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是加速香蕉葉斑病傳播的元凶之一

2019/05/14 @國際

摘要

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香蕉葉斑病過往疾病數據,輔以氣候環境資料庫數據結合電腦模式運算分析,得出香蕉葉斑病與溫度、濕度相關,除了全球貿易會大規模散布植物病蟲害外,全球氣候變遷在某些病原的傳播上亦扮演重要推手。

示意圖

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是加速香蕉葉斑病傳播的元凶之一

  香蕉葉斑病(Pseudocercospora fijiensis,Black leaf streak Disease;舊學名:Mycosphaerella fijiensis)是由子囊菌門(Ascomycete)的真菌感染香蕉葉片,導致香蕉葉部病變的一種疾病。該病最早源自於1963年首先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發現,隨後擴展至菲律賓、臺灣、澳洲等亞太地區,後則逐漸擴及至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非洲等區域。由於該病不但直接影響蕉株葉片生長,更嚴重影響蕉果發育,導致產量銳減,進而影響長期倚賴香蕉作為主要出口農產品的國家,使之在防疫檢疫方面與經濟上受到衝擊。該病在先前許多研究中皆證實,由於該菌的孢子會藉由雨水與風等媒介進行傳播,並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快速感染其宿主。這樣的傳播型態顯示病原盛行率與溫、濕度間呈現一定程度的關聯性,這使得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在防治香蕉葉斑病上顯得十分重要。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團隊以香蕉葉斑病在過去60年感染、傳播等疾病數據,配合歷年重新分析的氣候環境資料庫數據,並結合電腦模式模擬進行運算,希望能釐清氣候過去的變化與疾病擴散間的關聯性。該研究模型顯示,香蕉葉斑病在過去60年間有逐漸擴散的趨勢。研究發現過去60多年間,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氣溫會逐漸提升,轉變成適合孢子萌發及感染的溫度、濕度。根據模式模擬的推估顯示,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的香蕉種植區,因樹冠層濕度(canopy wetness)及氣溫提升的情況下,增加了香蕉葉斑病生長與感染的機會,這導致香蕉葉斑病的感染率與1960年代開始相比增加了44.2%。在這樣的模式下同樣也發現,種植在乾燥氣候區的香蕉隨環境乾燥程度提高而降低其受感染的風險。該研究指出,除了全球貿易會大規模散布植物病蟲害外,全球氣候變遷在某些病原的傳播上亦成功扮演重要推手。【延伸閱讀】研究揭示全球極端氣候將影響區域性頂級葡萄酒的釀酒品質

  艾希特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歷年氣候數據與推估的微氣候資訊,並結合傳染病的分布模式所進行相關的研究,將幫助人們更了解香蕉葉斑病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傳播模式,也藉此研究微環境對病原傳播與生長所造成的影響。

  該研究由歐洲聯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與英國全球糧食安全計畫(UK Global Food Security Programme)等單位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