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歐洲商業溫室的綠色轉型
2025/08/25
氣候變遷使得環控溫室在歐洲快速擴張,據統計,2018年歐洲約有21萬公頃溫室,其中以西班牙(7萬公頃)、義大利(4萬公頃)、法國、荷蘭、中歐以及東歐溫室集中度最高,如西班牙東南部阿爾梅里亞(Almería)地區有溫室海洋之稱,綿延的溫室占地約4萬公頃,每年產出250-350萬噸的蔬果,使得歐洲大陸得以全年享受黃瓜、番茄、甜瓜等蔬果。然而維持大量的溫室十分耗能且耗水,因此由瑞士蘇黎世能源系統與流體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Energy Systems and Fluid Engineering, IEFE)的研究人員帶領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研究人員組成團隊執行TheGreefa專案,彙整歐洲各地溫室需求並致力於開發更節能、環保的溫室環控系統。   溫濕度的控制對於植物栽培過程十分重要,如中歐由於天氣寒冷,溫室通常配有加熱功能,而西班牙則反之,此外,溫室屬於較密閉空間,當植物行蒸散作用時會使得相對濕度提高,增加病害發生及傳播的風險。研究人員提出一方案,利用鹽溶液吸收植物蒸散產生的水分,並在此過程中產生熱量使溫室加溫,同時減少通風的需求以減少水分及熱量散失,當鹽溶液吸收大量水分後,透過太陽能使鹽、水分離,以便儲存再利用,脫水的過程得應用於乾燥香草植物、水果等農產品以延長保存期限。此技術已在瑞士及突尼西亞進行測試,瑞士方面著重於加溫及能源儲存的效果,突尼西亞則側重於能源利用效率及水資源回收,初步結果顯示,在瑞士的溫室中,可有效降低熱需求約50%。   此外,太陽能發電也有助於提升溫室的永續性,由希臘新創公司開發了一種塗有奈米材料的太陽能板,能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轉換為可見光中的紅光及藍光,穿過太陽能板產生電力的同時不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此技術已於希臘、西班牙、美國、新加坡溫室及歐洲多國針對多種作物包括番茄、藍莓、梨等作物進行露地種植測試,結果顯示農民可以在栽培同時產生綠色能源。目前該團隊正在擴建工廠以自動化量產奈米塗層結合太陽能版,期望能推廣此綠色能源。   透過創新的環控系統和太陽能技術,有望減少資源消耗並提高產量,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訴訟簡介
Google衍生的新創公司將AI導入作物育種
2025/08/22
全球對於糧食安全議題的關注逐漸提升,而作物育種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為例,透過20年的育種計畫提升小麥抗病力及產量,使得墨西哥小麥產量提升6倍並實現自給自足,隨後推廣至印度及巴基斯坦,糧食供應量大幅提升使得人口快速成長。然而,育種過程中,須擬定育種目標並將材料進行雜交,經過一系列的田間試驗以驗證是否符合育種目標,且作物基因體與天氣、土壤條件等環境因素間交感效應複雜,導致工作繁瑣且耗時,因此2024年12月,由Alphabet旗下X實驗室衍生建立的新創公司Heritable Agriculture,藉由人工智慧建立育種數位模型,加速育種效率,並提升作物產量、風味、營養價值、光合作用能力等優良性狀。   過去6年間,研究團隊採集了7種作物約14,000個樣本進行分析,探討不同環境下基因的表達及相關代謝物含量並建立預測模型,當輸入環境及目標性狀後,不同的模型能夠根據可用的種原推薦最快的育種策略。Heritable公司利用模型大幅縮短育種年限至1年,如精準預測玉米花期,並協助客戶培育目標性狀的作物,相較於其他生技公司專注於基因編輯、改善微生物相等方法,此技術能夠更宏觀的探討遺傳學與環境間的複雜關係,使育種者探索大量的遺傳組合。此外,該公司專注於莓果類、酪梨等工業化程度較低的作物,而非玉米、大豆等大規模糧食作物,期望開發此類作物最大的潛能。   透過此技術能降低育種成本,可促進開發中國家培育適合當地的品種,並加速選育效率以因應快速的氣候變遷。此外,Heritable希望能進一步應用於樹木的培育,旨在增加原生樹種的應用性,以減少林業對於森林多樣性的破壞。 【延伸閱讀】- 全球糧食供應現狀及臺灣的糧食安全政策
研究發現,大多數肉乳雜交小牛比純種乳牛體質更強壯
