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結合衛星、超級電腦和深度神經網路分析辨識並提供即時作物類型

2018/06/19 @國際

示意圖

結合衛星、超級電腦和深度神經網路分析辨識並提供即時作物類型

  遙測技術最早起源於登高望遠時以相機記錄大地圖像,隨著科技發展,飛機、直升機、衛星等遙測載台種類越趨多元,圖像拍攝與分析判讀技術也日益精進,有助於人類掌握環境資訊的分布情況。廣義的遙測技術是指不經接觸物體表面而取得物體、地區或現象之資訊的技術,狹義的遙測技術則是以電磁波為主要探測訊息,藉以觀測大地現象;遙測技術需考慮遙測感應能量的類別、光源、觀測對象、能量在大氣中的傳遞與干擾。

  智慧農業的興起,將原本用於氣象或地理觀察的遙測技術應用於農業觀測,Landsat 系列衛星為美國太空總署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 的地球觀測衛星,自 1972 年 Landsat-1 發射至今已持續在地球上連續觀測近40年,主要利用可見光與紅外光等電磁波光譜特性的差異收集地面圖像。而玉米和大豆是美國主要的經濟作物,準確得到作物生長的即時狀況有利於進行市場評估、作物保險、土地租賃與供應鏈物流等各種決策進行;然而過去的技術仍無法良好區分玉米田和大豆田間的差異,美國農業部在收穫後四至六個月才能提供全國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

  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系分析了三顆Landsat衛星所收集2000-2015年的光譜數據,發現短波長紅外線(Short Wave. Infrared,SWIR),對於鑑別玉米和大豆之間的差異非常有用。SWIR波段能有效反映葉片中水分含量,搭配Blue Waters和ROGER超級電腦的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DNN)以學習及分析數據,就可順利區分大豆和玉米植株間的差異。【延伸閱讀】日本佳能MJ集團利用攝影相機與AI技術掌握作物採收

  此研究所有實驗均在伊利諾州中部進行,評估哪些資訊對於訓練分類的機器學習模型最有用,以及空間和時間因素如何影響分類狀況,這項新技術可以在7月底之前(種植後兩到三個月)區分兩種主要農作物,並達成95%以上的精確度。

  相關研究發表於<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