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綠趨勢
綠色溫室可望提供更節能的生長動力(淨零農業)
2025/10/29
歐洲正在測試新型的能源和水資源效率技術,以支持綠色轉型,提高溫室的能源和水資源使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支援歐盟的永續農業目標。   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士、波蘭和突尼西亞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針對不同氣候區域的溫室進行系統性能的研究,開發一種鹽溶液(氯化鈉)系統,能夠吸收溫室內的多餘濕氣,同時釋放熱量,並透過低溫熱源再生鹽溶液。   研究發現在瑞士和突尼西亞的溫室進行技術測試,評估能源節省和水資源回收的效果,該系統成功減少了50%的熱能需求,以及系統能夠從過剩濕氣中回收純水,進而節省水資源,而鹽溶液的脫水效果可用於乾燥農產品,保持其風味和品質。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4年《歐盟研究與創新》雜誌,此項研究貢獻在於為溫室農業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透過提高能源和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了農業的減碳。此外,該技術的應用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產的環境友好性,並為未來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延伸閱讀】- 歐洲商業溫室的綠色轉型
歐洲商業溫室的綠色轉型
2025/08/25
氣候變遷使得環控溫室在歐洲快速擴張,據統計,2018年歐洲約有21萬公頃溫室,其中以西班牙(7萬公頃)、義大利(4萬公頃)、法國、荷蘭、中歐以及東歐溫室集中度最高,如西班牙東南部阿爾梅里亞(Almería)地區有溫室海洋之稱,綿延的溫室占地約4萬公頃,每年產出250-350萬噸的蔬果,使得歐洲大陸得以全年享受黃瓜、番茄、甜瓜等蔬果。然而維持大量的溫室十分耗能且耗水,因此由瑞士蘇黎世能源系統與流體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Energy Systems and Fluid Engineering, IEFE)的研究人員帶領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研究人員組成團隊執行TheGreefa專案,彙整歐洲各地溫室需求並致力於開發更節能、環保的溫室環控系統。   溫濕度的控制對於植物栽培過程十分重要,如中歐由於天氣寒冷,溫室通常配有加熱功能,而西班牙則反之,此外,溫室屬於較密閉空間,當植物行蒸散作用時會使得相對濕度提高,增加病害發生及傳播的風險。研究人員提出一方案,利用鹽溶液吸收植物蒸散產生的水分,並在此過程中產生熱量使溫室加溫,同時減少通風的需求以減少水分及熱量散失,當鹽溶液吸收大量水分後,透過太陽能使鹽、水分離,以便儲存再利用,脫水的過程得應用於乾燥香草植物、水果等農產品以延長保存期限。此技術已在瑞士及突尼西亞進行測試,瑞士方面著重於加溫及能源儲存的效果,突尼西亞則側重於能源利用效率及水資源回收,初步結果顯示,在瑞士的溫室中,可有效降低熱需求約50%。   此外,太陽能發電也有助於提升溫室的永續性,由希臘新創公司開發了一種塗有奈米材料的太陽能板,能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轉換為可見光中的紅光及藍光,穿過太陽能板產生電力的同時不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此技術已於希臘、西班牙、美國、新加坡溫室及歐洲多國針對多種作物包括番茄、藍莓、梨等作物進行露地種植測試,結果顯示農民可以在栽培同時產生綠色能源。目前該團隊正在擴建工廠以自動化量產奈米塗層結合太陽能版,期望能推廣此綠色能源。   透過創新的環控系統和太陽能技術,有望減少資源消耗並提高產量,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訴訟簡介
新興標籤「再生農業」含意究竟為何
2025/06/27
近期英國食品標籤及廣告中開始出現了「再生」(regenerative)一詞,然而再生農業目前並未有明確定義及檢測、驗證系統,且大多民眾並不清楚與有機之間的差異,許多農民及研究人員對此表示疑慮,同時擔心再生一詞成為食品行銷的手法而被濫用,甚至有漂綠的嫌疑。 相似理念下的規範差異   再生農業最初於40年前由美國羅伯特·羅代爾(Robert Rodale)創造,著重提倡土壤科學為植物、動物及土地間養分循環的關鍵,好的土壤有助於作物健康、提生產量並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再生農業及有機農法部分栽培理念相似,例如皆提倡輪作、多樣的覆蓋作物、減少或甚至不耕犁等,然而有機具備更嚴格的規範、認證標準及驗證機構,例如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肥料以及基轉種子,經認證後能提升其附加價值並給予消費者保障,確保並未使用化學物質,但並未提供生物多樣性或溫室氣體排放等相關資訊;而再生農業僅為一套廣泛的指導原則,可由農民因應情況調整,許多英國農民認為因地制宜的靈活性是必要的,但缺乏明確定義可能會降低其可信度使得難以藉此使產品加值,且使得消費者混淆或困惑,例如有機栽培胡蘿蔔可能在單一、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中種植,而再生種植的胡蘿蔔卻在多樣化的栽培系統中使用化學農藥等。 再生農業的減碳潛力   再生農業在減碳的政策下逐漸被重視,其提倡減少肥料使用、最低限度耕犁、使用覆蓋作物等栽培管理方法,有助於作物將大氣中的碳固定於土壤中,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儘管未有明確定義,仍鼓勵消費者藉由購買再生相關產品,使生產者、企業重視土壤健康及永續性,並藉由向供應商提問、求證相關資訊,例如是否具備再生農法的證據或報告、是否有減碳相關數據等,期望能進一步推動再生農業相關法規及認證的確立,改變現有的食品及農業系統。 【延伸閱讀】- 自然的力量!日本產學研投入再生農業之動向
蘆葦床處理系統為污泥管理提供永續且環保的解決方案
2025/05/05
汙泥為廢水處理之副產物,常含有重金屬、過量營養物等有害物質,若處理不當會對環境及健康造成危害,傳統處理方法重度依賴化學物質及且極耗能源,使得永續性不佳。蘆葦床處理系統(Sludge treatment reed beds, STRBs)提供一種環保的替代方案,藉由蘆葦及微生物自然降解汙染物並穩定汙泥,隨著水汙染問題加劇,STRBs技術將有助於邁向更永續的未來。阿曼蘇丹卡布斯大學(Sultan Qaboos University)研究團隊對試驗規模之STRBs測試不同汙泥負載率,並以16S rRNA定序確認移除營養物及穩定有機物的關鍵微生物,是汙泥管理的重要里程碑。   研究人員分析3種汙泥負載率(75, 100, 125 kg/m2/year)STRBs的表現,聚焦微生物多樣性、汙泥分解及整體處理效率,結果顯示,較高的汙泥負載量與細菌多樣性增加而均勻度較低具有關聯性。蘆葦藉由創造有氧環境、根系分泌物等增加微生物活性,有助於硝化細菌及甲烷菌生長,促使根圈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相,通常由假單胞菌(Proteobacteria)為主   此研究證實STRBs為環保且有效的汙泥處理方式,與傳統方法相比大幅減少化學物質及能源的消耗,有助於提升氣候適應力及永續性,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STRBs的植物多樣性、優化汙泥負載力及評估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驅動碳及氮循環,放線菌(Actinobacteria)及擬桿菌(Bacteroidetes)協助有機物分解。此外,STRBs在100 kg/m2/year汙泥負載量下有最佳表現,成功減少98%的汙泥,顯示此系統在乾燥且炎熱環境下,對於汙泥管理的重要性。【延伸閱讀】-【綠趨勢】將廢水副產物轉化為永續綠色燃料
