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減量
【減量】利用威士忌生產過程副產品製成汽車燃料
2022/10/18
每秒約有44瓶蘇格蘭威士忌運往全球,使其成為世界上國際貿易量最大的烈酒,2021年的出口收入約為59億美元。但威士忌的生產過程包含了大量廢棄物,每公升的威士忌會產生大約2.5公斤固體副產品酒渣(draff)、8公升蒸餾剩餘液體(pot ale)和 10公升的水狀殘渣廢粕(spent lees)。根據非營利環境組織Zero Waste Scotland的統計數據,這相當於每年68萬公噸酒渣和超過23億公升廢液。有些被用作動物飼料,有些被掩埋或處理後排放在河流和海洋中。先前已有一些研究證明了威士忌副產品加值應用的方法,其中包括從蒸餾剩餘物中回收蛋白質的技術,可提供永續環保的水產養殖飼料原料。        蘇格蘭愛丁堡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的衍伸新創公司Celtic Renewables使用一種稱為丙酮-丁醇-乙醇(ABE)發酵的過程,利用細菌將威士忌酒糟和蒸餾剩餘液體中的糖分分解成酸,並被進一步分解成丁醇和乙醇等溶劑,這些溶劑可以添加到汽油或柴油中為汽車提供動力。在道路測試中已證明汽車可以使用這種廢棄物製作的燃料來行駛。目前利用威士忌燃料驅動的車輛還包含知名的格蘭菲迪酒廠 ( Glenfiddich Distillery ) 使用由自己的威士忌副產品製造的沼氣為其部分貨車提供動力,將貨車的碳排放量減少了 90%。【延伸閱讀】- 日本久保田農機將推出全球第一台氫氣燃料曳引機        Celtic Renewables 公司已經募集了超過4千萬英鎊的資金,並得到股東納皮爾大學的支持。該公司去年建造了蘇格蘭第一座生物精煉廠,能夠將5萬公噸的威士忌副產品轉化為有用的生化產品,預計將在2022年後期於測試完成後全面投入營運。
【減量】減少乳牛排放碳和甲烷的8個方法
2022/10/17
透過控制乳牛的飼料成分提高牛奶產量和飼料利用效率可以抑制甲烷排放來實現淨零目標。針對營養策略包含草地管理,主要是通過抵消對濃縮物的需求,而大多數管理的策略主要透過動物、糞尿和肥料管理來發揮作用。        根據英國畜牧業卓越創新中心(Centre for Innovation Excellence in Livestock, CIEL)最新報告表示,透過與生產力、健康、飼料效率和未來甲烷產量相關的性狀遺傳改良也將是改善全國畜群排放量的正向方法。 報告中強調酪農需要考慮的8個選項 使用可靠的碳計算器完成定期的年度碳審查,以建立基準線並確定農場的主要地點。 保持高水平的生產效率至關重要,如:畜群的健康狀況、減少首次產犢年齡、優化產犢間距、更新率、乳牛壽命以及優化飼料攝入以配合動物飼料…等。 提高草料的質量和利用率,因為這是乳牛飲食的主要組成成分。 透過在牧草混合物中添加豆類以促進土壤健康和肥力、減少對人工肥料的需求,並同時保持或提高牧草的生產力。 在建議的飲食中增加澱粉和濃縮物的比例,以減少每單位採食量甲烷的產量。 新型飼料添加劑可以減少瘤胃中甲烷的產生,但尚未在英國乳牛場獲得證實。 透過性狀的遺傳改良,如:乳牛大小、飼料效率、生育率、壽命或健康等與生產力相關等性狀將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為了幫助實現長期排碳,這應成為牧場決策的一部分。 如何儲存和利用水肥或糞便以減少排放: 添加劑可以減少儲存糞便的排放量 低排放擴散可減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同時提高氮的使用效率並減少對人工肥料的需求。 精確施肥可以更好配合土壤養分狀況與植物養分的吸收。 CIEL(Centre for Innovation Excellence in Livestock)的研究        CIEL是英國政府於2016年設立的四個農業技術卓越中心之一。旨在將組織與其他行業或學術合作夥伴聯繫起來,以在整個供應鏈中提供現實世界的創新。最近的一項研究則考慮開發無棕櫚油補充劑以餵飼反芻動物,而該補充劑由英國營養和補充劑公司UFAC-UK共同開發。利用諾丁漢大學乳品研究創新中心的研究能力,該項目將由當地採購的植物油和海洋油製成的無棕櫚油補充劑與棕櫚油補充劑進行比較。        根據試驗產品和牛奶的當前價格,初步結果表明整個英國乳牛群的潛在經濟利益超過8500萬英鎊(1.01億歐元)。他們還發現,餵食新的飼料補充劑時,乳牛的效率更高,可以提高產乳量和蛋白質濃度,而於乾物質的採食量沒有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名為Enviro-lac新型無棕櫚油補充劑的飼料碳足跡約為對照組棕櫚油補充劑的三分之一,使每公斤的牛奶所產生的碳足跡減少11%。        諾丁漢大學乳製品的Phil Garnsworthy教授說:「新的無棕櫚油補充劑透過精確餵飼來提高牛奶產量和質量以及減少濃縮飼料,使生產者提供顯著的經濟收益。」並補充說明:「使用無棕櫚油補充劑將有助於減少因種植棕櫚而被砍伐的森林,從而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添加新型添加劑Bovaer可使乳牛甲烷排放量減少
【減量】減少肉雞與蛋雞排放碳的方法
2022/10/14
根據英國畜牧業卓越創新中心(Centre for Innovation Excellence in Livestock, CIEL)報告指出,大多數農民需要專注於提高畜群的生產效率,以減少他們的碳足跡。對於農業部門的許多人來說,投入成本是首要考量的因素,圍繞飼料、草料和養分管理的潛在效率尤其重要。 飼料、糞便、燃料、墊料和電力        此報告對於肉雞提出了七種減排方案,其中有82%的排放與購買的飼料有關、糞便管理有9%相關、燃料有6%相關、購買的墊料有2%相關以及電力有1%相關: 由於大豆的碳足跡通常很高,因此找尋飼料中大豆替代品與土地利用變化至關重要。作為飼料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例如:菜籽粕、豆科植物))對減少肉雞的碳足跡影響最大,但這不會顯著減少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因為大豆大部分生產於其他國家。 提高飼料效率和增強動物健康的遺傳改良只會導致碳足跡小幅的減少,因為這些性狀已經經過嚴格的遺傳選擇。 幾種可以替代蛋白質來源,例如昆蟲粉、藻類和微生物蛋白質,可能具有減少家禽生產碳足跡的潛力,因此正在考慮在英國使用。 飼料加工技術的改進以及加入合成的氨基酸和酶等專業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肉雞生產系統的碳足跡。 精準飼養和管理策略具有減少排放碳足跡的潛力,但成本很高。從長遠來看,技術進步可能使此類策略更經濟且更容易取得。 糞便的物理處理(例如:改進堆疊、製成粒),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可以再透過化學和生物方法進一步減少其排放量,但這些緩解措施缺乏較好的設計和經濟可行性的訊息。 替代糞便管理系統,例如:使用墊料作為燃料或厭氧消化的基質,而不是將其散佈在田間,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透過減少氨排放和其他氣味來提供其他環境效益。        蛋雞對於英國溫室氣體排放而言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畜產品,減少蛋雞的溫室氣體排放七種方法為: 透過遺傳改進來改善蛋雞的健康使其長壽。 新母雞生產雞蛋對環境影響的貢獻是相當大(碳足跡20-25%)。減少新母雞的溫室氣體排放選擇包括管理和飲食,例如:使用本土蛋白質來源。 雖然蛋雞飼料中的大豆含量低於肉雞,但減少進口大豆可以使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飲食控制,例如:降低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改進飼料加工技術以及加入合成氨基酸和酶等專業成分,這些方法都與減少蛋雞生產的碳足跡有關。 精確餵養和管理策略具有減少排放的潛力,但代價可能較高。 糞便的物理處理(如上述肉雞)。 替代糞便管理系統(如上述肉雞)。 豆類代替大豆的肉雞研究        英國畜牧業創新卓越中心(CIEL)進行了一項肉雞的研究,其中豆類被用來代替大豆作為替代蛋白質來源。研究結果發現,當飼料中約50%的大豆被豆類替代時(這些成分與土地利用變化無關),肉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基本上沒有變化。然而,當成分與土地利用變化有相關時,使用豆類代替大豆可使肉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0%。        家禽複合飼料公司ABN表示,想要創造具有盈利的低碳家禽行業需要清晰的思考。ABN的高級營養經理Brian Kenyon表示,調整家禽飲食以滿足可持續性要求並減少對大豆的依賴將帶來挑戰,而且需要切合實際的時程。【延伸閱讀】- 添加新型添加劑Bovaer可使乳牛甲烷排放量減少