2025/08/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探討了安格斯肉牛與乳牛所生下之雜交小牛得到肺炎後的生長表現,並將研究發表於《乳品科學期刊》(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研究結果顯示,雜交小牛在得到肺炎後經過約三週就能夠恢復並達到與健康小牛相似的日增重,並且這些小牛能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康復,這一發現對有機乳品業具有正面的影響,也有助於減少抗藥性的問題。研究亦指出,雜交小牛在生長和生產力上可能表現出比純種小牛更良好的特徵,原因可能為其具有雜交優勢,即後代在多項特徵上優於親代。   研究團隊強調,酪農面臨的高成本和經濟壓力使他們必須謹慎選擇留養的動物,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對乳品產業的經濟具有重大意義,能幫助酪農在選擇雜交繁殖策略時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並減少養殖成本。 【延伸閱讀】- 雜交繁育對荷蘭牛及肉牛健康和產奶無負面影響,有助提高經濟效益
CRISPR-Cas9 脫靶效應:挑戰和解決方案
2025/08/15
CRISPR-Cas9源自於細菌和古細菌的免疫系統中,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細菌會轉錄出特定短重複序列的RNA以辨識具互補序列的病毒DNA,再引導酵素破壞病毒DNA,成功抵禦病毒入侵。科學家利用這套系統設計基因編輯技術,首先設計一段嚮導RNA(gRNA)以辨識目標序列,再結合DNA裂解酶-Cas9將DNA斷開,插入或刪除序列使基因改變,簡而言之,CRISPR-Cas9是由RNA及酵素製成的分子剪刀。儘管這項技術在醫學及農業上皆極具潛力,仍存在脫靶編輯(off-target editing)的風險,意指分子剪刀錯誤辨認序列導致非目標基因修飾,造成非預期的基因啟動或去活化如啟動癌症相關基因、細胞毒性、免疫反應、降低治療的潛力等疑慮。 為減少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科學家開發了多種策略包含脫靶檢測、sgRNA優化、Cas9核酸酶修飾等方法 以下簡介4種方法: 1.脫靶檢測:   基於演算法開發的電腦工具如CasOT、Cas-OFFinder等能夠預測由sgRNA導致的脫靶效應風險,同時開發多種定序方式如Digenome-seq、CIRCLE-seq、SITE-seq能夠辨認基因體中裂解的位點,Discover–seq甚至能                  在活體組織中偵測脫靶效應。 2.sgRNA優化:   針對嚮導RNA進行修飾,如設計短序列的gRNA、提升GC含量至40%-60%、添加2'-氧-甲基-3'-膦醯乙酸酯(2′-O-methyl-3′-phosphonoacetate)進行化學修飾等方式降低脫靶效應。 3.Cas9核酸酶異構體:   例如Cas9切口酶(Cas9 nickase)與一般的Cas9不同,僅會切除單股DNA,或者修飾Cas9中序列鄰近構形(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PAM),降低非標的位點辨認及結合,以降低脫靶風險。 4.改善遞送方式:   基因編輯的活性取決於編輯系統在細胞內的時間及表達程度,因此將CRISPR-Cas9送入細胞中的方式同樣影響脫靶效應,常見的方法如病毒傳導、核醣核蛋白電穿孔(ribonucleoprotein electroporation)、植體轉染等,其中以核醣核蛋白電穿孔脫靶效應機率最低。   隨著這些新興技術的開發與優化,CRISPR-Cas9 正朝向更安全與精準的方向發展,未來有望在治療疾病及改良作物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延伸閱讀】-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系統調整甘蔗葉片角度提高生物質產量
木黴菌立大功!讓廢棄果木枝條現地分解 回饋土壤、葡萄增重15%
2025/08/14
農業部統計,台灣每年果樹產生的果木枝條高達25萬公噸,以往農民常在田間露天燃燒,衍生空污與公安問題。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果木枝條循環利用技術,透過微生物菌株將果木枝條製成有機肥,創農業永續與環保雙贏。   台中農改場6日舉行記者會,介紹果木枝條循環利用技術,篩選能分解果木枝條微生物菌株,針對枝條可集中清運果園,建立果園枝條集運與破碎流程,並接種地衣芽孢桿菌TCLigB進行堆肥發酵,產製成有機質肥料及栽培介質。台中農改場將利用果木枝條製成的有機肥,應用於東方甜瓜與洋香瓜等作物栽培,較傳統泥炭介質可節省80%氮素、56%磷酐及56%氧化鉀等化肥施用,並提升東方甜瓜與洋香瓜單果重35%、27%。   台中農改場再針對枝條不易集中清運果園,建立枝條現地處理技術,並以木黴菌TCT-P001加速枝條分解速度,應用於葡萄園,分解枝條養分回饋土壤,可提升葡萄單果串重量15%,並提升土壤有機質0.27%及節省約33%肥料用量。台中農改場說,除果木枝條外,針對行道樹枝條處理,也輔導業者,將接種木黴菌TCT768菇包木屑混合行道樹粉碎枝條,發酵處理後再回施至行道樹下作為覆蓋資材,可降低雜草孳生。   