自然的力量!日本產學研投入再生農業之動向
2024/07/30
人們逐漸意識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莫大影響,更加重視強化農地低碳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以無使用農藥和化肥的自然再生的生產方式備受全球高度關注。對此,全球相關的食品及物流企業積極倡議其中,日本產學研界也紛紛投入於此項研究。【延伸閱讀】- 開發酸化處理GrAAS工法,連結低碳農業新技術 再生農法與溫州橘研究   再生農業主要是利用自然力量恢復農地生產力。雖然與有機農業有著相似作法,但在關注土壤的作用性仍有些差別。例如免耕式栽培及輪作,定期更改作物種類及種植位置等皆有不同之處。   另一方面,慣行農法通常會經由翻耕,將土壤搗至細碎,讓種子和幼苗更容易生長,並使用曳引機將稻草堆肥埋入土中。反之,免耕式栽培則採取不翻耕的方式,主要為了保留讓土壤中積累大量有機物和碳等優勢。   另外,種植高粱等禾本科綠肥作物時,無須採收直接作為肥料埋入土中,這樣做法不僅能夠預防病蟲害,同時還具有碳固定的效果。廢棄物轉化成有機肥料的技術應用同時也為再生農業的一環。   2022年,由NTT西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福島大學等共八家產學研單位,針對土壤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以溫州橘為標的,觀測種植地的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與作物產量、甜度、香氣之間的關聯度,期盼透過研究結果,提高作物品質並緩解對環境負擔。   研究團隊在和歌山、熊本等八個縣市,共約兩百多個場域,進行有機農業和慣行農法的比對研究,探討土壤條件和溫州橘品質、產量之間的關係。其數據結果顯示,有機農業的微生物群落更加豐富多元。因此團隊在2023年擴大與從事有機栽培的企業合作與研究範圍。   NTT西日本方面,則是協助收集土壤和作物相關的大數據,期待透過「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建置,未來能在虛擬空間模擬作物生長環境。【延伸閱讀】- 【減量】英國刮「再生農業」風-打造高儲碳農田,王室支持 全球大型企業領銜推動   全球食品與物流等大型企業紛紛將生態保育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的一環,這也促使「再生農業」受到高度關注,考量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意識抬頭,企業也逐漸把「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與「碳中和」等議題並列,作為重要經營議題之一。   「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以維護生物多樣性,扭轉目前大量物種滅絕的現況,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為目標。為了實現此一目標,人們開始將原材料中的農作物或物流配送時使用的食材,轉換成友善環境之作物。   知名跨國企業「百事公司」即是一例,為了實現自然正成長的目標,百事公司將自營農場中一部分的固定生產區域,積極轉換成再生農業。另外,聯合利華、沃爾瑪、嘉吉公司、星巴克、麥當勞等跨國企業也陸續表態支持。另一方面,戶外服裝品牌「Patagonia」利用過去以有機棉花生產商品的經驗,推出了再生農業認證計畫,並與其他公司聯手成立認證機構。   另一方面,世界銀行、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加入此項運動,並於2021年成立「Regen10」官方組織,希望透過與全球5億多的農民合作,目標2030年未來食物將有一半以上是對人類、自然和氣候有正面積極貢獻的生產方式。【延伸閱讀】- 【綠趨勢】有助於食品系統實現碳中和的五項技術 藉以科學知識為後盾   農業對環境造成壓力的議題,應用科學知識加以緩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日本,農林畜牧業佔溫室氣體排放的比例約為4%(2019年度統計),佔全球比例高達23%(2007至2016年平均)。加上,全球居住面積約有50%為農業用地,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將導致土壤劣化和水質污染。另一方面有96%哺乳動物是家畜的緣故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連鎖反應,對生物多樣性負面影響更是不在話下。   2022年聯合國召開第15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5),提出企業在生態系統維護應扮演的角色。為了促進企業披露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推動「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並制定相關內容。   日本方面,農林水產省推動「綠色糧食戰略」,制定2050年減少一半化學農藥使用量、30%化學肥料使用量、並增加有機農業耕地面積至25%等目標。同時,積極建立有機農產品的購買資訊和物流機制,讓消費者更容易地取得有機農產品。   然而,農民在生產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必須因應不同的天氣和土壤特性,採取免耕栽培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農地,以及連同輪作農法如何確保一整年有穩定的生產量等皆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   目前,世界各國政府追隨跨國企業的腳步,開始轉變農業政策的方向。在日本,雖然生產者的反應仍稍嫌緩慢,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與歐美相同,以企業作為領頭羊帶動行政部門和農民們朝著打造環保型農業的方向邁進。【延伸閱讀】- 直擊日本推動綠色糧食戰略重要兩張王牌-食品安全與有機農業
新加坡打造零碳社會 台灣扮節能背後推手
2024/07/11
