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綠趨勢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2023/03/17
中國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決策部署,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特制定如下方案。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高效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品質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綜合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類型和生態環境,分區施策、試點先行,探索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應用。   堅持創新驅動、集成推進。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以綠色創新鏈集聚綠色要素鏈、支撐綠色產業鏈。   堅持政企協同、合力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扶持、規範社會化服務,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重點任務 (一)集成推廣農業綠色技術   1.加快應用農業資源節約集約技術。   2.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3.提高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水準。   4.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5.治理“白色污染”。   6.推廣農業減排固碳技術。 (二)加快培育農業綠色主體   7.建設生態農場。   8.發展綠色社會化服務組織。   9.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0.做大龍頭企業。 (三)探索構建農業綠色政策支持體系   11.落實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鼓   12.推廣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   13.創新農業綠色信貸服務。   14.支持農業生產“三品一標”。   15.支持綠色全產業鏈建設。 (四)積極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   16.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17.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   18.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監管約束機制。 【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弘光科大淨零碳排環境永續 攜手長者成果交流
2023/01/05
弘光科大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2邁向淨零碳排社區實踐永續環境」成果交流研討會,專家分享實踐永續發展的經驗,社區長者也參加,了解地球面臨暖化問題及永續發展重要性。         弘光科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智科院院長黃文鑑表示,他與團隊推動低碳、生態、節能、綠電的宜居環境,在學校附近的沙鹿興安社區、清水好生活愛護關懷協會、梧棲下寮社區執行環境永續計畫。邀請社區長者參加成果交流,以居民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改善計畫,讓淨零碳排的計畫實踐更透徹。         黃文鑑說,也邀請台灣海口腔文化協會理事長蔡佳君,分享年輕人如何運用創意及專業改善梧棲區下寮社區環境;暨南大學特聘教授陳谷汎跟居民分享低碳循環型茭白筍產業的推動跟願景;彰化師大生物系教授姜鈴主講「負碳」漁業的友善養殖永續發展。         蔡佳君與團隊在下寮社區修繕改造老屋,利用建材廢棄物,發揮到最大的功能與效益,設置風力太陽能發電路燈,讓年輕人運用專業造福長輩生活。         姜鈴播放大自然遭受到風災、森林大火、乾旱的影片,告訴民眾地球也在呼吸,呼籲要做碳中和,更要做到「負碳」。她指出,維持海洋的豐富資源,最好是養貝殼、藻類,用食物鏈方式進行生態養殖,不但節水、不用飼料,在貝類外殼生長過程,吸收二氧化碳作為養分,可達到「負碳」。         陳谷汎則說,導入低耗能LED燈,幫助南投農民栽種茭白筍,不僅節能,還可減少光害,也促進在地農業發展朝向更友善、更智慧的方式生產農作物,同時創造更多青年返鄉工作。【延伸閱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現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為重要的負碳排放技術
【綠趨勢】 RWE和SolarDuck合作開發海上浮動太陽能電板
2023/01/03
德國萊茵能源公司(RWE)與荷蘭/挪威公司SolarDuck將合作海上浮動太陽能計畫,由SolarDuck開發的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打開太陽能技術一扇新的大門,並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土地缺乏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利用風力渦輪機之間的空間,將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結合海上風電場,可更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間進行發電。         將太陽能發電場帶到海上需要承受強風、大浪和腐蝕性環境等惡劣條件的技術,SolarDuck已獲得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全球首項海上浮動太陽能認證;獨特的三角形平台,可漂浮在水面幾公尺以上並像地毯一樣隨著海浪浮動,保持關鍵電子零件乾燥、清潔和穩定,並確保半潛式結構的完整性,且可用最少的維護來安全操作。         為了加速該技術的發展,RWE將在 2023年投資SolarDuck在比利時奧斯坦德近海,名為Merganser的海上試驗計畫,預計容量為 0.5千瓩(MW)。Merganser計畫將提供重要的第一手經驗,希望在2023年起將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加速商業化。         RWE再生能源的離岸風力發電首席執行官Sven Utermöhlen表示,RWE一直在尋找創新的方法提高海上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希望與合作夥伴SolarDuck一起進一步探索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對平均風速較低但太陽輻照度高的國家帶來機會,並透過SolarDuck計畫獲得高度創新的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的經驗,為加速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對海洋生態產生積極影響及協助整合能源系統。         SolarDuck的首席執行官 Koen Burgers 表示,SolarDuck將太陽能帶入了下一個領域——海洋,在惡劣的北海條件下,SolarDuck 的技術將可使在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部署該技術,並透過與強大的合作夥伴RWE合作,共同努力實現使世界電氣化的願景。雙方的長期合作目標是讓SolarDuck的技術用於RWE規劃於荷蘭風電場Hollandse Kust West(HKW)的離岸風場計畫。【延伸閱讀】- 透過太陽能與風能等低成本技術來阻止全球暖化
【綠趨勢】 混合地熱和太陽能系統供應家禽養殖
2022/12/15