台中農改場說,這項開發技術已授權業者完成商品化,並透過合作建立綠色循環、友善環境及永續生產模式。在果木枝條異地加值方面,目前每年可處理枝條約1萬公噸,產製有機質肥料2000公噸與覆蓋的有機質資材7000公噸;現地處理方面,開發的微生產品吸引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認購2萬1070包,推廣處理約3萬公噸果木枝條,成為具體且可量化之農業循環經濟與企業ESG行動方案。   另在行道樹枝條處理方面,台中農改場說,每年處理120公噸,並可產製168公噸有機質資材,達到資源有效循環利用。 【延伸閱讀】- 微生物肥料用貝萊斯芽孢桿菌JS菌株及增量培養技術
AI 工具協助英國畜牧業者監測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5/08/13
英國期望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因此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增加碳匯兩種策略雙管齊下,其中畜牧業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且透過不同管理方式、飼料生產等皆會影響土地碳匯的能力,因此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人員開發AI工具,旨在估計畜牧業的甲烷排放量、預測酪農場的生產力及氨排放量,並分析土地利用和環境因素對英國各地甲烷排放量之影響,期望能夠彌合創新工具與實際落地應用之間的差距並支援淨零策略的制定。   研究人員針對不同客群開發了多種AI工具,例如為畜牧場開發溫室氣體排放量預測工具,農民可以輸入不同物種、養殖方式等參數,了解這些因子對排放量及農場生產力的影響;或者協助酪農估計其養殖方式對於每頭牛的產乳量及氨排放量;同時,團隊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南開發畜產排放量計算機,簡化複雜的公式,協助世界各地的業者與官方基準線進行比較。除牧場用的工具外,研究團隊亦開發一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平臺,此平台整合了即時的甲烷排放衛星即時影像、AI模型、2個資料集以及多種視覺化工具,能夠提供反芻動物分布、土地利用、英國各地甲烷排放濃度熱圖等資訊,並藉此分析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對甲烷排放量的影響,使用者可以調整位置、土地利用、季節等參數,追蹤歷史變化並預測未來排放情景,此工具將有助於政府組織及農業團體理解環境與溫室氣體排放間的關係,並提供數據支援未來減碳排的決策。   為完善AI模型,研究團隊呼籲農業研究機構、畜牧業者及合作社等相關從業者和研究人員能提供數據並加入測試,期望集合眾人量能朝淨零碳排目標前進。 【延伸閱讀】- 改善玉米帶慣行輪作模式,可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利用物聯網(IoT)技術監測環控系統下作物的生長
2025/08/12
溫室內環控系統結合無土栽培常用於週年生產高品質的特色作物,為了提高產能,需要監測系統頻繁觀測植物生長狀態,以利適時調整環境與養分參數,然而傳統監測系統較為耗時且需要培養專業人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針對此問題,開發了一個自動化作物監測系統,整合電腦視覺系統、人工智慧、物聯網(IoT)以協助持續監測及分析植物生長狀態,有望實現精準農業。   此系統利用遞迴影像分割模型處理連續影像,使系統得以在固定時間間隔擷取高解析度影像並準確追蹤植物生長變化。試驗在環控溫室中進行測試,以無土栽培小白菜作為材料,機器視覺系統成功辨識單株小白菜植株,並頻繁擷取植株生長影像、追蹤整個生長週期中增加的葉面積,其遞迴模型性能穩定,能夠準確提供整個作物生長過程中的資訊,以IoU (intersection over union)評估其正確性達0.9以上,相關文獻發表於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利用自動監測系統等物聯網技術監測養液及環境參數、收集作物生長數據,並結合人工智慧預測作物需求,將徹底改變作物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提升效率及環控農業系統的競爭力,將有助於促進食品和營養安全。 【延伸閱讀】- 開發AI人工智慧輔助番茄之監測系統
建構臺灣農業社會責任態度量表及指標的必要性
2025/08/06