【減量】添加新型添加劑Bovaer可使乳牛甲烷排放量減少
2022/10/05
甲烷排放是乳製品行業面臨的最大氣候挑戰之一。乳牛是反芻動物,這意味著為了消化腸道內的飼料,乳牛會不斷地打嗝,而釋放出會影響氣候變化的甲烷。事實上,Arla Foods農場總排放量的40%來自乳牛對飼料的消化。這兩家公司在新聞稿中表示,Arla Foods的農場是世界上氣候效率最高的乳製品生產商之一,每公斤所產出的牛奶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5公斤。Arla Foods致力於在這十年內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根據Arla Foods可持續且遠大的發展目標,該合作社將在丹麥、瑞典和德國等50多個農場中,針對10,000頭乳牛試用新的飼料添加劑Bovaer。        Bovaer是乳牛和其他反芻動物的飼料添加劑。帝斯曼(DSM)公司經過長達十幾年的時間研發這種飼料添加劑,並在全球14個國家進行廣泛的測試。Bovaer在歐盟、巴西、智利和澳大利亞均有販售。在歐盟,Bovaer是第一個獲批具有環境影響的飼料添加劑,並證實其對甲烷排放的影響以及對動物、消費者和環境的安全性。Bovaer機制為透過抑制乳牛瘤胃中催化甲烷的酶,以減少每頭乳牛甲烷排放量。其成分可被安全分解成天然存在於牛胃中的化合物,經科學證明不會影響牛奶的品質。每天於每頭乳牛的飼料中添加四分之一匙的Bovaer就能平均減少30%的甲烷排放量。因此,這種飼料添加劑有助於立即顯著減少肉類和乳製品的生態足跡。        在2022年的夏秋兩季,Arla Foods將與其農場主合作,確保試驗點項目擁有多元化的乳牛族群。在農場試點期間,農民將從飼料供應商處收到Bovaer,並將其混合到乳牛的飼料中。Arla Foods會將收集牛奶樣本進行分析,並與未餵食Bovaer的乳牛所產出的牛奶進行比較。如果初步調查結果符合預期,Arla Foods 計劃在2023年將試點項目擴大一倍,如:20,000頭乳牛。【延伸閱讀】- 飼料添加3-硝基氧丙醇(3-NOP)可顯著減少肉牛的腸甲烷排放
【減量】實踐淨零碳排與糧食自給自足-日本農電共享之路
2022/09/29
受到氣候變遷與疫情衝擊、以及烏俄戰爭所持續帶來的能源危機,如何應用太陽能發電導入與農業結合的「農電共享」(Solar sharing),為實踐淨零碳排和確保糧食與能源的安全等帶來助益,此議題正備受全球關注中。 全球農業用太陽能發電趨勢        營農與發電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所提出,在歐美稱「農業光電」(Agriculture Photovoltaic)。爾後,由專門研究太陽能發電的日本CHO研究所長島彬所長自創「農電共生」Solar sharing一詞。其用途除農地上種電外,更廣為用於養殖場、畜牧場、庭園、屋頂、沙漠等地,區分太陽能光的植物栽培和發電用途不同。        根據德國ISE推估,2021年全球農業用的太陽能發電導入量約有1,400萬千瓦,相較於2018年290萬千瓦多出4.8倍,其最大規模導入國為中國。其除了東亞外,印度、馬來西亞都有導入案例,越南也有設置趨勢。        在歐洲方面,義大利作為歐盟氣候變遷因應對策「歐洲綠色協議」,以及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一環,迄今已投入11億歐元,目標在2026年6月開發104萬千瓦的農業用太陽能發電設施上。        另外,根據歐洲太陽能業者組織Solar Power Europe表示歐盟的農地僅導入1%即可超過7億以上千瓦,對照歐盟2019年總發電量為9.473億千瓦(其中太陽能佔1.204億千瓦)這項數據來看,其發展潛力無窮。 日本的農電共生        關於日本農電共享導入情況,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調查,自2013年開始推動「農電共生」以來,一路攀升2019年度申請通過安裝的件數累積共達2,653件,其農地面積達741.6公頃(約占日本農地總體面積0.02%)。(下圖)                另外,根據國際能源機關(IEA)表示2019年日本總體太陽能光發電量為6,300萬千瓦,營農用佔約1%。        關於農電共享之過程,隨各國各地區所制定法規與購電制度有所不同,日本方面,則若為農用以外用途需要申請轉換手續,生產力較高優質農地不允許作為發電用地等規定。因此,設立了架設太陽能支柱可臨時轉換非農業用的特殊制度。        然而,為了避免著重於賣電收入而忽略農作生產,日本農林水產省特此編製了《農電共享指南》,其內容載名設定標準規範與許可範圍作為參考運用。例如:架設高度必須最低2公尺以上,以利於農業機械通過為基準;農作物平均每10公畝產量達該地八成以上(休耕地除外)等標準規範與許可範圍。        目前,位於日本東京都心約60公里的千葉縣市原市一處,為日本首創設立的農地共享示範驗證基地,設置短版狹窄型的太陽能板支架,以及可調整間格注入光源亮度與角度,因應各種氣候條件的植物生長之研究,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已有韓國、德國、非洲等國家到訪視察,總計人數約三千人以上。除此,該基地產出技術與耐強風系統也獲取技術專利權,同時設備系統也導入諸所農業高校,除了向教育單位推廣外,也為光飽和點學術研究與持久性等相關研究實驗等計畫儲備研究能量。【延伸閱讀】- 太陽能農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燃煤電廠更少
【減量】英國公司(Better Origin)所開發小型昆蟲農場以減少雞隻的碳足跡
2022/09/26
總部位於英國的Better Origin公司開發它認為將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的解決方案:如何在全球不斷增長人口的情況下滿足蛋白質需求。根據農業技術創新者的說法,答案是分散食物鏈,從全球轉為本土。 動物飼料循環模型        為了實現此目標,該公司創建小型昆蟲農場,從超市收集當地的廚餘作為原料,並將其轉化為高質量、可持續的動物飼料。【延伸閱讀】- 利用廚餘生成清潔能源        此小型昆蟲農場重現“在自然中發現”的條件,食物被昆蟲吃掉並升級為動物飼料的必須營養素。Better Origin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系統創造最佳環境,生產提供給畜產動物的黑水虻幼蟲。該系統設計為超本地化、自動化且易於安裝於本地農場上,並有相機、電腦螢幕以及傳感器以監控每個小型昆蟲農場內的條件,確保環境適合生產黑水虻幼蟲。Better Origin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不需將動物飼料運送到世界各地,並確實減少對大豆等商品的需求,而這些商品則是人為毀林與土地利用變化的最大驅動力。Better Origin的集裝箱農場,稱為X1。在 1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可以與目前在1500平方公尺的大豆園中生產相同數量的飼料。        每天所生產的食物當中有三分之一被浪費,僅在英國就浪費450萬噸的食物。如果廚餘是一個國家,它將成為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家。透過利用廚餘作為原料,Better Origin正在提高食品系統的效率並降低農民的飼料成本,而此循環模式將透過降低農場排放和提高生產力來幫助減少畜產業對環境的影響,對動物福利也有益處,因畜產動物覓食活食而不是餵食顆粒飼料。 安全與可持續性的餵飼系統        面對一系列導致全球混亂的危機,因此轉向當地食品供應鏈和發展食品主權已成為熱門話題。Better Origin的首席執行官Fortis Fotiadis強調,本地化確實帶來了糧食安全方面的好處,但是隨著歐盟採取行動增加耕地面積以填補飼料供應短缺,以及英國政府被指控盲目陷入食品和飼料安全危機,這些問題需要以可持續性的方式實現。        一位食品科技企業家表示,飼料生產的循環方法可以帶來好處。他說明,我們這一代的人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能夠以可持續性和安全的方式生產糧食。最近的事件,如:流行病、英國脫歐和烏克蘭目前的局勢,確實暴露我們食品供應鏈的脆弱性。全球化的程度導致食物鏈大部分效率較低,如:英國養殖的雞所餵飼的飼料於南美地區種植,此地區既不安全也無持續性。然而,Better Origin找到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案,並將食品供應鏈本地化。