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減量
【減量】發現牛隻腸胃道微生物相組成與甲烷排放間的關聯將是農業永續利用的關鍵之一
2019/07/05
畜產養殖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產業之一。飼養的牛、羊等反芻牲畜,在消化纖維素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氣,排放到大氣的甲烷將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組成,並進而加速全球暖化。由於反芻動物主要倚賴生活在腸胃道的共生菌初分解胃中的食草。為此,了解腸胃道中的微生物相(或稱腸胃道菌相(叢),microbiota)組成,將有助於達到改善動物健康、減少甲烷排放並提高乳產量等目的。由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等多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便著手調查牛隻的腸胃道菌相組成,並研究其與甲烷氣排放間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選用乳牛(dairy cow)作為研究對象,分別調查遍布在歐洲4個國家共1,000多頭個體,針對其腸胃道微生物相的遺傳組成進行分析,並在初步獲得個體腸胃道微生物基因組(microbiome)資訊後,探索其與個體若干生理指數、甲烷排放量等關聯性。藉由遺傳度(heritability)的分析發現,構成乳牛瘤胃(rumen)的主要微生物相(core microbiome)與乳牛基因體之間呈現高度關聯,顯示藉遺傳獲得的腸道微生物有能力影響個體各種生理代謝行為,這些均反映在包含泌乳量、甲烷排放量、腸胃道代謝物等生理性狀上。研究可進一步利用已知的腸胃道主要微生物相組成,以機器學習的演算法預測個體生理性狀特徵。研究團隊推論,若能改變腸胃道微生物相組成,便能減緩甲烷排放,抑或因此增加攝食效率以提升個體產乳量。【延伸閱讀】香港中文大學者發現植物自噬體有助提高農作物品質   該研究為畜牧產業提供一個減少牛隻排放甲烷氣的方法,這對減緩全球暖化將有其正面影響。此外,釐清腸胃道主要微生物相與個體間的遺傳關係,也能在乳牛育種選拔上提供實用的參考數據。   該研究受歐盟展望2020創新研究計畫(European Union’s Horizon 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EU FP7 project)中的RuminOmics項目的經費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減量】小農民也能為氣候調適研究盡一份心力
2019/03/15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包含農糧領域在內的科學家正積極找出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等策略,以此降低因氣候變遷形成的糧食短缺等問題,然而除了透過科學家們自身的努力外,主流學界也提倡應結合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的研究力量與匯集第一線的研究成果,提升科學理論的完備性並實際驗證其可行性。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是指公眾參與的科學研究,對象包含非職業科學家及業餘愛好者,這在生態學及環境科學領域中皆有大量的研究成員,而以農糧生產方面的研究為例,從事的公民科學家職業多為農民,在業餘時觀察並記錄作物生長的狀況及生長期間氣候的變化,最後將這些數據提供給科學家進行後續分析之用。一項由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Bioversity International)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公民科學家(即一般農民)在研究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研究中提到參與計畫的農民皆可隨機獲得種源庫中3個不同品系的同種作物,不同品系則代表其可能存在不同的抵抗逆境、病蟲害等性狀或存在生長上的差異。參與的農民僅需提供試驗場域並記錄生長的相關數據,最後將數據紀錄結果供專業人士進行分析。研究按不同的栽種季及不同的農業氣候區(agroclimatic zone)進行分類,現階段已在尼加拉瓜、衣索比亞與印度的合作區中,分別獲得842處菜豆、1,090處杜蘭小麥與10,477處普通小麥的產量數據,科學家們將這些數據分別結合當地農業氣候與土壤肥力資訊進行關聯性分析。結合農民提供的最新的數據也發現到,農民試驗的結果有許多與現行的栽培建議相左,這也顯示公民科學在氣候調適農業中扮演的重要性。【延伸閱讀】監控水下聲音以監測河流健康   雖然傳統的試驗研究可將新品系成功應用在實驗室或溫室等小規模尺度,然而能否實際大規模的應用在田間及被農民所接受,則是接下來所要面臨的挑戰。而經農民驗證的研究成果,能有效的對既有的栽植作法進行改善,提升糧食的產能。   研究成果證實公民科學在農糧領域的必要性,也顯示農民最終能獲得產值方面的提升。相關研究已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減量】碳粉可吸收多餘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18/12/27
