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 @國際
日本農研機構研究團隊以稻作生產的農業經營方式作為生態評估標的,並以物種豐度、相對豐度作為物種多樣性衡量指標,發現有機農業與低投入農業的施行,使得多樣性指標生物(例如:瀕臨絕種生物、消滅害蟲的天敵及水鳥等)數量明顯增加。
示意圖
農業發展對於區域生態系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並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如何開創地方產業發展並與生態共榮,將是全人類應共同面對的問題。為降低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發展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或譯有機農法)或低投入農業(low‐input farming,例如低化肥/低農藥)為主的經營模式(農法),取代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製劑的傳統農業(conventional farming),將是各個先進國家所推廣的環境友善政策,然而目前仍缺乏不同經營模式對區域生態的影響評估。為此,日本農研機構(日文機關全名:国立研究開発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英譯: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簡稱NARO)的研究團隊便針對日本全國的農地及周邊環境進行全國性的調查,發現在日本全國推廣以有機農法及低投入農法經營的稻作模式,將有助於減緩(mitigate)農業活動對周邊生態的衝擊。
日本農研機構的研究以全國性大規模調查為主,將稻作經營方法分為有機農業、低投入農業、傳統農業共3種主要農法與其他特殊經營法(specific management practice),並主要比較3者的物種豐度(richness)及相對豐度(relative abundance)等物種多樣性指標。比較結果顯示,以有機及低投入農作下,農田周邊環境可觀察到大多數的瀕臨絕種生物、消滅害蟲的天敵及水鳥等多樣性指標生物在數量方面增加的現象。
然而,如東北雨蛙(Hyla japonica, Japanese tree frog)、鰍科(Cobitidae)魚類等少數生物,則分別呈現相反與無明顯差異的兩種現象。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出不同分類群在適應特定經營模式下的差異。【延伸閱讀】新研究顯示「有機」傷口可改善農產品
日本農研機構認為可透過這項研究喚醒人們對生態保育的重視,營造出農業發展與自然生態共存的田園地景,同時也可將環境友善做為特殊品牌加以經營,並藉此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該研究由日本學術振興會(日本学術振興会,英譯: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及日本農林水產省(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簡稱MAFF)等單位資助,相關研究已發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