培、養殖過程中的副產物,因此難以抑制。而肥料並非農業N2O唯一的來源,當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機質時會將氮轉換成氣體形式,若沒有植物協助分解,裸露的土地會釋放大量的N2O,尤其春天氣溫的回升與濕度會促進微生物的活性,這也是美國愛荷華州農民慣行的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中N2O大量排放的主因。 玉米帶氮排放研究現況   愛荷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減少美國玉米帶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的氮排放,提供愛荷華農民更精確的氮肥數據以利正確管理氮肥使用,目前玉米期氮排放及管理已有較完整的研究,然而輪作大豆期間,因不使用氮肥而尚未進行評估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16份輪作系統相關數據,結果顯示40% 的N2O排放量發生在輪作中間的空檔,有近半年的時間土表是裸露的,使得土壤中N2O大量釋放。為解決此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修正輪作模式,在玉米季末期,以空中灑播冬季覆蓋作物(如燕麥或黑麥等)至成熟的玉米田中,並於春天提早種植生育期較長的大豆品種,藉由兩種方式雙管齊下,使無植物覆蓋期間縮短、氮排放量減少33%,且隨著播種時間提前約 4 週,產量可提高16%,相關文獻發表於Nature Sustainability。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後續研究,評估玉米後期覆蓋作物與提早大豆種植對氮排放和產量影響,其他研究團隊也正進行提早種植玉米對氮排的影響、選育耐冷的玉米品種等相關研究。期望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能夠有效協助農民減少氮排,減緩溫室效應對農業的影響。 【延伸閱讀】- 進一步理解影響全球農業土壤氧化亞氮排放因素
新興標籤「再生農業」含意究竟為何
2025/06/27
近期英國食品標籤及廣告中開始出現了「再生」(regenerative)一詞,然而再生農業目前並未有明確定義及檢測、驗證系統,且大多民眾並不清楚與有機之間的差異,許多農民及研究人員對此表示疑慮,同時擔心再生一詞成為食品行銷的手法而被濫用,甚至有漂綠的嫌疑。 相似理念下的規範差異   再生農業最初於40年前由美國羅伯特·羅代爾(Robert Rodale)創造,著重提倡土壤科學為植物、動物及土地間養分循環的關鍵,好的土壤有助於作物健康、提生產量並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再生農業及有機農法部分栽培理念相似,例如皆提倡輪作、多樣的覆蓋作物、減少或甚至不耕犁等,然而有機具備更嚴格的規範、認證標準及驗證機構,例如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肥料以及基轉種子,經認證後能提升其附加價值並給予消費者保障,確保並未使用化學物質,但並未提供生物多樣性或溫室氣體排放等相關資訊;而再生農業僅為一套廣泛的指導原則,可由農民因應情況調整,許多英國農民認為因地制宜的靈活性是必要的,但缺乏明確定義可能會降低其可信度使得難以藉此使產品加值,且使得消費者混淆或困惑,例如有機栽培胡蘿蔔可能在單一、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中種植,而再生種植的胡蘿蔔卻在多樣化的栽培系統中使用化學農藥等。 再生農業的減碳潛力   再生農業在減碳的政策下逐漸被重視,其提倡減少肥料使用、最低限度耕犁、使用覆蓋作物等栽培管理方法,有助於作物將大氣中的碳固定於土壤中,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儘管未有明確定義,仍鼓勵消費者藉由購買再生相關產品,使生產者、企業重視土壤健康及永續性,並藉由向供應商提問、求證相關資訊,例如是否具備再生農法的證據或報告、是否有減碳相關數據等,期望能進一步推動再生農業相關法規及認證的確立,改變現有的食品及農業系統。 【延伸閱讀】- 自然的力量!日本產學研投入再生農業之動向
無人機鳳梨田噴藥試驗 效果不打折還省逾半人力
2025/06/26
無人機用於農噴目前主要在稻田,其他農作仍待推廣。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去年起在屏東縣南州鄉實施無人機施藥田間試驗,效果不但不打折,還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   農藥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強化鳳梨產業害蟲防治效能,推動智慧農業應用,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及農業藥物試驗所合作下,2024年起在屏東縣南州鄉,實施無人機施藥田間試驗,以核准藥劑及精準相關飛行操作參數防治鳳梨粉介殼蟲。   農藥所資材研發組組長謝奉家告訴媒體,結果證明,無人在鳳梨田噴藥,不但效果不輸傳統人力噴藥成效,還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將透過教育訓練與講習向農民推廣,除鳳梨外,未來也希望再推廣到香蕉等其他的農作物。   根據農藥所提供的資料,鳳梨田無人機於空中施藥試驗,採用已登記於鳳梨粉介殼蟲防治的大利松56%水基乳劑(EW)及馬拉松50%水基乳劑(EW),並搭配展著劑,透過無人機進行空中作業。   農藥所說,無人機飛行操作由農藥所專業團隊執行,飛行高度離植冠1.5公尺、飛行速度每秒3公尺,用水量每公頃80公升,採用Teejet XR110015-VS噴頭、壓力平方公分3公斤,確保藥劑均勻覆蓋鳳梨植株上、中、下層。   農藥所說,根據田間調查結果,使用大利松施藥21天,不論是否添加展著劑,平均果目與果實底部蟲口數皆低於1隻以下;馬拉松則於施藥兩次後14天,果目蟲口數低於1隻以下,果實底部蟲口數低於10隻,皆顯著優於對照組,且採收前1週調查顯示,單獨使用大利松及馬拉松加展著劑者,蟲口數並沒有上升,顯示效果良好。   另外,相較於傳統人工施藥需耗時費力,無人機每公頃施藥僅需0.5至1小時,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更減少農民長時間暴露於農藥環境下的風險。農民普遍反映作業效率明顯提升,且藥效均勻,有助於提升果品品質與產量。 【延伸閱讀】- 農業與灌溉領域的數位化與無人機應用
臺灣農業部門職能基準的發展與應用
2025/06/25