新加坡理工大學校園,副教授錢思程在綠能實驗室監控節能數據與參考組變化;同一時間,濱海廣場的共享辦公室,新創業者林奕丞向夥伴分享綠色金融保單。他們都關注力拚淨零碳排新加坡的下一步。         新加坡為達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在2019年實施碳稅,每排放一公噸溫室氣體須繳付新加坡幣5元(約新台幣119元),但也讓企業預留準備時間。         星國2022年財政預算案決定調高碳稅金額、發行綠色債券。從2024年到2025年,每公噸排碳稅提高到新幣25元,2026年為新幣45元,最晚到2030年會升到每公噸新幣50元至80元。         新加坡政府要求每年排放至少2萬5000公噸溫室氣體的企業都必須繳付碳稅,包括發電廠、供水設施、廢料管理設施和大型製造業者。         新加坡調漲碳稅目的是向產業界發出明確訊號,唯有節能減碳或者低碳、零碳才是符合今後永續發展目標。產業界碳排非無償而是有價,須繳付碳稅的企業能從國際市場交易高質量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抵消最多5%的碳排放量。         對消費者來說,日常生活消費模式也影響環境能否永續發展,成為綠色經濟轉型與維持區域綠色金融樞紐關鍵。 ● 台達電節能監控系統力推垂直農場         如今的新加坡猶如國家場域的綠能實驗場,希望打造零碳社會,台灣企業如台達電等均在新加坡扮演幕後推手。         位於加冷交叉路(Kallang Junction)的台達電新加坡總部基地,總經理鄧炳成(PS Tang)正在監控數據區巡視。         透過台達電智慧營運維護平台(Intelligent BuildingManagement System,iBMS)和大樓自動化系統(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提供建築群空間定位、能源數據分析、設備監控維護、災害疏散設備、異常追蹤、連動管理服務等功能,兼具營運管理及節能減碳優勢,確實掌握這棟白金級(Platinum)綠色建築的機電設備在最佳運作狀態下。【延伸閱讀】- 真菌如何幫助創建綠色建築業         明亮的辦公區域由自動節能設施調節控制,鄧炳成舉例說,即使人在台灣,也能透過這套監控與控制系統,實現所有設備I/O點(輸入點/輸出點)的精確資料擷取,方便能源管理的遠端監控與控制。         為推動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台達電特別在新加坡著力儲能系統及電動車充電樁,因應新加坡推動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         鄧炳成說,台達電大樓安裝了台達電電子新加坡的第一個公共DC 200kW超快速充電器和容量為100kW/178k kWh 的儲能系統(ESS),運用儲能系統支援電動車(EV)的充電樁,提高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的效率和可靠性,有助實現新加坡永續發展和電力穩定的更廣泛目標。         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是台達電展區一個模擬的小型垂直農場。         鄧炳成說,透過節能技術控制光源、養分、水分,模擬陽光培育植物或有機蔬菜,這個垂直農場能種植超過45種蔬菜,發展垂直農場是非常適用於土地面積不大的新加坡,類似都市農業概念,相信未來新加坡會有很多的垂直農場,都要能自給自足,這絕對是今後的趨勢。         他說:「台達電員工可以新幣1元的價格購買小型模擬垂直農場生產的生菜,還挺搶手,達到台達電與員工資源共享目的。」【延伸閱讀】- 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Bustanica,能夠減少95%的用水量 ● 開創都市代謝性農業模組空間         位於花園城市西邊的新加坡理工大學(SIT)校園一隅的綠能實驗室裡,來自台灣在新加坡理工大學任教的副教授錢思程利用午休時間,在透明的聚碳酸酯(PC板)搭建的結構模組化空間裡,監測各項數據與裁種蔬菜的生長狀況。         這項研究結合本地企業與日本御茶水大學、東北大學等大學資源,是一項跨國性的JSPS計劃資源研究案,主要目的仍是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錢思程(Chien Szu-Cheng)認為,新加坡有80%人口都居住於組屋(HDB),組屋側面的牆面經過一天的太陽直接曝曬,導致屋內溫度升高,因此,組屋側邊的立面牆面變成可以利用的空間,都市農業不失為良好解決方案。         根據他的規劃,這種做法可增加新加坡農業空間,如果能在側邊牆面多增添一個面,反變成組屋與直射陽光間的緩衝空間,陽光提供植物足夠光線生長,同時變成一個很有趣的「隔熱層」,減緩太陽的熱量被組屋外牆吸收,這意味著組屋裡住戶不須耗費過多冷氣資源,達到節能效果,或讓邁入高齡化的新加坡社會民眾有機會參與都市農業。         錢思程說,這種模組化結構可稱為「都市代謝性農業模組」(Urban-metabolic Farming-module,UmFm),完全能夠因應城市農業需要,透過工業化產品的模組結構,因應諸如階梯或垂直等困難地形需求,僅需一天半時間即能輕易搭建;如果套句年輕人易懂用語,這種模組就像「變形金剛」,隨時整合變化。         他認為,模組化結構設計可以如同樂高玩具,一塊一塊拼搭起來,僅需模組計算需要多少高度與寬度。值得注意的是,透過模組化結構搭建的都市農業系統具通風效果,舉凡適合亞洲生長環境的蔬菜、小白菜等都可以栽種。         對錢思程來說,這種都市代謝性農業模組的設計完全是因應在有限土地下、針對新加坡不同建築型態與空間進行的整合模式,目前仍會監測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進行驗證,測試當聚碳酸酯板開合的度數為何,才能展現最好的效率。         錢思程的模組化結構設計位於校園一隅,將於明年搬到新加坡東北部榜鵝新校區的新加坡理工大學,原屬原始雨林的新校區完工後,依舊保有原本生態面貌,校園建築與原始生態彼此和諧,其中有多能源微電網系統,能智慧地調節能源供給。         他說:「我們在裡面生活,使用這些建築,也在裡面做很多相關的實驗。」榜鵝新校區猶如新加坡推動節能減碳的綠能縮影,化身為大型的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         另外,新加坡理工大學副教授蘇周明(Soh ChewBeng)說,新加坡全年陽光照射充足,將太陽能板安裝於屋頂之上發電是今後走向,除降低室內熱量吸收,也減少冷氣電力需求,有助降低能源需求。新加坡四面環海,也可以向海洋擴張,最近流行在海上建立浮動平台放置太陽能板就是其中一例,其他如可將遊艇等小型船隻改為電池動力,都有助降低碳排放。         他以課程設計為例,說明理工大學的永續發展課程讓年輕學子從實際操作中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這些課程涵蓋綠建築課程、綜合設施管理與科技農業等,藉由綠能實驗室等,將課程所學透過各項實驗數據,實際運用於這個實驗室農場。         蘇周明認為,透過學校與產業界合作是新加坡邁向永續發展的雙贏模式,新加坡理工大學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合作在校園內建構微電網系統,也設計與電動車充電站的實驗研究,都是合作案例。【延伸閱讀】-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之思路與實踐 ● 綠色金融經濟產業鏈         新加坡推動淨零碳排,從台灣到新加坡打拚的新創業者林奕丞(Bruno Lim)很有感觸,無論本地企業或外國企業都要符合這個發展趨勢,即使是保險保單設計也必須與推動淨零碳排接軌。         林奕丞以與車輛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的Usage-basedinsurance保單為例說,當汽車里程數越多,保費就繳得越多,意味著要消費者儘量使用大眾交通工具通勤,鼓勵大家有車也不要多開,駕駛里程數越低,就毋須付擔高額保費。         利用科技提高效率是綠色經濟產業的重要環節。林奕丞說,在新加坡這種地小人口密度高的國家,以綠色農業實驗場域為例,可以藉由控制肥料施放增加栽種蔬菜產能,落實城市農夫概念;其他像是藉由環保包裝設計,減少電子產品從生產到運送端產生的碳足跡,都是綠色經濟產業鍵一環。