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氣候變遷調適八大領域

2015/04/03

 
・災害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臺灣的總降雨量沒有因為氣候變遷而有劇烈變化,降雨形式卻呈現大雨越大、小雨越小的現象,導至洪水與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提高;而自1980年之後,侵臺的颱風在其生命週期中達到強烈颱風的比例也明顯增加。

極端的降雨提升淹水的風險,加上台灣脆弱的地質條件,極易導致毀滅性的水土複合型災害;而更長的乾旱,會影響高度用水的產業,如半導體,和人民生活。洪災、旱災、坡地災害等災害在氣候變遷後將會變得更為嚴重。

這不僅衝擊防災體系之應變與復原能力,也因氣候變遷導致降雨豐枯期的差異增大,以致乾旱及洪水發生情況更加嚴重、用水調度更具困難。

・維生基礎設施

氣候變遷不僅對人身安全直接造成衝擊,亦會影響維繫我們生活的各種基礎設施。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考量我國實務上相關維生設施間之重要性與脆弱性,將可能受衝擊的維生基礎設施分為四個部份:

(1)能源供給:建築、煉油、發電設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備受考驗,尤其是海岸地區的能源供給設施。

(2)供水及水利:水庫、攔河堰、淨水廠、自來水管網系統、水利系統等。極端降雨會對上述水利設施造成壓力,降雨時沖刷的泥沙更會使水質混濁,並降低日後的供水功能。另外,極端的氣溫上升可能會讓混凝土因熱漲冷縮的原理,造成壩體扭曲。

(3)交通:港口、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等。極端降雨和土石流會破壞公路和鐵路,堵塞港口和機場。而不穩定的氣候更會影響港口的進出與飛機起降。

(4)通訊:通訊品質降低、通信設備成本增加。

・水資源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訂定水資源調適總目標為「在水資源永續經營與利用之前提下,確保水資源量供需平衡」。

豐愈豐枯愈枯,一語道盡氣候變遷對臺灣水資源部門的影響。

氣候變遷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連帶影響了水資源的型態。研究結果顯示,未來臺灣的降雨量、逕流量及蒸發散量皆呈現增加趨勢,且逕流量與蒸發散量增加幅度大於降雨量增加幅度,進而導致地下水入滲量呈漸減趨勢。降雨形態及分佈的改變,不僅衝擊了水文特性、河川流量、供水系統、灌溉及用水等,也因河川豐枯差異提高而造成豐水期的復合性災害風險提高,以及枯水期乾旱及河川汙染問題加劇。這不僅使河川水質受到影響外,也令水資源部門的調適更加困難。

・土地使用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使得環境脆弱度及敏感度相對提高,隨之而來的旱澇災害、地層下陷、土地鹽化、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等課題,皆將大幅衝擊國土空間使用分布與城鎮維生機能等課題。

台灣超過八成人口聚集在都市地區,氣候變遷對都市地區帶來的危害勢必因此加劇。舉例來說,極端降雨所產生大量的地表逕流,能輕易使都市的排水系統失去作用;電氣設備也特別容易暴露於危險中,造成都市機能喪失或降低;由於熱島效應,高密度都市與周邊地區的溫差可能達到 10°C;都市地區也面臨空氣污染問題。因此,如何運用各種方式來增加因應能力,都是都市必須積極面對的嚴峻挑戰。

為規劃及管理臺灣地區及所有離島之土地,既有規劃體系及配套之管理機制亦應為土地使用領域之重點;換言之,規劃體系、計畫、法規、行政程序及規劃範型(paradigm)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之現象,調整規劃機制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安全、並減低其脆弱度,均屬土地使用領域應討論之範疇。

・海岸

氣候變遷將會使海岸部門面臨的衝擊有:

(1)海平面上升:不僅直接造成海岸侵蝕、海岸線後退、海岸棲地喪失與海岸變遷,也因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地區淹水機率增加、海水倒灌導致地下水鹽化之虞。

(2)颱風暴潮:因低氣壓颱風使海水面上升的颱風暴潮,使海水倒灌的頻率增加、河川洪流宣洩不易、洪水位上升、土壤鹽化等問題。

(3)極端降雨事件:據推估,未來豐水期與枯水期之降雨量分布將更為懸殊。降雨集中趨勢使得排水、河川宣洩防洪、禦潮之困難度增高。枯水期也因時間變長,加上因農民種植翻土,使得河川揚塵現象影響加劇。

