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產業環境建構
建構臺灣農業社會責任態度量表及指標的必要性
2025/08/06
面對全球人口成長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糧食生產的永續性成為關鍵議題。農業社會責任(ASR)因此應運而生,主張農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需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福祉,達成永續發展。ASR的重要性在於它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融入農業領域,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農產品品質、穩定農民收入,更能透過技術創新促進農業附加價值的發展,對社會有所回饋。然而,ASR推動仍面臨阻礙:傳統農業政策聚焦個別農民;然而,農民相關組織-農會成員雖多已實踐部分社會責任,但對ASR理念理解不足,貢獻也常未被有效傳遞。   在應用層面,歐盟、日本與台灣各自展現不同特色。歐盟透過CAP 2023–2027年推行生態政策與青年農業投入;日本農業法人協會聚焦營運透明、環境保護、地方參與等五大CSR原則;台灣農會雖無明文ASR規範,但在金融科技、農民福祉、人才培育與農村服務方面逐步導入CSR精神。三者比較,歐盟政策最完整,日本重企業責任與創新,台灣則強調農村福祉與永續。   本研究借鏡歐盟ESE指標,融合在地觀點,並採德菲法邀集專家建構ASR量表,最終形成涵蓋環境面(如合理化施肥、減少汙染與資源永續、土地管理、廢棄物排放、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土壤品質)、社會面(如教育、工作條件、對就業的貢獻、生活品質、在地凝聚力、生存正義)與經濟面(如生產與營利能力、償債能力、多元化收入、補貼依賴程度)等51項細部指標的評量工具。   展望未來,ASR推廣應進一步開發行為導向的量表,鼓勵農會等組織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並強化推廣人員對ASR的認識與溝通。ASR指標亦須持續滾動檢討與優化,以建立兼具可行性與量測效度的體系,為台灣農業邁向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贏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藍麗琪編譯 【延伸閱讀】-  土壤碳匯方法學獲認可!農業部鼓勵民間產出示範專案
臺灣豬場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隆盛牧場為例
2025/07/23
根據《綠色國民所得帳》,每年臺灣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副產品產生,其中畜牧與農業殘渣是主要成分,其富含磷、氮等養分。然而,由於農民多採用就地翻耕或掩埋的方式處理,約30%的可再利用資源被浪費,並造成環境污染。目前,農業副產品的回收利用方法包括發電、材料應用、動物飼料、生物精煉、堆肥及生物炭製造,這些方法可分為能源轉換、材料利用及營養回收三大類。其中,能源轉換雖能有效實現農業內部循環,但價值相對較低;而高值化產品對於產業應用及投資相當重要,穩定且低成本的原料來源是發展的關鍵。   為實現循環農業,臺灣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沼氣發電相關計畫計畫,並於2017年起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將「循環經濟」及「新農業」列為重點專案,目標在2050年前全面利用農業副產品,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在循環農業中,養豬產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厭氧發酵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沼氣及有機質肥料,減少環境污染及化肥依賴,同時增加綠色能源收益。 以隆盛畜牧場為例,其透過升級設備、生命週期評估管理及採用循環經濟模式,將豬糞尿轉化為沼氣發電,並利用發酵殘渣作為有機肥料,實現農牧廢棄物的全循環利用。 隆盛畜牧場的運作策略還包括:   (1)智能化管理:提升飼養效率,減少電力及飼料浪費;   (2)使用綠能:畜舍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減少能耗;   (3)固液分離:便於糞尿運輸及資源化;   (4)廢棄物肥料化:將動物屍體轉化為骨肉粉,供農民作堆肥材料。   此外,隆盛畜牧場與地方政府、學術機構合作,建立地方合作平台,推廣循環農業。未來更致力於建立永續農業循環示範園區,目標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整體而言,農業副產品的有效利用需結合創新技術與協作系統,避免資源浪費並減少環境影響。透過推動循環經濟模式,臺灣能實現農業永續發展,並為其他國家提供典範。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劉育姍編譯 【延伸閱讀】- 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臺灣的農業勞動力發展政策與合作模式