面對全球人口成長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糧食生產的永續性成為關鍵議題。農業社會責任(ASR)因此應運而生,主張農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需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福祉,達成永續發展。ASR的重要性在於它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融入農業領域,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農產品品質、穩定農民收入,更能透過技術創新促進農業附加價值的發展,對社會有所回饋。然而,ASR推動仍面臨阻礙:傳統農業政策聚焦個別農民;然而,農民相關組織-農會成員雖多已實踐部分社會責任,但對ASR理念理解不足,貢獻也常未被有效傳遞。   在應用層面,歐盟、日本與台灣各自展現不同特色。歐盟透過CAP 2023–2027年推行生態政策與青年農業投入;日本農業法人協會聚焦營運透明、環境保護、地方參與等五大CSR原則;台灣農會雖無明文ASR規範,但在金融科技、農民福祉、人才培育與農村服務方面逐步導入CSR精神。三者比較,歐盟政策最完整,日本重企業責任與創新,台灣則強調農村福祉與永續。   本研究借鏡歐盟ESE指標,融合在地觀點,並採德菲法邀集專家建構ASR量表,最終形成涵蓋環境面(如合理化施肥、減少汙染與資源永續、土地管理、廢棄物排放、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土壤品質)、社會面(如教育、工作條件、對就業的貢獻、生活品質、在地凝聚力、生存正義)與經濟面(如生產與營利能力、償債能力、多元化收入、補貼依賴程度)等51項細部指標的評量工具。   展望未來,ASR推廣應進一步開發行為導向的量表,鼓勵農會等組織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並強化推廣人員對ASR的認識與溝通。ASR指標亦須持續滾動檢討與優化,以建立兼具可行性與量測效度的體系,為台灣農業邁向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贏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藍麗琪編譯 【延伸閱讀】-  土壤碳匯方法學獲認可!農業部鼓勵民間產出示範專案
利用自動化AI模型加速水果偵測及辨識
2025/08/01
傳統的水果偵測模型仰賴大量的人工進行標記,過程既耗時又耗力,且難以辨別外觀差異大的水果,當實際進入果園時,水果排列密集、樹葉遮擋等因素皆使得傳統偵測系統難以應用,突顯自動化、智慧標記系統的重要性。為解決此問題,日本東京大學及中國北京工業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生成對抗網路模型(GAN model)開發一種新的自動化標記方法EasyDAM_V4。   EasyDAM_V4的核心是多維表型特徵提取技術,利用VGG16架構擷取果實形狀及質地特徵,再結合原有的可見光影像以增強GAN模型的輸入。此外,該方法導入新的多維度損失函數(multi-dimensional loss function),對形狀、紋理和顏色特徵的單獨損失分量進行調整和加權,強化果實圖像的轉譯使模型更能夠解讀及辨識。研究人員利用梨圖像作為源域,將該模型應用於火龍果、茄子和黃瓜影像標記,三者標記準確率分別為87.8%、87.0%和80.7%,顯著優於傳統的偵測方法,相關文獻發表於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   透過這項複雜的模型,能夠更精確擷取水果特徵並生成圖像,克服了以往無法辨別外觀差異較大的果實及多種果實的限制,為農業影像處理提供了強大的新工具,有望加速智慧農業的發展,實現更精準的產量預測及更高效的採收機器人,同時利用收集的高品質標記數據支援表型體學研究及育種決策。 【延伸閱讀】- 透過自動化影像分析節省農業勞動力
AI精準育種 屏科大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揭牌
2025/07/31