由澳洲可再生能源署 (ARENA) 贊助澳洲墨爾本大學,與Ground Source Systems和Fourth Element Energy等地熱公司合作,為家禽產業創建了混合地熱和太陽能能源的供暖、通風和空調 (HVAC) 系統 。此合作項目顯示如何將畜舍的能源需求與可再生能源相協調,不僅可轉化為環境效益,還可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進一步支持這項技術在家禽產業的應用。        第一階段將於今年在新南威爾士州Yanderra的商業家禽場Bargo安裝一個示範性的混合能源系統,包括一個地熱系統和太陽能光伏(PV)系統,可滿足家禽場的供暖、通風和空調 (HVAC) 需求。        傳統的肉雞舍需要加熱和冷卻,係由液化石油氣驅動的加熱器和蒸發冷卻器組合提供,澳洲養雞場每年的能源成本合計約為0.8至 1億美元。該團隊將製作一份關於 Yanderra 系統運行情況的公開報告,為家禽產業提供明確的成本效益分析。據團隊估計,如在 100% 的使用率下,新系統可以將該行業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每年180萬噸減少到80萬噸,減少約100萬噸。農民若使用混合能源系統,成本將比現有系統低75%至90%,安裝成本可在3- 6年內收回。        墨爾本大學地熱系統副教授Guillermo Narsilio說,已確定澳洲827個家禽場滿足混合能源系統所需的條件,且澳洲擁有世界一流的工程專業知識、理想的太陽能條件以及安裝地熱系統的空間;如果能在家禽產業中實現 15% 至 20% 的市場佔有率,將減少該行業十分之一,即 160,00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ARENA 首席執行官 Darren Miller 表示,此合作項目可望提供一個重要的案例研究,而地熱系統是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有助於減少澳洲家禽產業的碳排放,希望獲得的寶貴知識鼓勵更大的家禽公司加入,將地熱視為滿足能源需求和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行性解決方案。【延伸閱讀】- 用地熱發電替代不環保的電池
【綠趨勢】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農業領域)
2022/11/04
日本政府自2020年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後,加速能源和產業轉型,大膽投資開放式創新項目,並以經濟產業省為主要核心部會,與其他部會跨連結共同制定《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分別從產業面與能源政策兩個面向著手,訂定海上風力發電、農業、半導體與資通訊、資源再生循環等14項重點發展領域的行動方案和國家政策目標,作為各產業足以前瞻性挑戰之後盾,積極投入淨零碳排之推動。【延伸閱讀】- 2021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日本農業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        日本農業在因應全球氣候暖化上具有不同面向潛在優勢。例如木材的最佳化應用帶入「木的文化」趨勢潮流,以及具有龐大二氧化碳吸收源的森林、木材、農地、海洋等重要產業。再者,可妥善應用農村的土地、水、生質能等地方資源,轉化成再生資源,此外亦可藉由智慧農業先進技術降低CO2排放,以及適當施肥來減少NO2含量,削減溫室排放(GHG)等不可勝數。        然而,日本氣候暖化卻是全球平均值2倍以上,仍持續上升中,再加上,全國各地的豪大雨與颱風頻頻發生,全球暖化無疑已為日本農業帶來巨大的風險災害與不可逆的因素。近年來,全球更是將糧食安全與農業永續經營列入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重要議題,因此,如何維持人們所需糧食供給和減少環境負荷,維持富裕地球環境資源直接衝擊日本農業。        對此,日本農林水產省為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共榮共生發展,以中長期視野,於2021年5月完成「綠色糧食戰略」政策方針的制定。從整體價值供應鏈的生產、加工與運輸、消費等不同階段,促進創新技術與生產系統的開發與落實於社會化之應用。以節省勞力、提升產值、地方資源應用最大化、碳中和、減少化學農藥與肥料使用、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再生。        藉以建構產業基礎(經濟面)、提供國民豐富飲食生活和增進地方雇用與所得(社會面),以及包括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提供人們舒適安心生活的地球環境(環境面) ,以綜整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諸多議題帶來助益。        而本戰略可作為不同於歐美氣候條件和生產結構,成為亞洲地區的新永續糧食系統之參酌內容,並將持續積極參與國際間討論與策劃。以下為農業領域的執行計畫: 一. 共同事項 現況與課題        日本農業面臨勞動力的下降與高齡化等因素,導致生產力的基礎脆弱化,地方資源衰退,首當其衝強化農業生產力問題。然而,若從維持地球環境的穩定性的觀點來看,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土地、水、生物資源等正所謂「自然資本」的永續性也正面臨重大危機。        因此,在未來如何應用少人化(Flexible Manpower Line)和省人化(manpower saving)提升勞動力與人力資源妥善應用,以確保糧食穩定供給與農業永續發展,同時擴展最大限度使用資源循環與地方資源,來抵制化學農藥與肥料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以及建構可因應災害和氣候變遷的強韌的糧食安全系統達碳中和、促進生物多樣性保全與再生等更是當務之急。        對此,2021年4月所舉行的「氣候高峰會」上,日本內閣提出2030年GHG削減46%目標宣言(與2013年度相比),為充分表示政府實現決心與魄力,更將目標提高至50%,期盼全國共同致力於這項目標實現。此外,投入相關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並增進相關人士對於當前糧食系統所面臨問題的理解。除此,充分引導相關農業生產者、食品企業與消費者投入意願,若仍稍嫌不足部分,則藉以官民相互攜手,以創新模式,共同解決未來所面臨的課題。        而關於政策上的推動,持續推展將措施與執行階段性成果可視化,以增進消費者與相關業者成為相互支持的社會系統。最後,增進國民對於新技術導入可提升勞動安全性和勞動生產和增進所得等具體優勢的資訊推播。 因應措施        依據「綠色糧食戰略」所制訂項目,至2040年依序研發相關創新技術與生產系統,至2050年將依循上述技術與生產系統,推動「政策綠化措施」實際落實於社會化應用。除此並以上述措施作為後盾,政府將提供相關補助、融資、稅等優惠制度。其政策走向參照如下: ①. 2030年達成目標的政策補助對象大多針對巴黎協定與2020生物多樣性相關措施者,日後農林水產省的主要補助項目與提供補助對象將以2040年實現碳中和為主。 ②. 擴增補助與友善環境支援項目,以及整併上述兩者成為「交叉遵守制度」(歐盟農業與環境交叉遵守Cross Compliance)之要件,並加以驗證該措施永續性。 ③. 為強化創新技術研發與生產體系間實際應用,聽取專家與執行者建議,作為制度上改善與新制度訂定之檢討,屆時,作為提升農業生產永續經營之生產技術支援。 ④. 推動企業環境永續經營之管理措施,例如原料採購之永續性、減少廢棄物,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等,並針對資訊公開與ESG投資等具體措施進一步檢討。        再者,藉由農業跨域結合,提供的新服務與新事業,以提升地方產業創新就業機會與所得。除此,藉由綠色創新基金和射月研究開發計畫,連橫各領域開創新技術研發,並促進J-Credit制度之應用(驗證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清除量市場參與者可於該系統中進行交易,而買家可以將購得之J-Credit額度用於抵消碳)。        在國際間發展與國際合作方面,利用土壤管理技術,增進土壤碳素的「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以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為主的國際共同研究體制,促進兩國或多國間的國內外研究機關共同研究。並加入全球性農業GHG削減等研究網絡之合作策畫,透過國際組織合作或雙邊聯合信用制度(JCM),以利於跟進GHG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措施。除此,藉由專家派遣與人才培育的計畫、建構亞洲區域型糧食安全系統和支援系統建置的智慧農業體系的導入,以利於實現日本企業未來的擴展海外路線與進口原料的永續採購。 二. CO2的吸收與固定 現況與課題        根據2019年的調查,日本森林的CO2吸收量佔93%,成為地球暖化吸收源的主力。加上,從森林所生產的木材可長期儲存碳,其製造時相對耗費的能源較低,有利於成為取代化石燃料成為削減CO2排放的利器。        因此,為發揮森林與木材最大效益,建構「砍伐、應用、植樹」等循環利用模式,以擴大木材的使用,更重要是藉此創造生命力強盛的新活力森林。當面臨高樓的木造化與木質新素材等大量長期儲存木材之開發與應用所需,為不因再造林地建構對相關業者造成成本與勞力負擔,藉以新技術導入,節省勞力與低成本。        除此,由於近年來對於農地的碳儲存成效相當寄與厚望。因此,為增加土壤的肥沃度,積極提升農作物的CO2固碳能力,以及利用農作物廢棄殘渣與生物炭,以提升農地的碳儲存效果。特別是生物炭的部分,日本農林水產省特別在2019年IPCC指南修正版內容新增「農地生物炭與草地土壤的碳儲存之成效計算方法」。