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國際
研究團隊對於熱帶地區23個國家進行生物多樣性與在地農業間關聯調查,結合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模擬分析,發現當地若保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越能減少由極端氣候帶來的經濟衝擊,有效地減少農民收入方面的損失。
示意圖
極端氣候(或譯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或稱weather extreme)除了對全球農產經濟造成衝擊,使得許多糧食作物無法栽培、農民無法穩定收穫及獲益外,現有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在這樣的衝擊下,許多物種可能因無法適應短時間內氣候急速變化而從此滅絕。為此,如何發展調適與減緩的策略,以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與幫助農民度過日漸嚴重的極端氣候,將是許多研究所關注的重點。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及瑞士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所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希望能藉由了解生物多樣性高低與當地農民收入的多寡,幫助農民度過極端氣候的衝擊。
研究團隊統計來自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位於熱帶地區的23個國家,共記錄7,566戶農家,希望能釐清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在地農業間的關聯性。除藉由每三個月一次的長期調查,掌握農民每季固定的收益外,同時也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編輯過的座標化(Geocoding)資訊,整合當地植物物種數量,以表示區域生物多樣性。最後再整合當地農作物種植、生長、收穫等期間的氣象資訊,進行模式模擬分析。
研究發現,當地若保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越能減少由極端氣候(例如乾旱缺水)帶來的經濟衝擊,有效地減少農民收入方面的損失。研究估算指出,若區域內有半數物種滅絕,則由極端氣候帶來的農民收入損失將增加一倍;反之若能維持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將能為將衝擊減緩至趨近零。簡言之,若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越高,例如農地周邊擁有林相相對豐富、保育管理佳的森林地,則當地農民在遭遇極端氣候衝擊時,能減少獲益損失,減緩農民因收入減少帶來的經濟衝擊。【延伸閱讀】日本農業創新趨勢,新果樹品種對抗全球暖化
該研究有別於先前計算地區生物能(又稱生質能,biomass)變化進行的研究調查,而是直接計算與轉換成農民實際的收益,以提供較直覺的數據。除此之外,研究也提供重要的保育方針,即除了保育農地外,應連同考量將周邊森林、生態用地一併規劃為保育管理的區域,方能獲得更全面的保育及經濟效益。
該研究受部分德國科學基金會(German Science Foundation)的經費資助,詳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