透過將當地生產的大量廚餘轉化為持續性的食品來實現這一目標,且由於黑水虻幼蟲於英國生產,因此同時解決可持續性和安全性問題。 推動增長以擴大影響        Better Origin的技術雖然可以應用於世界上任何的畜產業,但該公司決定首先關注英國的家禽行業。去年(2021年)的12月,Better Origin簽署了一項協議,為英國連鎖超市Morrisons的散養雞農場提供十個小型昆蟲農場。        大豆目前佔雞隻飼料的10-20%,而英國供應鏈中有高達70%的排放來自飼料。在這10個散養雞農場以減少大豆含量且餵食昆蟲以減少食物浪費,預計每年可以使56公頃的南美土地免受森林砍伐。根據該公司分享的數據,它還將減少5,737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節省400億升水並減少1,500噸食物浪費。Morrisons表示此次合作將幫助今年推出碳中和雞蛋品牌。Morrisons的農業主管Sophie Throup表示,減少畜產飼料中的大豆是需要降低碳足跡的農場主要挑戰之一。昆蟲飲食可能更適合雞隻,它們似乎很喜歡而且營養和健康益處是顯著的,因此給予昆蟲飲食可能是未來飼養雞隻的方法。        為了支持Morrisons的執行以及未來的交易,Better Origin目前正在擴大其團隊,為增長做進一步的準備。支持這一點,該集團籌集1600萬美元,由Balderton Capital風險投資公司做領導。這筆錢將用於專注團隊的發展,以滿足最近的一些大合同,如:與Morrisons的合作夥伴關係,並且計劃於英國和歐盟擴大技術,同時保持在研發領域的領導地位。
【減量】日本靜岡茶園利用生物炭降低CO2排放量與提升茶葉品質
2022/09/23
由於農業栽培管理過程中,容易產生枝葉、稻殼等植物性廢棄物,為讓植物性廢棄物資源有效再應用,除過去大多撒放農地使用外,其餘一般大多與土壤混合後透過土壤微生物分解,在生長期間,由於碳不易被儲存,吸收後大多二氧化碳則排放大氣中。        然而,這些植物性廢棄物可透過加工,轉化為生物炭,即使和土壤混合也不易微生物分解,碳可被長時間儲存,同時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生物炭也具有改善農地土壤的功能,在過去長期作為農作物生產所使用。 圖.利用生物炭於茶園土壤的碳儲存        對此,中部電力公司、遠州夢咲農業協同組合(JA遠州夢咲)、國立農研機構(NARO),三方共同合作,著力於上述生物炭特性,以JA遠州夢咲的茶園生產據點,於2022年7月~2025年9月這期間,利用稻殼的生物炭的混合,開始實際試驗茶園的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效,以及是否同時提升茶葉品質。期盼透過這項驗證能有利於地方農業實現淨零排放之目標,同時能提升農業產值。【延伸閱讀】- FAO呼籲茶產業鏈採取聯合行動以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
【減量】全球風力發電產業需要成長四倍才能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2022/09/21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於今(2022)年4月初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能報告」報告指出,去(2021)年全球陸域及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容量為93.6GW,創下歷史次高紀錄,使全球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達到837GW(較2020年成長12.4%);其中,陸域風電裝置容量增加72.5GW,雖在中國、美國裝機需求減少影響下,較2020年減少18%,然在其他地區則是創下歷史新高,如歐洲、拉丁美洲、非洲與中東地區則分別成長了19%、27%與120%;另一方面,離岸風電在2021年則創下歷史紀錄,新增裝置容量達到21.1GW,相較於2020成長超過3倍,主要由中國大幅新建離岸風電所帶動。        躉購費率制度(FiT)與綠色電力證書制度是過去兩年推動全球風力發電產業成長的主要動力,但中國與越南等國均已終止FiT計畫,瑞典、挪威也都同意在去(2021)年底前終止綠色電力證書制度,故自2022年起,全球獎勵風電市場發展機制主要採用:(1)中國推動市電同價(Grid Parity)制度:即風電發電成本與傳統電價相關;(2)美國實施可再生能源生產稅額抵減(PTC)與投資稅收抵減(ITC)以帶動陸域風電與離岸風電的發展;(3)歐洲、拉丁美洲、非洲與中東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競標(Auction)制度:尚需解決之前競標面臨的挑戰,包括許可證和市場設計。        儘管近兩年全球風力發電裝置容量有明顯的成長,但整體而言,目前的成長速度仍不足以讓全球達到《巴黎協定》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GWEC表示,若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那麼在未來十年內,全球風力發電每年新增的裝置容量需要超過370GW(是2021年的4倍)。以離岸風電來看,GWEC報告預估2022年全球離岸風電的裝置量將有所減少,可能回到2019/2020年的水準。然而,市場預計於2023年恢復成長,在2026年突破30GW大關,整體而言,預計未來5年間(2022-2026年),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將超過90GW,年複合成長率為6.1%。        正如報告所述,目前影響全球風力發電產業成長的挑戰,包括:以短期的政治目標為考量的不一致政策環境、可再生能源產業融資不易、基礎設施不完善、電力輸送遇到瓶頸、缺乏可再生能源技術相關的產業及貿易政策、假消息的危脅等。另外,繁雜的行政流程、審查作業緩慢、法規限制與土地取得不易也都是阻礙全球風力發電產業成長的主要瓶頸。        以亞洲區域來看,印度在陸域風電已發展多年,但目前尚未設有離岸風電設備,2021年該國新增超過1.4GW風電裝置容量(較2020年成長逾27%),儘管如此,若要在2030年實現對於氣候變遷的承諾,印度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部(MNRE)估計在2030年風電總裝置容量需要達到140GW。根據MNRE的資料顯示,印度擁有長達7,600公里的海岸線,至少可以產生127GW的離岸風電,對於未來離岸風電的建置,MNRE目標為在2022年前完成設置5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並在2030年達到30GW。然而,由於Rajasthan等地土地徵收問題,導致風電項目進度延遲。        展望未來,GWEC預估,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未來5年間(2022-2026年)全球風力發電市場將新增約557GW的裝置容量,到2026年平均每年的新增裝置容量將超過110GW,年複合成長率達6.6%。        GWEC同時呼籲各國政府須簡化行政作業流程、加快審查作業進度,同時制定新的能源政策以促進風力發電產業快速發展,另外,隨著風力發電產業的發展,應大量培育發展可再生能源所需的相關人才、加速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置、強化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及建構明確穩定的國際監管框架,以緩解能源轉型的不確定性與國際關鍵礦物原料的競爭威脅。【延伸閱讀】- 太陽與風力發電成為瑞士低碳化的關鍵
【減量】日本久保田農機將推出全球第一台氫氣燃料曳引機
