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減量
雞飼料粗蛋白減4% 農業部畜試所:每隻雞可年減17.05%碳排
2025/09/18
隨著環保風潮崛起,家禽養殖業也開始打起「綠色牌」,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在近期取得淨零減碳的重要成果,降低肉雞飼料中的粗蛋白1%至4%,並補充必需胺基酸,不僅不影響雞隻生長,還能讓雞糞中的氮排放大幅減少48.6%至67.9%,每隻肉雞每年可減少17.05%的碳排放,且降低1%蛋白質的飼料,每公噸飼料還能省下0.41元。   畜試所研究員兼組長許晉賓表示,該減碳技術應用在土雞方面亦展現良好成效,減少2%粗蛋白,不僅不影響土雞體重,還能讓飼料轉換率大幅提高,讓飼養過程更環保。相關數據顯示,糞便的氮減少8.1%,氨氣濃度下降26.3%,每隻土雞碳排放減排率高達12.6%。   在蛋雞部分,降低蛋雞飼料中的粗蛋白2-4%,對蛋的產量和品質沒有影響,卻能使氨氣濃度降低70.1%,糞便中的氮減少20.7%,每隻蛋雞每年減排率達17.4%,且每公噸飼料也能省下0.39元,兼顧產能與環境友善。   許晉賓說,為了減碳與永續發展,降低飼糧中的蛋白質且維持胺基酸平衡,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省下不少成本,以精準營養技術減少飼料蛋白質的用量,可養出更健康、更環保且具經濟效益的家禽。 【延伸閱讀】- 飼料添加劑有效減少放養肉雞中的曲狀桿菌
節水21%、甲烷減32%!水稻田「乾濕灌溉」革命新技術 稻米根系也更健康
2025/09/11
台灣近年經常乾旱缺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展出簡易可行的「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每公頃可省水高達2500公噸,大幅減少3成以上溫室氣體甲烷排放;不過仍僅零星農民使用,農改場表示要全力推廣,希望建立低碳栽培友善環境。   南農改場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雙重挑戰,水稻栽培技術正逐步邁向「節水與減碳兼顧」新方向。場方因而發展出「稻田乾濕灌溉」技術,不僅可有效節約用水、提升根系健康,同時大幅減少甲排放。副場長王裕權指出,傳統水稻栽培仰賴長時間淹水灌溉,雖有助於防草控病,卻容易造成土壤缺氧,導致根系窒息、生長受阻,甚至引發「窒息病」,造成葉片黃化、稻穀品質與產量下降。   「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改變了長期積水的灌溉方式,讓田區維持濕潤但非持續淹水狀態,有助於促進根系發展、植株生長健壯,並有效降低病害風險。   王裕權說,「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操作簡易,農友僅需在田區設置簡便的水位管,將塑膠管埋入土下10公分,並挖空管內土壤、標示深度,當管內水面降至距管底5公分,代表水位即降至土面下5公分,或管內在土面高度處做記號,當水位降至距離記號處5公分時,這時再進行灌溉補水。農改場嘉義分場根據國際碳排模型(DNDC)模擬結果,採乾濕灌溉的稻田每公頃可節省約21%(約2,500公噸)灌溉水量,並可減少32.5%的甲烷排放,兼顧節能減碳與作物健康,且無論是傳統慣行或有機稻作皆可採用。   農改場表示,「稻田乾濕灌溉」是水稻栽培轉型升級的重要技術之一,不僅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減少與環境保育等挑戰,未來將持續推廣此項友善耕作模式,期望能為農業生產帶來更多的效益。 【延伸閱讀】- 省34%灌溉水!農改場再生紙膜插秧技術 還可抑制雜草
改善玉米帶慣行輪作模式,可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2025/06/30
各項產業中皆能藉助科技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然而農業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農業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為CH4、N2O,前者主因為畜牧業、N2O則是與土壤管理有關,兩者皆為栽培、養殖過程中的副產物,因此難以抑制。而肥料並非農業N2O唯一的來源,當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機質時會將氮轉換成氣體形式,若沒有植物協助分解,裸露的土地會釋放大量的N2O,尤其春天氣溫的回升與濕度會促進微生物的活性,這也是美國愛荷華州農民慣行的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中N2O大量排放的主因。 