在過去十年中,臺灣的勞動部積極推動各行業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OCS)的發展與實施,旨在更有效銜接人才培育與勞動市場需求。職能基準提供了清晰且全面的能力描述,協助培養出更符合市場與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有效回應教育體系難以即時反映新興產業變化,以及學術訓練與實務工作之間的落差。   在農業領域,隨著科技發展與環境變遷,從業人員所需的技能樣貌日益多元,現行農業技術人員認證制度的效能亦日趨式微。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原農委會)與勞動部攜手合作,於農業部門導入OCS,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更是決議推動農業能力鑑定與專業證照制度,提高從業人員專業力,並獲得社會重視。   在此過程中,OCS 不僅協助建立農業專業標準,亦有助於改變過去農業工作不具專業性的刻板印象。透過 OCS 機制,產業專家、主管機關與學界得以共同建立一致的人才標準,這些標準可進一步應用於人才招募、績效考核、升遷制度與薪資設計。此外,若能將 OCS 應用於農業外籍勞動力的訓練與評量,亦有助於提升專業農業人力的供給與品質。   本文內容將以「茶葉感官品評人員」、「農藥代噴技術人員」及「農機操作人員」等職類為案例說明。其中,「茶葉感官品評人員」職能基準旨在確保台灣茶葉的品質,並培養專業的品評鑑定與風味辨識能力;「農藥代噴技術人員」則著重於農藥的安全合法使用、環境保護及專業施用技術的提升;而「農機操作人員」則強調農業機械的正確操作、簡易保養、故障排除與智慧化應用,以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許晉瑋編譯 【延伸閱讀】- 臺灣特色茶風味輪介紹
開發高含油量之高粱品系,有望成為可再生燃料原料
2025/06/24
全球生質燃料如生質柴油、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等,以油棕及大豆等作為主要來源,萃取其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s ,TAG)製成生質燃料,為因應日益增長的需求,科學家致力於開發新的生質燃料來源,禾本科植物因光合作用效率高、生物量大、耐候等特性,是極佳的候選者,因此科學家嘗試改良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提高其產油量。美國先進生物能源和生物製品創新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Bioenergy and Bioproducts Innovation, CABBI)發布一新品種高粱,產油量優於大豆,有望成為新興生質能源的原料。 顯著提升高粱三酸甘油脂產量   相較於油棕、大豆等種子含油量高的作物,大多植物僅在逆境導致細胞膜受損時才會在營養器官中累積TAG,為了增加營養器官含油量,研究團隊利用「推-拉-保護」策略(push-pull-protect strategy)對高粱進行基因改造,使更多的碳從光合作用「推」入酯質生合成中,並將脂肪酸「拉」入TAG分子,最終「保護」儲存的酯質不被分解,成功使高粱營養器官含油量提高。研究人員隨後進行田間試驗,結果顯示改良高粱之葉片及莖中,TAG乾重含量分別為5.5%、3.5%,相較於未改良品種提高78、58倍,若量產基改高粱,每公頃產油量約為大豆的1.4倍,為極具潛力的生質燃料原料,相關文獻發表於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期刊中。 以促進生質能源發展   改良高粱試種表現優異且穩定,繁殖數代後依然保持穩定的產油量及生物量,然而目前雖能提升高粱植株產油量,其降解速度亦加快,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阻斷油酯降解以提高含油量,設定目標含油量達乾重10%。藉由調控酯質生合成及代謝等基因提高高粱含油量,期望未來能減少對傳統油料作物的依賴並滿足生質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量,同時帶動高粱生物加工產業。 【延伸閱讀】-咖啡渣可用於餵食生產生物柴油的藻類
新的監測模型有助於及時因應蝗災
2025/06/20
沙漠蝗蟲平時大多過著獨居生活,然而強降雨等因素會使他們變為群居且有遷徙的習性,其帶來的危害趨近於瘟疫的程度,覆蓋一平方公里的蝗蟲可在一天內消滅35,000人的糧食,導致大規模的饑荒甚至騷亂,且能夠跨越國界進行長途遷徙,是造成非洲和亞洲許多地區小農戶最大損失的遷徙害蟲,因此沙漠蝗蟲防治是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此外,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強降雨等處發事件頻率增加,未來蝗害發生將越來越頻繁。 蝗災預測模型   2019-2021年從肯亞蔓延到印度的大規模蝗害爆發期間,摧毀了甘蔗、高粱、玉米及塊根作物,由於需要大量收集資訊並整合,使得應對緩慢,為解決此問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究團隊開發預測模型,此模型結合蝗蟲成長周期、族群行為學、地表植被的遙測數據、土壤結構以及英國氣象局提供的氣象資料,預測害蟲族群覓食及繁殖會往何處去,協助提前警示該地區噴施殺蟲劑,期望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相關文獻發表於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中。   此模型是首次能夠快速並準確的預測蝗蟲行為,且兼顧長距離及短距離的移動,經上一次大規模蝗災的測試已驗證其應用性,未來,將為各國政府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國際組織提供沙漠蝗蟲監測、早期預警及管理等資訊,以確保糧食安全。【延伸閱讀】- 科學家借助科學技術來預防第二批沙漠蝗蟲過境
農業政策推導非洲豬瘟防疫之技術創新
2025/06/18
