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我們能創造出完美的農場嗎?

2020/10/19

示意圖

我們能創造出完美的農場嗎?

  約莫1萬年前人類開始從事農業活動,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轉捩點,農業的出現讓人類不再過著游牧生活而得以定居,農業開啟了文明生活。現今,農田約莫佔了40%的地球面積並散落全球各地,構成了需面對的全球難題:未來人口激增的強況下,何以供給足量的糧食?若要達成這個目標,第二次農業革命勢在必行。

  第一次農業革命是擴張與剝削——犧牲森林、野生動物、水資源換取養活人類,進而破壞氣候的穩定性,然而第二次的農業革命不能再重蹈覆轍,農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氣候、可預測的天氣模式,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無止境地擴張農業用地,這樣反而會破壞了環境條件,農業反倒被影響存續,為了長遠之計,第二次的農業革命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前題下提高現有農地的產量,這樣的條件下,未來的農場會是怎麼樣的形式呢?

  這架空拍機是負責監測農作物,從上空俯瞰,農場看似雜亂無章,但卻是以一種設計的土地利用型態維持著,作物、畜禽與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共存,傳統的耕作方式是在大片土地上栽植單一作物,迫使野生動物消失、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新型態的作物栽植設計農法是在試圖挽救過往傳統的農耕傷害,機器人在作物間遊走並計算著施肥劑量,土讓內還有著數以百計的感測器,可蒐集土壤營養素組合元素與含水量數據進而精準用水、施肥而不浪費任何資源與過度土壤汙染,但未來的農場並非全然是以感測器與機器人為主,這些設施僅是輔助,以順應自然的方式來生產食物,同時也能即時觀測到當地生態系統細微變化,這樣的新型態農耕方式就算是低成本的農耕也能作到,執行方法也容易上手。

  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的農民就將農田與熱帶棲地成功地連接在一起,對於國家森林的覆蓋率也有著顯著貢獻,這不僅是為野生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與棲地,也為農場吸引昆蟲與鳥類協助害蟲防治與天然授粉,生產食物的同時也在照顧地球生態;北美洲的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的牧場建設在原生品種的草地上,使用能貯碳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來牧牛,提供豐富蛋白質;水稻為全球30億人的主食,90%以上的水稻生長在注滿水的稻田中,這也突顯出用水量大的情況,水稻田每年甲烷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11%,透過各種水稻品種試驗、旱作與非密集勞動的耕作方法,在亞洲的孟加拉(Bangladesh)、柬埔寨(Cambodia)與尼泊爾(Nepal)的農民有著水稻新栽植方法,收入與稻作產量已然提高,可望急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非洲的尚比亞(Zambia)與其他組織正在嘗試新的耕作方法,以利於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森林砍伐與改善農民生計,結合混林農法(agroforestry),預計在10年內達成作物產量成長25%;亞洲的印度(India)因為基礎建設落後,採收後的作物超過4成浪費掉,農民也開始使用太陽能冷藏箱來保鮮,使得數千農民收入與食物供應鏈得以穩定。

  農業需要因場域而彈性變革,大規模農場導入高科技技術以擴大農業效益與保護生態為導向,同時小規模的農民可以採用低成本的農耕模式,未來的願景是能促進全球轉為以蔬食為主的餐飲習慣、減少浪費食物,種種的措施皆可減少土地負擔,然而,這座完美農場需要全球人民共同合作方能順利創造。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