玉米帶氮排放研究現況   愛荷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減少美國玉米帶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的氮排放,提供愛荷華農民更精確的氮肥數據以利正確管理氮肥使用,目前玉米期氮排放及管理已有較完整的研究,然而輪作大豆期間,因不使用氮肥而尚未進行評估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16份輪作系統相關數據,結果顯示40% 的N2O排放量發生在輪作中間的空檔,有近半年的時間土表是裸露的,使得土壤中N2O大量釋放。為解決此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修正輪作模式,在玉米季末期,以空中灑播冬季覆蓋作物(如燕麥或黑麥等)至成熟的玉米田中,並於春天提早種植生育期較長的大豆品種,藉由兩種方式雙管齊下,使無植物覆蓋期間縮短、氮排放量減少33%,且隨著播種時間提前約 4 週,產量可提高16%,相關文獻發表於Nature Sustainability。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後續研究,評估玉米後期覆蓋作物與提早大豆種植對氮排放和產量影響,其他研究團隊也正進行提早種植玉米對氮排的影響、選育耐冷的玉米品種等相關研究。期望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能夠有效協助農民減少氮排,減緩溫室效應對農業的影響。 【延伸閱讀】- 進一步理解影響全球農業土壤氧化亞氮排放因素
採用適當耕作系統,可確保作物產量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4/12/07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的研究團隊最近在人造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一種以黑麥萃取物製成的蛋白質支架,可用於培養人造肉脂肪組織。細胞農業雖然目前被視為傳統肉類生產的替代永續方案,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重大技術挑戰,其中最關鍵的困難是缺乏符合可延展、成本效益與安全性要求的可食用功能性支架,研究團隊而後透過新研究發現跨越了此一困難。   研究發現黑麥中有一種理想的支架材料,研究人員採用普通方糖作為高滲透性模板,製備出具有約90%高孔隙率的海綿狀支架,這種支架不僅具有高水穩定性,其機械性能也非常適合培養脂肪組織。此製程完全符合食品級相關標準,具有經濟效益和永續性。在經過12天的培養後,研究團隊發現培養出的人造肉脂肪組織在外觀、質地、風味和脂肪酸組成等方面,都與傳統豬肉的皮下脂肪組織極為相似。該發現意義相當重大,因為脂肪組織是決定肉類風味、質地和營養價值的關鍵成分。   為了拓展為商業化規模生產,研究團隊正在開發以更大尺寸的方糖擴大製造規模,並開發含有高效食品級成分的培養基,更好地控制脂肪酸組成,提升人造肉的營養價值。這項技術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其原料來源的循環利用特性,穀物醇溶蛋白可以從廢棄的大麥粒等廢棄穀物中回收,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新思路,透過採用的既簡單又環保的方法,有望未來可推動可食用支架的商業規模化生產。   該項技術正在申請專利,在人造肉研究歷程中成功突破了支架製造在成本、功能和可擴展性等方面的限制,為細胞農業發展開闢了新途徑。不僅為解決人造肉生產中的技術瓶頸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也為促進永續農業發展與循環經濟作出有價值的貢獻。【延伸閱讀】-細胞培養人造海鮮肉品的潛力
超乎預期:重新造林可以從大氣中去除的二氧化碳量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倍
2024/12/02
重新造林是指人類活動導致的森林退化地區重新種植樹木。大多數重新造林計畫專注於植樹,但研究顯示,若允許森林自然恢復,近一半的合適將能有效固碳。美國杜克大學研究指出,木材市場對大規模重新造林至關重要,且木材種植園的固碳成本低於自然森林。碳封存旨在捕獲並儲存二氧化碳,以減少溫室氣體,從而應對氣候變遷。未來在那些森林砍伐影響最嚴重且重新造林資源最少的國家,如何有效分配資金以封存最多的碳是一項挑戰。        研究結果顯示,在138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混合人工林和自然更新林的重新造林方式能更好平衡社會對森林的需求。通過在某些地區重新植樹或在其他地區允許自然恢復,30年的重新造林所帶來的減排量比IPCC最新估計高出10.3倍。