自2018年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農業部為防範疫病入侵國內畜牧場,修正發布「動物運送管理辦法」及「屠宰作業準則」,強制規定活豬與屠體、內臟及其分切物之運輸車輛必須裝置即時追蹤系統(GPS)。並發布「禁止指定家畜輸送至肉品市場或屠宰場之防疫措施」,規定欲上市屠宰之家畜,應依規定繳納「家畜健康聲明書」,從源頭控管確保上市之家畜未感染非洲豬瘟。   目前約有3,000台運輸車輛裝設GPS,資訊司藉由建置「家畜、屠體運輸車輛軌跡查核管理系統」管理所有運輸車輛每30秒回傳一筆GPS點位資料。惟裝設GPS車機廠商眾多且訊號品質不一,部分運輸車輛於行進間GPS訊號出現飄移、跳躍或斷訊等非常態情況,又因多數肉品市場設置於交通便利之處,運輸車輛過場而不入情況頻繁,造成部分肉品市場透過GPS軌跡紀錄做為唯一入場與否之判斷標準有誤判之虞。   為提升GPS訊號查核效能並於防疫運用上更加廣泛,2022年在全國28處肉品市場及化製場入口加裝監視器,透過車牌辨識技術分析串流影像獲取車牌資訊,並開發人工智慧(AI)車輛載運類別辨識功能,於運輸車輛進場時,即時偵測活豬運輸車輛進入肉品市場事件,並同步比對GPS訊號,檢出應裝設GPS而未裝設之運輸車輛,經由「運輸車輛查核行動應用程式(APP)」主動通知現場防疫人員攔檢該運輸車進行查核。   本系統之建置與相關服務開發,能有效掌控全台所有運輸車輛與畜牧場、肉品市場串聯之動向,建立視覺化之防疫地圖,並降低查核與監控之成本,有效守護台灣當前養豬產業產值年近800億,整體產業鏈產值逾1,500億之價值。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何信甫編譯   【延伸閱讀】- 揭開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要新線索,開發創新抗病技術
農業基因編輯懶人包-淺談在農業上的應用
2025/06/13
農業基因編輯懶人包下載點 農業基因編輯懶人包-帶您輕鬆了解基因編輯在農業上的應用   1. 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農業上所帶來的好處 可更快速、精準地培育出新品系,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並提供符合大眾需求,高營養、具機能性、好吃又安全的農產品。 2. 基因編輯原理 基因編輯技術就像具定位功能的分子剪刀,鎖定生物中能控制目標性狀的特定基因,把基因剪開後,生物會再自動修復,從修復的地方進行編輯,形成對特定基因誘導突變的現象。 3. 基因編輯應用於農產品案例介紹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育出高含量GABA番茄,幫助舒眠降血壓;低茄鹼的馬鈴薯(茄鹼是發芽馬鈴薯會大量產生的天然毒素,將之降低後,食安更有保障);還有育種出更肥美的鯛魚案例,日本政府厚生勞働省出版的小冊第6頁也有介紹喔! 點我查看 另有美國案例,以基因編輯技術調整影響牛毛長短的基因,育種出更耐熱的短毛牛,對動物福祉有幫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後也認定對食安、環境沒有問題。 點我查看 4. 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之比較 基因編輯是運用生物自然修復的機制改變基因序列,基因編輯生物的基因體中可以沒有跨物種基因。 基因改造生物(GMO)的基因體中可以有跨物種基因,風險的不確定性比較高,需要較為嚴謹的管理方式。 5. 聽說基因編輯技術在有些情況下不夠精準? 基因編輯技術的編輯現象不夠精準地發生在不是目標的基因體位置,稱為「脫靶效應」。 在農業上不需過度擔心,育種時會透過基因定序來確認,或者再加上回交、選拔等方法,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個體。有時脫靶效應帶來「好」的性狀變化,還值得保留下來。 6. 目前世界各國政府對基因編輯的管理 日本、加拿大、美國,已有基因編輯產品上市。 英國、菲律賓、印度、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國家,已經調整好法規允許基因編輯產品上市。 歐盟和紐西蘭,正在調整法規,朝鬆綁基因編輯產品上市管制方向邁進。 世界各國管理基因編輯產品的最新情況,可以到這個網站查查: Gene Editing Tracker 農業基因編輯懶人包下載點 撰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 - 陳韋竣副研究員、林育萱所長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生產與出口現況及政府政策
2025/06/11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自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CPTPP後,未來貿易將更加自由化。除了面臨如老齡化、缺乏後繼者、缺工、經營環境惡化、飼料和運輸成本上升、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氣候變遷等短長期風險與挑戰外,臺灣的鵪鶉蛋產業還面臨生產挑戰。在貿易方面,過去文獻並未探討和分析主要外銷市場的進口規定以及出口商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出口銷售的風險和損失。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持續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掌握並分析主要出口市場的進口法規,以及出口商遇到的出口問題。   此外,也針對產業鏈各階段提出相關建議,如在生產面提升飼養育成率和孵化率、鵪鶉場飼養環境、生物安全、智能化飼養管理、產量和產值、動物福祉、鵪鶉糞便製成有機質肥料之可行性等,並建立國內標準鵪鶉飼養手冊(肉用),以提升整體鵪鶉產業生產性能。在加工面,透過專家諮詢診斷,協助產品製程和產品品質以及產品多元化提升。在貿易面,掌握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與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外銷受阻風險和損失,並提供既有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之參考。未來應持續強化生產、加工和外銷供應鏈體質、提高鵪鶉蛋加工產品品質及多元性,協助業者拓展國內外市場。此外,在鵪鶉蛋的安全性上將持續推動鵪鶉蛋的CAS、產銷履歷認驗證,提升品質及管理,以增進臺灣鵪鶉蛋產業未來的出口績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花畜鬥雞肉雞飼養管理技術
國際動物保護與福利發展趨勢探討與借鏡
2025/06/11