屏東科技大學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昨揭牌,整合高光譜影像、3D重建、人工智慧分析與模擬環控系統,打造智慧農業研究平台,期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助力業者快速找到適合育種的品種導入產業,成為台灣AI農業發展重要推手。屏科大農學院獲台灣海博特公司捐贈表型感測儀器與智慧農業設備,能建立大數據收集資料,強化智慧農業研究量能,讓業者從中分析,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屏科大農園生產系助理教授鍾興穎說,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可達到多氣候模擬狀態,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觀察植物,之後透過高光譜影像了解植物生理;未來可以鏈結AI人工智慧或大數據,達到數位雙生、數位模型或是自主溫室、精準育種等目標。   「捐贈設備盼能回饋學校、培養人才」,海博特董事長張簡慶賓以蘭花為例,指蘭花業者希望種出雙梗,可透過相關儀器設備的技術調控分析,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抓出最佳條件應用,以提高競爭力。   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說,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跳脫傳統思維,這套先進的表型感測儀器與智慧農業設施,能透過高階設備精準掌握作物生理與環境條件,推動農業數據化與自動化,對屏科大農學院來說是重大助力,期許這間實驗室成為智慧農業的核心基地。 【延伸閱讀】- 藉由機器學習模型改善雞胸肉質檢測
氣候變遷訴訟簡介
2025/07/30
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面臨最迫切的挑戰之一,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及氣候模式日益不穩定,農業面臨降雨模式變化、極端氣溫事件增加,以及乾旱、洪水與風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上升之風險。這些影響對全球糧食安全、農業生產力、生物多樣性及農村生計構成重大挑戰。故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上,糧食議題首次成為重點焦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亦訂定12月10日為「糧食與農業日」,強調糧食體系轉型為核心議程,COP28會議同時發布「永續農業、韌性糧食體系與氣候行動」宣言。   然而,儘管各國行政與立法部門之持續努力,現行政策、法規以及國際氣候協議(如《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仍不足以遏止環境惡化之趨勢。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氣候訴訟案件激增,民間團體與個人開始將氣候議題導入司法體系,對政府與企業提起訴訟,主張其政策、行動或不作為加劇氣候變遷及侵害基本人權,藉此迫使政府修法或推動企業採取更積極的減碳措施。因此,氣候變遷訴訟在推進氣候行動、環境保護、糧食安全,以及保障農民與農村社區生計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並實質影響國家政策方向。   本文簡述氣候變遷訴訟,及台灣首宗氣候變遷訴訟:用電大戶案,關注我國氣候變遷訴訟之未來發展,例如「促使公民社會關注氣候正義」、「政府責任與公民監督權限」,及其可能衍生對「現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相關法規是否應增設公民訴訟條款」之討論。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賴國任編譯 【延伸閱讀】- 日本2024年「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修正與最新白皮書概要
利用亞洲發酵技術,將廢棄的麵包外皮轉化為營養食品
2025/07/29
小麥種植佔麵包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40%,被浪費的麵包外皮則進一步加劇環境負擔。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固態發酵技術,將麵包外皮與草蛋白結合,來轉化麵包廢棄物,以生產出素食替代蛋白質,不僅提升營養價值,還能減少食物浪費,這項技術與亞洲傳統發酵食品天貝相似。   由於種植苜蓿等飼料作物,每公頃土地可產出1.8至3噸蛋白質,能提高蛋白質生產效率,遠超過傳統飼養之肉類蛋白質。目前,研究團隊正與相關產業合作,計劃擴大商業化生產,並且優化產品的風味與質地。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糧食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成為關鍵議題。這項研究展現了創新科技在提升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發展中的潛力,未來若能成功商業化,將有助於解決糧食供應的挑戰,並推動綠色、低碳的食品產業模式,邁向永續飲食。 【延伸閱讀】- 發酵豆粕作為魚飼料替代物的潛力