期能抵消或取消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公司和組織支付的碳費用,成為激勵重新造林的一種方式。在一些地區,碳交易也提供了經濟激勵,而在其他地方,透過永續木材採伐可降低碳封存的淨成本,淨成本是指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總費用減去任何收益,例如木材銷售收入。        在特定地點,自然生長與植樹的成本效益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森林增長率、自然種子來源與木材加工廠的距離。土地的現有使用狀況,通常以農業形式存在,也影響重新造林的可行性和經濟回報。並以自然再生的費用通常較低,且種植園的成本效益則受到木材採伐頻率和碳儲存持續時間所影響。研究小組針對這些變數進行了綜合建模,最終生成一張全球地圖,顯示不同地區的成本效益,將有助於未來的環境政策和資源管理策略推動。【延伸閱讀】- 【增匯】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更能長期穩定固碳
進一步理解影響全球農業土壤氧化亞氮排放因素
2024/11/20
一氧化二氮 (N₂O) 是一種長期溫室氣體,主要來自農業土壤。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了N₂O的來源、影響因素和有效的緩解措施。然而,影響全球範圍內農業土壤N₂O排放的因素層次仍不清楚。   來自中國和德國不同機構的研究團隊對全球 N₂O 排放數據集進行相關性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探討氣候、土壤特性和農業實踐對非施肥和施肥旱地農業系統 N₂O 排放的影響。此外,還進行了方差分割分析,以確定不同氣候區的主要控制因素。   研究發現在不施肥處理中,亞熱帶季風區土壤N₂O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物理性質,而溫帶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條件。土壤N₂O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物理性質,而溫帶季風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農業。酵素抑制劑可減少60%以上的N₂O排放。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4年7月《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期刊,此項研究貢獻在於透過減少氮肥施用量並添加硝化抑制劑和脲酶抑制劑等適當的農業管理措施,可以在旱地農業系統中將 N₂O 潛在排放減少 60% 以上。【延伸閱讀】- 研發新型生物質肥料,減輕氮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淨零碳排!日本產學研共同研究生物炭應用於大麥實驗農場
2024/11/17
目前這項實驗計畫已於2024年10月正式展開,藉此進一步探索環境再生農業的可能性、提升啤酒大麥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期盼為緩和氣候變遷與實現淨零碳排社會帶來貢獻。        本次共同研究,由栃木縣農業綜合研究中心負責解析啤酒大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以及土壤物理性與化學性之改善效益。早稻田大學負責對土壤微生物進行菌叢分析,以及測量生物炭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和土壤改良成效。麒麟企業則是應用啤酒製造中的發酵和生物技術等優勢,訂定實驗計畫,並從數據的解析過程中觀測其機制反映,協調整體研究過程。        除了上述各自在計畫中負責的範疇外,三方共同針對生物炭成效加以驗證,以為未來申請日本全國自願性碳信用制度J-Credit時所需計算碳儲存量做準備。站在基礎研究的角度,同時亦可以藉由測量生物炭在田間的應用效果來累積技術的知識含量,期盼未來能進一步向啤酒大麥農民推廣生物炭之應用,以及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效益。【延伸閱讀】- 自然的力量!日本產學研投入再生農業之動向
啤酒花「上陣」試驗 工研院盼找出農場自行供電可行性
2024/11/07