經濟發展的背後有賴於能源穩定供應,包含火力等方式在內的電力生產方式成為發電選項之一,但以燃燒化石燃料為發電基礎的火力電廠,每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當可觀。近日舉辦為期10多日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也針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進行討論,其中也重新討論巴黎協議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在當務之急,發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簡稱減碳或減排)成為各國研究團隊首要解決的目標。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研究團隊,近期發明俗稱碳粉(Carbon powder),一種可用於吸附二氧化碳的碳奈米球(carbon nanospheres),可吸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分子,改善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研究團隊透過熱處理萃取植物中的碳元素,經處理後使碳粒子形成富含多孔隙表面的奈米級碳粒(粒徑<0.7奈米),多孔隙表面就形成吸附二氧化碳的結構。   由於生產碳粉的材料多元,且原料與產物皆為環境友善的物質,因此研究團隊的產品若能以較符合經濟、環保效益的製造過程,將對現今各國所關注的減碳議題提供正面的幫助。【延伸閱讀】蔗渣回收變菇包 杏鮑菇產量增二、三成   研究團隊現階段已提出新穎且便於製作碳粉的生產方法,解決長期以來開發製造上的困境,該作法也能經客製化調整碳粉粒徑大小與碳粒純度後,應用於吸附二氧化碳以外的用途。例如可將客製化的碳粒應用在水質淨化與能源儲存方面的研究,這些都在未來具發展潛力。   滑鐵盧大學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或許能應用在當前農業廢棄物處理的方法上,將臺灣農業廢棄物成為具有價值的農業資材。詳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Carbon>。
【減量】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3/4) — 歐盟農業部門新任務及措施建議
2017/10/26
COP21對農業部門的影響 強調了農業用地與森林於實現長期氣候減緩目標方面的關鍵角色,而由於這些部門具有雙重作用,不僅製造溫室氣體排放,重要的是,因此扮演將碳由大氣中隔離上的重要角色。全球所有部門的排放減少速度因此對農業部門的長期減緩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排放減少速度越慢,在某些階段對於積極且雄心勃勃的碳封存政策之要求就越高,好讓增溫能保持在2°C或1.5°C的目標範圍內。從中期角度來看,巴黎協議納入了歐盟的2030年前排放量至少減少40%之承諾,包括非ETS部門減少30%的目標。巴黎協議商定的目標可能需要在2050年前後的所有部門都實現淨零排放。 由於農業和林業部門是能透過碳封存來消除大氣排放的關鍵部門,再加上其他移除性的科技,如碳捕捉和儲存所伴隨的不確定性和技術風險,會使得這些部門需要投入非常大的努力,以抵消來自本身活動的排放之外,還會抵消來自其他部門不可避免的持續性排放。Hogan委員(農業和農村發展)明確指出「農業必需完整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來應對氣候挑戰、尋求創新和智能的解決方案、及確保該部門世代更新之方法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到2030年時,歐盟農業排放量預計將比2005年減少2.3%,原因為排放減少的一大部分是由於1990年起歐盟牲畜數量下降以及化肥投入減少(Baldock和Mottershead,即將出版)的結果。2014年的數據顯示,農地仍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來源,而非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源為腸發酵(43%)、農業土壤管理(38%)和糞肥管理(15%)。歐盟理事會在2014年10月的結論中強調了農業和土地利用部門的多重目標,強調了其較低的減緩潛力以及協調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問題的需要,並且明確指出關於2030年氣候與能源套案內的任何有關農業的建議都應平衡『鼓勵永續強化糧食生產的最佳手段,同時優化該部門對溫室氣體減緩和封存的貢獻』(歐洲理事會,2014年)。消費層面被當作農業生產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驅動因素也是很重要,特別是在肉類和乳製品生產方面,透過採取措施以解決飲食中多餘的肉類和乳製品的消費(伴隨健康的影響),或者採取爭議較少的措施來解決食物的浪費。 土壤管理對氣候的影響是一個特別關鍵,因為土壤不只在有機質的碳封存上其扮演重要的角色,土壤也透過氧化與侵蝕釋出排放與透過氧化氮為短暫排放,最佳的土壤改善管理的努力之必要,用以防止不必要的排放與增加碳移除。