【延伸閱讀】- 自己的菜自己種! 輕鬆當個「城市農夫」 打造可食地景、自家小農場         他認為,新加坡重視如何結合循環經濟與綠色經濟,大力提倡要在2030年之前大量減少碳足跡,如今在政府鼓勵永續發展下藉由民間整合新創能力,綠色經濟產業服務的嶄新模式就能應用於各個產業。         新加坡在2022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會在2030年前發行高達新幣350億元的公共部門綠色債券,作為綠色融資項目的重點工作。         綠色經濟產業鏈除了與金融科技有關的智慧設施,各地公共停車場普遍設置充電樁或與交通有關的智慧付費系統,都是產業鏈一環,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創造更多商機。         從綠化,低碳到零碳,新加坡扣緊淨零碳排的國家實驗場域;企業方面,特別是建築業及綠色金融產業早已總動員,深怕跟不上政府推動綠色能源政策的腳步。         一般人民比較清楚的是新加坡政府推動2030年要達到綠色藍圖總目標的決心。無論是城市建築或大學校園與綠色產業,均將新加坡視為絕佳的綠色能源實驗室,實驗室範圍也從教室走進大自然。         「這是一張99分試卷」的新加坡故事,新加坡要全力達到滿分,這3位來自台灣的產學與專業人士正扮演著背後推手。
【綠趨勢】氣候友善牛肉?阿根廷新的「碳中和」認證可能有助於減少牲畜排放
2024/06/15
印度自2022年開始,展開了最快的5G行動數據部署,平均下載速度接近每秒100兆位元。而在印度,有一半的勞動力都在從事農業,但農民在生產力和收入都面臨許多挑戰,如農場規模小、電力和貸款服務不足或對可用資源選項缺乏認識等。如果導入數位科技的應用,將可提供諸多解決方案,改善資源管理,而5G行動網路更具有連接偏遠地區和促進無人機技術的潛力。   印度政府於2015年啟動「數位印度計畫」,8年內將2.7億人連接到行動網路,推動5G採用與農業科技新創公司成立,並藉由統一農業數據與連結個體農民,推出農業堆疊系統。在「2023印度行動通訊大會」中,總理莫迪宣布將在100個教育機構設立5G實驗室,探索不同技術領域間的連接應用,將印度定位在即將到來6G時代的潛在領導者。 以下分5個方向,說明5G網路如何改變印度的農場:   1. 農場數據收集與遙測技術:藉由5G技術可連結各種設備,如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器,進行農作物即時監測,而無人機可配備多種感測器,提供農田實地觀察,並加以應用於上噴灑農藥或作為保險災害損失賠償依據。   2. 大數據分析:智慧農業可搭載先進技術,整合多項數據進行分析,統一控制農場活動,優化整體資源使用。5G網路可支援遙測和物聯網設備處理大量數據,將其連接到集中資料庫,提供詳細的農場相關資訊。   3. 智慧物聯網農場設備:現代農業設備藉由5G可透過高速網路持續交換資料,收集數據,實際應用於農場管理優化,自動化精準農業,提高農場整體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   4. 電子化與人工智慧驅動的擴展:5G可支援農業電子化推廣,雖然農民會收到簡單建議,但現在他們也可以參與提供知識及相關數據,另外,遙測設備和物聯網數據與其他數據相結合,可以為不同農業利益者提供更及時的建議。而透過人工智慧的搭配,更可幫助農民快速更新病蟲害情況,對田地狀況有更多警覺性,做出最佳化的決策。   5. 連結市場:5G技術促進了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運用,縮小農業差距,並擴展到人工智慧機器人、決策支援系統、雲端數據分析等,但這些皆需要高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制定者須協助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   整體而言,5G未來的前景為滿足大量農場設備來回傳輸設備的需求,最大程度減少人力。以低成本智慧感測器、行動應用、雲端系統建設,AI農場與5G技術的結合,是未來智慧農業有待探索的新領域。【延伸閱讀】- 印度農民將人工智慧用於農業,大幅改善收益及農產品質
【綠趨勢】良好的漁業管理就是良好的碳管理
2024/06/10
海洋為地球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碳儲存庫,在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其生物幫浦(biological pump)將溶解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顆粒狀的有機碳,並於上層海水中被分解再循環使用,而部分有機碳則會因重力沉降至深海中分解或長期埋藏於沉積物中。   近年來,發現魚類、海洋哺乳類、海鳥等海洋脊椎動物在轉移、儲存和釋放碳方面的作用,可能為生物幫浦的重要參與者,像是進行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排出或排泄含碳的物質沉入至深海等,皆為海洋碳循環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及漁業補撈等活動,影響生物幫浦的正常運作,及海洋固碳和減緩氣候變遷的能力。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是海洋面臨的兩大威脅。近幾十年來,人們捕撈海洋生物方式缺乏永續性,導致魚類資源遭到過度捕撈,而過度利用魚類資源的比例仍在持續上升,根據2019年的數據,有35.4%的魚類資源受到過度捕撈,與1974年10%相比,多出了25.4%,且據估計全球有11%的捕獲量被丟棄,此外,破壞性捕撈工具可能會對底棲環境和沉積物造成影響,如底拖網的拖曳可能會擾動海底表層,導致沉積物再懸浮、養分和污染物再礦化(remineralization),及對底棲生物造成傷害或影響棲息地等。因此,需要針對漁業進行良好及有效的管理,以防止過度捕撈並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延伸閱讀】- 智慧魚網「Game of Trawls」之開發將拯救數百萬海洋生物   良好的漁業管理可避免產能過剩、過度捕撈、破壞生物棲息地、海洋生態系統、非法捕撈等問題。根據漁業的不同,方法可能也不同,但過去研究發現,管理應採用生態系統方法,而不是以單一類群收穫量和生物量來評估。   彙整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良好的漁業管理須包含以下要素:(1) 使用參考點,以評估資源狀態、設定漁獲限制或確立可永續目標;(2) 檢視類群評估狀況;(3) 統計非法或未通報等漁獲量;(4) 利害關係人參與;(5) 將經濟和社會因素納入長期管理計畫;(6) 確保糧食安全與營養;(7) 取消有害漁業補貼(Harmful fisheries subsidies),減少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捕撈方式,如底拖網,同時也可減少漁業的燃料使用,或許能藉此達到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   未來應致力於實現有效的管理策略,結束過度捕撈,並恢復海洋生態系統。這些努力將確保魚類種群的健康和彈性,讓它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生態功能。魚類在維持生物幫浦和減少大氣二氧化碳,進而緩解氣候變遷的效益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此,需要對漁業進行更嚴格的管理,防止過度捕撈,並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此外,必須鼓勵並推廣永續漁業的實踐,包括讓漁民使用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較小的漁具和方法,並透過制定並執行政策和法規來限制破壞性的漁業活動,藉此保護海洋的碳儲存能力,並對抗氣候變遷的影響。