工研院攜手廠務系統整合服務商「聚賢研發」在台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以台灣亞熱帶高溫氣候為基礎,依不同階段進程共同打造太陽能模組溫室,並以啤酒花為載體進行場域驗證,盼找出農場自行供電的可行性,探索打造全新綠電經濟模式。   工研院指出,因應極端氣候,全球訂定2050淨零排放目標,藉由試驗場域模擬極端氣候,作物在新型態溫室內的創新栽培與應用。例如以二氧化碳作為催化生長的科學驗證、智慧電網控制系統運用,並以低碳運作達成自供電溫室管理的系統。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企業應用低碳或綠色能源,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成為重要趨勢。以德國為例,啤酒花農場與太陽能業者合作,運用光電板為需要涼爽生長環境的啤酒花遮陽,同時啤酒花也可依靠光電板支架攀藤生長,形成新型態的農電共生模式,發電量可同時供應農場及附近住戶,工研院團隊參考國外成功經驗,與聚賢研發打造農業伴生創電沙盒驗證場域,第一階段以溫室進行啤酒花的生產試驗,藉以評估「生產為主、創電為輔」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李士畦表示,以高經濟作物搭配育苗碳匯計算方法的驗證過程,擁有科學化數據是支持農業綠色生產量化效益最好的展現方式,可提供農民未來在選擇作物、溫室管理系統擁有實質的科學數據來協助應用判斷。沙盒驗證場域下階段將導入鈣鈦礦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透過高效率、低成本特性,優化自供電溫室、農場的模式,除提升科技農業競爭力,也希望成為農業淨零轉型的範本。【延伸閱讀】- 在全球響應淨零碳排浪潮下的日本綠色轉型GX 因應綠色能源發展趨勢,工研院攜手廠務系統整合服務商,在台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以亞熱帶高溫氣候為基礎,依不同階段進程共同打造太陽能模組溫室,並以啤酒花為載體進行場域驗證。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攜手「聚賢研發」參考德國啤酒花農場與太陽能業者合作案例,在台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打造農業伴生創電沙盒驗證場域,第一階段以啤酒花生產試驗。圖/工研院提供
淨零農業-綠色溫室可望提供更節能的生長動力
2024/10/29
歐洲正在測試新型的能源和水資源效率技術,以支持綠色轉型,提高溫室的能源和水資源使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支援歐盟的永續農業目標。   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士、波蘭和突尼西亞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針對不同氣候區域的溫室進行系統性能的研究,開發一種鹽溶液(氯化鈉)系統,能夠吸收溫室內的多餘濕氣,同時釋放熱量,並透過低溫熱源再生鹽溶液。   研究發現在瑞士和突尼西亞的溫室進行技術測試,評估能源節省和水資源回收的效果,該系統成功減少了50%的熱能需求,以及系統能夠從過剩濕氣中回收純水,進而節省水資源,而鹽溶液的脫水效果可用於乾燥農產品,保持其風味和品質。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4年《歐盟研究與創新》雜誌,此項研究貢獻在於為溫室農業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透過提高能源和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了農業的減碳。此外,該技術的應用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產的環境友好性,並為未來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延伸閱讀】- 在全球響應淨零碳排浪潮下的日本綠色轉型GX
畜產業的未來!全球首創的自願性信用碳排
2024/10/19
這項計畫建立牛、豬、雞的自願性信用碳排機制。主要以因應畜產業的淨零碳排、ESG、SDGS、動物福利等全球性社會議題,同時向日本國內與世界各地推廣宣揚日本牛、豬、雞的飲食文化為目標。   由JA鹿兒島縣經濟連合會統籌這項計畫,負責示範農場的營運與管理,Linkola株式會社建立方法論與信用系統,AmaterZ株式會社負責動物數據監測的動物碳排評價模式,最後由九州大學提供新方法論與國內外畜產溫室氣體(GHG)之建議。其該縣目前GHG排放量與畜產飼養情況如下圖。 圖.鹿兒島縣的GHG排放量與畜產飼養情況   面對全球關注環境保全的脫碳議題,畜產的自願性信用碳排機制除了有助於減排,同時對家畜的增重與提升飼料要求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值等經濟效益上有一定幫助。未來將藉由這項模式的成功,推廣至日本全國畜產業,並藉此擴展於園藝等其他領域,致力於提升農民所得。【延伸閱讀】- 【減量】減少肉雞與蛋雞排放碳的方法