新的研究建議氣溫升高可能刺激土壤排放到大氣的碳會淨減少,而驅使積極加速氣候變遷的土地碳-氣候回饋(Nature,2016)就是這種例子。另外,農民在經濟上有許多益行動可以採行,例如增加標把施肥可以提高產量與減少投入物成本,同時能將作物的氮極大化來吸取並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然而,其他的部分則需要技術發展或重大的預先投資(例如,新型機器)。因此,這些行動的共同點是對足夠的建議、訓練和知識交換的需求,以促進農民的領會程度,進而將他們整合至一個可接受的商業型態之農場經營。 CAP的未來發展採取鼓勵農業部門更多的氣候行動方式 關於CAP可能在2020年以後改革的討論已經開始,並將在歐盟委員會2017年春季計劃的公共諮詢中進一步推展,而對CAP的未來交流則預計是在2017年年底之前,時機主要是由訂定歐盟預算的多年度財政綱要(Multi-Annual Financial Framework, MFF)的時間框架所驅動。2016年9月對農村發展政策的未來的Cork 2.0宣言也凸顯出氣候行動作為未來的優先事項。 另有兩種方法可以改進CAP來加強氣候行動:首先,可以根據歐盟法規對CAP手段和措施之設計進行改變;其次,會員國可以採取行動改善這些措施在其領土上實施的方式,這包括了措施的內容、訂定目標的方式、以及向農民提供的支援,以鼓勵他們採用,例如透過提供諮詢、知識分享和訓練。後者對於鼓勵更多的利用氣候減緩行動,是在鼓勵在正確的地點採取適當行動來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並向受益者本身展現這些行動的好處是很重要的。CAP的變化也將必須與建立新能力、知識、數據以及其他工具的行動,例如確保一個嚴格的法令基準和支持減少廢物、生物能源、和影響消費的措施等行動之發展得同時發生。最近的一項研究總結說明對於2014-2020年的CAP中,重視氣候的措施往往是次於其他環境目標(主要是土壤和水質)或只是競爭力目標,而不被認為是措施的主要目標。 而在會員國採取具體的現行措施方面,如果農林業系統對氣候減緩(以及其他環境和生產效益)的利益能更廣泛地傳達的話,那麼管理當局有可能被說服為相關的RDP措施分配更高的資金,然後就可以看到農場上有更多的這些系統類型被採用。此外,雖然AECM目前在某種程度上被用於支持可能有利於氣候減緩目的的措施,儘管在不同地區的程度不同,但可以更加地關注該目的量身定作的措施,特別是關於復原富含碳的土壤(泥炭地和濕地),以及更普遍地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可以制定投資援助措施來鼓勵能源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生產方式轉型的投資。另外,作為因應永續農業而創,屬於歐洲創新夥伴關係的一部分而導入會員國的執行小組(Operational Groups),會在促進研究人員和農民之間的氣候智慧農業上有更加緊密的聯繫,此方面很有可能會被會員國採用,以期待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法與氣候減緩行動的採取。
【減量】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2/4) — 2020年氣候行動方案後之農業因應聚焦規畫與改善行動
2017/10/17
本文摘錄自2017年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for EU agriculture: follow-up to the COP21 UN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報告一書 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是歐盟農業決策的重要經濟驅動因素,其影響個別農戶如何選擇及管理土地、農作物和牲畜,以及如何使用投入物,包括能源、肥料和水,而因此具有相當大的潛力推動氣候減緩和適應。CAP也是歐盟提供激勵措施唯一資金來源,適用於環境造林以及在農用地上建立農林業系統。 2013年CAP改革:氣候是個跨領域的目標 2013年的CAP改革是進一步把氣候優先事項納入CAP,而將氣候行動加入CAP是三個核心目標之一,主要三個目標分別為:(1)可行的食品生產、(2)自然資源和氣候行動的永續管理、(3)平衡的領土發展,而這三個目標亦涵蓋整個CAP。 同時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也被強調為眾優先事項中必須處理的跨領域問題,此外,會員國被要求且也應被要求至少將其EAFRD預算的30%用於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以及環境問題,以及良好的農業與環境條件下遵循與氣候有關的一些標準,這些包括與土壤及碳貯存等相關,及其他與水管理與維護風景特徵有關的標準(例如符合灌溉用水授權程序)。 CAP目前影響農業之氣候減緩和適應措施 1. 良好農業和環境條件(GAEC)的交叉遵循標準 各會員國必須在歐盟層級定義的框架內界定其GAEC標準,並將有關地區的特殊特點納入考量,其包括土壤和氣候條件、現有耕作制度、土地利用、作物輪作、耕作方式和農場結構,並依據法定管理要求(Statutor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SMR),進行生物多樣性、動植物健康和動物福利領域之管理。 2. 綠色直接支付 除了主要的直接付款外,各會員國必須提供其國家最高支出之30%用作於農民每年度的支付,以遵守「有利於氣候和環境的農業實踐」,而其三個主要義務項目為:(1) 作物多樣化、(2) 維持永久性草原以及 (3) 生態重點領域(Ecological Focus Areas ,EFAs)。 