花1年做碳盤查 台灣首盒碳標籤草莓誕生
2024/05/16
苗栗農改場長呂秀英表示,草莓碳足跡是以環境部公布的「碳足跡類別規則(CFP-PCR)生鮮水果」為依據,紀錄草莓從生產到廢棄回收的碳足跡排放量。【延伸閱讀】- 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國內農產品碳足跡類別規則與標籤資訊   根據盤點結果顯示,台一休閒農場生產的「400g塑膠手提盒草莓」,從生產到廢棄階段的碳排比例依序為原料階段占68.81%、製造階段占30.81%、使用階段占0.33%以及廢棄回收占0.05%,總碳足跡排放量為1.1kg二氧化碳當量(CO2e)。   呂秀英指出,其中原料階段為碳排熱點,以肥料、滴灌電力及種苗居前3名,苗栗農改場為達成5年內碳足跡減量3%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協助台一休閒農場導入專業技術團隊,輔導合理化施肥管理、提升肥料運用效率及導入節電灌溉系統,未來也將持續輔導農產品碳足跡盤查,鼓勵業者降低碳排並研發減碳技術。【延伸閱讀】- 【綠趨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應從農業碳交易市場做起   呂秀英強調,台灣自2009年推動碳標籤制度以來,共有500多件產品取得碳標籤,但多集中於食品與製造業,農產品相對較少,草莓碳標籤的取得,不但可擴大碳標籤的農產品,更能達成綠色消費的目標。【延伸閱讀】- 【減量】透過碳標籤與菜單設計可以減少飲食的碳足跡
世界首次證明植物源物質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分子機制
2024/02/06
硝化現象即硝化細菌將氨轉化為 硝 酸,是全球氮循環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導致含有氨成分的氮肥被沖走農田,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硝化副反應會釋放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造成環境問題。迄今為止,硝化抑制劑已作為化學合成材料廣泛開發使用,但現有劑對殘留性的擔憂和抑制機制不明等課題也很多。        本研究是利用在硝化細菌的羥胺氧化還原酶(HAO),並闡明了植物來源的胡桃醌抑制氮循環的機制。透過阻礙從負責硝化反應的HAO向細胞色素的電子傳遞來阻止硝化反應。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分子層次揭示硝化抑制劑機制案例。        研究發現胡桃醌會透過剝奪 HAO 酶的電子來抑制硝化作用,硝化細菌無法利用氨單加氧酶(AMO)將氨轉化為羥胺。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上,透過研究成果可以開發安全且高性能的新硝化抑制劑。期待透過新型硝化抑制劑有效利用氮肥和防止流失,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為永續農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少碳排!全球第一研發出減氮肥且高產量的新型小麥品種
農民「碳權交易」的新時代來臨?從美日動向觀察其可能性
2024/02/02
近年來,美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大力支持農民採用淨零碳排的新農法,以「碳權交易」(carbon credit)的方式,創造農民新收入來源。美國農業部官員在2023年2月的農業會議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的新農法,將有機會讓農民們取得額外收入。」在日本,碳權交易是否能成為新農業收入來源呢?以下將整理目前的現狀以及相關挑戰: 一、碳權交易與農業獲利的關聯性   2022年,受到通脹影響,美國境內的農產品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增加的利潤大部分受益於大型農業企業,仍有半數以上的美國農民呈現虧損。針對此,美國農業部部長Thomas James Vilsack一次在論壇上特別強調了增加農畜產品以外收入的重要性,「碳信用」(Carbon Credit)是其中一條途徑。   所謂的碳信用,意旨企業運用以削減溫室氣體為目標的相關計畫,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引入節能設備,亦或是保護吸收溫室氣體森林等所產生的減排量,機構依照減排量給予信用額度,其信用額度即等同於排放權,可以出售於其它希望抵銷排放量企業的一種相互交易。 而碳信用的起源,來自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議」,宣示2050年實現「碳中和」之目標後,各國的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受到相應的壓力,日本也同步要求能源使用過量的企業,必須定期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及報告。   然而碳權交易與農業又有什麽樣的相關連呢?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綜合報告指出,全球人為碳排放量其中的23%來自「農業、林業、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農地不僅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反之同時也是巨大的碳吸收源,其關聯性不容小覷。 二、淨零碳排的重要渠道-土壤與碳信用   首先瞭解植物是如何透過土壤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然後經由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但部分二氧化碳會停留在植物體內。當植物的葉子和莖掉到地面上,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然而,部分的二氧化碳會形成難以分解的土壤有機物,長期存留在土壤中。這就是為什麼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目前預估高達約1.5 兆噸的原因。   上述概念可以透過人為操作體現,例如在美國約有21%的農地實施免耕農法。如果可以從高度工業化的農業體系,逐步轉向免耕農法,即可藉由將作物殘渣混入表土,讓更多土壤有機質固定在土壤裡,減少二氧化碳從土壤返回大氣中。相關見解認為如果每年都能夠在全球土壤中增加0.4%的碳儲存量,則能有效抑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三、對此,2022 年8 月,美國通過了有史以來預算最高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案:   《降低通膨法案》(Inflaction Reduction Act,IRA)。其中在支持氣候友善農業實踐方面,撥款超過200 億美元。而美國農務部的NRCS(自然資源保護局),過去就持續透過購買農地的地役權等方式來增加土壤的碳儲存,在法案通過後,將會持續加強技術與資金上的支援,吸引更多農民投入改善氣候變遷的農業實踐計畫。