Tesco推出雷射蝕刻酪梨以減少塑膠包裝的使用
2024/10/14
英國的大型連鎖超市特易購(Tesco)和酪梨供應商Westfalia Fruit公司合作,宣布將在零售通路中散裝的特大號酪梨上試驗一種新型標籤,以有效減少包裝的塑膠垃圾,即放棄原有的條碼貼紙,並以雷射蝕刻取代。同時還將嘗試更換其雙入裝酪梨的塑膠托盤包裝,選擇更容易回收的紙板容器。特易購表示,如果在所有商店中推廣,該措施可以節省超過 2,000 萬件雙入包裝的酪梨塑膠托盤及散裝的特大酪梨上近百萬張的塑膠貼紙。   該超市每年銷售近 7000 萬個酪梨,而光是 2023 年,特易購超市對酪梨的需求就增加了 15%。特易購的酪梨採購員在評論包裝變化時表示,超市一直在尋找創新方法來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影響,並希望透過改變包裝來減少家庭中的塑膠垃圾。   在標記酪梨的過程中,雷射裝置會去除酪梨皮表層的一小部分,按照電腦程式的指示在酪梨上蝕刻尺寸等資訊,該技術並已經經過測試以確保不會影響酪梨的品質、保存期和風味。這項實驗性措施將在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 270 家門市推出,如果消費者回饋情形樂觀,將會在所有超市推動。【延伸閱讀】- 【循環】減廢減碳-馬鈴薯皮回收再利用
在全球響應淨零碳排浪潮下的日本綠色轉型GX
2024/09/15
綠色轉型 X 碳中和 X 數位轉型   提到脫碳,除了綠色轉型(GX)外,碳中和與數位轉型(DX)也在此行列之中,然而這三者之間推動目標上卻有所差異。GX以實現脫碳社會為理念目標,致力於從化石燃料轉換為綠色能源,而碳中和則是致力於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透過植樹等方式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去除量,以達到零排放目的,因此碳中和可以被認定為實現GX的行動之一。   數位轉型(DX)是指利用數位科技改變經濟結構與工作方式的活動和管理策略。並非單純推動數位化和IT技術,而是以數位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促進地產地消。因此實現GX更需要DX的推進力。 日本綠色轉型政策歷程與措施   日本在全球綠色浪潮中,為增進國內產業競爭力與促進經濟成長,政府提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首先,2022年由經濟產業省提出《GX 聯盟基本構想》,並正式成立推動小組,制訂各項相關措施。並設定10年期的長期目標,期望政府與民間單位對綠色轉型投入超過150兆日圓。隔年,2023年2月內閣決議「GX實現基本方針」,並於同一年5月國會通過《GX 推進法》,進一步敦促與規範相關的推動策略,執行單位的設立,以及金融創新投資措施。例如,發行GX 經濟轉型債券、導入成長目標型碳定價。【延伸閱讀】- 日本 2050 年實現碳中和之情境分析 綠色轉型民間案例說明 1. 企業方面 (1) 豐田Toyota 2050環境挑戰   豐田Toyota提出「新車淨零碳排之挑戰」,以 2050年全球推出新車平均減少90%的行駛碳排放量(以2010年基準相比)為目標。相較於節約能源的做法,為了因應燃料多樣化,豐田致力於氫燃料電池車(FCV)的推廣。此外,也會開發低碳材料的使用,以及減少零件數量等方式,削減製造過程中碳排量產生。 (2) NTT「NTT Green Innovation toward 2040」   日本NTT集團已宣示2030 年以減少八成以上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13 年度基準相比)為目標,旗下企業包括NTT Docomo電信公司和NTT資訊中心,將一同朝向實現2040年碳中和邁進。除了提倡再生能源使用外,並以創新前瞻的全光和無線網路(Innovative Optical Wireless Network, IOWN)的概念,實現高速且大容量的網路傳輸,進而達到顯著降低電力耗費量之成效。 (3) 戸田建設「風力發電」   由於日本四面環海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因而受到高度關注。戶田建設以浮動式風力發電作為再生能源事業發展,透過與長崎縣五島市的合作,日本第一個浮動式風力發電設施已於2016年3月實際運作。目前五島市崎山漁港的海上商轉仍持續運作中。 2. 地方方面 (1) 滋賀縣米原市「ECO VILLAGE構想」   米原市「生態村」構想,以促進農村脫碳及地方活化為發展目標,當年入選首波的脫碳執行區。米原市「生態村」主要以利用休耕地發展綠色太陽能源發電,並導入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設置友善環境型的綠色園藝設施等,為當地帶來農業與社福間的合作與創造就業機會。