3. 農場諮詢系統(Farm Advisory System ,FAS) 會員國需要建立農場諮詢系統,涵蓋交叉遵從第一支柱綠色要求。而歐盟的水和農藥立法以及RDP農場現代化措施、競爭力建設、部門整合、創新、市場導向、和促進企業家精神,除了強制性內容外,會員國還可以選擇透過FAS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提供建議,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水源和風險管理。 4. 農村發展計劃(RDP) EAFRD定義了歐盟六個優先事項,每個RDP必須處理其中至少四個以及創新,環境和氣候減緩與適應的跨領域目標。規定於第3.1節的優先事項5,其係促進資源效率和轉型低碳與氣候彈性經濟,有五個重點領域: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提高農業和食品加工能源使用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供應和使用、減少農業的GH3和氨排放量、促進農業和林業的碳保存和封存。 5. 土地使用與管理行動 土地管理和其他農業行動可以幫助減少土壤中的一氧化二氮排放,而這些排放量佔了來自農業的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並加上來自糞肥的甲烷排放量。而土地利用變化(例如從可耕地到永久性草原、種植林地或農林業)可以讓這個階段進一步發展,並在土地上產生額外的碳封存潛力。其他使農業系統更適應氣候變化的管理行動,包括調整農地作業的時間安排,如種植或播種日期和方式,以及選擇更好作物和品種,以適應預期的生長季節和水的供應量,及更能對抗新的溫度和濕度條件。 6. 氣候行動的投資(能力建設、知識技術和動力) 對農場和其他SMEs 的投資支持可以是氣候行動重要的第一步,例如提供技術來從農場和森林廢棄物中產生可再生能源(例如糞肥的厭氧消化); 並鼓勵引進節水技術,如過濾廢水;而土地管理的一些變化則需要新的田園設備,例如鼓勵使用精確農業來減少化肥的使用,以及整地最小化來保護土壤碳,儘管改變可能需要預先投資,但藉由整地技術,精確耕作和作物殘留物堆肥或動物廢棄物的厭氧發酵都可說是在農場業務與氣候減緩上的「雙贏」。 7. CAP支持的氣候行動的規模和有效性 在考慮使用不同的CAP手段來支持氣候行動時,必須考慮到:(1) 不同類型CAP支持的「達到程度」;(2) 依照其所適用的歐盟農田與農民比例的特定減緩或適應行動的範圍,例如,濕泥炭地可以大幅減少單位面積的碳損失,但卻只能在相對小的地區實施;以及 (3) 每單位實施的減緩潛力單位效益。 2014-20年與氣候相關的CAP執行之選擇 所有會員國或地區都必須實施某些CAP措施,例如在第一支柱下,歐洲跨國棲息地保護(Natura 2000)地區指定ESPG;而在農業總面積和第二支柱下,是維持永久性草原的比例,全國並提供農業環境氣候措施,使得會員國可以自由定義農場層級的要求,例如:交叉遵循GAEC標準、第一支柱的EFAs和農場諮詢系統(FAS)。 而農民選擇接受CAP直接付款的人則必須遵循規範與要求,例如滿足EFA義務、支援農場諮詢系統、以及協助農業環境氣候計劃與其他RDP措施。
【減量】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1/4)-歐盟農業對氣候變遷之調適與因應策略
2017/10/03
氣候變遷與農業 最近的證據顯示出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快速增加,氣候變遷的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增加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層的結果,像是燃燒化石燃料、清除植被與土壤氧化以及四養牲畜動物之產物,而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有兩種形式:排放速度急遽增加以及土壤與植被中的溫室氣體封存減少,這些改變變動了氣候系統的自然平衡而導致氣候變遷,同時在IPCC 第五次評估(Kovats 等人,2014)指出歐洲的重大氣候變遷風險,大部分都直接和農業與土地利用有關,農業受氣候變遷影響主要將會在農作物與牲畜產量上,這是因為水資源取得性、整體氣溫變動、病蟲害的出現與持續以及火災風險所致,而這些影響是雙向的,當歐盟農業一方面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業也會影響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 農業是最容易受氣候型態變遷影響的產業類別,這些影響具高度地區特定性與作物特定性(McArthur, 2016)。農業受氣候變遷直接影響主要是在水資源取得性、整體氣溫變動、病蟲害的出現與持續以及火災風險所致。在未來,較溫暖的氣溫也許能增加北歐的產量,但同時,極端熱浪與乾旱則預期會對南歐農作物產量造成傷害。小規模農田很有可能仍然是最容易受到損害的一方,這是因為他們通常資源較少,創新不足以及財政不佳(Campbell and Thornton, 2014)。 農業對氣候變遷的調適 由於氣候變遷,農村環境發生潛在改變,農業必須調適也需要改變,從改變作物與動物育種,開發接觸已有不同多樣性的新市場,打造恢復力強的生產系統,確保足夠的突發事件計畫與保險,能及早警告極端危害天氣狀況的預報系統,甚至是硬體上的改變,如水道、氾濫平原或植被構造的修改。