2025/07/16
為應對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臺灣農業部推動了多項措施,如設立農業人力資源管理專責單位、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源、改善農場就業環境,以提高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意願。多元化人力資源包括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人力團及開發不同的合作運作模式,以應對長期和季節性勞動力短缺。農業部還推動發展共享機械化和自動化農業模式作為長期目標,並逐步開發省力設備和機械化農業團隊。本報告除說明目前各類型農業人力團的發展現況外,亦深入探討其合作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重點如下:   1.隨著農業人力團制度逐漸成熟,可進一步評估將部分團體之運作轉由民間機構承擔的可行性。   2.部分地區人口持續外流地區調度單位面臨經營困難,建議農業部於主要農業產區設立區域勞務派遣中心,協助現有成員轉型為農事服務個體戶,並納入勞保制度,以維持區域農事服務的穩定供給。   3.現行人力團的招募方式依據團體任務與目標規劃,但各地人口結構差異甚大,若實施更嚴格的招募標準,恐將導致部分地區無法補足人力,未來仍須就招募機制進行彈性調整。   4.儘管農業人力團多專注於特定作物或產業,但由於我國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師傅與農民實務工作間常有重疊,恐削弱人力團成員的專業認同感。   5.目前僅開放兼職人員以農保身分參與人力團,未來發展區域派遣中心時,應考量擴大納入其他保險類別之人員,以提升勞動供給效率並穩定從業者收入。   本研究期望透過上述分析,推動更具彈性與多元性的合作模式,以回應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改善農業就業條件,進而穩定臺灣農業人力資源的永續發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楊雅婷編譯 【延伸閱讀】 -台東農改場精進播種移植設備 提升效率省人工
臺灣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政策的現狀與趨勢
2025/07/09
臺灣富有生物多樣性,目前已知物種有60,000種以上,且因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高比例特有種及孑遺物種,為全球生態的重要一環。然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們對棲地及野生物種所造成的傷害,造成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我國自1970年代起,生態保育意識抬頭,修改與訂定多部相關法規,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對應保護之物種與棲地採取圈地保護。我國之陸域保護區系統現已有98處,海洋保護區70處,分別佔陸域與海域面積之19.18 %與8.38%。若結合佔據臺灣面積近六成的國有林,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對於野生物已產生相當的保護效果。然在法定保護區之外,仍有將近六成的保育類野生動植物與人類生活範圍重疊,保育與生活、生計之共存與平衡成為重要課題。   近年20年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轉變政策方向,朝向公私協力的模式,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育」,從2002年社區林業、2010年里山倡議到2018年國土生態綠網,皆結合部落與社區力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022「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呼籲各國在2030年之前將受到保護的面積提高到30%,包含建立「保育共生地」(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對保護區域採取多元治理與管理。回顧我國近年政策取向,著重連結公私部門夥伴,高度符合國際保育趨勢,有利於全球目標之達成。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慧蓉編譯 【延伸閱讀】- 森林花園,充滿生物多樣性的農業天堂
全球糧食供應現狀及臺灣的糧食安全政策
2025/07/02