臺灣豬場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隆盛牧場為例
2025/07/23
根據《綠色國民所得帳》,每年臺灣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副產品產生,其中畜牧與農業殘渣是主要成分,其富含磷、氮等養分。然而,由於農民多採用就地翻耕或掩埋的方式處理,約30%的可再利用資源被浪費,並造成環境污染。目前,農業副產品的回收利用方法包括發電、材料應用、動物飼料、生物精煉、堆肥及生物炭製造,這些方法可分為能源轉換、材料利用及營養回收三大類。其中,能源轉換雖能有效實現農業內部循環,但價值相對較低;而高值化產品對於產業應用及投資相當重要,穩定且低成本的原料來源是發展的關鍵。   為實現循環農業,臺灣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沼氣發電相關計畫計畫,並於2017年起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將「循環經濟」及「新農業」列為重點專案,目標在2050年前全面利用農業副產品,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在循環農業中,養豬產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厭氧發酵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沼氣及有機質肥料,減少環境污染及化肥依賴,同時增加綠色能源收益。 以隆盛畜牧場為例,其透過升級設備、生命週期評估管理及採用循環經濟模式,將豬糞尿轉化為沼氣發電,並利用發酵殘渣作為有機肥料,實現農牧廢棄物的全循環利用。 隆盛畜牧場的運作策略還包括:   (1)智能化管理:提升飼養效率,減少電力及飼料浪費;   (2)使用綠能:畜舍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減少能耗;   (3)固液分離:便於糞尿運輸及資源化;   (4)廢棄物肥料化:將動物屍體轉化為骨肉粉,供農民作堆肥材料。   此外,隆盛畜牧場與地方政府、學術機構合作,建立地方合作平台,推廣循環農業。未來更致力於建立永續農業循環示範園區,目標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整體而言,農業副產品的有效利用需結合創新技術與協作系統,避免資源浪費並減少環境影響。透過推動循環經濟模式,臺灣能實現農業永續發展,並為其他國家提供典範。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劉育姍編譯 【延伸閱讀】- 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臺灣的農業勞動力發展政策與合作模式
2025/07/16
為應對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臺灣農業部推動了多項措施,如設立農業人力資源管理專責單位、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源、改善農場就業環境,以提高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意願。多元化人力資源包括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人力團及開發不同的合作運作模式,以應對長期和季節性勞動力短缺。農業部還推動發展共享機械化和自動化農業模式作為長期目標,並逐步開發省力設備和機械化農業團隊。本報告除說明目前各類型農業人力團的發展現況外,亦深入探討其合作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重點如下:   1.隨著農業人力團制度逐漸成熟,可進一步評估將部分團體之運作轉由民間機構承擔的可行性。   2.部分地區人口持續外流地區調度單位面臨經營困難,建議農業部於主要農業產區設立區域勞務派遣中心,協助現有成員轉型為農事服務個體戶,並納入勞保制度,以維持區域農事服務的穩定供給。   3.現行人力團的招募方式依據團體任務與目標規劃,但各地人口結構差異甚大,若實施更嚴格的招募標準,恐將導致部分地區無法補足人力,未來仍須就招募機制進行彈性調整。   4.儘管農業人力團多專注於特定作物或產業,但由於我國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師傅與農民實務工作間常有重疊,恐削弱人力團成員的專業認同感。   5.目前僅開放兼職人員以農保身分參與人力團,未來發展區域派遣中心時,應考量擴大納入其他保險類別之人員,以提升勞動供給效率並穩定從業者收入。   本研究期望透過上述分析,推動更具彈性與多元性的合作模式,以回應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改善農業就業條件,進而穩定臺灣農業人力資源的永續發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楊雅婷編譯 【延伸閱讀】 -台東農改場精進播種移植設備 提升效率省人工