農夫與土地經理人在發展調適方法上有可能需要某種形式的支持,像是增進全球交易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減少市場善變度),財政風險管理與保險制度,對資力小的地主提高信用與可獲得資源。氣候影響的本質就是在地的與地區的因應方式需要不同。在此,在歐盟對於歐洲市場的支援具連貫性之下,權力分散對於會員國採取行動會相當重要。 歐盟發展與國際政策因應 氣候變遷是一個跨國境的問題,各國或各區對於氣候變遷的造成與影響存有不平衡。該協議達成目標的進度根據新的『透明與負責系統』,需要以嚴謹且透明的態度報告與追蹤。隨著能源生產效率增進以及模式與科技改變,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比會愈形增加。 從1990年至2014年止,歐盟整體的非二氧化碳農業排放量已經減少21%。由於牲畜量的減少,所以期間內一直有一定比率的排放減少,這也與產量提高、農場管理進步以及發展與實施農業與環境政策有關,但這十年來的減少速度仍是緩慢,而在歐盟不同地區其排放量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農作系統與管理模式以及受各地不同的生物地理學與氣候特徵所影響,因此農業需積極投入特定減緩技術以及藉由知識與經驗來建議未來永續發展可取得性與有效性。 農業與減緩氣候變遷 農業在歐盟是重大溫室氣體來源,因為自然過程(例如牲畜動物腸道發酵)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也受農業的管理型態與強度影響,伴隨甲烷與一氧化二氮排放,農地整體目前仍是減緩二氧化碳排放之來源,而放牧地整體對於歐盟28國來說則是二氧化碳持續增加,歐盟土地面積約有44%之農業可從許多方面進而減少溫室氣體足跡,近十年來世界已積極透過農地使用管理尋求減緩氣候變遷之可能性,像是儲存碳在土裡之碳封存新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建設之發展,但實際上並沒有一項減緩方式能夠無限使用,這些方式都會有有飽和的一天(McArthur, 2016)。 現階段歐盟所採取的三種標準活動以改善溫室氣體排放之問題: 減少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 在土壤與生物質中進行碳封存之技術。 在農業產業(包含土地使用)尋找取代溫室氣體排放之活動。
【減量】微藻將在減緩氣候暖化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2017/07/05
根據康乃爾大學發表之期刊《地球未來》中研究報告指出海洋微藻對於全球氣候暖化降緩、生物能源、糧食安全等方面均占有非常重要之角色。   在氣候降緩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第21屆締約國大會(COP21),通過最新的國際氣候協議,明確指出未來將以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小於1.5度為目標,雖然此一目標在短期內較難實現,但為達成此目標,各國研究人員仍積極研擬不同之解決方案,而在眾多配套措施中,研究人員認為可利用微藻養殖以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解決方案之一,並減緩大氣溫室氣體濃度。   在生物能源利用方面,根據最新一期的《21世紀地球工程、海洋微藻和氣候穩定》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利用新鮮生長的大量微藻,並去除大部分水分後提取其中之油脂以作為生物燃料之原料,且海洋微藻所產出的生物燃料,不僅可提供航空物流業所需之液態燃料外,同時還可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此外微藻之生長速度快於陸生植物,在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即可產生同等數量的生物能源作物。   在糧食安全方面,海洋微藻不需要額外透過農耕地與淡水養殖,因此在墨西哥、北非、中東和澳大利亞等乾旱,亞熱帶地區均適合作為養殖微藻之大量生產地,且在生產完生物燃料後其剩餘的脫脂生物質也由於富含蛋白質與營養豐富的副產物,更可作為家畜飼養之動物飼料以及用於鮭魚和蝦等水產養殖飼料,即使未來世界人口增長,也可從糧食生產土地中將數百萬英畝的雜糧種植土地更換作為糧食耕地使用。【延伸閱讀】今日的農作物品種選育,需因應未來不確定的氣候提前做準備   因此,微藻不管在全球氣候變遷所面臨糧食安全議題,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均具有相當重要影響力,期望未來十年能藉由持續在微藻養殖或應用技術之資源投入與重要研究開發,除了能達到氣候穩定之目標外,同時解決能源與糧食安全等諸多挑戰。
【減量】荷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共同設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2017/03/20