此外,依據2020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所提出的農業用木炭生產量報告,於日本制定J-credit制度中明訂生物炭應用於農地之方法論。由於日本擁有437萬ha的廣大農地,施放生物炭具有極高的固碳潛力,未來將持續透過研發與突破性技術藉此發揮最大效益。        另外,在有機農業方面,已通過施用堆肥有效達碳儲存,未來將持續推動農地提升碳匯的重要性。藍碳方面,由於海洋生態系的碳儲存具有相當大的吸收源潛力,2013年IPCC濕地指南已增加以海藻林為主內容,依照不同的藻林持續研發CO2吸收評價方法,以及藻林與灘塗的形成、再生與保護技術。 因應措施       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淨零碳排,負碳排(Negative emissions)之路無可避免,故須以實現森林與木材、農地與海洋間的長期且大量的碳儲存。        在森林方面,透過適當疏伐人工林,選拔新優良樹種(成長材質形體較優秀可人工雜交的菁英樹種),促進採伐後的再造林與培育成長力旺盛的年輕森林。以中長期的視野確保並強化森林的吸收量。對此,有效加速優秀林木的育種,以及擴大木苗生產,同時開發自動化林業機械,以及無人機和林業專用的木苗搬運機。此外,藉由優秀林木與大型樹種以降低雜草去除次數,降低造林低成本化與節省勞力,進而推展國民參與創造森林的植樹活動。屆時,利用優秀成長的菁英樹苗,目標至2030年可妥善運用30%以上的林業苗木,2050年使用率達90%以上。另外,關於木材應用,除了以建築物的木造化和住宿用的木質化為主外,一併開發支援高層建築物所適用的建築木材與工法的標準化等,期望2040年可建構高層木造技術,大幅利用改良木質素與 纖維素奈米纖維CNF (Cellulose Nano Fiber)等新型植物素材,並持續開發木質新素材與應用,以實現木材長期碳儲存。        隨著地球暖化,可預料未來豪大雨的氣候災害的風險越發嚴重,適度疏伐與再造林、路網的整備應用與整治杉林等森林整備與維護將有助於國民安心樂居。        另外,農地碳儲存方面,藉由生物炭的高機能性,加上碳儲存和土壤改良成效,有助於開發新生物炭資材和生物炭應用的土壤殘留有機物分解技術。同時,開發可自動偵測土壤有機物含量和肥沃度,以及精密施用高精能性的生物炭的智慧農機,以利於同時增加碳的儲存量和土壤肥沃度。除此,建構生物數據基礎設施,以強化CO2的固化能力高的農作物。此外,開發稻穀瓦斯發電系統,以及建構地方生質能的高附加價值營農模組。        有機農業方面,建構2040年新世代有機農業技術,並持續擴大2050年有機市場,同時增進25%有機農業耕作面積比例(約100萬ha)。除此,應用系統化的實踐技術與節省勞力技術之開發,建構讓更多農民參與之次世代新技術體系,以強化區域內各領域人才加入「擴大生產者」的策畫與農業生產基礎之鏈結。        綜整上述,為促進有機農產品消費,強化地方型農業支援與地方之間的交流,藉此增進消費者與當地居民對有機農業的理解與支持,進而改善過去以農產品外表取勝的觀念,更重要是傳遞有機農業有利於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與促進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銷售之觀念。        另外,在藍碳方面,為達成「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所提出條約,目標預計至2023年度為止,建立海藻林的CO2吸收與儲存量的計測方法,進一步推動產官學的合作,共同投入藻林與灘塗的形成、再生與保護措施,以利於恢復沿岸的生物多樣性。此外,促進氫細菌的大規模培養創新技術,以作為新形態的CO2吸收來源。除此,持續推展海藻與氫細菌的商業化應用,增進碳額度補償(Carbon offset)可產生實質收益,讓CO2吸收達到自主性運作。  三. 溫室效應排氣之削減-能源調度與從生產、流通與消費階段 現況與課題       農山漁村擁有豐富的土地、水、生物等地方資源,一直以來期望能作為地方資源循環再利用。然而,由於能源密度低,應用範圍較分散,加上季節與時間變動較大等緣故,目前仍尚未充分被利用。加上,農業界園藝設施的加溫與光合作用,以及農業機械與漁船的動能皆大幅依賴化石燃料。 因此,為了有效擴大地方資源最大限度應用,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除了提高再生能源的產能、收集與利用,更進一步須加以降低成本與效能,以增進地方永續能源朝向地產地消型發展。        由於日本農業佔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總體量比例約4%,這數據已佔高達24%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佔主要來源。換算其排放量約有5,000萬噸,其中來自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34%,以及46%來自於水田所產生的甲烷。       故此,日本農業正致力於發展水田所產生的甲烷之基礎抑制技術,以削減農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甲烷與N20)排放,並加速技術盡速達到實際應用階段,成為亞洲區域中心標竿推展至全世界。       在食品產業方面,由於目前勞動生產率低於其他產業,因此須加速開發與應用從生產、流通到消費階段價值鏈達到節省人力與優化之智慧型技術。       在木材應用方面,由於木材在心理層面上給予人具有溫暖和安心作用,也能為環境帶來一定濕度、隔熱等調節作用,能為人們帶來生活舒適感。再加上,森林所吸收的碳可被長期性儲存,同時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能源耗費也較低,因此相當有利於取代化石燃料。藉由擴大木材的使用,有利於削減二氧化碳的排出之外,大幅促進高層樓的木造化與木質化等木材應用,開發與推廣木質能生物新素材。亦可逐步替代塑膠化石能源等利用。另外,從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可多加利用未使用木材、階層應用(Cascade;多階段的回收再利用),以及熱效能高度應用等增進木質能源的利用。       在漁業方面,由於日本漁獲量長期有下降趨勢,為有效抑制這情況的惡化,須以數量管理為基礎,啟動建構新資源管理系統,以穩定提供人民水產供給量。 因應措施        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在再生能源方面,將以農業健全發展搭配擴大國內再生能源為基礎,促進農業再生能源導入為目標。        對此,在技術開發上,為實現地產地消能源系統配置,結合各種不同類型的再生能源,以有效產官學共同合作,建構全年度能源供給穩定系統,以及有效穩定提供其他區域能源需求。此外,以地方自治體、地方企業與居民為主,促進各地區再生能源導入,促進地方新產業崛起,創造地方就業機會和活絡地方發展。        技術推廣方面,將導入推廣標誌,以促進農村活性化,增進再生能源可視化。此外,作為農村淨零碳排的後盾,全力支持農村活力與農村健全發展,以加速擴大地方再生能源的導入。此外,導入小水力發電、地產地消型的生物能源發電設施,生物液肥(生物發電的副產品之消化液),以及推動營農型太陽能生物發電的地方資源循環。持續推動地產地消的愛生能源措施,以及改善此項能源系統的相關規範。        在園藝設施方面,開發高速加溫型熱泵,以及超高效率的產業廢熱(指熱機或電機運轉時所產生無法再利用的熱能)之蓄熱、移轉、放熱技術,利用上述低成本的新技術之現場實際驗證,實現RE100超精密環境控制技術,以實現2050年完全移轉至無化石燃料使用之設施。此外,促進林業機械與漁船和節能減碳的排水用機之應用,增進產官學合作開發農業機械與漁船、電化與水素等技術,以達2040年技術確立為目標。        推動畜牧永續生產方面,其採取措施如下 :①增進自給自足的飼料生產機制,改變對進口飼料的依賴;②改善飼料使用率高的家畜、開發削減GHG飼料,節能減碳與精密化的家畜飼養管理,減輕環境負荷;③與耕作農家合作,利用家畜排放物所製成堆肥,促進資源循環廣泛再利用;④藉由農業生產現場的努力與促進消費者的理解,並持續活用生產現場的知見與經驗,力圖加以推廣與定著,以解決生產現場問題。此外,應用微生物抑制削減農業產業的GHG的新技術開發,以及促進智慧技術開發、示範驗證與推廣。        在食品產業方面,開發創新先端技術,以實現2030年食品產業解決進口原料配置問題。例如:應用微生物糖化技術,將食品殘渣與食品加工殘渣轉化為能源或油脂等生產技術、應用冷凍解凍與調理技術與超長期保鮮技術,提升飲食質感生活(QQL;Quality of Life)、應用數位化冷鏈系統和植物性蛋白質的新食品製造技術等。除了生產階段的技術開發,並鏈結流通與消費階段的數據,建構智慧型食物價值鏈,藉以發揮產值與食品損失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等益處。        針對削減營業用食品損失方面,建立販售即期食品作為捐贈金,以及將部分的利益作為食品銀行支援金等措施。另外,為推廣食品銀行活動,建構食品提供端與接收端的線上媒合管理系統,增進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的商業整合模式,目標相較於2000年度,2030年減少一半以上的營業用食品損失量,至2050年可利用AI技術預測出供需量,以及新型態的包裝資材等技術,致力於食品損失量趨近於零。