2022/09/19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農業佔國內溫室排放整體約4%,其中農業機械佔農業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三成多。有鑑於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制定 2050 年淨零碳排為目標浪潮下,加上隨著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增強,預計未來重視環境新型農業機械的需求將會有增加趨勢。        為減緩農作業時農業機械所產生的溫室排放,日本久保田農機著力於建構農民氫氣燃料供應鏈,預計在2025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氫氣燃料電池車(FCV)。        由於農業機械比一般乘用車需要更多的動能。為了長時間作業,需要增加一般電動車(EV)中電池尺寸。此外,氫氣燃料電池車(FCV)雖然相較於EV車銷售低迷,然而,FCV車擁有能夠長時間作業,同時降低電池成本之優勢。        加上,農業機械通常在固定位置使用,若能建構將氫氣容器運送給農民的供應鏈,則不需要到各地設置氫氣站等專用基礎設施,因而可促進農業機械燃料電池汽車普及的可能性。        氫氣燃料電池車(FCV)能自主發電,要達到長時間作業,重量或超出成本車載電池皆比一般電動汽車(EV)的還小,日本久保田農機預計先以歐美的大規模農家為目標銷售對象,將在2023年先行開發50~100馬力的中大型拖拉機的模型機,預計2025年開始市面上銷售。【延伸閱讀】- 東京燃氣將氫氣站回收二氧化碳用於植物工廠的番茄栽培
【減量】藉由海洋移除二氧化碳能否實現我們的氣候目標?
2022/09/06
Brad Ack (CIO of Ocean Visions) 於近期世界海洋峰會上對各代表們說:「歸根結底,二氧化碳的移除就是保護海。」Ack 解釋說,儘管全球正在進行一場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競賽,但氣候的巨大改變已遠遠超越我們。過剩的二氧化碳高度集中在上層的海洋,這些額外的二氧化碳會伴隨著過多的熱量,從而導致海洋熱浪、洋流變化、物種遷徙以及海水酸化。Ack告訴與會代表,這些熱量相當於每秒向海洋流入5枚原子彈的熱量,海洋生物圈已因過量的二氧化碳而產生非常嚴重的破壞,若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而不加以控制,海洋環境的改變可能造成生態與經濟浩劫,此意味著從事水產養殖的人著需在日益惡化的環境中生產魚類、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大型藻類。        Ack表示海氧是氣候的重要主成分之一,海洋危機與氣候危機是一體兩面的,人類已將大約30% 的過量碳排入海洋中,而排入量只會隨著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 GHG) 濃度持續上升而繼續。因此降低GHG總體濃度至關重要,而了解海洋如何協助降低大氣中的碳則是下一個較實際的步驟。 海洋移除二氧化碳是什麼樣子的?        當被問及海洋具體的脫碳方法時,Ack則將海洋比喻為制酸劑,我們已經將這些酸注入海洋 (二氧化碳),促使海洋變的更酸,因此制酸劑可能有助於扭轉酸化的問題。此說法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船隻將生石灰倒入海洋中的畫面,但Ack向大家保證,這並非他的想法。Ocean Visions目前致力於制定改變海洋酸化的技術路線圖,其中包含海洋脫酸和脫碳的關鍵技術與戰略。在提高海洋鹼度方面,大型海藻種植正成為一種可行的策略,但Ack強調在全力支持此項策略前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延伸閱讀】- 為何我們要走向脫碳?        Ocean Visions 正向全球招募技術、海洋健康和海洋政策方面的專家,以評估當前可行的脫碳方法並概述要執行的優先項目,在理想的情況下,可從中形成一個可靠去除碳的治理架構。作為其中的一員,Ack 呼籲制定可信、可驗證以及受監管的碳去除標準,並以超越世界各地看到的自願性碳市場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為目標。        Ack將迅速擴大的研發工作比作2020年全球應對Covid-19大流行的方法。在疫苗研究、新療法和藥物治療方面的巨大推動和全球合作是這場危機的一個關鍵亮點。以Ack看來,全球目前正在和氣候危機進行競賽,也將受益於類似的緊迫性。 重新評估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論點        海洋儲存和潛在封存碳的能力提供了大量機會,但也伴隨著令人不安的事實,鑑於其儲存碳和調節氣候的能力,不肖行為者是否利用海洋這種潛力為藉口,藉此繞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較為困難工作的手段? Ack表示他曾經很擔心,但經過他幾十年的觀察,這樣的手段沒有那麼容易達成,但人們還是持續向大氣排放碳。        他認為在過去的 40 年裡,倡導者一直在推動達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治協議,但全球碳排放量卻在不斷增加。在必要的議程中不去談論氣候的衝擊以及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似乎是少去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Ack告訴利益相關者應將道德風險的論點顛倒過來,危機在於沒有採取行動來扭轉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嚴重破壞。若只談論移除碳不會讓汙染者受益,他只會在我們有機會採取行時出現阻止我們。 海洋利益相關者現在可以做什麼?        Ack認為迅速擴大研發力度是必要的第一步。Ocean Visions目前正接受有關提高海洋鹼度的科學提案,這是一樣1000萬美元的融資案,期望能確保安全、永久且高經濟效益地大規模封存大氣碳的方法。Ack強調,Ocean Visions 目前並不提倡任何具體的脫碳策略,因為還欠缺足夠的知識來展它們,但他希望召集最優秀的人才在這個問題上集思廣益並能取得進展。        Ack還承認,若海洋二氧化碳清除工作獲得關注,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現有國際水域館的治理結構 (governance structure)。水產養殖等海洋產業對於測試和驗證脫碳策略的貢獻會是非常重要的,而倫敦公約可能需要增加與研究相關內容,以利在該領域上取得進展。 Ack與Morton (經濟學人簡報編輯) 都認同該領域是極具潛力的,如果能夠有效利用海洋移除二氧化碳,人們就可以共同受益於更健康的海洋環境,同時糧食安全也得到維持。然而解鎖海洋潛力的最佳策略尚未明瞭,離海藻種植者和藍碳 (blue carbon) 倡導者被安排成為緩解氣候解決方案,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Ack相信在汙染地球這件事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當人們製造出一種又一種廢棄物並將它傾倒到生物圈中的同時,地球也正被我們往災難的邊緣推,現在她將採取有意識的干預和有意識的操縱來讓我們擺脫這種現況。
【減量】荷蘭研究放牧可減少畜牧業氨與甲烷的排放量
2022/08/16
荷蘭有近70%的甲烷排放來來自農業部門,主要透過乳牛腸道進行排放;農業部門氨排放量為111.2千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占全國排放量的94%,其中有64.4千噸來自牛隻。為了達到《荷蘭氣候協議》,減少畜牧業甲烷與氨的排放,荷蘭農業部、自然資源與食物品質部(LNV)委託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以期在2030年將甲烷減少50至100萬噸CO2e,同時將氨減少約0.8萬噸CO2e。        為了確定控制變數,研究團隊比較春季、夏季、秋季不同季節放牧、欄牧餵食青貯料與新鮮牧草、採食量等不同飼養方式對甲烷排放量的影響。新鮮牧草的生長季節和生長條件以及青貯料的品質也會可能影響排放量,故研究人員還比較了年輕牧草與老牧草之間的差異,並利用Greenfeed設備測量乳牛腸道甲烷量。        在春季,當新鮮牧草品質最好時,短草的甲烷排放量比長草、莖稍多的草減少約10%。由於春季牧草品質較好,因此餵食新鮮牧草與青貯料的甲烷排放量差異最大。研究人員指出可能原因:「青貯草中的糖已經預先浸泡過,而新鮮的牧草中的糖則受到蠟層的保護。乳牛反芻過程中會使這種糖釋放得更慢,影響瘤胃中揮發性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的比例。當形成乙酸和丁酸時,會產生大量的氫氣,與釋放的碳結合並在瘤胃中形成甲烷;反之,若形成丙酸,則會抑制甲烷生成菌之活性,故產生的甲烷則較少。」        研究人員表示,新鮮牧草含有許多營養成分。仍在調查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排放量降低。關於新鮮牧草和放牧仍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研究顯示,與夏季欄牧餵食新鮮牧草相比,放牧產生的排放量較低,可能原因為割草的階段,與新鮮牧草相比的青貯料是在不同的時間收穫,品質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當夏季欄牧餵食新鮮牧草時,由於割草時間較放牧晚,因此牧草的莖也較多,導致乳牛消化率降低。研究發現,乳牛的消化率會影響甲烷的排放量,當消化率愈高時,甲烷排放量較低。另一項研究中發現,春季放牧能大幅減少甲烷排放量,在6月以前,當乳牛攝取新鮮牧草時,甲烷的排放量能降低25%。6月1日以後,甲烷的排放量僅能降低15%。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放牧能使乳牛腸道甲烷排放量比餵食青貯料減少10至30%,而夏季欄牧餵食新鮮牧草則能減少0至20%的甲烷排放量。為了解釋草料影響甲烷排放的機制,該研究也探討瘤胃中草料和消化特性,一般來說,當粗蛋白含量越低,乳牛腸道甲烷排放量越高。然而,對於草地上的新鮮牧草而言,當粗蛋白含量較低時,乳牛腸道甲烷排放量略為下降。        另外,與青貯料相比,新鮮牧草的消化率較高,會產生較高濃度的丙酸,並抑制甲烷的形成。由於,春季牧草對減少甲烷排放量有顯著影響。因此,可以藉由放牧取代青貯料或者提高新鮮牧草和青貯料的品質,改善乳牛對飼料的消化率來減少甲烷排放量。【延伸閱讀】- 預測乳牛甲烷排放的新方法