/* 全域字型:微軟正黑體 */ body, p, span, li, th, td, table {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sans-serif !important; } /* 自訂企業級表格 */ table.custom-table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argin: 0 auto; table-layout: fixed; width: 90%; } table.custom-table th, table.custom-table td { border: 1px solid #333; padding: 8px 12px; word-wrap: break-word; vertical-align: middle; } table.custom-table th { background-color: #E7E6E6;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 } table.custom-table td { text-align: left; } 國際動物保護與福利發展趨勢探討與借鏡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 陳信志、余松諺、梁庭華、林冠傑 一、臺灣動物健康體系現況   受到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刺激,全球寵物數量日益增加,在人們生活水準同步提升的同時,尊重且愛護動物的觀念逐漸成為重要之普世價值。而在臺灣,伴隨人口結構和生活型態的改變,及人際關係疏離與情感關係重整、少子化、老年化等因素,同樣有越來越多人飼養寵物做為陪伴,且這些寵物與過往作為養來有特定用途不同,大多視為家庭成員、伴侶,被飼主視如己出,即所謂的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s,又稱同伴動物)。此也連帶影響著愛護動物的觀念更趨普及,使得政府在1994年便以包含動物福利、健康等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所訂定之指導原則與政策為本,制定「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動保法)」,成為亞洲較早成立相關法律的國家之一。   儘管如此,我國在動物健康維護的相關作為方面,卻是發展相對遲滯。儘管隨著寵物飼養數增加,在寵物健康相關產品及服務需求驅動下逐漸形成龐大的市場,然而寵物與過往畜牧用動物所需之藥品不同,其需求更偏向於癌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之治療藥物。然此類藥物除了本身開發歷程困難,加上寵物品種繁雜,使得業者相對無意願投入新藥之開發,導致專供伴侶動物藥物之研發及登記速度遠不如人用藥品,相關臨床藥品研究與數量亦少之又少。在寵物醫療權益與國內開發量能的雙重夾擊下,我國一直到2024年底才公告「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使獸醫師在必要之際使用規定範圍內之人類藥品,但其仍屬於緩不濟急的暫時性手段。另一方面,寵物食品也是近年需求增加快速的品項之一,相關生產與販售行為同樣須受動保法規範,然而過去明確法規約束的僅止於犬貓食品,其餘魚鳥等寵物並不包含在內,為彰顯對於動物健康維護最大限度的重視,相關單位最終於2023年公告「寵物食品管理法」草案,才將管理範圍擴大並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範。   整體而言,臺灣寵物與伴侶動物數量雖逐年增加,且對於動物保護的觀念也跟著提升,但礙於伴侶動物種類繁多,以及相關規定在近年才陸續制定與提出,相較於國際上發展較早及制度較完善的國家在法規與實務面上可能仍有可以加強的地方,因此本報告將借鏡標竿國家,期望能透過了解國際趨勢進一步補強我國寵物健康體系潛在缺口。 二、國際案例 美國   美國《動物福利法》在1960年代簽署成立,隨時代進步多次修改並逐漸擴大保護認定範圍,該法中動物泛指動物為,任何有或無生命的狗、貓、非人靈長類動物、豚鼠、倉鼠、兔子或其他恆溫動物,且用於或打算用於研究、教學、測試、實驗、展覽,或是作為寵物等目的者。但不包含為研究目的而飼養之鳥類、大鼠、小鼠;不用於研究目的之馬(該國另制定有《馬匹保護法》進行規範);以及其他農場動物,例如但不限於用作食物或纖維的家畜或家禽。該法明定在動物對待、照顧、治療甚至運輸行為上的規範,包含住所的環境維護與控制、最低居住空間要求、日常運動計畫,以及完善且透明的獸醫護理行為。   此外,美國對於專業獸醫師能力亦極為重視,在從事研究、展覽或是運輸等行為時,皆要求行為個體須維持最低標準的獸醫師介入其中,以確實保障動物的健康權益。除了法規層面外,美國更著重在動物用生技產品的研發,主要著眼於經濟動物的傳染病防治,如豬瘟和禽流感疫苗等,又因其極具重要性被視作國家生物安全防衛的重要手段之一,屬於常態性的研究能量維持,在動物藥品方面,也是不斷推陳出新,接連推動一系列的創新策略,也間接刺激著該國動物及獸醫生技產業的發展。   而隨著基因編輯等分子技術的成熟,為食品、農業與健康等領域帶來新的可能性,但也伴隨著許多尚未釐清的潛在風險,因此,為了加速此新興技術應用於生技產品之開發並確保其安全性,同時維護美國消費者與社會大眾的知情權,美國FDA於2018年推動「植物與動物生物科技創新行動計畫」(Plant and Anim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on Plan),全方位的開展食品藥物生技產業創新布局。而後,為了進一步強化技術之應用,滿足當今社會之對寵物之相關需求,美國FDA獸醫藥品中心CVM在2023年發布「動物與獸醫創新議程」,希望透過創新策略滿足動物、人類和社會的關鍵需求產品。 動物與獸醫創新議程議程概要如下: 開發提高動物適應力和健康的產品,如幫助動物更適應高溫或其他環境壓力。 開發提高食品供應效率的產品,如提高飼料轉換效率並減少廢棄副產品的動物飼料物質。 解決在主要動物物種上造成重大健康負擔但尚未被滿足的獸醫醫療需求產品,如針對癌症、心臟病、慢性腎衰竭和疼痛控制的新治療方法。 解決小眾物種未被滿足需求的產品,如魚類和小反芻動物疾病治療產品。 開發能對人類和動物醫學具有效益且具有新穎作用機制或新技術的產品。 應對日益增加之動物和人類疾病威脅的產品,如可預防、控制和治療非洲豬瘟的產品。   透過對動物與獸醫創新議程中對「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重視,並借重於FDA本身對於各學科知識整合之能力,美國進而確立出四個關鍵目標與相關行動,包含支持具高度優先需求的科技與產品開發、使監管手段與現行社會趨勢相匹配、強化健康一體工作能力以面對未來創新挑戰、鑑別並解決新科技與新興健康威脅間的差距(表一)。 表一、植物與動物生物科技創新行動計畫關鍵目標與對應行動內容 目標 行動 1、支持具高度優先需求的科技與產品開發 實施獸醫創新計畫科學助手(VIP Sci-Assist)。 基因編輯的標準化分子特徵鑑定及評估。 檢測 ACTPs 捐贈者體內病原體。 提升 Precision FDA 與 HPC 平台效能。 推動 VIP Fast-Step 專案來確定 VIP 審查流程中可承諾縮短時間的部分。 制定加速獸醫和動物需求發展計畫,如加速罕見疾病治療和建設腫瘤卓越中心。 繼續投資資料現代化,以重新設計 CVM 關鍵業務流程及其對應之資通訊系統。 