此外,隨著2030年食品製造業達自動化與提升三成以上的勞動生產值(以2018年為基準)之目標的推展,期盼至2050年利用AI技術,實現可因應多項品的完全無人食品製造生產線,讓富有多樣日本食品文化的食品製造業更加提升生產值。        飲料配送方面,目標2030年為止將縮減飲料批發業的配送成本佔總額總體銷售經費比例10%,促使成本合理化,更進一步至2050年高度應用AI、自動化機器人等新技術,節省配送現場的勞力與邁向自動化發展,促使經費成本大幅縮減,削減倉儲配送與保管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此外,為建構因應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保全之永續糧食系統,擴大民間投資,以及相關政策措施之檢討,促進各生產至消費階段的行動改變。除此,為擴展減緩環境負荷的永續生產之效益,改善與提升土壤二氧化碳的吸收可視化系統,並藉由「2030 AF永續發展聯盟計畫」(Sustainability Consortium For Agriculture,Foresty,Fisheries and Food)所創建從生產到消費的多樣主體整合平台,納入智慧農業和食農教育的視野,促進消費者對於永續農業的理解與增進消費者購買行動的改變。        藉此,站在消費者角度,不僅可穩定糧食供應量和市場的價格,同時可藉此推展日本型的國民健康營養均衡生活,提升國民整體對延壽生命等健康意識抬頭。        在化學農藥使用方面,為了提升產值和減緩環境負荷,應用智慧化的防治技術,從風險高的農藥轉換為低風險的農藥應用,加上建構與推廣減緩化學農藥依賴的綜合病蟲害防治體系,至2040年為止目標盡可能使用新開發農藥,減少新菸鹼類的農藥使用,至2050年為止目標降低一半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以風險指數換算)。在化學肥料方面,至2050年為止,目標降低30%以進口原料和化學燃料為原料的化學肥料使用。而有關進口比例較高的肥料調度,從進口導向轉化為國內生產,藉此活化國內產業,並藉由友善環境生產,提升國產品評價,轉為擴大出口導向。藉由新技術的導入,勞動安全性與勞動生產值,形成國內永續產業基礎。在有機農業的推行上,同樣持續減緩化學農藥肥料的措施。        藉由上述措施,除了可因應消費者需求外,同時可為地方帶來自然永續循環生產,降低農業對環境所造成的負荷,同時可達生物多樣性與抑制全球暖化。        另外,在木材應用上,除可帶來碳儲存與減緩CO2排出等優勢外,同時亦可驗證與推廣木材的使用可調節身心之益處。除此,可透過木材教育等推廣活動所建構成設計、建築業者與企業之網絡,增進ESG投資與消費者理解。另外,持續開發建築用的木材和工法的標準化,促進木材應用於建築物與生活居家之應用。另外,使用替代塑膠的木質素與CNF纖維素奈米纖維(Cellulose Nano Fiber)等高機能素材,並持續開發新木質素素材。建構有效未使用木材的搬運收集系統,增進地方熱能與電熱供給使用的高效木質生物能源之應用,藉此提升木材生產流通效率,導入森林標準化雲端系統,整合自動化機械與雲端,應用ICT技術開發木材生產流通系統,並加以推廣。        藉由上述,讓木材活絡於地方資源應用,促進地方經濟循環,同時有利於地方內外與人之間互動,增進地方就業機會與所得,進而活絡地方區域性鏈結。        在漁獲量方面,利用科學的手法進行資源調查與評價,依據資源評價進而管理漁獲量,除此,依循「新水產資源管理路徑圖」進而推展最佳水產資源管理措施,企圖以2030年為止恢復至2010年水準達444萬噸漁獲量為目標。        此外,目標至2050年日本鰻魚與黑鮪魚的人工種苗比例達100%,並將原本全量養殖飼料轉換為配合飼料,盡可能不破獲天然資源,達永續養殖生產系統。藉此恢復周邊水產資源,增進水產資源量的永續應用,停止漁獲量持續減少的狀態,建構穩定供給系統,抑制價格的波動,進而維持國民享有豐富水產飲食生活。再者,藉由恢復水產資源,有計畫性地操作,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提升漁船有效率航行,同時擺脫不必要化石燃料使用。        綜整上述政策措施,以及農林水產省針對全球暖化的相關計畫制定與實踐,期盼2050年為止能促使農業領於能完全實現淨零碳排之目標。
【綠趨勢】有助於食品系統實現碳中和的五項技術
2022/11/02
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與食品系統,食品系統的碳足跡包含種植、加工、運輸與廢棄物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農業容易受到氣候變遷所影響,食品系統也可能會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如烏俄衝突。        目前已經有幾種技術可以幫助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複雜脫碳系統,這些技術還可以使食品系統更具有彈性。以下將分享具有潛力的五項技術。 1.碳耕法與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目前,與食物相關的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生產階段,並且是在耕作時土壤所排放的,因為未受到干擾的土壤可以用來儲碳。若能農地管理上做出些微改變,可以將二氧化碳重新封存道土壤中,使土壤可以再次成為碳匯。        再生農業是一種農地管理方式,它相當重視土壤健康與管理,其主要是透過保護性耕作、植被多樣性、輪作與覆蓋作物等管理方式,使土地能夠永續利用。如,每隔幾年種植豆類和飼料作物,而不是僅只是種植小麥或玉米等商業作物,透過輪作的方式,保持土壤肥力;或者在秋季時種植可以覆蓋土地的作物,這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還可以避免土壤受到侵蝕。        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農業設備等新一代的智慧農業工具可以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並透過精準的資料庫實現碳捕獲。這些智慧農業工具也可以讓農民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記錄其碳捕獲的成果。 2.智慧型肥料        對於農民來說,在正確的時間將適量的肥料投放在正確的地方,使作物能夠有效利用是一項挑戰,因此,化肥經常被過度使用。當作物無法完全吸收時,可能造成水資源與環境汙染。新型肥料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用經過培育或設計的微生物與農作物和諧共存,並從環境中獲取養分。 3.精密發酵(Precision fermentation)        一直以來,人類就利用微生物將糖和澱粉轉化為發酵產品,例如啤酒、葡萄酒和麵包。但不久之後,精密發酵將被用於生產更多的產品。        這項技術已經用來製造世界上大部分的胰島素和用於奶酪製作的凝乳酶。美國近期也透過微生物技術生產出不含動物性酪蛋白的冰淇淋,該款冰淇淋現已上市銷售。不久之後,運用精準發酵技術的產品有可能在在各地超市都買得到。        未來,如果將釀造後的剩餘廢棄物提供給微生物進行發酵,農民可以用有機物生產低影響、高價值得產品,否則這些有機物質可能會被浪費並且變成溫室氣體。 4.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ing)        在加拿大、美國北部與歐洲北部等地的農產品主要來自美國南部或者南美洲國家,農產品貿易所產生的碳足跡是很可觀的。相較於傳統農業,垂直農業具有低碳足跡的優勢,可以根據作物的生長需求,以LED進行照明,同時減少用水量與勞動力,不需要太大的面積就可以生產大量新鮮的蔬果。        這些農業設施在北美與歐洲等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日本、新加坡等國家近年來同樣也積極發展垂直農業。儘管目前的垂直農場在能源使用方面仍有爭議,但即使在加拿大,人們也傾向利用再生能源,確保在生產過程中能實現碳中和。【延伸閱讀】- 英國垂直農場的重要性正持續上升 5.沼氣        在畜牧業中,動物糞便會釋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如何將糞便進行適當管理也具有挑戰性,因為如果管理不甚,在釋放溫室氣體的同時也可能造成水汙染。反之,如果將動物糞便導入厭氧消化池中,進行厭氧發酵,則可以生產沼氣。若能有良好的規劃,沼氣池還可以將城市中的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能源。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農場就有沼氣池正為農場提高收入並取代化石燃料。        若能將上述幾項技術相互串聯,它們會變得更加強大。如,畜牧場的沼氣池所產生的能源可以做為發酵設施所需的能量,以生產不含動物性的乳製品。同樣的,植物性蛋白質也可運用再生農場的策略就地加工,剩餘的澱粉可以用於精密發酵。
【綠趨勢】透過太陽能與風能等低成本技術來阻止全球暖化