預計未來建立碳信用市場,鼓勵企業投入與農民交易購買碳信用額,以碳信用市場為主導,實現淨零碳排之目標。 四、民間大型企業的獨特碳抵換戰略   美國食品大廠嘉吉(Cargill)根據契作農民的碳儲存量來提高對其採購價格,鼓勵上游供應鏈的農業工作者逐步轉向以免耕農法為導向的再生型農業。美國種植大麥、蘿蔔等「覆土作物」的農民獲取德國製藥與化工集團-拜耳提供經費支持,作物不需執行收穫,僅僅只種植在土壤中以增加碳儲存量,由於企業的需求,願意種植覆土作物的農民逐漸加入,據聞在2017 年至2022年的五年內,種植面積就增加了40%以上。美國微軟方面,除了經由區塊鏈技術,投入開發碳信用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之外,也同步為農民提供氣象情報等大數據資訊,以提升農業工作效率及擴大土壤碳儲存量。   然而,碳信用在測量土壤中二氧化碳量以及評估減少量方面,在實務上有一定難度。主流的測量土壤中碳的方法是「乾燒法」,需走遍農田並取得各處的土壤樣本,再帶回實驗室燃燒以測量碳的量,其過程既耗時又費力。美國的新創產業們正致力解決此問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Yard Stick 公司開發了一種可以檢測土壤碳特性的探針,並應用「分光法」,經由光的穿透、反射、吸收,對目標進行能量(波長)分析其中相關成分,只需將由光纖和藍寶石鏡片製成的探針放在土壤中旋轉並記錄數據,就能當場產生分析結果。   科羅拉多州的Perennial 公司記錄了從地球發射的具有各種波長的反射光,並使用衛星影像來測量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若未來能推行類似上述簡易定量評估的方式,預計碳信用市場將會更加活躍。 五、未來的增值空間及附加價值   最後讓人關心的是碳信用銷售是否能成為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以目前美國碳信用市場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15 美元行情來說尚未成為穩定的金源,且最主要積極參與者仍為高度環保意識的生產者。不過,依照前述《巴黎協定》的內容,政府已設定了2030 年減排中期目標,根據此目標推估碳信用的需求,到2029 年預計每噸價格可達約224 美元。另一方面,預計不久的將來,經由因應氣候變遷為主的新農法所生產出來的農畜產品更加具有附加價值。   日本方面,農林水産省公布的「綠色糧食戰略」內容當中,明確揭示減少食品生產時的減排目標,持續推廣增加碳儲存的新型農法,以促進土壤多樣性,並於中長期戰略之下,提升農業生產力之願景。【延伸閱讀】-【綠趨勢】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農業領域)
以稻殼和報紙為原料的環保隔熱材料
2023/12/26
建築業中使用的傳統隔熱材料大多由石化原料製成,因此建築材料的生產和製造過程具有更高的碳足跡,且會污染空氣、土地和水源。由於其永續性和較低的環境影響,源自農業工業廢棄物的建築材料在建築領域越來越有吸引力。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國致力於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的材料,以減少玻璃纖維、岩棉、發泡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聚苯乙烯以及其他無法生物分解的材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目前已有許多利用甘蔗纖維、椰子纖維、木薯、稻米、木材、咖啡殼、軟木、羊毛、回收報紙、紡織纖維等作為絕緣材料的研究。   巴拿馬科技大學 (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 Panamá) 的研究團隊最近將注意力轉向巴拿馬農村地區大量生產的稻殼,以及數量龐大的回收舊報紙。水稻是巴拿馬農業產量最高的作物之一,播種面積超過9萬5千公頃,其中稻殼約佔收穫稻米總重量的 20%,主要由碳、纖維素和二氧化矽組成,而舊報紙是個取得回收纖維素的良好來源之一。   使用天然纖維的主要原因除了耐熱性之外,還在於它們在生產過程、運輸和獲得最終產品時具有較低的能量,因此有較少的碳足跡,是一種環保的可再生資源。   為了製造絕緣材料,研究人員首先將稻殼和報紙切碎,然後從報紙中萃取出纖維素,隨後將稻殼、纖維素與膠水(作為黏合劑)及硼砂(用於防火和抗真菌)以三種不同的比例混合。經過試驗後發現,三種混合物都具有與其他天然和回收絕緣材料一致的導熱能力(k 值)、拉伸強度和壓縮強度。   本項研究顯示了這種材料有潛力應用於各個工程領域,包括輕質零件、建築板材、永續包裝、隔熱材料等的生產,不過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測試來評估其在每個特定應用中的可行性和性能。研究團隊目前則正在評估此材料在環境控制條件下的分解,以及改善製程以獲得更適合進行商業化的產品。【延伸閱讀】- 法國生物性廢棄物在隔熱材料領域中找到第二生命
塑膠在農業中的使用如何變得更永續
2023/12/13
塑膠曾經被譽為現代創新的象徵,在各行各業中無處不在,而現代農業與塑膠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每年有超過1200萬噸塑膠用於農業生產。從用夾子固定植物到用網子保護,塑膠已經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認的是,在農業中使用塑膠可以節約重要資源,其中一馬當先的是農用地膜,約佔所有農用塑膠的50%。地膜不僅能控制雜草和害蟲,還能保持土壤水分、調節溫度、提高養分吸收率,有助於減少農業的生態足跡。在中國,若不使用地膜便需要額外增加390萬公頃的耕地才能維持生產現狀。   但是,在農業中大量使用塑膠也有弊端,如土壤肥力受損、作物產量減少,以及有毒添加劑滲入食物鏈的可能性等。傳統塑膠會持續存在於環境中,其殘留物累積在土壤中,微小的塑膠顆粒會被植物吸收。儘管對奈米塑膠吸收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初步數據顯示塑膠可以透過農業進入食物鏈,我們應緩慢且謹慎地從塑膠轉換至其它製品。   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環境地球科學系領導的團隊在一項新研究中探討了這個議題。研究顯示了在農業中使用塑膠的好處和風險,並提出了確保永續使用塑膠的解決方案。研究中指出,在應對塑膠於農業中的挑戰時,重點在於制定策略,倡導合理使用塑膠、在使用後有效蒐集回收以及發展創新先進的回收方法。考慮到塑膠殘留在環境中的情況,塑膠的設計應該確保完全的生物分解。此外,用更安全的替代品取代有毒的塑膠添加劑也是相當重要的。   然而,雖然生物基材料是相當吸引人的替代品,但也不是沒有任何缺點。在沒有充分考慮生物基材料的生命周期下,匆忙轉而使用生物基材料,可能會無意中給生態系統和食物網路帶來更多壓力。本研究提出的措施符合⟪聯合國塑膠條約⟫(UNEA 5.2)等全球倡議,研究人員認為,採用這些做法將促進塑膠在農業中的永續使用。雖然目前將塑膠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但是適度使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替代品是一個有前景的發展方向。可透過強制監測、技術進步和教育措施等方式,降低大眾對塑膠的依賴以及減少塑膠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延伸閱讀】- 研發高值化環境友善多功能地膜 興大團隊榮獲國家新創獎