未來將持續致力推廣農業太陽能發電導入於該城市內。 (2) 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環保行動21相模原研討會」   日本環境省為了讓中小企業更容易於取得環境經營體系中的環保行動21之認證和註冊,特別舉辦「環保行動21相模原研討會」。除此,相模市內的中小企業,如果使用節能設備、或應用相關再生能源設備的話,將同步提供安裝補助費用。【延伸閱讀】-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日本兩大農研成功應用食物氮足跡將熱帶島嶼的減氮效果視覺化:有效減少30%化學肥料的資源循環型農畜產業之情境
2024/09/06
由日本兩大農業研究機構-國際農研(JIRCAS)與農研機構(NARO)共同研究,利用食物的氮足跡,促進熱帶及亞熱帶島嶼的有機資源之應用,並有降低化學肥料使用,成功將糧食系統中減氮成效導入視覺化。   這項研究主要以位於日本農畜產業興盛的亞熱帶島嶼-沖繩縣石垣島為目標對象,分析島外引進的糧食與飼料(包括從外國進口或本土和離島引進),以及島外輸出的糧食(出口或移出)等.....全面性瞭解島嶼食物系統中的氮負荷現狀。   同時,計畫也以島內最大的有機資源「牛糞堆肥」施作在農地上的可能性為研究目標,並提出要達到綠色食物系統戰略目標數值:「化學肥料使用量減少30%」的情境分析方案。其結果顯示,將七成以上的牛糞堆肥用於農地,可有效降低30%化學肥料使用,維持作物所需要的氮投入量,同時也降低了石垣島18%總氮排放量。   本研究應用食物的氮足跡評估方法,透過積極且妥善地運用原有農地所富含的有機資源,亦能有效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不僅提升農業生產力,更兼具環境保護內涵。此外,這項方法還能應用於其他熱帶與亞熱帶島嶼,以因應近期價格波動所需要政策措施制定依據、且能實現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及日本政府推動綠色糧食戰略所提出「降低30%化學肥料使用量」之目標。 圖1.石垣島的食物氮足跡計算示意圖 圖2.食物氮足跡計算概要示意圖 圖3. 石垣島的現況與提升牛糞堆肥的氮流量   未來這項模式,將不僅只運用於資源循環方面,針對肥培管理等各項技術對降緩環境負荷之成效或是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上皆有模式可循。同時,本計畫研究成果,更能為日本本土島嶼或是向菲律賓等其他熱帶島嶼國家,作為消費者、生產者、行政單位方面,在策略擬定與政策溝通上帶來實質效益,為全球致力於淨零碳排與降低化學肥料使用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成功利用食物的氮足跡可視化達到農牧業化肥降低30%目標
改善灌溉技術,減少用水過度耗費及溫室氣體排放
2024/09/04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共有25個國家種植水稻,為當地重要糧食來源,每日提供人們總熱量攝取的12%至75%。目前,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Bioversity International)與國際熱帶農業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AT)開發了一種新水稻管理方法,有效減少了用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為解決全球暖化提供重要突破。【延伸閱讀】- 氣象數據支持水稻、小麥、大豆栽培管理支援系統   傳統的水稻生產方式透過讓稻田長期淹沒的方式抑制雜草生長,但這也同時讓有機物在缺氧環境下因腐爛而產生大量甲烷。此為一種溫室氣體,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種植水稻產生的甲烷佔所有人造甲烷的12%,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佔1.5%。【延伸閱讀】- 省34%灌溉水!農改場再生紙膜插秧技術 還可抑制雜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採用了間歇灌溉技術,該技術最初由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於20世紀70年代時在亞洲開發,此技術利用在稻田進行間歇乾燥和淹水,雖然減少了甲烷排放,卻促進了一氧化二氮的形成,而該氣體也是導致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延伸閱讀】- 間歇灌溉省水逾30% 農民可用手機遠端操作代替巡田水   研究人員藉此在原研究基礎上進行技術優化,使其適應哥倫比亞的氣候條件,並同時減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之前的技術水稻於種植時水位會下降至土壤以下15公分,但透過改良的種植技術可使水位下降至5到10公分,這樣可讓水更快的補充,以此減輕水稻種植壓力,提升產量。