2、使監管手段與現行社會趨勢相匹配 建立 CVM 監管現代化工作小組,審查並針對法律和政策變更給予建議,如透過變更法規和指導文件,符合 CVM 基於科學和風險的監管承諾。 與外部利害關係人合作,確定潛在的流程改進可能,包括提高所有 CVM 產品審查效率的方法。 透過實際行為使審核流程更加清晰,包含: 建立食品創新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據點。 在可行的情況下進一步實施基於問題的審查(QBR)流程,以提高提交期望的透明度。 為創新產品開發者提供針對各種 FDA 監管之動物產品類型的客製化模板,以利促使他們提供 CVM 評估安全性和有效性所需的具體數據和資訊。 3、強化健康一體工作能力以面對未來創新挑戰 以融合式科學思維將 FDA 體制內的科學家和監管專家串連起來。 招募、留住並持續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技術人才。 制定並實施 FDA 健康一體實踐準則。 4、鑑別並解決新科技與新興健康威脅間的差距 組成創新探索工作小組,在整個中心展開工作並與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合作,開發和實施各領域的新興技術監測方法,包括可能影響 CVM 監管工作的生物醫藥產品和動物及人類新型食品成分。 對新興技術進行研究,使 CVM 能夠更好地將其工作與這些技術屬性結合。 進行基因編輯技術研究。 進行額外研究以支援各類型 IGA 產品中常見之評估和批准流程所需數據,像是使用不同物種、不同編輯技術或在不同用途別之研究。 進行研究以鑑定對 ACTP 效力至關重要的特徵。 開發並認可支持創新的新替代方法 (NAM)。 開展並實施科學展望路徑。 採用新穎的健康一體手法來應對上市後的合規性挑戰。 鑑別新的方法和手段,確保已經批准之創新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利用整個機構的專業知識和計畫來應對新出現的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威脅。 (美國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局獸醫藥品中心;新農業辦公室摘整) 歐盟   歐盟動物保護觀念起源於屠宰動物擊暈指令 (74/577/EEC),開創了減輕屠宰動物痛苦的先河,並在過後陸陸續續的提出各種改善指令,包含確立農場動物基本福利標準的「歐洲保護農場動物公約」(ETS No. 87)、涵蓋所有農場動物的最低保護標準的《農場動物保護指令》(98/58/EC)等,共同構成了全球最嚴格的農場動物福利體系,反映了歐盟從經濟角度向動物福利和道德關懷的轉變。在伴侶動物保護方面,則是起步於規範了寵物繁殖、買賣和福利要求,並限制了割耳、斷尾等美容手術的《歐洲保護寵物動物公約》(ETS No. 125),隨著歐洲一體化,開始關注寵物跨境移動與健康問題,並一步步完善了相關的體系與納入動物疾病防治體系。   除了農場和伴侶動物的具體法規外,歐盟在更根本的基本法層面也確立了動物保護的法律地位,承認動物為「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從根本上改變了動物的法律地位,將其從純粹的財產或商品提升為具有內在價值的生命,以上這些相關法律逐步建立了歐盟對伴侶動物的具體政策框架,形成了多層次的保護體系。   除了法律層面外,歐盟亦積極發展科技手段以強化動物保護的實施和監管效果,包含追蹤歐盟寵物流通的 TRACES 電子追蹤系統、監測和追蹤歐盟境內重要傳染性動物疾病而設計的綜合性疾病管理工具的動物疾病資訊系統 (ADIS)、藥物警戒 (Pharmacovigilance) 機制與應用於獸藥科技監管體系的 EudraVigilance Veterinary 系統與監管寵物食品成分的 RASFF (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確保在藥物與食品獲批並上市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受到嚴格監管,保障寵物的健康福祉和藥物安全。   歐盟動物保護體系經歷了從農場動物到伴侶動物的演進過程,並在基本法層面確立了動物為「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的法律地位。歐盟建立了全球最嚴格的農場動物福利體系。在伴侶動物保護方面,則聚焦於跨境健康和識別管理。但儘管建立一系列政策,卻因各成員國間保護標準不一,導致違法行為猖獗,為此,歐盟於2023年進一步推動《狗貓福利和可追溯性法規》提案,並積極發展科技監管手段,強化動物保護的實施和監管效果。 韓國   韓國的動物保護法 (동물보호법) 較我國早一些推行,於1991年因應國際趨勢所制定,以保護與確保動物之生命與安全、促進動物健康為原則,推動健全之飼育文化,培育國民對生命之尊重,邁向人與動物之和諧共存,並在日後不斷經歷修改精進,因應國內外情勢與需求,不但在2018年將動物保護政策之執行寫進韓國憲法當中,亦擴大保護範圍從單全犬擴大至鳥類、爬蟲類乃至兩棲類等具發達神經系統,能感到疼痛之脊椎動物,與推動相關規定與策略,包含動物福利強化計畫、伴侶動物銷售管理強化方案以及伴侶動物產業培育措施(表二),不但強化政府對伴侶動物之管理義務、責任與推動韓國動物友善文化,並進一步針對全球快速成長的寵物市場,傾國家之力,扶植韓國寵物飼料、治療、藥品與保險等產業,搶佔國際寵物版圖。 表二、韓國動物保護/福利相關推動策略內容概述 韓國動物福利強化計畫 願景 加強動物福利,實現人與動物幸福的 One-Welfare (動物保護法納入動物福利強化策略計畫) 目標 建立成熟的動物保護體系,不虐待、不遺棄動物 建立負責任的動物照護文化 策略與任務 加強動物福利,奠定強化基礎 (政策) 以動物福利為中心的法制改革 (認知) 提高社會對動物福利的接受度與意識 (統計數據) 定期調查並建立訊息整合系統 強化發布預防性政策 (照顧) 強化伴侶動物主人的照顧義務 (虐待) 範圍擴大,強化預防發生 (遺棄) 制定開通註冊等預防對策 (狗咬傷事故) 加強猛犬、事故犬的養育、營銷管理 (銷售/實驗/農場) 提高商業用途的管理與透明度 落實動物保護及福利後續措施 (虐待) 強化現場因應、處罰等實效性 (遺棄) 改善收容設施並重振收養 伴侶動物銷售管理強化方案 願景 建立基於動物福利的伴侶動物銷售體系 目標 生產犬動物登記 伴侶動物歷史管理系統 制定與實施規範業務規則,轉換為展覽業務許可制度 策略與任務 伴侶動物產業結構轉型 實施生產犬(母犬、種犬)登記制度 推動生產-銷售-培育各階段的歷史管理 強化網路廣告的合規性 以繁殖為主的產銷轉型研究 (中長期) 杜絕假借以庇護所之非法銷售行為 營利與非營利物理空間的劃分 明訂收容所內禁止商業活動的規定 促進私營動保設施接受遺棄動物 加強經營場所虐待飼養動物罰則與管理 加強老齡/病害動物管理與虐待處罰 擴大安裝閉路電視業務 轉為展覽經營許可制度並明訂管理標準 嚴正打擊非法經營,加強教育輔導 加強中央、地方、組織聯合查核與規劃 擴大對經營者的合規培訓 