【減量】新創公司致力將動物廢棄物轉換成生質能源
2022/08/09
畜牧業必然會產生動物廢棄物,動物廢棄物雖然是一種有價值的肥料,但也會在過程中釋放出溫室氣體-甲烷。        在最近的世界農業博覽會上,一家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WasteFuel Agriculture公司看到了甲烷的價值,將甲烷轉換成為可再生天然氣,或轉化為甲醇都有助於將甲烷從空氣中排出並充分利用,作為生質能源,幫助農民發掘新的商機。       WasteFuel Agriculture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Trevor Neilson指出,在農場將動物廢棄物轉化為生質能源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WasteFuel Agriculture公司首先與酪農場展開討論。農民可以參與將沼氣池中的甲烷轉化為可再生天然氣;或將甲烷轉化為甲醇,這對船用燃料尋求減少碳足跡也是一個新的機會。        全球第一大海運公司快桅(Maersk)為訂購的新船隻購買 40 萬噸綠色甲醇,並預計未來不再購買以化石燃料為動力的船,因此將需要盡可能更多的甲醇。        對於農業市場,將從酪農業廢棄物生產設施的厭氧消化器開始。避免將廢棄物運送到加工設施的問題。但有一些問題仍需要克服,例如農民雖然有興趣,但已因務農已忙得不可開交,不希望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艱難。但這可能會是農場的寶貴收入來源,WasteFuel公司將與農民合作這項新業務。        加州是這項新業務的熱點,部分原因是酪農場靠近鐵路線,可以將甲醇或可再生天然氣等成品運輸到可以出口或使用的港口。對於已經投資購買厭氧消化器進行營運的農民來說,轉向可再生天然氣或甲醇是對厭氧消化器的升級,將成為WasteFuel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WasteFuel公司的發展,未來將繼續與農民合作,創造加工規模經濟。        來自沼氣池的甲烷,可以變成可再生天然氣或甲醇,與天然氣相比,可再生天然氣的低碳強度使得價格更具吸引力,至於甲醇,目前加州並未在其環境收入計劃中承認這種燃料。但因為綠色甲醇的市場將擴及世界上大多數海運公司,且甲醇還有很多其他工業用途, 未來預計此產業將會繼續成長。【延伸閱讀】- 新技術將啤酒轉換成燃料
【減量】全球森林保衛戰 衛星雷射追蹤狀況
2022/08/04
森林保衛戰,外天空來的「神助攻」!隨著氣候變遷狀況加劇,聯合國與多個企業都致力於減緩森林濫伐的現象。但專家指出,僅僅宣揚口號並不夠,更要追蹤相關進度。目前,由人造衛星發射雷射的技術,建立全球森林的3D圖,可精準掌握森林的高度與密度,甚至是碳吸收效率。 雷射技術精準追蹤        非洲多個森林保育區的負責人吉因帕過去20年來都致力於本土社區的森林保育工作,但在氣候破壞與修復工作交錯下,追蹤森林狀況愈發困難。吉因帕表示,「為了有效改善森林的狀況,我們不得不借助新科技。」        而全新的科技並不在陸地上,而在外太空。儘管以前衛星就能通過空照圖追蹤森林濫伐的狀況,但目前透過雷射技術,還能進一步建立立體圖。領導該技術團隊的學者鄧肯森表示,包括樹木高度、植叢密度與碳吸收的狀況,雷射技術都能夠加以掌握。        此外,不僅僅是掌握森林狀況,該技術還能追蹤乾旱對農業的影響、能源與基礎建設的進度。聯合國糧食與農業協會森林部門官員戴努利歐表示,「這大大改善了我們改往監測森林的方式,尤其在頻率上更遠勝過去的衛星圖,能更即時掌握狀況。」 不能只是口號!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顯示,雖然在過去30年內,全球失去森林的速度有所減緩,但全球每日仍喪失1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世界野生生物進一步說,濫砍濫伐的現象已造成世界多排放了20%的二氧化碳。        對此,環保人士佩卡利恩表示,維持森林原貌有助於糧食的永續性生產、增加生物多樣性與減緩全球氣候變遷,林業工作者也才不會落入「殺雞取卵」的窘境。        目前許多國家與企業已經試著挽回森林環境受損的趨勢,聯合國糧食與農業協會官員芬格登指出,「只宣揚口號還不夠,更需要精準的監測系統,評量環境復育的狀況」,除了能夠監督進度之外,也有助於擬定更準確的願景。【延伸閱讀】- 森林碳匯 淨零目標的關鍵
【增匯】從醣出發 為淨零排放解方
2022/07/21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今(19)日出席「農業的醣經濟」科技論壇,提出「斯土為本、從醣出發」,為2050淨零排放解方之一。何壽川表示,面對戰備糧食安全和氣候變遷的挑戰,農業是根本,也是台灣最富饒的資產,重新定義和建構新農業,讓其副產品能全循環利用,新農業的發展或將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神山。        何壽川表示,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當植物凋落在土壤裡就轉成有機質,裡頭的腐植質可固存碳,聯合國COP21更倡議,每年將土壤中的有機固碳量增加千分之四,可中和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全球已有40%的綠地逐漸沙漠化,如何使沙漠變綠洲,何壽川建議,應從提升土壤有機質、造林創造碳匯到農食剩正確回收運用等三方面來施行,就能確保糧食安全和減緩氣候變遷。        台灣的農地、森林與竹林的碳匯條件優厚,何壽川表示,80萬公頃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220萬公頃林相復育,再加上18萬公頃的竹林活化,預估一年有6,300萬噸CO2碳匯潛力,相當於台灣2050淨零排放規劃中的碳匯目標數值。透過良好的土壤碳匯管理技術,可促進土壤的經營邁向永續,強化農林竹業面對氣候變遷的抵抗力,並創造碳權、增加農業產值。        農食剩的正確處理能降低廢棄物、減少經濟損失,還能在淨零減碳上有所貢獻。何壽川說,台灣每年農業、食品加工業、家戶剩食、民生污泥等農食剩約3,000萬噸,若能把農食剩轉為沼氣,不僅降低廢棄物量,還能創造綠電、減少碳排。以20MW沼氣發電規模設計基礎下,推估3,000萬噸農食剩每年可發電量達55億度電,佔全台總發電2,801億度電的2%,同時又可減少碳排近1,400萬噸CO2。        何壽川認為,在尋求碳中和永續與經濟共榮的契機下,農業將不再是過去的窮產業,且會引導新一代人回到農業裡去做較複雜的全循環工作。新農業應不僅是為了淨零減碳,而是它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產業鏈,且需要和外部科技做結合,才能完成農業科技循環經濟的路徑,創造發展利基。【延伸閱讀】- 剩食導致氣候變遷
村里減碳行動競賽 20村里社區「長期」深耕獲獎
2022/07/07