2022/09/16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提高太陽能與風能技術以提高經濟範圍內的能源效率是較容易實現的目標。IPCC表示,人類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來阻止全球暖化的碳排放量上升,並需要在十年內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43%,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然而,在IPCC發布關於如何避免災難性暖化的旗艦報告中,說明目前的政策仍支持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將世界引導錯誤的方向。儘管時間緊迫,IPCC表示各行業現有的碳排放潛力,仍足以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目前的一半或更少。        從現在到世紀末共有四個減少碳排放的高潛力關鍵領域,分別為:太陽能、風能、減少森林砍伐以及恢復森林與其他生態系統。根據報告指出,太陽能和風能成為最平價的選擇之一,因其技術單位成本的大幅下降,估計,投資太陽能可能會在2030年減少2到7億噸的碳排放量、風能則會減少2.1到5.6億噸的碳排放量。根據報告,由於太陽能與風能比使用化石燃料更便宜,因此基本上其生命週期成本為負值。減少化石能源生產中的甲烷排放也大多是低成本。其他能源發電如核電和水力發電的整體減碳排潛力較低且成本較高。        第二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為保護與恢復自然棲息地。森林對於吸收人類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至關重要,IPCC發現,若限制森林砍伐與草地破壞可以減少3到8 億噸的淨排放量而且成本很低。恢復生態系統將減少1到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此為花費較高的項目。IPCC表示,轉向永續性飲食和減少食物浪費可以節省超過兩億噸的排放量,但由於全球範圍廣泛且缺乏數據,因此目前尚沒有成本估計。        運輸部門中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選項具有較大的降低碳排放量潛力。但幾乎所有的潛在方法,如:改為搭乘大眾運輸、腳踏車以及增進道路車輛、航運和航空的燃油效率等,皆可降低成本。在建築領域中,儘管減少碳排放量潛力有限,透過減少能源需求與提高照明等方面被視為成本最低的選項,另外,雖成本較高,新的高效節能建築所擁有的減少碳排放量潛力亦較大(至少1到2億噸之間的碳排放量)。與此同時,在工業領域,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之外,大多數選項其成本皆高。德國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也是IPCC報告的作者之一Elmar Kriegler表示:「以全球範圍的長期角度來看,氣候保護的成本在經濟上是絕對可行的。然而,不同地區的成本差異很大,發展中國家擺脫化石燃料將付出相對較高的代價。這就是為什麼在單一國家及各國之間公平及平衡發展至關重要的原因,因為有一點很明確,保護氣候的益處顯然遠超過成本。」【延伸閱讀】- 太陽與風力發電成為瑞士低碳化的關鍵
【綠趨勢】澳洲提前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能性
2022/08/29
澳洲目前的目標是到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在 13年內,澳洲可望擁有一個乎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電網,為社會提供動力;由於新的全電動建築和改造,房屋和公寓的排放量可能接近零,農業也可以顯著減少排放。8年內,電動汽車將佔新車銷量的 75%,交通也將實現電氣化;工業通常被認為脫碳的難題,到 2030 年可以將其排放量減半。澳洲正在成為一個綠色超級大國,擁有過渡時期所需的礦物質等豐富資源和製造綠氫的能力,如果能從以下多個面向進行,可望在2035年提前實現目標:【延伸閱讀】- 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一) 電力:13年內接近零        澳洲在過去十年中,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組合中的比例增加,達到 20% 以上,因為擁有足夠的太陽能和風力,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可高達 80%,到 2035 年幾乎可以達到 100%;即使到2050 年,電力需求預計將翻倍也可達到;甚至擁有可再生資源,能生產比使用更多的電力,並將盈餘出口。例如,塔斯馬尼亞州立法到 2040 年實現 200% 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意味著可以出口多餘的電力。澳洲雖擁有這種規模所需的技術,但仍需要適當地規劃,讓可再生能源的平價浪潮隨著煤炭和天然氣的退出而到來。澳洲仍會有採礦工作,因為世界需要綠色科技礦物,如鋰、鈷和銅。 (二) 建築:13 年內接近於零,提升舒適生活        隨著澳洲轉向乾淨能源,在住宅和商業建築中已開啟了整個經濟的減排,例如有一些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正在大規模的改造,建設全電動 7 星級新建築,並以最低的成本在 2035 年實現接淨零排放。由於解決了眾所周知的絕緣和漏氣問題,因此降低了能源費用和增進更舒適的生活,如果在澳洲市場推出可用的技術,到 2030 年,每個澳洲家庭的能源使用量可能會減半。 (三) 交通:8年內75%的新車電動化        澳洲汽車、小貨車和貨車電氣化所需的大多數技術都已準備好,如果提供更多的電動汽車,且時間線與歐盟和美國相似,則可以在四年內實現價格平價化。當電動汽車與內燃機具有價格競爭力時,消費行為就會轉向;在正確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約莫十年內,四分之三的新車可能是電動的。在大眾運輸系統中將可以看到快速變化,在這十年裡,雪梨的巴士車隊將實現電氣化,而地鐵的鐵路系統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墨爾本的有軌電車採用可再生能源供電,電動巴士也即將推出。如果能實施到全國,到 2030 年,澳洲的公共交通網絡可能會發生轉變。長途運輸貨物脫碳的方式,則需要更多的準備;而零排放集裝箱船和電池驅動的火車亦正在建設中。 (四) 工業:八年內排放量減半        雖然工業通常被視為脫碳的難題,但使用已知技術讓工業實現大幅減排是可能實行的,模型顯示到 2030 年工業排放量可能會減半,創建如西澳洲和新南威爾士州,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工業區,並透過現有技術來提高材料和能源效率,同時為更困難的排放源開發解決方案。        澳洲在礦產資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競爭優勢,可以引領世界建立綠色產業;到 2030 年代初,綠氫的價格可能會降至 2 澳元/公斤,從而使澳洲成為重要的出口國,同時在國內使用綠氫來為綠色鋼鐵等其他低排放出口行業提供動力。 (五) 農業:到 2035 年可能實現淨零        畜牧業約佔所有農業排放量的 70%。到 2030 年,抗甲烷技術和植物蛋白等解決方案將產生有意義的減排。澳洲突破這些領域的研究一直在進行,可望讓畜牧業進步,目標是到 2030 年實現反芻動物的碳中和。 (六) 自然資源:碳匯將使我們實現淨零碳排        澳洲因擁有廣闊的土地面積和令人羨慕的自然資源,可以幫助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澳洲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通過種植林、在農場種植更多樹木和其他碳農業技術提高生產力,來"吸收"任何殘留排放物,此部門所儲存的碳也多於生產的碳。而保護國家公園、紅樹林、濕地和荒野,可提供更多碳封存的機會。 澳洲需要包含企業、組織、個人、政府的統一合作,有機會提前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
尋找更環保及更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來生產食物
2022/07/29