加強收養諮詢與收養前教育 伴侶動物相關產業培育措施 願景 加強動物福利,實現人與動物幸福的 One-Welfare (動物保護法納入動物福利強化策略計畫) 目標 (市場拓展)國內市場規模 (培育企業)國內價值1000億韓元以上 (加強出口)寵物食品出口 策略與任務 培育四大主力產業 寵物食品:制定特殊化制度及強化生產基礎 寵物保建:緩解診療負擔,提高診療透明與健保 寵物服務:擴充人力及建構服務擴散環境 寵物科技:培育初創企業打造數據生態系統 建構增長基礎設施 創新基地:寵物實證綜合基礎設施建設及營運 創業:加強風險投資及資金支援 研發:核心技術+新領域=擴大研發 海外出口產業化 從市場調查到本土化,強化市場擴張支援 建立出口支援體系及解除出口檢疫 (韓國農業振興廳;新農業辦公室摘整) 日本   日本動物保護雖然從1900年代初期就有初步相關法律,但直到1973年才有較為明確的動物保護管理法,將保護動物並禁止虐待與遺棄、普及愛護動物觀點與防止動物受人類危害等明確寫入法律當中,並在之後將「動物保護管理法」改名成「動物愛護管理法」,明確定義「動物愛護之基本」為「將動物的性命是做人命尊重,就算因實驗、取肉等理由需要取動物之性命,亦須考量其生理、生態、習性等,並盡可能不帶給動物苦痛,且懷抱感激與敬畏來進行性命之處理」,並明確規範相關管理責任,即動物之所有人亦或是持有者(包含業者以及飼主等)除需維持動物愛護之基本之外,亦需自主遵守社會之責任,並且確保包含動物叫聲、排泄物等動物行為不造成人命、身體與財產之侵害以及維護周遭生活之環境(表三)。 表三、動物愛護管理法基本方向與內容概述 施政基本方向 內容概述 促進國民對動物的愛護與管理 藉由學校、社區和家庭等教育相關團體,以及和動物保護組織、飼主以及學術研究團隊等合作,透過各種教育與宣傳活動,提升全民對動物愛護與管理的關注和認知理解,以提高自主參與相關活動之意願 推動長期且全面之體制與策略 對於家庭動物、展示動物、實驗動物、產業動物等,推動長期且全面之政策,範圍涵蓋宣傳與知識普及、飼養管理、疾病預防、數量監管和研究調查等領域。 多方合作 促進國家、地方政府、獸醫師協會、業界團體、動物愛護團體、學術機構等之間的合作,推動動物愛護與管理政策之執行。 強化基礎 藉由培訓動物愛護推進員、支持相關團體、完善動物愛護管理設施,以及調查研究等方式,強化政策執行的基礎設施和能力。 (日本農林水產省;新農業辦公室摘譯) 三、總結   國際動物保護法的進程上,基本都是從經濟動物逐漸往伴侶動物延伸,甚至逐漸覆蓋到包含野生動物的生存乃至健康醫療權益,除了立法保障健康與生存權益外,包含美國、歐盟與韓國等國家亦會推動伴侶動物產業促進之相關策略,一方面保障國內伴侶動物食品健康與充足的醫療資源,另一方面搶占自己國家乃至國際快速成長的伴侶動物市場與相關研究聲量。   回歸臺灣,雖然我國早已跟隨國際趨勢與社會期望,逐漸完善動物保護之法律與成立相關之機構確保法律之執行與監管,甚至在民間已有保險公司推動寵物保險,確保伴侶動物的食品健康與醫療權益。但可惜的是,在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地位以及對藥品與食品產業之開發支持、監管範圍與成份規範等配套措施上,仍存在優化的空間。再者,長期以來缺乏對於相關研究開發與創新的重視與資源支持,此些認知差距以及不確定性皆對於相關科研發展的潛在進入者造成嚇阻,因而形成研發、市場與行政體系間相互牽制的情況,是亟需要作出改變的癥結點。   為此,建議我國公部門及伴侶動物產業相關利害人,未來應更著眼於市場需求的服務及產品缺口,除了持續累積國內開發量能與更新相關規範外,在研發部門更要重視跨領域資源共享、合作的彈性,避免守舊在單一知識領域中,而侷限了任何發展可能。就如其他標竿國家一樣,藉由我國強勢的畜產動物科學、獸醫學及先進資通訊實力,以強帶弱,在擴大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開發伴侶動物新藍海。 四、參考資料 湯夢汎(2013)。近年來臺灣寵物產業發展情形及相關管理措施。農業部農政農情,247期。https://www.moa.gov.tw/ws.php?id=2446815 許桂森(2005)。因應動物保護國際化的變革與作法。農業部農政農情,158期。https://www.moa.gov.tw/ws.php?id=9681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6)。研究機関等における動物実験等の実施に関する基本指針 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06060904.htm 日本環境省。寵物食品安全法。https://www.env.go.jp/nature/dobutsu/aigo/petfood/index.html 韓國立法院(2025)。動物保護法。https://www.law.go.kr/법령/동물보호법 EU. (2023). Animal welfare proposals and Communication adopted by the Commission on 7 December 2023. https://food.ec.europa.eu/animals/animal-welfare_en U.S. FDA. (2018). Biotech Innovation Action Plan. U.S. FDA. (2023). Animal and Veterinary Innovation Agenda. EU. (1995). 《阿姆斯特丹條約》第24號議定書 http://www.eurocbc.org/page673.html EU. 《里斯本條約》第13條 "Article 13 TFEU" https://eur-lex.europa.eu/eli/treaty/tfeu_2016/art_13/oj/eng EU. (1978). 歐洲保護農場動物公約 (ETS No. 87) http://hrlibrary.umn.edu/euro/ets87.html
隨著樹木密度的改變,北方森林將面臨更嚴重的野火危機
2025/06/06