環保署舉辦低碳永續家園「村里減碳行動」競賽,今年除銀、銅級組得獎村里外,20個低碳村里因長年在地執行減碳、低碳作為,也在「長期參與專業組」獲得肯定。環保署表示,長期組獲選村里在六大面向的行動項目均有涉獵,盼能以這些低碳村里做為淨零種子,除以自發力量落實多元節能減碳行動,也能吸引各地村里仿效其作法,進而普及至全國村里,由下而上、遍地開花,加速達成淨零家園目標。 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改變人的行為        長期專業組獲獎村里遍及北中南東及離島,例如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有萬和一、二、三號公園,正是當初景尾溪流經之處,地勢相對低漥,是天然的滯洪地區,也是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環境教育的場域。        但里內也處於都市熱島中心,近年致力推動綠屋頂與再生能源,2015年起與古亭地政事務所合作,於頂樓結合產業局田園城市及追日計畫,以及環保局低碳營造計畫,打造綠屋頂及太陽光電設備、雨水循環全回收的場域,不僅有效降低建築蓄熱,更推動社區綠能示範,營造萬和低碳環境教育示範點。        2019年起更結合透水紙模步道工法,大規模提高社區的透水鋪面面積,除了可以在大雨時免於水患,也藉由保水加強夏季地面的降溫功能。萬和公園就提高30%的透水率,增加透水面積約600平方公尺。        改變人的行為,是減碳的重要關鍵,萬和里辦公處多元地推動節能減碳活動,例如與新竹那羅部落建立物資交換平台,創造減碳的夥伴關係,共同提倡新的低碳生活方式。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廢棄物變身環保裝置藝術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召集鄰近企業、鄰長和志工投入社區綠美化及社區營造,於2011年首先投入基隆河綠美化工作,種植原生樹種,水尾灣防汛步道上種植櫻花、杜鵑、黃蟬和山茶花等花木,生態景觀豐富多變。        智慧里里長夫婦長期推動「香草文化教育」,於水尾灣防汛步道打造香草荷花園區,並作為教案特色場所,並交由民眾認養、企業贊助共同維運,實踐低碳生活。        2017年智慧里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里內各處有環保藝術創作,以再生的概念減少垃圾與廢棄物數量,以減廢再生的概念提高物品利用率。社區也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於社區停車場設置感應節能燈管、公寓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並用於社區照明;社區花園內設置雨水回收撲滿及環保裝置藝術。【延伸閱讀】- 研究指出都市花園與菜園為保育物種的重要關鍵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低碳旅遊、資源回收再利用增進減碳效益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的金龍湖具有豐富生態物種,基隆市野鳥學會調查並記錄了59種鳥類、13種青蛙及稀有保育類植物鐘萼木,可說是推廣低碳永續及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點。里長率居民積極推廣建築綠化降溫,於金龍湖步道及活動中心後方建置綠圍籬,增加綠化面積。        五福里長期致力於推動低碳永續家園,2015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並持續推動低碳相關項目。為達建築節能,更換里內公寓內梯廳間照明為LED燈具;里內亦推廣低碳共餐、辦理資源回收、推廣低碳旅遊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等,增進減碳效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落實低碳飲食、成立節能志工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鄰近中原大學及元智大學,早期為農業用地,經土地重劃為社區大樓,屬新興社區,人口多為80年代由中南部北上工作的外來人口,里內有16個社區,夢幻公園為里內唯一的大型綠地。公園內植栽多樣且大樹林立,是居民重要的活動空間。        里長與里民共同利用大樓閒置空間,打造多處農園,並設置雨撲滿以雨水澆灌、將回收廚餘製成堆肥,採收蔬果則供共餐居民食用,落實低碳飲食「吃在地食當季」概念。另外,里內設有14處資源回收站,不定期辦理跳蚤市場活動、推動環保友購站,藉由回收物手工藝課程,賦予廢棄物新生命,提升物品利用率。        近期更與工研院及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成立36人的節能志工隊,宣導使用節能家電與照明,並積極參與節能減碳相關組織與活動,為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盡一份心力。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建滯洪池防災,推動建築綠美化減碳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為解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淹水問題,建設滯洪池,兼具防洪及生態棲地功能。此外,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針對集會所、寺廟等公共場所進行節能設備汰換;設置電動機車充電站,推廣低碳運具使用。        里長林再興也帶頭推動建築綠美化,減少耗能及改善熱島效應。里內的屋瓦窯圳及舊有鐵道等區域改造為生態水道,保存、發展古蹟遺址,成為新竹市的文化觀光資產,並由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規劃發展低碳旅遊。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用「千鶴茶」帶動社區拚減碳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相繼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銀級村里認證,開創社區品牌「千鶴茶」為在地發展核心,使用自然無毒、友善生態方式進行茶園復耕,延續茶產業文化,落實食農教育,並藉由媒合當地企業、商家與校園等單位齊力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區域綠化、低碳飲食、節能燈具等相關工作,提升環境與生活品質。        在推動減碳方面,也推動多項措施,例如東光里的百鶴園,利用回收的排氣管、淨灘撿拾的浮球等廢棄物再利用,做成另類的裝置藝術。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節能與低碳旅遊雙管齊下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以社區關懷營造為目標,由村里環保志工隊積極參與「減少能源浪費」,於活動中心頂樓及社區巡守隊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雨水回收設備、更換建築設備為節能燈具及節能電器。另外也規劃在地低碳旅遊,透過電動自行車、設置充電站的使用,提供旅客輕旅體驗。村里積極媒合企業提供就業機會,使年輕人返鄉,實踐長者照護。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植栽綠美化防制河川揚塵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為傳統農業區,位於大安溪南岸出海口,緊鄰大安溪,東西狹長,因此分為四個主要聚落,由東向西依序為三十甲、頂大安、田尾、田心仔,主要作物為水稻、芋頭,及少量雜糧。        因冬天東北季風強勁,河川揚塵事件好發,社區志工隊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社區植栽綠美化,以打造綠化活力家園,也配合河川揚塵防制相關業務,使臺中市連續7年無河川揚塵事件日發生。社區發展協會打造低碳環保環境,與環保局共同推動閒置空地設置樹木銀行,邀請村里民共同參與植樹活動,以具體行動落實減碳、固碳。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參與智慧電網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屬典型農村型社區。溪頭村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良好,共同推動社區生態綠化、植樹造林、鼓勵居民安裝智慧電表及監控、設置太陽熱能系統,及辦理各類宣導活動,落實低碳生活。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由居民協力進行社區重建,以當地特色農事及豐富生態,推動低碳旅遊,近年更將綠生活融入社區中,如節能減碳、淨山活動、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等議題,落實綠生活、提升居住品質,2019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村里認證。