創新平台/AI神農氏 善用科技強化糧食鏈
2025/07/10
氣候變遷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土壤退化,或因藥肥造成的拮抗作用,正悄悄撼動著攸關糧食的議題。過去農民「看天吃飯」的無力感,已逐步成為全民需共同面對的韌性生產議題。同時也影響了跨農食產業鏈的永續發展。   在「數位孿生」結合「AI人工智慧」,搭配優質平價「AIoT」的軟硬整合思維下,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工研院發展了「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提供含括病蟲害預警、生態防治資材、生產環境管理等多元服務解方,以具人工智慧的現代農務顧問來提供科技協作服務,強化糧食生產鏈的韌性。   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的創新,在於AI發展過程的落地機制設定。應用病蟲害周期、習性與生理特徵等資訊建立風險預測功能後,再納入至少三年的田間驗證(如土肥或微環境下的病蟲害調研資訊),來修正精準預警的學習。   目前依據微環境特徵判別作物病蟲害的預測準確率已超過八成,能幫助農民做出準確預警,提供「預防勝於治療」的風險管理來減少損失。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指出,傳統農業生產多仰賴世代傳承與專家經驗,在面對環境變異挑戰下,經驗法則常面臨著被挑戰的風險。結合農工跨領域專家發展的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在協助農民「早知道」這件事情上,提供即時風險掌握與應對建議,化被動為主動。   ICM系統還提供透過專利技術生產如幾丁質、芽孢桿菌與小分子葉面肥等綠色資材資訊,再結合Line聊天機器人來提供農民資材選用建議。換言之,就像擁有人工智慧的顧問,從診斷、預警到防治,隨時提供具體、簡捷與有效的建議行動方案。   李士畦強調,「將傳統農業累積的大智慧灌輸給具有思考能力的農務協作系統,搭配生態資材可被精準使用的一站式服務,是我們的重要目標。」讓土壤維持健康,植物自然能更有韌性的抵抗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生存挑戰。   以埔里的百香果農為例,長期受到炭疽病或薊馬、斜紋夜蛾等威脅。導入智慧型ICM系統後,讓品質與獲利成長明顯,農民接受「科技協作服務」的信心也大增。「整合型科技農務服務」是未來農業生產的重要協作模式。而一站式解方服務也將成為智慧工具普及、提供農業生產協作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 卷積神經網路檢測農作物病蟲害
臺灣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政策的現狀與趨勢
2025/07/09
臺灣富有生物多樣性,目前已知物種有60,000種以上,且因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高比例特有種及孑遺物種,為全球生態的重要一環。然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們對棲地及野生物種所造成的傷害,造成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我國自1970年代起,生態保育意識抬頭,修改與訂定多部相關法規,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對應保護之物種與棲地採取圈地保護。我國之陸域保護區系統現已有98處,海洋保護區70處,分別佔陸域與海域面積之19.18 %與8.38%。若結合佔據臺灣面積近六成的國有林,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對於野生物已產生相當的保護效果。然在法定保護區之外,仍有將近六成的保育類野生動植物與人類生活範圍重疊,保育與生活、生計之共存與平衡成為重要課題。   