北半球寒帶地區如加拿大、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等地被森林所環繞,森林中富含多種生物,能藉由樹木及土壤儲存大量的碳以調節全球氣候,且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然而數十年間,隨著氣候變得更乾燥溫暖,生物棲地往北方遷徙,使得北方森林的結構及功能逐漸發生改變,且由於北部天氣較寒冷、樹木生長緩慢,導致森林與氣候變化間發生遲滯現象,需要長時間的觀測才能了解其影響,因此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研究團隊藉由衛星影像探討過去20年間森林密度變化造成的影響並預測未來的變化。   研究人員藉由分析2000-2020年間森林覆蓋情形與溫度間的關係建立模型,預測2100年的森林結構,於2000年時林木密度主要分為兩群,樹木覆蓋率超過60%的茂密森林主要分布於北方森林的南部區域,而樹木覆蓋率5%-15%的稀疏森林主要位於北部地區,模型結果顯示在2100年時,兩極分布的情況改變,南、北兩區域樹木覆蓋率皆逐漸往30%-50%集中,使森林結構逐漸變得單一、轉為開闊的森林,相關文獻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人員表示現況中茂密森林能創造微氣候防止森林野火發生,而稀疏森林因缺乏足夠的燃料不易發生野火,然而隨著森林密度逐漸適中且結構變得單一可能導致更多森林野火發生,進而導致大量森林碳匯釋放至大氣中。   此研究建立了創新的森林結構預測模型,並對於未來2100年森林結構逐漸變得單一的情境,提出相應野火發生率提高的警訊。【延伸閱讀】-美國與印度合作的NISAR衛星任務提供全球森林和濕地的動態監測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與市場機會研究
2025/06/04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鵪鶉蛋為臺灣畜禽產品少數出口的產品之一,但過去文獻尚未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和市場機會。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分析臺灣鵪鶉蛋外銷市場的通路結構,並提出強化產業鏈建議如下。   如鵪鶉蛋出口的優勢在安全高品質和加工技術為佳;劣勢於產量供應不足、合法加工廠及其設備自動化不足、氣候變遷與疫病導致產蛋率下降、生產成本提高及育種問題導致鵪鶉蛋良率下降;機會在有政府政策支持、全球市場需求大、全球疫病發生、主力市場需求穩定、對手成本提高;威脅在外銷訂單轉單效應仍持續、日本市場進口低價競爭及高關稅競爭劣勢、外銷受阻風險提高。   生產面建議 應強化育種,避免近親繁殖,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大小、重量)。 應做到精準營養,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 應精進飼料原料比重,以降低生產成本。 養殖場規模化、設備自動化,以降低人事成本並提升產能。   加工面建議 加工廠設備應自動化,以提升產能效率和品質良率。 應提升加工製程技術,以延長保存期限與產品安全。 強化產品多元開發應用(鮮蛋、加工蛋、保健品等)並異業合作。   在外銷面建議應精準快速掌握各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和特殊規定,並滿足進口商個別要求,若能建立臺灣品牌,順利加入CPTPP或洽簽雙邊FTA,將能協助既有外銷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世界銀行預測新型海藻市場將增長118億美元
耐熱性:科學家確定番茄耐熱性的關鍵階段
2025/05/27
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在極端高溫生長季節中結出果實的番茄品種,並找出番茄在極端高溫下最脆弱的生長週期階段,以及使植物更能忍受高溫的分子機制,並將這項研究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了在極端高溫季節能結出果實的番茄品種,這些番茄品種分別來自菲律賓、俄羅斯和墨西哥,並在布朗大學的植物環境中心進行培育。研究探討了熱緊迫如何影響番茄花粉在花中的生長,以及在最佳溫室條件下生長的番茄花粉暴露於高溫時,基因表現會發生哪些變化。研究團隊也指出,只有在花粉管生長階段暴露於高溫時,對熱敏感的番茄品種果實和種子的生產影響較大,而高溫對耐熱品種的影響較小;已知具有耐熱花粉管的塔茅利帕斯番茄品種(Tamaulipas variety),其花粉管在高溫下的生長有增強的趨勢;隨著分子機制的確定,下一步是確定具體技術,使番茄在不同氣候中生長。   透過比較不同番茄品種的熱耐性,研究團隊辨識了使番茄更能忍受高溫的分子機制。未來在全球氣溫上升的狀況下,科學家可能會在不影響番茄口感和商業價值的條件下,開發技術來改善商業番茄品種的耐熱性,對確保供應全球食物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延伸閱讀】-耐病小果番茄新品種─種苗亞蔬25號
近期動物與人類有關禽流感A型H5流感病毒事件分析評估
2025/05/21
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持續擴大,尤其在美國乳牛族群中,出現多起跨物種傳播事件,引起國際關注。2025年3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聯合發布風險評估,指出儘管人類感染案例略增,但整體而言,H5N1病毒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風險仍屬「低」等級。目前多數人類感染者為與感染乳牛或家禽有接觸的工作人員,臨床症狀普遍輕微,未發現持續性人傳人能力。然而,針對暴露風險較高之職業族群,其感染風險則視地區防疫措施與禽流感流行情況而有所不同,介於「低至中度」之間。 H5N1 病毒及潛在風險   美國境內的病毒監測顯示,H5N1病毒已擴散至15個州,共979個乳牛牧場,且加州為最嚴重疫區。乳牛感染後會出現乳量下降、乳汁異常、發燒、食慾減退與流產等臨床表現。研究顯示市售巴氏滅菌乳為安全飲用品,但病毒於牛隻之間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釐清,推測可能透過飼料、設備、動物流動與人員接觸等方式間接傳播。此外,已在野鳥、野生貓科、海洋哺乳動物與家貓中偵測到病毒,並發現部分病毒株帶有與哺乳動物適應性與毒力提升有關的基因變異,顯示病毒具備高度跨物種感染能力。 全球人類 H5N1 感染案例   在人類方面,自2024年底以來,美國通報17例新感染個案,其中部分與感染乳牛、家禽或生乳產品有關。柬埔寨與越南亦出現死亡案例,英國則通報來自禽場的輕症感染者。儘管目前尚未發現人傳人,但病毒於哺乳動物中的變異性與多樣基因型提示其潛在風險不可忽視。FAO與WHO持續呼籲各國採行「同一健康」(One Health)策略,從人類、動物與環境三個面向整合資源與資訊,強化監測與防疫。 面對潛在的疫情威脅,各國應提升動物疫情監控能力,強化農場生物安全措施、定期監測乳牛與高風險動物族群健康情形,並針對職業暴露者提供防護裝備與健康教育。同時,建議提升疫苗儲備與加速對候選疫苗病毒的評估,加強全球資訊分享與跨部門合作,降低病毒進一步傳播與人畜交叉感染的風險。這些行動不僅是防堵禽流感蔓延的關鍵措施,也將是未來應對其他新興人畜共通病毒挑戰的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 跨國研究團隊開發H5N1檢測試劑以應對禽流感
研究表示,最容易受到全球氣溫上升影響的傳粉媒介是蒼蠅
