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剩食導致氣候變遷

2020/07/20

示意圖

剩食導致氣候變遷

  食物是我們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也足以代表民族的文化,像是日本的壽司、墨西哥的玉米餅、美國的漢堡、印度的咖哩等等,儘管多麼喜愛,但我們都有個剩食的習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物無法順利抵達餐桌,而這個數據統計在美國更高,約莫有40%的食物都被浪費。

  關於剩食,這邊提出三個問題:(1)為何會發生剩食?(2)剩食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3)可以用哪些方法解決剩食的問題?

  如果將剩食轉為給予需要的人們,這些剩食的量可以養活18億的人口 。根據統計,剩食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假若將剩食當作一個國家來看待,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僅次於中國與美國之後,位居全世界第三,因此,剩食是氣候變遷與實現社會正義之間的難解問題之一,他的碳足跡不僅來自於運輸,加工、生產方面以及當作垃圾處理所需要消耗的能源、來自掩埋場所釋放的大量甲烷。

  因此,食物浪費是氣候行動與社會正義兩者間眾多問題之一。 其巨大的排放足跡不僅來自運輸,加工和生產最終歸入垃圾桶的食品所需的所有能源,還會在食品垃圾填埋場分解時釋放出的大量甲烷。而這些剩食也對於環境與經濟兩者面向有長遠的牽連,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個階段,食物都可能化身為剩食,若將此再進行剩食最有可能發生進行時間軸的劃分,則是以販售前與販售後。美國大部份的剩食都是在販售後所產生的,但在農場與雜貨店前的剩食為數也不遑多讓,就以農場而論,農民在採收時若看見作物上面有蟲咬痕跡、外觀不具美型等等,那麼這些農作物就只能腐爛在田間;田間看似具有販售潛力的農產品,也可能在保鮮、運輸、儲藏等物流過程中失去「販售資格」(即為損傷),只能落於碾碎、丟入掩埋場,變成成堆的剩食犧牲者。

  農產品的外觀僅是販售市場拼圖的一部分,由另一個面向來論及,市場食品價格也會影響農作物是否可就經濟利益而被採收,根據美國加州農場的剩食研究,每年約有33.7%的農作物未收穫,這個實際情況就以農民Cannon的實際案例來說,他無法全數採收田間的哈密瓜,因為全數採收所需耗費的工資、包裝、運輸等成本會超出他所能獲利的金額,因此只能採收部分的哈密瓜;此外,人類也是一個視覺上的購買意圖實際作用者,倘若陳列架上僅剩下一顆蘋果,那麼它就只會被遺留在上面,消費者習慣進行挑選,對於剩下的最後一個的產品往往會失去消費意願,為了順利進行販售,陳列架上通常會額外陳列些超出每日販售數量的產品讓消費者可以進行挑選,而那些超出也就無可避免地被浪費了,成了剩食,所以在市場與供應商都面臨著需要多餘的食物來賣掉原本預期販售的食物,導致更多浪費。

  在銷售點之後的剩食,大致可分為餐廳與家庭兩者,美國每年餐飲服務業的剩食約莫佔69%;冰箱尺寸自1960年開始增加了30%,1972年以來銷量遽增,這也使得人們會不自覺的購買更多東西將冰箱填滿,或是市場舉辦買一送一、促銷等的活動,使得消費心理所趨,無意間購買過多份量的食物,導致最後不可避免的「清理冰箱」,將過期品或是腐壞的食品丟棄。論及過期品,美國聯邦政府並無明確規範食品的到期日期,而廠商往往為了避免食品出現消費糾紛,而將賞味期限提前,例如經由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處理過的牛奶可保存21至24天,但廠商還是將到期期限標註為生產後12天,而這些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並非真正的食品保存期限,市場營運模式、標籤作用、文化與消費者購買習慣等等都正在為剩食發揮「生產作用」。

  通過解決農場,雜貨店和家庭中的剩食,我們有可能養活數十億人口,並遏止製造食物和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剩食所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對於食物浪費,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法,例如:消費者列出購物清單、判別食物是否真的變質、實施簡易堆肥措施。剩食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倘若我們避免食物浪費,那麼我們將於解決氣候變化和減輕世界飢餓的方向獲得進展。

​​​​​​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