這項技術在哥倫比亞西部地區進行測試應用,結果顯示透過該技術可在不影響水稻產量下,減少用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稻米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如何不耗盡自然資源,維持、增加稻米生產符合人民糧食需求,是一個當代相當迫切的問題。透過該技術研發,未來可有望在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推廣,為該區域稻米管理提供新知識及方法,促進知識轉移,改良稻米生產系統,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延伸閱讀】- 稻米透過再生方式突破氣候變遷造成產量降低的壁壘
研發新型生物質肥料,減輕氮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024/09/02
在農業上,氮肥常用於提高農業產量,但隨著全球糧食需求增加,過度使用無機氮肥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地下水汙染及土壤品質下降等問題。而有機肥料雖然環保,但氮含量較低,如需大量使用,則會增加土壤鹽分,阻礙植物生長,並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京都大學及RIKEN永續資源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尋找天然氮源,發現一種光合海洋細菌-紫色非硫細菌(PNSB細菌) Rhodovulum sulfidophilum具有從大氣中吸收氮並轉化蛋白質的能力。將該細菌製成乾燥生物質,發現其氮含量達到11%,遠高於其他有機肥料。【延伸閱讀】- 國產有機肥料增碳匯 可望成為溫氣減量方法學   實驗比較日本油菜在無機肥料和PNSB生物質肥料輔助下的生長情況,結果顯示,植物能夠吸收生物質中的氮,且無論在涼爽或溫暖環境中,生物質肥料都能促進植物生長,最重要的是,即使生物質肥料的氮含量高達四倍,土壤的pH值和鹽度仍保持正常。   PNSB生物質肥料的碳氮比較低,釋放氮的速度較慢,30天內可釋放約60%。雖然這意味在施作時需要更多生物質肥料,但仍具有減少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排放的好處,也降低環境中的氮排放。   由於該種肥料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氣進行轉化生產, 因此被命名為空氣肥料,目前在日本註冊為有機肥料。生物質肥料在未來將使農業更加環保,並可解決無機肥料供應鏈分配問題,減輕氮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些實驗結果只是初步的,後續仍需進行生命週期評估以確定產生的環境足跡,並同時考慮生產、儲存、施用、運輸等過程中的挑戰。【延伸閱讀】- 生物炭及其醋液於有機肥料產品生產製作技術
日本推出農產品環境友善標籤讓減碳與生物多樣性一目了然
2024/08/30
目前這項制度由生產者自由選擇加入,由於這項措施可為生產者凸顯農產品的差異化,同時也能提供消費者作為購買指標,因此,在效益持續擴展下,將有助於推廣。以下針對制度概要、目標作物、相關規定與參加辦法進行說明。 制度要點 作為綠色糧食戰略推動的一環,推動友善環境足跡的視覺化,增進消費者的購買選擇。 運用化學肥料與農藥或化學燃料的使用、生物炭、水田的水資源管理等栽培資訊,計算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吸收量,並依照貢獻度於標籤上清楚標示相對應的星星數。 稻米品項有別於其他品項,同時具備生物多樣性維護以及溫室排放削減的貢獻度等級分類。 本措施的計算方式與申請方法等詳細記載於操作手冊中,並於今年(2024年)3月正式上路。(截至2024/6為止共有209件登錄,銷售處達358所) 協助生產者與業者計算與資材販售服務。【延伸閱讀】- 農業脫碳!AI、自動化的先端技術X日本綠色糧食戰略發展 目標作物   目前符合這項制度的農產品有米、番茄、小黃瓜、小番茄、茄子、菠菜、白洋蔥、洋蔥、白菜、馬鈴薯、甘藷、高麗菜、萵苣、蘿蔔、胡蘿蔔、蘆筍、蘋果、柑橘、葡萄、日本梨、水蜜桃、草莓、茶等共計23種品項。   溫室排放削減與生物多樣性維護之標示規定
【日本畜產業】牛隻排放甲烷對於環境之影響與對策
2024/07/28