臺灣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嚴重依賴黃豆、小麥、玉米等穀物進口來滿足其飼料及糧食需求。儘管俄烏兩國與臺灣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佔比極低,但其為全球糧食、能源、化肥和其他必需品的主要出口國,因此戰爭以來國際糧食供應緊張與價格高漲,已間接對臺灣的糧食安全造成衝擊。本文闡述俄烏戰爭背景下重要國際糧食與原物料供情勢,並分析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因應作法,以作為臺灣糧食安全政策的參考。美、歐、日、韓的政策大致上與臺灣相同,同樣採取加強對生產者的支持,鼓勵消費,並降低進口原物料關稅或營業稅等作法。例如美國針對部分農產品及物流設備可能面臨的供應短缺問題,成立專案小組並擬定戰略儲備方案來加強供應鏈管理;歐盟對於農業資材價格高漲問題,將市場價格資訊即時發布於線上系統,有效進行監測;日本除了近年積極推動的國產穀物策略外,在此波原物料高漲期間更強調減少糧損的作法,結合民間組織共同提高糧食利用率;韓國方面主要針對衝擊民生消費重要進口食品進行成本補貼及消費補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成立的「農糧供需情況檢查會議」是由農政部門主導,並召集民間業者共同參與,有助於資訊交流及政策討論。   綜觀各國作法多是以政策結合既有農業預算的方式,確保政策持續推行,以降低外部因素對糧食供應鏈的威脅。對臺灣而言,由於大宗穀物高度依賴進口,自國際糧價上漲以來,已執行各項因應措施,有效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情勢與風險。考量推升國際糧價上漲的風險仍未除,尤其全球氣候生產條件變化,後續可再關注臺灣重要穀物進口來源國之農業生產情勢、供應鏈動態及其他競爭買方的動態,並持續與業者溝通善改善進口來源單一問題,整合民間資源強化安全庫存機制,以降低進口供應中斷風險。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編譯 【延伸閱讀】- 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重要三項關鍵技術領域
臺灣農業部門職能基準的發展與應用
2025/06/25
在過去十年中,臺灣的勞動部積極推動各行業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OCS)的發展與實施,旨在更有效銜接人才培育與勞動市場需求。職能基準提供了清晰且全面的能力描述,協助培養出更符合市場與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有效回應教育體系難以即時反映新興產業變化,以及學術訓練與實務工作之間的落差。   在農業領域,隨著科技發展與環境變遷,從業人員所需的技能樣貌日益多元,現行農業技術人員認證制度的效能亦日趨式微。為因應此挑戰,農業部(原農委會)與勞動部攜手合作,於農業部門導入OCS,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更是決議推動農業能力鑑定與專業證照制度,提高從業人員專業力,並獲得社會重視。   在此過程中,OCS 不僅協助建立農業專業標準,亦有助於改變過去農業工作不具專業性的刻板印象。透過 OCS 機制,產業專家、主管機關與學界得以共同建立一致的人才標準,這些標準可進一步應用於人才招募、績效考核、升遷制度與薪資設計。此外,若能將 OCS 應用於農業外籍勞動力的訓練與評量,亦有助於提升專業農業人力的供給與品質。   本文內容將以「茶葉感官品評人員」、「農藥代噴技術人員」及「農機操作人員」等職類為案例說明。其中,「茶葉感官品評人員」職能基準旨在確保台灣茶葉的品質,並培養專業的品評鑑定與風味辨識能力;「農藥代噴技術人員」則著重於農藥的安全合法使用、環境保護及專業施用技術的提升;而「農機操作人員」則強調農業機械的正確操作、簡易保養、故障排除與智慧化應用,以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許晉瑋編譯 【延伸閱讀】- 臺灣特色茶風味輪介紹
農業政策推導非洲豬瘟防疫之技術創新
2025/06/18
自2018年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農業部為防範疫病入侵國內畜牧場,修正發布「動物運送管理辦法」及「屠宰作業準則」,強制規定活豬與屠體、內臟及其分切物之運輸車輛必須裝置即時追蹤系統(GPS)。並發布「禁止指定家畜輸送至肉品市場或屠宰場之防疫措施」,規定欲上市屠宰之家畜,應依規定繳納「家畜健康聲明書」,從源頭控管確保上市之家畜未感染非洲豬瘟。   目前約有3,000台運輸車輛裝設GPS,資訊司藉由建置「家畜、屠體運輸車輛軌跡查核管理系統」管理所有運輸車輛每30秒回傳一筆GPS點位資料。惟裝設GPS車機廠商眾多且訊號品質不一,部分運輸車輛於行進間GPS訊號出現飄移、跳躍或斷訊等非常態情況,又因多數肉品市場設置於交通便利之處,運輸車輛過場而不入情況頻繁,造成部分肉品市場透過GPS軌跡紀錄做為唯一入場與否之判斷標準有誤判之虞。   為提升GPS訊號查核效能並於防疫運用上更加廣泛,2022年在全國28處肉品市場及化製場入口加裝監視器,透過車牌辨識技術分析串流影像獲取車牌資訊,並開發人工智慧(AI)車輛載運類別辨識功能,於運輸車輛進場時,即時偵測活豬運輸車輛進入肉品市場事件,並同步比對GPS訊號,檢出應裝設GPS而未裝設之運輸車輛,經由「運輸車輛查核行動應用程式(APP)」主動通知現場防疫人員攔檢該運輸車進行查核。   