近年20年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轉變政策方向,朝向公私協力的模式,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育」,從2002年社區林業、2010年里山倡議到2018年國土生態綠網,皆結合部落與社區力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022「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呼籲各國在2030年之前將受到保護的面積提高到30%,包含建立「保育共生地」(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對保護區域採取多元治理與管理。回顧我國近年政策取向,著重連結公私部門夥伴,高度符合國際保育趨勢,有利於全球目標之達成。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慧蓉編譯 【延伸閱讀】- 森林花園,充滿生物多樣性的農業天堂
木屑堆肥化循環應用之方法
2025/07/07
木屑堆肥化循環應用之方法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藍玄錦 助理研究員   臺灣每年約產生500萬公噸農業生產剩餘物,其中果木枝條等生產剩餘物質,年產出量約25萬公噸,其體積大不易蒐集、運輸不符成本,大部分面臨隨意丟棄、就地掩埋及露天燃燒之問題,未有效再利用,造成污染。若能妥善處理,透過堆肥化或現地處理之方式回歸農地循環利用,應可有效減少上述提及之環境汙染問題。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木黴菌進行高氮配方之發酵製成堆肥發酵接種劑,經實驗室瓶內及田區測試後,其能快速分解含纖維素及木質素等農業生產剩餘物質,可直接應用於果木枝條等高碳源農業生產剩餘物質之分解及堆肥製作,可製作腐熟完全之堆肥或粗發酵的堆肥調整資材,縮短後端發酵製程之時間,並可開發成堆肥產品。本技術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縮短製程、降低臭味等綜合效益,能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剩餘物質任意丟棄、焚燒等問題,後續應用於田間種植更可還肥於田,達到農業循環之目的,具市場發展潛力。   【延伸閱讀】- 耐砷木黴菌可減緩土壤中的砷對鷹嘴豆植株之影響
全球糧食供應現狀及臺灣的糧食安全政策
2025/07/02
臺灣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嚴重依賴黃豆、小麥、玉米等穀物進口來滿足其飼料及糧食需求。儘管俄烏兩國與臺灣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佔比極低,但其為全球糧食、能源、化肥和其他必需品的主要出口國,因此戰爭以來國際糧食供應緊張與價格高漲,已間接對臺灣的糧食安全造成衝擊。本文闡述俄烏戰爭背景下重要國際糧食與原物料供情勢,並分析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因應作法,以作為臺灣糧食安全政策的參考。美、歐、日、韓的政策大致上與臺灣相同,同樣採取加強對生產者的支持,鼓勵消費,並降低進口原物料關稅或營業稅等作法。例如美國針對部分農產品及物流設備可能面臨的供應短缺問題,成立專案小組並擬定戰略儲備方案來加強供應鏈管理;歐盟對於農業資材價格高漲問題,將市場價格資訊即時發布於線上系統,有效進行監測;日本除了近年積極推動的國產穀物策略外,在此波原物料高漲期間更強調減少糧損的作法,結合民間組織共同提高糧食利用率;韓國方面主要針對衝擊民生消費重要進口食品進行成本補貼及消費補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成立的「農糧供需情況檢查會議」是由農政部門主導,並召集民間業者共同參與,有助於資訊交流及政策討論。   綜觀各國作法多是以政策結合既有農業預算的方式,確保政策持續推行,以降低外部因素對糧食供應鏈的威脅。對臺灣而言,由於大宗穀物高度依賴進口,自國際糧價上漲以來,已執行各項因應措施,有效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情勢與風險。考量推升國際糧價上漲的風險仍未除,尤其全球氣候生產條件變化,後續可再關注臺灣重要穀物進口來源國之農業生產情勢、供應鏈動態及其他競爭買方的動態,並持續與業者溝通善改善進口來源單一問題,整合民間資源強化安全庫存機制,以降低進口供應中斷風險。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編譯 【延伸閱讀】- 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重要三項關鍵技術領域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