中國農業與食品應對氣候變化企業聯盟
2023/11/24
農食系統既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又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農食系統企業在氣候變化應對中承擔著特殊和重要的責任。   先正達集團中國聯合北大荒、百威、蒙牛、諾維信、雀巢、鑫樂、約翰迪爾、雅苒和極飛科技共同發起成立農業與食品應對氣候變化企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成員企業將通過開展一系列聯合行動,推廣農業和食品領域固碳減排措施,降低產業鏈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提升農業與食品行業應對及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同時,通過聯盟的影響力,探索協同目標和項目開展,不斷擴大和推廣先進實踐經驗,從而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聯盟成立發布會上,聯盟成員企業發起聯合倡議,計劃從三個方面開展重點工作: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踐行農食領域固碳減排措施,採取高效低碳的農業及食品生產技術,推廣再生農業實踐,推動農業與食品行業可持續發展;強化企業低碳發展責任,推動公司業務的綠色可持續轉型,推進農產品和食品全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減排,致力於提供綠色、環保且氣候友好的產品和服務;倡導協同與合作,推動綠色低碳工廠實踐,構建綠色供應鏈,賦能傳統農業與食品行業低碳轉型,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總農藝師李惠斌指出,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印發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主要有六項重點任務和十項農業固碳減排重點行動。此次聯盟企業既有種植型企業,也有養殖型企業,還有農機企業與食品企業,可以說在上述十大行動中都可以貢獻力量,發揮作用。【延伸閱讀】- 配合2050淨零 農委會推「企業ESG專案」鎖定3大領域
拜登政府承諾撥款3億美元用於測量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3/09/06
農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因此,有效測量農業的排放量對於制定相應的減排措施至關重要。以美國來說,美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該國總排放量的10%,主要來自乳牛等畜牧養殖、農業土壤與水稻生產。   美國已承諾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水平減少50至52%,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美國政府表示,減少農場排放量對於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至關重要。   對此,美國政府於去(2022)年1月成立溫室氣體監測與測量機構工作小組,協調、強化溫室氣體排放與清除的量測工作。美國農業部部長更是於今(2023)年7月12日宣布,拜登政府將斥資3億美元,希望能夠更好地量化農業與林業部門和報告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美國農業部表示,將利用這筆資金擴大其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並建立一個致力於研究土壤碳封存的國家研究網絡,這是減少農場排放的關鍵工具。   該項目的資金來自拜登總統於去(2022)年簽屬的4300億美元《減少通貨膨脹法案》,其中200億美元用於推動實踐氣候智慧型農業與林業。《減少通貨膨脹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對氣候與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最大的單一型投資,它要求美國農業部量化與追蹤碳封存與溫室氣體排放,並收集數據資料,以評估氣候智慧型的緩解措施在減少排放的有效性。   為了執行這些任務,美國農業部確定了七個關鍵重點領域,這些領域反映了聯邦戰略概述的框架: 建立與推行具有多年生生物量成分的土壤碳監測與研究網路 建立與推行溫室氣體研究網路 擴展數據管理、基礎設施與容量 改善評估溫室氣體結果的模型與工具 改善NRCS保護實踐標準與實施數據,以反映溫室氣體的減排機會 提高國家保護活動數據的覆蓋範圍 加強美國農業部的溫室氣體清單和評估計劃 【延伸閱讀】- 【減量】什麼是氣候智慧型農業
淨零碳排 X AI!日本開發「ZeroAguri」AI灌溉施肥系統
2023/06/02
日本Routrek Networks 公司為響應日本政府所提出《綠色糧食戰略》中提出的「2030年前化肥使用量減少20%」之目標,開發「ZeroAguri」AI灌溉施肥系統,在系統上新增「化學肥料的施肥量」和「CO2排放量」可視覺化兩大功能。 其相關功能詳情如下: 1. 施肥量視覺化   將實際的化肥使用量與ZeroAguri系統所累積的各地施肥標準作比較,並將數據以圖表方式呈現,與之前的系統相比,利於未來預測做出判斷。 2. CO2排放視覺化   系統會自動計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步與常規標準作比較。 * 以環境省和經濟產業省頒布的「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數據」為基準 關於AI灌溉施肥系統「ZeroAguri」   結合AI人工智慧的地下環境控制系統,可以根據土壤感測器的數據,以及相關的氣象資訊,計算出農作物所需要的灑水量及施肥量,並自動執行相關的灑水及施肥作業。目前已經導入的作物有番茄、聖女番茄、小黃瓜、草莓、蘆筍、青椒、紅椒、茄子、哈密瓜、洋桔梗、葡萄、梨子、西瓜、芒果、檸檬、菠菜等等。   系統的導入,有購買及租賃兩種方式可以選擇。如果同步引進減少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使用的相關設備,亦可使用促進綠色投資稅制的相關優惠減免。 1. 同時實現AI施肥控制和AI澆水控制的地下環境控制系統 (1) AI施肥控制   AI會根據土壤感測器所測得的EC目標值為基礎,來判斷農作物需要的肥料量並自動執行施肥作業,由於是精準施肥,能夠有效防止過度施肥及降低化學肥料的使用。 * 相關減肥效果確認:青森縣 83%(施肥量比較)和茨城縣 67%(成本比較) (2) AI灑水控制   透過土壤傳測器及天氣預報的綜合資訊,AI會計算出農作物需要的灑水量,並自動執行高精準度的灑水工作。 * 土壤條件穩定,即可降低根區的水分壓迫 2. 實現栽培視覺化、灑水施肥的遠端作業   透過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即可看到從土壤傳測器上回傳的資訊,確認好灌溉、施肥的履歷紀錄等數據之後,就可以直接遠端作業,調整灑水量與灌溉量。 * 加強種植管理的效率 【延伸閱讀】- 運用數位相機和AI監控土壤濕度並進行智能灌溉
【綠趨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應從農業碳交易市場做起
