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牛飲用的水槽可能是大腸桿菌汙染關鍵

2018/04/03

示意圖

牛飲用的水槽可能是大腸桿菌汙染關鍵

  大腸桿菌廣泛存在人體或動物腸道內,其部分菌種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因此稱為「病原性」大腸桿菌。最具代表性為腸道出血大腸桿菌,為一種人畜共通菌,主要存在於牛、羊腸道與排泄物內。當食品被檢驗出含有此菌,即已受到直接或間接的糞便汙染,故常被作為飲水、食品衛生檢定指標。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其中由賀氏桿菌毒素產生的O157:H7型大腸桿菌,已導致每年有超過6萬人受到感染,甚至有20位的個案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O157:H7型大腸桿菌並不會使牛群生病或有其他臨床症狀,因此在飼養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美國康乃爾大學獸醫學院Renata Ivanek副教授表示,近年相關研究多利用益生菌、抗生素、疫苗或飲食策略等減少牛群排泄後糞便內的大腸桿菌量,以幫助改善動物管理的問題,然而這些方法所呈現的結果並不明顯。【延伸閱讀】未來牛舍的設計將為乳牛和氣候變遷保留更多的緩衝空間

  因此Ivanek團隊與其它研究者合作,發現農場中牛隻所飲用的水槽,可能作為病原性大腸桿菌的汙染途徑之一,牛群經由飲水過程將病原菌藉著糞便傳播,而此項研究近期刊登於PLOS ONE期刊。團隊分別於2014年與2015年間的兩個夏季進行隨機對照實驗,比對降低水槽水量與正常控制組的影響,採樣牛群糞便與水槽飲用水之大腸桿菌數(包含常見大腸桿菌與O157:H7型大腸桿菌)。團隊預期降低水量能預防大腸桿菌散佈,但實驗結果發現O157:H7型大腸桿菌濃度卻比控制組高約3成。

  雖然可懷疑低水量是否易使牛吞入底層碎屑而吃入更多細菌,或高水量將大腸桿菌的濃度稀釋,不過目前樣本數仍不足必須投入更多研究。因此團隊正積極研究相關實驗,並希望未來也能從季節與溫度角度探討,了解大腸桿菌如何傳播的機制,幫助畜牧業減少用藥成本與動物健康管理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