本系統之建置與相關服務開發,能有效掌控全台所有運輸車輛與畜牧場、肉品市場串聯之動向,建立視覺化之防疫地圖,並降低查核與監控之成本,有效守護台灣當前養豬產業產值年近800億,整體產業鏈產值逾1,500億之價值。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何信甫編譯   【延伸閱讀】- 揭開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要新線索,開發創新抗病技術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生產與出口現況及政府政策
2025/06/11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自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CPTPP後,未來貿易將更加自由化。除了面臨如老齡化、缺乏後繼者、缺工、經營環境惡化、飼料和運輸成本上升、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氣候變遷等短長期風險與挑戰外,臺灣的鵪鶉蛋產業還面臨生產挑戰。在貿易方面,過去文獻並未探討和分析主要外銷市場的進口規定以及出口商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出口銷售的風險和損失。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持續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掌握並分析主要出口市場的進口法規,以及出口商遇到的出口問題。   此外,也針對產業鏈各階段提出相關建議,如在生產面提升飼養育成率和孵化率、鵪鶉場飼養環境、生物安全、智能化飼養管理、產量和產值、動物福祉、鵪鶉糞便製成有機質肥料之可行性等,並建立國內標準鵪鶉飼養手冊(肉用),以提升整體鵪鶉產業生產性能。在加工面,透過專家諮詢診斷,協助產品製程和產品品質以及產品多元化提升。在貿易面,掌握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與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外銷受阻風險和損失,並提供既有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之參考。未來應持續強化生產、加工和外銷供應鏈體質、提高鵪鶉蛋加工產品品質及多元性,協助業者拓展國內外市場。此外,在鵪鶉蛋的安全性上將持續推動鵪鶉蛋的CAS、產銷履歷認驗證,提升品質及管理,以增進臺灣鵪鶉蛋產業未來的出口績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花畜鬥雞肉雞飼養管理技術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與市場機會研究
2025/06/04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鵪鶉蛋為臺灣畜禽產品少數出口的產品之一,但過去文獻尚未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和市場機會。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分析臺灣鵪鶉蛋外銷市場的通路結構,並提出強化產業鏈建議如下。   如鵪鶉蛋出口的優勢在安全高品質和加工技術為佳;劣勢於產量供應不足、合法加工廠及其設備自動化不足、氣候變遷與疫病導致產蛋率下降、生產成本提高及育種問題導致鵪鶉蛋良率下降;機會在有政府政策支持、全球市場需求大、全球疫病發生、主力市場需求穩定、對手成本提高;威脅在外銷訂單轉單效應仍持續、日本市場進口低價競爭及高關稅競爭劣勢、外銷受阻風險提高。   生產面建議 應強化育種,避免近親繁殖,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大小、重量)。 應做到精準營養,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 應精進飼料原料比重,以降低生產成本。 養殖場規模化、設備自動化,以降低人事成本並提升產能。   加工面建議 加工廠設備應自動化,以提升產能效率和品質良率。 應提升加工製程技術,以延長保存期限與產品安全。 強化產品多元開發應用(鮮蛋、加工蛋、保健品等)並異業合作。   在外銷面建議應精準快速掌握各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和特殊規定,並滿足進口商個別要求,若能建立臺灣品牌,順利加入CPTPP或洽簽雙邊FTA,將能協助既有外銷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世界銀行預測新型海藻市場將增長118億美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