2023/05/17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有70項碳定價措施,包括36項碳稅與34項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ETSs)。這些措施涵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當政府部門在尋求設計新的系統來減少排放時,他們應該注意農業部門的潛力。然而,到目前為止,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議題中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者上。事實上,以美國為例,該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所有工業部門排放量的11%。另一方面,隨著公共和私部門對碳封存及透過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負碳排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業作為可驗證碳權來源的潛在作用而受到嚴格審查。農業部門對商品交易或商品認證並不陌生,有機會隨時採用碳交易制度。若成為碳匯,不僅可以減輕自身的排放量,還可以為其他行業進行碳封存。   在美國,已經存在碳交易市場的新興市場。然而,美國的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尚為統一,不同州政府有各自的ETS,像是最大的農業州-加州擁有一個ETS,東北部11個州組成的聯盟也是如此;麻州和華盛頓州也各有各自的ETS。目前,這些計劃主要規範能源、工業和交通部門的排放。由於農業部門尚未受到監管,因此可以藉由減少或捕獲碳排放來產生碳抵換(Carbon Offsets)額度,儘管目前這些仍相當有限。受監管的事業多會利用排放配額來滿足其排放上限,並且偶爾以抵換額度來增加配額。例如,加州碳排放限額與交易系統(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 CCTP)只允許透過捕獲牲畜和水稻生產中的甲烷產生農業抵換,約640萬噸CO2e,佔加州迄今為止碳抵換總量的4.5%。   農業用地有可能通過免耕、減耕、覆蓋作物與作物輪作等保護措施,在土壤與植物中捕捉與儲存碳。此外,養分管理與改善燃燒等農場作法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保護措施將碳視為是另一種經濟作物,因為碳可以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然而,上述這些措施產生的大多數碳權沒有資格進行抵換,因此它們最適合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這是一個私人買賣碳權的市場。   首先,來自農業和林業的碳權存在永久性的問題。那些捕捉並儲存在植物與土壤中的碳可能會因為火災、侵蝕與耕作方式改變而再次釋放至大氣中。另一個問題是外加性,亦即這些活動所產生的減量應該是額外發生的。然而,早在碳封存被討論前,許多農民就已經採取這些保護措施。由於永久性與外加性問題產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有意願購買碳權者對農業碳權的品質感到不安。   與其他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同,現在的農業碳交易市場因缺乏標準化、透明度而受到阻礙。目前的碳項目為農民提供許多選擇。大部分的項目是將碳權授予生產者,而有些項目則是給農民固定費用。參與者可以決定要參與哪個項目並根據不同的碳封存估計值支付費用。儘管所有碳模型在文獻中都有記錄,但目前公共領域沒有足夠的資訊來評估碳封存的變數。碳項目的多樣性與不確定使農業生產者難以做出最佳選擇。   總而言之,在供給面上,農業碳權的問題是碳項目種類繁多,具有不同的協議、量化、MRV與品質標準。同時,在需求端的主要問題是購買者對農業碳權的信任存在永久性、外加性、洩漏、避免重複計算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於農業碳交易市場仍缺乏統一的市場定義、協議、量化方法與MRV標準。   美國總統拜登於去(2022)年12月底簽署的《2023年綜合撥款法》是建立自願性農業與林業碳交易市場的最新成果。該法案允許美國農業部創立「溫室氣體技術支援提供者與第三方驗證計畫(Greenhouse Gas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vider and Third-Party Verifier Program, GHG TAP & TPV Program)」,旨在減少資訊不對稱,並為美國農民、牧場主與私人林地所有者提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碳封存工作的技術指導,減少它們進入自願性碳市場的障礙,並確保參與者能夠公平的分享收入,這將有機會為農業碳交易市場做出改變。【延伸閱讀】- 【綠趨勢】2050淨零碳排 聚焦四主軸
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召開 推進淨零碳排合作商機
2023/05/04
農委會今天與澳洲農業部在台灣召開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加強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等面向的交流;3日將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推進合作商機。   農委會發布新聞指出,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今天在台灣召開,本次主題為「氣候變遷、永續及為未來貿易做好準備」,雙方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農業淨零及永續策略」及「以農業促進台澳合作」等面向,探索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   農委會轉述澳洲農業部在會中表示,近年來澳洲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影響,正積極推動整合農業與氣候變遷的國家方案,期盼與台灣針對農業淨零與確保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相關國際活動議題發展等進行交流。   農委會並說,在本屆農業合作會議之後,雙方將接續於3日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邀請台灣與澳洲農漁畜相關公協會業者分享如何實踐農業淨零碳排的案例與策略,促進雙方在農業減碳技術的投資商機。   農委會補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澳雙方是彼此在經濟復甦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援夥伴,兩國農業部門自2004年召開「台澳農業合作會議」,旨在強化雙邊農業關係,增進彼此農業及貿易政策理解,並開展創新技竟術發展、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等面向的合作商機。   另外,近年來台灣與澳洲在植物品種權檢定技術調和方面有顯著進展,透過雙方簡化申請程序,節省兩國業者及檢定機構的時間、成本及資源。【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