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 @國際
加拿大與美國跨國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影響海洋生態的分布,使得特殊食性需求魚類的食物來源受到影響,可望重新思考海洋營養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並將其應用在魚場預測及永續利用等層面。
示意圖
氣候變遷不但改變物種的原生環境,也改變物種覓食來源。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新伯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等跨國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氣候變遷將使得特殊食性需求的魚類面臨較大的衝擊。
聯合研究團隊在生物多樣性高的熱帶海洋地區發現,當地有許多分化的棲地及微環境,也因此生活在當地的魚類可選擇較有利自己生存的環境生活,並根據自身的食性利用所選環境存在的食物,產生符合食性差異的分化現象並構成完整的地方食物鏈。研究團隊在研究中欲釐清魚類食性棲位寬度(dietary niche width)及所屬營養位階(trophic position)與魚類功能性性狀(或稱功能性特徵,functional trait)之間的演化關係,並藉此印證長期為學界所認知的生態及演化學理論。研究團隊試圖找到分布在7處熱帶棲息環境的2,938種熱帶魚類,並量化其食性棲位寬度、營養位階高低,並以物種體長、物種豐度(richness)、生產量、季節性、地理區範圍、水溫等因子進行統計迴歸,試圖找出驅動魚類營養生態學(trophic ecology)的主要因素,並探討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
研究團隊以廣義加成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進行線性迴歸分析後發現,物種體長可反映出其所處的營養位階及可捕獲的獵物種類多寡,另外食性棲位寬度也反映出棲地環境中可容納的獵物及競爭者的豐度。根據這些結果可說明,區域性的營養生態學主要可視為由環境驅動因子及生物物種特徵兩種特性間權衡發展下所形塑的結果。【延伸閱讀】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是加速香蕉葉斑病傳播的元凶之一
除發現這樣的趨勢外,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大致將魚類按食性為廣食性(dietary generalist)及狹食性(dietary specialist)兩群,並觀察兩群物種在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下的受脅程度。一般而言,廣食性魚群通常演化自環境單一的水域或資源缺乏的水域,而狹食性魚群則通常演化自資源多元且食物鏈、環境複雜的水域。研究團隊發現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由於食物來源、生產將受到嚴重的影響,也因此主要影響到多元環境的食物鏈生態,這將對具有專食(gourmet diet)特徵的狹食性魚群產生強烈的衝擊;而廣食性特徵的魚群由於在食性上並無分化,因此具備在氣候變遷下設法獲得其他食物來源的能力。
研究團隊的這些發現,可望重新思考海洋營養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並將其應用在魚場預測及永續利用等層面。
該研究由理查隆斯貝瑞基金會(Richard Lounsbery Foundation)經費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