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農廢循環變農寶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主要農作物為麻竹筍,利用竹子叢生特性,以滴灌栽培定時補足區域含水率,減少種植所消耗的水資源。麻竹每四年會砍除老母竹並焚燒銷毀,加上大量筍殼,造成大量排碳。社區發揮創意將老竹製作成杯、碗及托盤等文創產品,減少農業廢棄物,一年減少約1000公斤廢棄老母竹焚燒,減碳約757公斤。        村民長期推廣竹筍食農教育外,對於無利用價值的筍殼,不再丟棄處理。現今利用生廚餘酵素製作法,將筍殼發酵製成液態肥,落實農業廢棄物循環,去年減少約600公斤廢棄筍殼丟棄農田,減碳約454公斤。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小兵立大功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曾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村里認證,也是當年度嘉義市低碳示範社區。自2013年起,配合環保局設置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透過兌換環保商品的方式,鼓勵民眾進行資源回收及分類,每年約可回收4000公斤廢棄物,年減碳量約3116公斤。        里內保有多棟傳統土角厝及竹筒片厝的舊式建築,將閒置建築物修整為「健康關懷小站」,定期舉辦舊衣改造、塑膠吸管再製及藍染體驗等活動,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光電創能、低碳民俗拚減碳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人口年齡層偏高,仍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協助,持續參與低碳永續家園。村內設有太陽能光電系統,除可直接發電提供活動中心使用,亦達到建築降溫,兼具節能、低排碳的效果,並透過持續宣導區域綠化、推廣節能燈具、太陽熱能系統、電動車、低碳民俗活動、雨水回收再利用等節能減碳觀念,使居民於日常生活即投入減碳工作。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好望角增綠化空間,打造循環型社區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2015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是台南市第一個銀級行政里。金華里為提升社區整體功能及宜居性,善用閒置空地及好望角,建立認養制度,營造植物多樣性的生態空間,由里民共同規劃打造環保藝術綠廊。        另也推動苗木培育、魚花共生,回收淺層地下雨水及「跌水曝氣」設計,由太陽能供電形成池水循環,植栽水生植物和放養觀賞魚,溢流水供植栽使用,響應循環概念並兼顧社區綠化。        金華里致力於發展自然生態的居住環境,建構循環型社區,引導居民自發性的低碳行為改變,如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透過學習計畫、公聽會、說明會及志工帶頭示範,深入家戶宣導,鼓勵里民參與公共事務、響應循環概念,營造低碳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居民低碳生活。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低碳旅遊行程型塑低碳農村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地處偏遠山區,結合在地自然景觀特色及歷史文化建築,推廣「燕巢金山.棗樂趣」以延續在地產業價值,規劃一系列低碳旅遊行程,使遊客實際感受低碳農村的文化及特色。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推動部落低碳建築營造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近年積極結合部落長者智慧,推動部落建築營造,利用傳統建材及工法建立半穴式傳統屋,具有冬暖夏涼之效。而舊建築改造,則使用當地、可再生建材,結合低碳概念與在地部落文化、物產,逐步建造為文化觀光據點。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雨撲滿省水資源,落實綠色運輸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積極復育濕地及推動區域綠美化,並利用地形優勢,建置只靠自然重力提供澆灌動力的雨撲滿,節約水資源。同時積極宣導里民使用電動機車,減少空氣汙染,落實使用綠色運輸工具,奠定綠色運輸發展基礎,並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結合食農教育、友善耕作。        臺東縣池上鄉萬安村是池上鄉面積最小村里,卻坐擁池上最大有機田區,更是知名池上米重要產區,社區範圍內有聞名全國的伯朗大道,故特別設立自行車租賃站,供遊客與居民租借。社區設立稻米原鄉館,是臺東第一個地方文化館,可參加導覽體驗農事活動。        每逢收成季節,自行車道旁無邊無際金黃稻穗隨風搖曳,田園景致令人心馳神往,社區提供自行車租賃,並協助維護車道周圍環境,結合在地設施規劃低碳小旅遊,推動永續觀光。村里社區與萬安國小合作推動區域綠化,設置蝴蝶園及生態步道,及規劃村內特色低碳旅遊,發展觀光產業。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研發在地特色飲食,推廣低碳生活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曾於2014年9月加入低碳永續家園,由二崁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二崁村建構各項低碳行動計畫,2017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社區認證。        村內具多處觀光景點,由民眾自發成立志工團隊維護社區整潔,並推廣低碳飲食生活,推動區域綠化、營造鳥類生態觀察及推廣太陽光電系統,並研發各項在地特色飲食,鼓勵居民多多使用在地食材;同時也藉由參與社區規劃師課程,推動社區營造。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牆面植生綠化,為建築降溫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屬鄉村型社區,近年因駐軍撤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造成青壯年族群外流,人口老化嚴重,為照顧弱勢族群振興里內事務,該里持續推動社會福祉、關懷據點、節能減碳等工作。        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綠美化及推動牆面植生綠化,降低建築溫度以減少空調使用率,有效節省能源使用,並不定期辦理綠能講座。居民利用屋頂閒置空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或加入公民電廠合作社,灌輸村里養豬戶綠能減碳概念,以實際行動減少環境之衝擊。
【減量】植物來源的永續航空燃油可減少碳排放達68%
2022/06/21
航空業促進經濟、貿易及旅遊業等發展,創造許多工作機會,但其所產生的碳排放約佔全體的2.5%,是個高碳排放的產業,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近年各國都在致力於推動減碳協議與相關計畫,以期減少碳排放以追求永續發展,許多航空公司也積極導入各項節能措施,包含精進燃油政策、優化飛行計畫用油等,如長榮航空揭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 ( University of Georgia ) 的團隊研究利用一種非食用性的油料植物-十字花科蕓薹屬作物 Brassica carinata 製成永續航空燃油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數據顯示可減少碳排放高達68%,對於航空業淨零排放的目標極度有幫助。計畫主要執行區域位於美國東南方的喬治亞州,擁有美國最繁忙的機場,也是世界上國內航運總里程與客運機隊規模第二大的達美航空總部所在地,喬治亞州的氣候對於種植Brassica carinata較為適合,此作物可種植於糧食作物的休耕期,可避免競爭糧食作物的生產,亦能提供覆蓋作物的優點,像是增進土壤肥力、提高生物多樣性等。         永續航空燃油的研究也符合近年美國設定在2030年前降低航空業碳排放達20%,及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能源政策,對此美國政府也提供相當多的激勵措施,使永續航空燃油的生產成本可降低至每公升0.12元,甚至比傳統航空燃油的生產成本每公升0.50元還來得低。研究團隊相信永續航空燃油可促進當地農業及相關製油產業鏈發展,帶動鄉村經濟,重點是能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英國石油BP在美國投資生物燃料工廠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