當我們在觀看氣候變化的相關新聞報導時,時常可以看到鏡頭帶到工廠煙囪及交通堵塞的畫面,但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農業也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因素。事實上,糧食的種植、生產和分銷約占了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34%,但聽到這些,我們是否又想過農業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領域之一?農業同樣作為造成氣號變化的源頭及受害者,為了解決這項巨大的挑戰,農業相關單位佔了獨特的地位。 隨著氣溫上升和不可預測的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全球許多地區的糧食安全,作為回應,FAO正在加緊腳步,幫助改造農業糧食系統,以更好的應對氣候危機,通過推廣使用綠色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技術,有助於減少從生產食物並到達餐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下為4個FAO幫助全球各地農民及糧食生產者實施綠色及適應氣候變化農業技術的創新方案: 1- 斯里蘭卡的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        氣候變化及環境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在斯里蘭卡是相當明顯的,由於大雨、過度耕作及營養缺乏使得農田難以生產作物,而水庫淤積會影響灌溉系統並阻礙有效利用水資源,這些都使小農難以盈利,並使用環境不可續的耕作方式來維持生計。 通過由德國聯邦糧食和農業部所支持的節約與增長計畫,FAO培訓了1130多名農民,優化水、農業投入及勞動力的利用,這項培訓可以幫助島上種植主要作物的小農減少使用10-20%的灌溉水,使得他們能夠為下一次的種植儲存到更多的水。 通過提早整地,而不是等待水庫填滿,可以使得旱季多灌溉15%的土地,而生長季節水、提早播種以及有效利用雨水,能夠使他們在旱季有更多的水,另外學習更精確的施肥,成功的將用量降低了27%。 2- 巴拉圭的再造林        在巴拉圭東部地區,濫伐和森林退化的問題廣泛存在,而氣候變化使以家庭農業生產糧食和生計維生的社區日益衰退。FAO作為領頭,為了響應這些社區的需求,實施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GCF)計畫,並重點關注87000人,其中有許多人來自於本地社區,農民將會得到環境的附帶條件現金補助,替換對氣候敏感的農林業項目。這項計畫倡議種植桉樹類、柑橘類水果及馬黛茶,並放棄以砍伐原生森林作為燃料,這將有助於遮蔭、水土保持、封存CO2及調節水流,並通過種植多樣化的傳統作物,如棉花、豆類、木薯、芝麻及甘蔗,來幫助小農適應平頻的乾旱及洪水。 3- 馬拉維以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捕魚        於馬拉維的漁業機構直接雇傭了將近6萬名漁民,間接的支持超過50萬人,FAO特別關注到馬拉維嚴重過度捕撈的馬隆貝湖沿岸社區。        由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所支持的建立漁業抵禦氣候變化能力計畫中,透過推廣深塘技術,幫助社區降低養魚業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乾旱發生時,較深的池塘能夠降低乾涸的風險,而當洪水時,較高的牆,能夠避免魚類逃脫,另外也推廣生長較快速的魚,以便在較淺的池塘乾涸前能夠收穫。 4- 厄瓜多爾以氣候智能型技術飼養家畜        養牛業是厄瓜多爾主要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經濟結構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引起了關注,原因是畜牧業的排放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在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氣候智能型畜牧計畫下,FAO與厄瓜多爾的農業和畜牧業技術人員合作,幫助在該國農民推廣氣候智能型牲畜管理技術,這項計畫能夠更好的管理牧場包括糞便、圍場灌溉、飼料庫和輪牧,以及改進擠奶技術和確保動物的健康。目前為止,已有1000多名農民採用了這項管理技術,不僅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低了26% 以上,並且提高了生產力以及增加 17% 的收入。【延伸閱讀】- 日本家畜改良中心最新發佈十大重點新聞        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於氣候變化加強農業的適應及農民應對和消除貧困和飢餓都是至關重要的,FAO正致力於部署新的解決辦法來應對這些挑戰,像是推廣更綠色和更具氣候適應性的糧食生產方式,並重塑農業糧食系統,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為了提高此意識,在2011年11月,FAO將與包括美國、中國、綠色氣候基金和全球環境基金等主要合作夥伴在COP26上進行關於“綠色和氣候適應型農業”的辯論。        綠色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是在提供營養糧食的同時,能夠為後代子孫保存健康的生態系統。
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
2022/07/22
日本農林水產省為解決產地長年所面臨問題,以中長期視野下,推出相關研究開發與因應全球暖化等綜合型研究戰略。        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發展,本戰略除依循日本農林水產省每年所制定《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內容,今年度特以「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與資源循環」、「智慧農業應用以實際解決各種問題」等三大主軸,揭示未來研究開發方向,並綜整作為強化產官學與農業生產現場研發環境之應用方向。        其《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內容概要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農業研究與近期社會、經濟與政策面動態趨勢 重點揭示日本當前所面臨的現況,以及國外趨勢的分析與整理。如當前社會受到疫情影響情況及其因應方式、供應鏈風險、提供健康與友善環境的糧食系統、淨零碳排、數位化等。 第二部分-重點研究戰略 重點主要因應當前政策措施與國際情勢,今年度特以「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與資源循環」、「智慧農業應用實際以解決各種問題」等重點研發議題,提出相關願景、目標、實現具體方向與執行路徑。【延伸閱讀】- 日本智慧農業實現農業的未來 第三部分-研發環境之整備 為有效推廣研究開發與相關成果,其內容主要揭示強化「完善的研究制度」、「戰略型的智慧財產權管理與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育」、「開放式創新」等具體研究方向與研發環境之整備。
德國未來的碳中和規劃
2022/05/24
德國為減碳轉型的領跑者,早在2016年已發布「2050氣候行動計畫」,報告重點在希望德國可於2050年時達成碳中和目標,並發表一系列指導綱要,其涵蓋範圍包括能源部門、建築、運輸、工業及農業等。本篇報導以回溯分析法探討德國如何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之目標,可分為三大項策略:1.避免(Avoid) 2.減少(Reduce) 3.移除(Remove),預計分別影響碳排放達645Mt、50Mt與60Mt。 1.  避免(Avoid)     (1) 降低能源需求並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如可增加建築材料隔熱係數等措施以降低供暖能源利用達50%,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2) 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           重點領域如運輸、供熱等進行電氣化,並以風力、太陽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供電來源。 2. 減少(Reduce)     (1) 難減(碳排)產業-冶鐵工業、運輸業等           透過創新技術利用,如綠氫能源、生質燃料、合成天然氣等,降低產業碳排放量。     (2) 難減(碳排)產業-農業           以有機肥取代碳足跡較高之化肥,並搭配精準農業減低肥料需求、避免使用碳酸鈉含量高之灌溉水。 3. 移除(Remove)     (1) 天然碳捕捉生態系統(天然碳匯)           透過海草復育、泥炭地保留等方式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     (2) 高科技碳捕捉系統(人工碳匯)           利用沉澱法或直接利用技術,進行碳捕捉、利用與儲存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 【延伸閱讀】-【減量】生活淨零 法國規範食衣住行
太陽能電廠周圍種植野花可成為蜜蜂的家園
2022/05/13