(4)海水水溫上升及酸化:因溫室效應,海水暖化與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改變了海洋的溫度及酸鹼值,影響眾多已碳酸鈣作為外骨骼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了使珊瑚變得非常脆弱的白化現象,甚至可能導致珊瑚礁崩解,減低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緩衝自然災害的能力。

(5)海岸地區不當使用與人工化:海岸地區受氣候變遷影響所面臨的災害程度,隨著經濟發展向海爭陸之開發導向模式更為加劇。自然海岸的減少,可能造成沿岸地區自發性調適能力的喪失,而海岸趨於人工化,災害帶來的損失將隨之逐漸增大。

臺灣沿海地區除了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外,隨著經濟發展與海爭地之開發導向模式更為加劇,這不僅阻礙物種與棲地與其分布範圍,也大大降低了臺灣沿岸環境的調適能力。

・能源供給及產業

極端氣候/天氣事件對能源供給設施的衝擊最為直接明顯。未來熱浪(日最高溫≧35℃)在夏季出現的情形將愈趨頻繁,故配電系統運作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氣候的變化,直接與間接地影響了各產業之能源成本、供應、企業的投資損失、裝置成本的增加等,這可能引發能源需求的變化,使得無法滿足能源的尖峰負載需求。影響範圍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1)降雨量變化所導致的旱澇災害之產業損失。

(2)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之空調系統裝置成本、操作成本及節約能源投資增加。

(3)地質災害敏感地區、洪泛區及海岸地區的電力、油氣供應設施之安全威脅。

(4)整體能源供需平衡的影響。

・健康

氣候變遷勢必改變氣溫與降雨,而氣溫與降雨正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研究資料顯示臺灣地區整體溫度變化對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影響,發現低溫的衝擊比高溫的危害大;而在極端高溫或低溫下,造成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相對於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風險高;而倘若臺灣地區未來平均增溫1℃時,登革熱發生之高風險鄉鎮區將增加為86個,約七百萬餘人受到影響,另中度風險地區亦增加為203個,而未來的增溫狀態會使登革熱在台灣地區之流行範圍明顯提升。

此外,臺灣地區溫度的上升亦將可能使相關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而雨量變化對傳染性疾病之影響,則在“日極端降雨”大於200mm時較為顯著。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公共衛生範疇所必須考慮與準備的調適,至少可歸為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病及緊急醫療三大面向。而主要的調適政策基本上則可由強化及預防兩種角度思考。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

農業生產是高度依賴水、土、生物多樣性物種等自然資源的生物性產業。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溫度升高、降雨量不均等,不僅打亂作物生長、影響生態系原有棲息地,也影響農產品產量、品質,危及糧食安全及生產力,並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

1.農業生產的衝擊: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等方面。

(1)農業:全球暖化不僅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夜間氣溫若超過35℃,則會導致稻米無法授粉;還會使病蟲害的影響加劇,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高溫多雨會使得土壤無法保持養分,也降低農作物產量與提高生產成本。

(2)漁業:海水暖化與酸化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如使甲殼類生物的殼軟化甚至分解、珊瑚礁白化等,皆會導致漁獲量降低。

2.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分為生態系、物種與基因、保護區、外來入侵種與病蟲害等。

(1)生態系:包含森林生態系、河川與淡水溼地生態系、海岸與鹹水溼地生態系、海洋生態系等都會受到影響。

(2)物種與基因:影響生物的分布範圍、生態需求、播遷能力,以及現有分布範圍邊緣等。此外,遷移性動物也可能改變遷移棲地、渡冬地或繁殖地,影響了物種的生殖與存活。除了個別物種的存活與否外,物種間的互動或相互依存的關係,亦可能連帶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

(3)保護區:因高溫、乾旱、水患、颱風、野火等極端天氣與災變發生頻率、強度的增加,使得病蟲害、外來種入侵或擴大範圍的情況更加嚴重,保護區將面臨更多經營管理的挑戰。

(4)外來入侵種與病蟲害:雖然許多物種可能因為受到衝擊而數量下降或分布縮減,但另一些物種卻可能反而擴大分布範圍,尤其是一些適應性廣、遷移性強、入侵能力強的物種。

資料出處:

關鍵字:

氣候變遷  領域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