【減量】【知識管理】日本農研機構研發全球農地含碳量定量推估法
2022/06/20
眾所周知,農業用地管理方式中,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主要是土壤含碳量),可促進施用於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並能有效增進作物產量。此外,由於有機物中的碳元素儲存在土壤中,降低了空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更有助於緩解全球暖化。         本研究由日本農研機構針對導致全球農業用地土壤含碳量增加的 6 種主要穀物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小米、高粱等,對環境保全之成效進行了定量推估。在可預期增產效果的範圍內,全球農田預計最多可增加127.8億噸土壤含碳量。藉此增加土壤含碳量,預計可增加3,825萬噸糧食產量,並可抑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03℃,減少無機氮肥的投入582萬噸。         這項研發成果,有利於建立增加土壤中含碳量的農業用地管理系統,已列入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訂立相關政策時之參考資料。 研究概要         農田管理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和水土保持能力,具有增加農作物產量,並減少乾旱損害的效果。此外,土壤中含碳量的增加,可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有助於緩解全球暖化。然而,定量推估上卻尚缺乏具有全球規模評價這項成效的案例。         此次,日本農研機構將世界上主要穀物的產量與氣候、土壤、耕作管理等數據相結合,分析了深入農田土壤表層 30 cm的含碳量和產量之關係,透過「機器學習」(ML)進行分析,採用所獲得的相關數據,使用計算機模擬,推估出由土壤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糧食產量。         此外,將在栽培管理中利用氮肥的投入量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計算機模擬,以從土壤含碳量的增加中,推算出要增加到預估收成量時所需投入的無機氮肥量,意即,根據土壤中所增加的含碳量,推算出能夠節省的無機氮肥量。         從土壤含碳量與作物產量的關係來看,推估出產量會隨著土壤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產量增加最終會達到一個平穩的「高原期」 (plateau)。         以此推算下,產量增加的效果在預期的範圍內,若將土壤碳量增加到最大的情況下,以目前(2010年)全世界的耕地面積來推算,全球土壤碳元素預計增加127.8億噸,全球六大穀物產量預計增加3,825萬噸,抑制全球氣溫上升成效預估為0.03°C。         此外,據推算,因土壤含碳量增加而增加產量,相當於投入582萬噸無機氮肥量。這相當於全世界所投入氮肥的 7.2% (與 2000 年相比)。加上,過去已證實投入過量的無機氮肥造成水質之惡化有關,因此增加土壤含碳量除可以減少無機氮肥的使用,同時有助於保護水質。         預計這項研發成果,將有利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等在建立增進土壤碳含量之農業土地管理系統時相關決策之訂定。         此外,本項研發成果同時也明確分別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三大目標:在提高糧食生產力和減緩全球暖化中的目標 2「零飢餓」和目標 13「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此外,水土保持這項目也吻合目標15「讓我們保護豐富的土地」。 研究內容及意義 利用機器學習,推估農業栽培管理、氣候、土壤條件和產量之間的關係。其結果發現,雖然收成量會隨著土壤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當產量增加的效果達到每平方米 6 至 9 公斤時,則達到穩定的高原期。 關於氮肥方面,雖然產量會隨著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產量增加的效果達到了每公頃200公斤時,就會達到穩定的高原期。達到高原期的氮肥投入量因作物而異,玉米、稻米、小麥、小米和高粱約為 200 公斤。結果顯示,即使增加氮肥投入量,大豆的產量也幾乎沒有增加。 依2010年全球可耕作面積的分佈情況,將所獲取土壤含碳量與產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計算機模擬,其結果產量的增加效果在預期範圍內,土壤含碳量增加到最大值的話(依氣候帶不同而異,可增加每平方米約 9 公斤),估計種植六大作物的全球農地整體產量共計增加了 127.8 億噸。 呈上述,估計六大作物的全球總產量增加 3,825 萬噸。這與法國 2010 年代平均小麥年產量3,800 萬噸相當。127.8億噸土壤含碳量,是2018年世界年CO2排放量335億噸(換算成含碳量91.5億噸)的1.4倍,評估這個規模的土壤含碳量增加,將可抑制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03°C。 利用所得到的產量與氮肥投入量之間的關係,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推估上述收成量所對應的氮肥投入為582 萬噸。此氮肥投入量相當於全世界氮肥總投入量 8073 萬噸(2000 年)的 7.2%。透過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可以在不添加額外無機氮肥的情況下增加產量,從而減少投入過量的無機氮肥。 預期效益         這項研發成果,將有助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建立增加土壤含碳量的農業土地管理系統等相關決策之訂定。同時,有利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中的三個目標。(即第2 個「消除飢餓」,第13 個「採取具體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第15 個「保護豐富的土地」)。 除此,透過減少過量無機氮肥的投入來增加土壤含碳量,亦可實現第6 個目標,「讓全球有安全的水和洗手間」中所提到的水質保護問題。【延伸閱讀】- 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國內農產品碳足跡類別規則與標籤資訊
2022/06/15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        目前世界各國發展產品碳標籤制度相關配套措施尚無國際統一規範,碳標籤制度推動初期取得碳標籤證書之產品較少,同類產品碳足跡尚無法互相比較;因此我國產品碳標籤制度,第一階段以鼓勵廠商分析產品碳足跡,並以產品碳足跡揭露為目標。第二階段為發展減碳標籤制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產品類別規則(PCR)訂定、引用及修訂指引」為基準,進行審議產品類別規則文件作業,並公告通過本署審議或認可者,其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文件(CF-PCR)以供業界參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