閃閃發光的太陽能面板區可能不是最吸引野生動物繁衍後代的地方,但是若將廠區土地以野花草甸形式而非人工草皮進行管理,可提供給大約四倍數量的熊蜂 (bumblebees) 生存。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研究人員藉由調查不同的場域,評估是否能提供更多幫助給在地面築巢的熊蜂族群。自20世紀初以來,整個歐洲的傳粉媒介急劇減少,數量下降了17%。博士研究員Hollie Blaydes表示:研究結果提供了第一個定量證據,證實太陽能電廠可作為傳粉媒介族群的避風港,若以提供資源 (例如野花) 的方式對其進行管理,太陽能電廠可能成為寶貴的熊蜂棲息地。廠區人員亦將可從花卉種植與相關的築巢產品中獲益。        研究員團隊於2021年12月13日生態跨境研討會 (Ecology Across Borders conference)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在太陽能電廠園區收集真實世界所得數據資料以了解不同管理方式帶來的影響。經模擬不同的熊蜂覓食模型後,發現大型、細長且資源豐富的太陽能電廠可將熊蜂的密度提高,活動場域增加至距離電廠1公里外。當地人可透過種植於農田周圍依賴授粉的羅勒與櫛瓜等植物,提供給熊蜂進行授粉。        面向天空的太陽能面板大約只影響5%的地面,且因太陽能電廠通常建於集約管理化的農業區,故此大片土地可作為良好的熊蜂避風港棲息地。        隨著歐洲的太陽能電廠專用土地面積擴大,干預蜜蜂的生存是即時性的。根據氣候變遷委員會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 表示,英國設立的太陽能電廠佔地14,000公頃,若英國要實現淨零目標,總面積需增加至100,000公頃以上。此作法可為蜜蜂和其他重要昆蟲提供優化的大量土地,不過仍需合作策畫。英國脫歐後的農業支出可以回饋於生態系統,獎勵太陽能電廠業者讓土地種植野花草地。        另外,若我們要使太陽能發電與自然世界和諧共處,其他重要的傳粉媒介,如獨居蜜蜂 (solitary bees)、食蚜蠅 (hoverflies)、蝴蝶和蛾,亦應受到同樣的關注。【延伸閱讀】- 按需施用農藥使野生蜜蜂回歸,在不影響玉米利潤的同時還能增加西瓜產量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2022/05/03
近年來,日本飽受氣候異常,災害接二連三頻頻發生。對此,日本政府對外宣布氣候異常的發生已和全球暖化互為因果關係。   圍繞全球環境受到嚴峻的威脅,這項危機感顯然不僅在日本,近年來,全球《巴黎協定》的實施成為重要推手。尤其2021年美國正式重返巴黎協定,無疑對於全球氣候暖化行動跨越一大步。為了實現這項目標,不僅在企業層面,包含個人在內都需要提升淨零碳排(Net Zero)的意識。尤其是農業領域,農業本身具備多元存在性,橫跨層面相當廣泛,不管是農業機械的能源替代議題,亦或是植物對溫室排放益處等等,在永續環境與愛地球間更是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延伸閱讀】-【減量】以色列對抗氣候變遷 2050要減排85% 巴黎協定重要目標與規範 巴黎協定在全球已有超過55個國家參與碳排,加入國總體溫室排放量佔了全球一半以上,在此,綜整《巴黎協定》揭示兩大重要長期目標與兩大重要規範: ● 長期目標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以工業革命前為基準,不得超過2°C以上,並致力於控制在1.5°C以內為目標。 ►盡速促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頂峰,且在21世紀下半得以平衡溫室氣體排放和森林碳收。 ● 重要規範 ►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參與國須訂定碳排措施。 ►關於減排目標,允許各國根據國內情況自行製定措施。 另,為有利於總體目標朝向更好方向進行,每個國家設定的減排目標需要每五年為一週期提出並更新。 日本因應氣候暖化方向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氣溫相較於工業革命時期上升約1.1°C,若按照這樣情況未改善,估計2030年至2052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攀升至1.5°C。為了抑制情況持續惡化,必須在2030 年前將排放量比2010 年減少45%,至 2050 年時以淨零排放為目標。 針對這份報告,日本設定中期目標預計到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 2013 年減少 26%。另,在不同領域訂定具體應採取措施,除有利於永續環境外,同時也能維持經濟活動共榮,並創造淨零碳排社會的雙管齊下方式。   工業領域 ►低碳社會實施方案著實執行、評估與驗證。依據BAT最佳可行控制技術的導入(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制定、評估與驗證之減排目標。 ►設備和機器之節能與能源的徹底管理:引進高節能設備與能源管理系統(FEMS)。 業務及其他部門 ►建築節能措施:新建建築使用節能措施,發展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 ZEB) 。 ►機器設備節能:妥善應用LED照明和Top Runner制度,提升節能減碳。 ►能源的徹底管理:妥善應用HEMS居家住宅之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與BEMS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家庭部門 ►促進國民運動。 ►住宅節能措施:新住宅使用節能措施和導入ZEH淨零耗能住宅(Net Zero Energy House)。 ►機器設備節能:導入LED照明和家庭用燃料電池。 ►能源的徹底管理:妥善應用HEMS居家住宅之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和智能電錶。 交通部門 ►推廣新世代汽車(EV、FCV等)、提升燃料效能。 ►促進交通流(traffic flow)因應對策、以及環保駕駛、公共交通之使用。 能源轉換部門 ►最大限度導入可再生能源:合理收購制度、應用與系統整備。 ►火力發電高效能:採用BAT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以及支援小規模火力發電。 ►獲得安全性驗證的核能發電。 其他溫室氣體和碳匯措施 ►推動非能源來源的CO2、CH4、N2O、CFC替代、森林碳收等4種氣體之因應對策。 農業領域所採取措施 除上述領域訂定各項重要淨零碳排措施外,農業領域將園藝設施中所使用化石燃料的加熱技術和二氧化碳生成設備直接轉換為使用自然能源。除此,推動農業綠能資源發展,例如,利用太陽能共享的環境保全型農業。 此外,並以減少食物損失為重要間接措施之一。其具體採取措施: ►推廣節能減碳生產管理與宣導。 ►促進園藝設施節能減碳化與不依賴燃油加熱技術:熱泵、木質能加熱設備、太陽能和地熱暖化系統。 ►打造節能技術生產專區:與實際需求者鏈結,創建生產專區。 ►促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直接支付補助金等。 ►減少食物損失。
總統:四大轉型 加速淨零排放
2022/04/29
蔡總統昨(22)日表示,政府將會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大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發展進程,與民間共同努力,朝「2050淨零排放」目標大步前進。   昨日是「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出席由5% Design Action主辦、聯合線上協辦的「RA100地球解方-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她表示,科技的進步,將是全球淨零轉型的關鍵動力,無論是IEA(國際能源總署)或其他國家的淨零路徑,長期的減碳都要仰賴新的技術,帶來更多的突破。台灣的科技優勢具有全球競爭力,我們應該投入永續能源的新技術研發,多管齊下,全面布局淨零科技。   她提到,在法制面,環保署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修法工作,除修正法案名稱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把「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也將啟動「碳定價」及完備「碳盤查」的機制。   而行政院院會也已通過這項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議。未來,政府將推動「能源三法」的修訂,並且運用綠色金融的力量,讓金融業來加速轉型的進程。   她強調,在四大轉型中,能源轉型是重中之重。政府從2016年開始,就積極發展綠能產業,持續提升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努力把台灣打造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這些努力,都為進一步的能源轉型打下重要的基礎。   蔡總統表示,接下來我們會投入氫能、地熱等前瞻綠能的新興技術研發,並且搭配綠能的成長,也會持續強化智慧電網及儲能設備的發展。我們要用科技力來驅動、加速能源轉型的步伐,進而達到2050年發電結構中,再生能源占六成以上、氫氣約占一成左右,再加上搭配碳捕捉的火力發電約兩成,穩健地完成能源轉型。   總統提到,在產業轉型部分,政府正持續彙整各部門的建議,並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我們要打入全球綠色供應鏈,無論是製造業的製程改善,或交通部門的運具電氣化等,都要做出結構性的調整,這需要公私合力,一起來完成。   蔡總統說,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是一項艱鉅的考驗。政府已規劃在2030年以前投入9,000億元經費來推動轉型計畫,並且持續精進。【綠趨勢】2050淨零碳排 聚焦四主軸