根據FAO提出的數據顯示,牛隻的甲烷排放量相當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倍,日本農業甚至超過1/4的甲烷排放來自牛的打嗝。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暖化,高溫攀升的炎熱環境,加劇了牛隻的熱緊迫現象,導致生產力下降,為畜產業帶來惡性循環與潛在高風險。隨著社會對環境意識的重視,為維持與提升商品與企業品牌的形象,必須有相對因應對策與改善方法,以下將會介紹日本民間企業所提出三大因應對策以及四種有效改善環境方式。【延伸閱讀】- 甜菜鹼和脂肪對抗乳牛的熱緊迫 三大因應對策: 1. 能夠抑制甲烷排放的新型飼料   目前市面上已推出抑制牛隻甲烷排放的相關新型飼料,例如日本知名出光興產旗下子公司所研發販售的「腰果殼液混合飼料」。實驗證實這新型飼料有效幫助減緩兩成牛隻第一胃(瘤胃)的排氣。此外,證實含有低蛋白飼料比傳統一般飼料能有效削減40%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他包括裸藻、單寧、脂肪酸等成分也被證實有助於抑制效果,期待未來此類新型飼料能夠邁向市場商品化。 2. 改善家畜排泄物處理方式   過去農家大多以儲存家畜排泄物作為堆肥,並施用於農田,現在有另一種強制發酵的方式。主要是以導入固液態分離機,將排泄物分離成固態與液態。固態的部分強制發酵,液態的部分則依照過去儲存管理方式。藉此控制長時間的儲存所產生的甲烷量。 3. 利用麥桿堆肥化調整水分   目前已經證實如果在糞尿的堆肥過程中,使用麥桿稻草來調節水分,能夠有效抑制甲烷氣體的排放。例如,北海道農家以慣用的無通氣型堆肥法進行的試驗當中。將試驗區分為高水份區、中水分區、低水分區三個區域,紀錄111天堆肥過程A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量。研究結果顯示利用糞尿堆肥時,使用大量的麥稈調節水分含量,可以有效抑制甲烷氣體的產生量。 四大有效改善環境方式: 1. 有機飼料之應用   日本有機JAS認證規定有機飼料的非有機成分不可超過5%,並依照JAS標準生產,因此對於化學肥料、農藥都有一定的把關,可避免化學物質流入農田和水域,降低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風險。【延伸閱讀】- 嘉大農業生科團隊化腐朽為神奇 雞羽毛變身有機肥永續循環再利用 2. 食物與作物殘渣飼料之應用   食品製造到販售過程所產生的加工殘留物、剩餘便當、廢棄油等可再回收製成環保飼料(ecofeed)。此外,農作物採收後所殘餘的根莖、葉枝等都會進行再利用的友善環境行為。 3. 家畜排泄物堆肥化   相較於化學肥料,家畜排泄物堆肥對土壤環境及生態系負荷更少,,在循環型農業肩負重要一角。 4. 碳纖維反應器之導入   實驗證實當養豬汙水淨化處理設施導入了碳纖維反應器(carbon fiber reactor)有助於削減八成以上排放的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此外,反應器可直接安裝在現有設施中,與原本活性污泥法具有相同的有機物處理能力,能夠助於提升脫氮效果。然而,由於設備引進成本高,目前仍持續改良中,朝向低成本目標邁進。
以農場甲烷排放量估算減排效果之驗證方法
2024/07/12
牛隻消化道產生的甲烷會透過打嗝釋放到大氣中,從減少溫室氣體的角度來看,有必要開發減少牛隻甲烷排放的技術,並在農場上驗證飼料添加劑對減少牛隻甲烷排放的效果。【延伸閱讀】- 【減量】牛羊為英國在 2030 年前成功減少甲烷排放的關鍵   日本國家農業與食品研究組織(NARO)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黑毛和牛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嗅探法,並編寫成操作手冊,利用這種估算方法在農場上驗證不同飼料添加劑對牛隻甲烷排放的削減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有效減少甲烷的添加物可以透過將飼料餵給牛隻個體的甲烷減排量來確認。然而,即使某種材料確實具有甲烷減排效果,如果測試的個體數量較少,很有可能無法統計檢測到減排效果。此資訊可用於開發適當的測試設計,並證實有效降低甲烷排放。   此項研究已發表在2022年手冊,研究開發的新型牛隻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為在農場上驗證飼料添加劑的減甲烷效果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工具。有助於研究機構和飼料公司加快開發黑毛和牛用甲烷減量飼料添加劑,為減少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量】飼料添加劑可改善蛋雞的生產性能並減少碳足跡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