由於全球受到氣候暖化抨擊,影響未來氣候變遷的《巴黎協議》獲得重要支持,但礙於未能充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風險,仍有需要更多的協助。荷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日本於2017年2月6日共同設立「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後,為有助於全球各國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和經濟破壞等問題。從全球各國蒐集近期所執行政策與目標計劃,利用此資訊以最快速度制定因應氣候變遷良好措施,以協助提企業相關領域的投資、社會基礎建設和農場因應策略。【延伸閱讀】遺傳多樣性對於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荷蘭環境評估署(PBL)共同設立,另包含世界氣象組織(WMO)、歐洲投資銀行(EIB)、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UNESCO-IHE)、UNEP-DTU(丹麥工科大學)合作夥伴、NAP Global Network、摩洛哥、荷蘭鹿特丹市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英國因應氣候變遷諮詢Acclimatise、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標準普爾全球(Standard & Poor's)、荷蘭發展組織(SNV)、荷蘭水相關合作夥伴、世界資源研究所(WRI)、Delta Alliance、Partnership on Sustainable Low Carbon Transport(SLoCaT)、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瓦格寧根大學等組織共同協助參與。
【減量】全球暖化 COP22呼籲保育森林與水資源
2017/03/09
第2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於2016年11月7日在摩洛哥舉行,此會議延續COP21的使命,聚焦於如何以實際行動落實「巴黎氣候變遷協定」(簡稱巴黎協定),近200個國家承諾減少自身碳排放量,以阻止全球暖化並創造碳中和的世界。 已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協定」是對世界各國都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協議,將於2020年開始檢核各國的減量排碳目標,而COP22可說是具體落實「巴黎協定」的一次務實性會議。在大會上,全球各國和企業紛紛提出具體行動計畫,宣示轉型乾淨能源。各國聚焦於如何履行減碳承諾,加強世界各國對氣候變遷的因應,共同為氣候正義而努力。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一員無法出席正式大會,但仍積極參與COP22的環保署參事簡慧貞博士表示,COP22關注於如何維繫全球氣候行動熱度,重申巴黎協定內涵並盡快完備所需機制之規劃。未來政府將結合能源、製造、運輸及農業等相關部會,階段性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COP22特別突顯森林保育議題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APP/提供   在面對COP22,企業也是重要的角色,「永續發展」更成為台灣企業重要議題。特別是台灣地狹人稠,能夠儲碳涵水的森林在永續議題上更加值得重視。以全球十大紙業集團之一的APP亞洲漿紙(Asia Pulp&Paper/APP)為例,為具體表達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支持,除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經營策略外,更在國際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呼籲企業和民間組織共同投入。 APP永續經營董事總經理,同時也是「高碳儲量方案組織」督導組聯合主席的Aida Greenbury即在高碳儲量工作會議上表示: 「保護全球雨林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一套新的作法─評鑑森林價值才是達成『巴黎協定』的關鍵」。呼籲以高碳儲量方案透過測量碳儲量和生物多樣性來定義森林,讓其所產生的價值得以被計算,使投資者更了解對於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貢獻。 APP承諾落實「抑止森林消失」的目標,2013年便已率先在供應鏈中全面履行零天然林作業。APP亦於2015年3月參與第二屆國際「波昂挑戰」會議,與全球企業及環保領袖共同制訂「全球森林復育計劃」,聯手復育森林。早於COP21舉辦之前,就於2015年9月與全球知名企業一齊簽署「CDP-前進巴黎」倡議,率先取得全球性氣候協議,共同承諾對抗氣候變遷。 APP深耕台灣,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 APP/提供 不僅呼應全球議題,APP也深耕在地永續發展,連續幾年支持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的全台國中小學「氣候變遷繪畫比賽」,同時偕手珍古德協會合作「綠拇指計畫」,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期盼在大眾心中埋下環保種子及喚醒生態保育意識。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