陳吉仲專訪》農產品標示碳足跡 雞豬米與魚類先行
2022/04/15
有愈來愈多人選購商品,會先檢視該產品是否有碳足跡標籤。目前市面上已經有有少數食品如醬油、餅乾等會標示碳足跡,消費者也傾向選購碳足跡低的商品。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將規劃對主要農產品標示碳足跡,如目前國人食用較多的雞肉、豬肉還有稻米以及魚類等水產品。   所謂的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是一種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農產品碳足跡有公式可算 要淨零排放 勢必要揭露   國內目前對農產品的標示中並未包含碳足跡,但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未來碳足跡標示勢必成為必要揭露內容。陳吉仲說,國際針對農產品的碳足跡都有標準公式,例如每公斤雞肉可產生多少碳排量,運輸過程中累加的碳排量,也都已有既定標準公式。   為達淨零排放目標,陳吉仲說,未來國內農產品標示碳足跡,可讓民眾了解國內產品與進口產品碳足跡差異,初步建議可選定民眾較常食用的農產品,如雞肉、豬肉,還有稻米及魚類等水產品,未來將透過跨部會討論後實施。   由於目前我國雜糧作物如大豆、玉米等都高度倚賴進口,確保國內雜糧作物的栽種面積,可有效減少相關產品碳足跡,還能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陳吉仲表示,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希望可達到一萬公頃,未來可供應至少一成的國內食用大豆所需,另外會加大推動飼料玉米種植,如硬質玉米第二期將達到三萬公頃種植面積,後年高粱的種植面積也將達到三千公頃,未來金門酒廠釀製高粱酒的原料,就會是低碳足跡的國產履歷高粱。
陳吉仲專訪》善用農業再生能源 2040年台灣農村供電拚自足 還可賣電
2022/04/15
農委會推行淨零排放策略的途徑之一是發展綠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綠能的來源之一包含循環農業可產生的再生能源,將畜牧場的動物排泄物或是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沼氣,並透過沼氣發電,不僅可減少過往嫌惡設施之虞,未來台灣所有農村用電不僅可自足,還可能有餘裕賣電,增加農民收入。 畜牧場沼氣發電 解決惡臭還供電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致力發展綠電,陳吉仲表示,農業部門原定在二○二五年發電量達到九GW(百萬瓩),現在看來可再增加三GW,變成十二GW,也一定會達成目標,並且鎖定二○四○年要達到農村發電自給自足。   根據農業部門具體訂定的二○四○年淨零目標,包括要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五十%、推動國公私有地造林面積、提昇國產材自給率、建立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農業綠能發電滿足農業用電比例達百分百等多項執行目標,全面加速推動我國農業淨零排放措施。   陳吉仲說,今年就會在彰化、嘉義等地擇定十個場域建立循環農業示範區,他舉例,比利時一座有三萬人居住人口的農村鄉鎮,該鄉鎮所有用電都來自沼氣發電廠,主要透過廚餘、畜牧排泄物、過剩農業廢棄資材等來做沼氣發電,且電廠高度自動化運作,僅需三名人員操作。 今年在彰嘉10處 設循環農業示範區    除現行推動畜禽舍屋頂搭建太陽能光板外,陳吉仲說,未來台灣的好幾千個農村也可利用在地的資源來發電,不僅可以完全供應該農村用電,若有多餘的電,還可以再賣電給電力公司,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訂定的能源目標之一是希望分散電網,陳吉仲表示,農村透過剩餘資源來建立屬於再生能源的沼氣發電設施,不僅能減少碳排量,更符合公民電廠的概念,並且讓電網分散,對國家用電整體安全有助益。   畜牧場由於會有排泄物等問題,往往是很多民眾眼中的嫌惡設施,隨著農委會補助畜牧場改成水濂式畜舍場後,不僅減少許多畜牧場的氣味,陳吉仲說,隨著沼氣發電廠可供應農村用電所需,也有機會解決畜牧場設立後的鄰避效應。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台灣農業碳權 年估75億產值
2022/04/15
農委會去年九月成立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盤點國內目前農業可提供的碳權交易超過五百萬公噸,以國際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最保守行情一噸五十美元計,每年可達兩億五千萬美元(約七十五億台幣),國內農業產值已有五千多億元規模,未來在碳權交易助攻下,可增加農民收益。   台灣去年同時面臨五十六年來乾旱與水災,氣候變遷衝擊農業部門最鉅,農損金額從二○○九年的二九一億元,到二○一六年的三八三億元,增加逾三成,且十八年後,台灣的整體溫度將上升一.五度,全面衝擊台灣農業。 協助農民取得碳權 賺得收益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農業部門六年前啟動選育抗逆境品種等相關調適策略,但追根究柢還是得從「淨零」著手,尤其國際能源組織(IEA)已明定廿八年後不再使用石化能源,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歐盟明年就逐步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進口至歐盟的產品都得購買碳權。   台灣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關鍵,陳吉仲認為在於農業提供的碳匯搭配環保署的碳權抵換專案,農委會會協助農民向環保署申請碳權抵換外,今年以方案型或計畫型協助農民取得碳權,讓農民在農作物收穫外,還可取得收益。由於循環農業等減碳設施需要費用,農民有貸款需求,農委會將推出優惠措施責成綠色金融。 今年將建10個淨零示範場域   「過去是農業支持工業,現在是農業、工業要相互合作,才能走到世界市場。」農漁畜牧業栽種或養殖過程中,同樣也會產生二氧化碳,農委會推動循環農業,將力拚農業碳排量降至零。陳吉仲表示,今年會建立十個示範場域,未來目標建立千個示範場域,透過該場域建立農村發電自給示範點。他強調,台灣超過千座農村社區若都能自行供電,更符合電網分散的國安策略,未來用電有餘還能賣電,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綠趨勢】因應2050淨零目標 科技部拚氫能等新技術落地
2022/04/14
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政府將推動國家級淨零科技行動方案。科技部表示,氫能、智慧電網、儲能設備等新興技術能否落地十足關鍵,正協同各部會、上中下游業者共同盤點所需新興科技,具體技術研發細節預計年底出爐。   國發會3月底端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並預計今年底公布2030年的能源配比以及減碳目標,將透過跨部會協力,共同構築邁向淨零的可行之路。   其中,由科技部主導的「國家級淨零科技行動方案」也開始啟動,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除成熟科技必須配合政策持續推廣,新科技研發也不同於以往科技計畫,著重目標導向,盤點過程須與上中下游業者一起討論,才有落地可能。   同時,需跨部會協力,例如氫能等技術主責機關是經濟部,政府將協調各部會全面討論、投注資源。   林敏聰表示,新技術一定要先布局,否則會跟不上世界腳步,具體技術研發細項預計年底出爐,包含儲能設備、智慧電網、氫能等。以氫能為例,無論是生產方式,或者從外地運來的碳足跡都須一併考慮,才能明確訂定各項新技術在淨零碳排路徑的貢獻占比。   除氫能是重要方向之外,光電、風電等仍有更多技術突破空間,例如研發提升太陽能板的光電轉換效率,這也牽動材料革新,並非單一技術問題,以及研發適合深水區的離岸風電浮動式風機等。【延伸閱讀】-【循環】使用更少的能量合成氨來持續為世界提供燃料   林敏聰指出,科技技術變化相當快,就像5年前的手機、5年後就落伍,因此會視技術更新速度滾動檢討,並非現在提出的就是2050年淨零解答,而是要有能力吸收、改變、調整。   他強調,新科技連動的是整體工程、系統問題,甚至需訂定新法規,除和相關部會討論外,另將借鏡日澳等國學術、產業相關經驗,規劃出適合台灣的方向。   2050淨零轉型主要計畫至2030年,投入預算近新台幣9000億元,包含低碳及負碳技術投入金額415億,再生能源及氫能2107億元、電網及儲能2078億元等;考量2030年前新興技術發展尚未成熟,進展相對較慢,這段時間拚節能是重點工作,政府將以擴大對工業、服務業、住宅等部門節能補助,帶動台灣全面轉變。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