2025/05/20
來自美國、祕魯及哥倫比亞的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各種蜜蜂和蒼蠅的耐熱性。蒼蠅作為授粉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它們授粉的農作物數量和棲息地而言,僅次於蜜蜂。蒼蠅對野生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和多樣性尤為重要,因為它們促進了許多植物物種的繁殖,而這些植物物種又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例如,蒼蠅是可可樹的主要授粉者,其果實可用於製作巧克力;但因棲息地喪失、農藥、疾病以及氣候變遷日益增加等威脅,這些重要的昆蟲正在減少。   昆蟲對氣溫上升非常敏感,因為它們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有限,研究結果顯示蜜蜂的臨界最高溫度(CTMax)比蒼蠅高 2.3℃,並且在較涼爽時覓食的蜜蜂比在氣溫較高時覓食的蜜蜂具有更高的CTMax,因此在氣溫上升之情況下蜜蜂的存活率會較蒼蠅來的高;而在高山和北極環境中,蒼蠅是主要的授粉者;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導致氣溫上升,有些地區可能會失去主要授粉媒介,因而影響全球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延伸閱讀】-人工智能幫助農民追踪蜜蜂授粉軌跡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近東與西歐亞地區發出口蹄疫防疫警示
2025/05/19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警告,近東與西歐亞地區面臨口蹄疫(FMD)SAT1血清型病毒的高風險威脅,呼籲各國加強監測與防疫應變措施。此病毒近期在伊拉克的牛與水牛中被檢出,並於巴林的檢疫站再次發現,顯示病毒可能已進入該區域的動物流行圈。由於SAT1血清型病毒過去極少出現在此區,當地動物普遍缺乏免疫力,使得其極易感染。隨著春季遷徙與宗教節慶增加跨境動物流動,疫情擴散風險顯著升高,若不加以遏止,病毒恐在區內落地生根。 SAT1 型口蹄疫再現為區域帶來嚴峻挑戰   近年來,該地區持續受到O型與A型口蹄疫病毒影響,而2022至2023年間亦出現來自東非的SAT2型病毒傳入多國。此次SAT1病毒的爆發則為自1962年後最嚴重的事件之一,當時疫情曾擴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與黎巴嫩等國。目前在伊拉克與巴林發現的SAT1病毒,基因上與五年前東非病毒高度相似。由於現行疫苗可能未涵蓋該血清型,FAO正加緊分析現有疫苗與SAT1病毒的匹配性。雖然FMD病毒不會感染人類,但對家畜造成的經濟損失卻極其嚴重,涵蓋乳量與體重下降、生殖功能受損、幼畜死亡與役用效率降低等影響。 FAO 籲請各國強化生物安全與監測預警   此外,疫情還會導致高昂的防疫支出及動物貿易限制,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與農民生計。FAO指出,病毒主要透過動物移動傳播,尤其是宗教節慶前的交易、反芻動物夏季轉牧、活畜市場混群與邊境檢疫執行不力等,均為高風險途徑。為防堵病毒蔓延,FAO建議各國強化農場與供應鏈的生物安全,包括病畜隔離、減少動物混群與運輸、導入檢疫期制度、控制訪客接觸與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同時應提高現場疫病通報機制,建置早期預警系統,整合屠宰場、畜死率、基層人員與社群平台等資訊來源。施打疫苗時,則應確保與當地流行株的抗原型相符。 FAO 提供多方支援以應對口蹄疫威脅   FAO透過動物健康部門與各國技術合作網路,提供疫情監測、實驗室技術支援、風險評估與樣本運送協助等服務,並持續更新防疫指南與風險地圖,協助各國提升緊急應對與疫病控制能力。面對此次SAT1型病毒的警訊,及早採取行動是防止疫情擴大的關鍵。 【延伸閱讀】- 開發快速診斷口蹄疫感染之基因檢查法
動物新興人畜共通冠狀病毒 近期情勢更新
2025/05/14
新興人畜共通冠狀病毒(zoonotic coronaviruses)因其跨物種感染的特性,以及引發不可預測疫情的潛力,持續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為掌握疫情現況並提供防疫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期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第二型(SARS-CoV-2)與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進行情勢更新。SARS-CoV-2 雖主要透過人與人傳播,但已證實能感染多種動物物種;而 MERS-CoV 為具有大流行潛力的典型人畜共通病毒。截至2025年3月28日,前者已在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的64種動物中被檢出,後者則出現在16國的7種動物中。 FAO 領銜的跨機構防疫行動   由於這些病毒不僅對人類構成威脅,亦可能透過野生與家畜物種形成新的傳播途徑,防疫策略因此需涵蓋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整合應對。面對這樣的挑戰,FAO 特別強調「同一健康」(One Health)架構下的跨部門協作,強化監測、風險評估與資訊共享,以提升早期預警能力與防控效率。 在防疫行動方面,FAO 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等機構密切合作,舉辦多場網路研討會,推廣針對駱駝病毒檢測與病毒重組風險的研究與調查結果,並於衣索比亞、肯亞與阿曼等地進行實地研究。此外,亦推出「MERS-Tracker」互動式儀表板,整合全球人畜MERS-CoV調查與病毒監測資料。 國際合作與研究網絡的建立   2024年,FAO也配合駱駝國際年,發表專文以填補對駱駝與MERS-CoV關聯的知識缺口。這些跨國合作與科學行動,為全球對抗新興病毒威脅提供了堅實的資訊與技術支撐。此外,FAO並與各國專業研究機構合作,設立人畜共通冠狀病毒參考中心,分布於義大利、俄羅斯、澳洲、美國、法國、紐西蘭與德國等地。同時,FAO/IAEA 聯合中心也透過其涵蓋69國的獸醫實驗室網路,支援動物SARS-CoV-2診斷與監測工作。這些持續的跨國協作與監測行動,為掌握病毒動態與防範未來疫情奠定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健康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