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國內農產品碳足跡類別規則與標籤資訊
2022/06/15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        目前世界各國發展產品碳標籤制度相關配套措施尚無國際統一規範,碳標籤制度推動初期取得碳標籤證書之產品較少,同類產品碳足跡尚無法互相比較;因此我國產品碳標籤制度,第一階段以鼓勵廠商分析產品碳足跡,並以產品碳足跡揭露為目標。第二階段為發展減碳標籤制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產品類別規則(PCR)訂定、引用及修訂指引」為基準,進行審議產品類別規則文件作業,並公告通過本署審議或認可者,其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文件(CF-PCR)以供業界參考。
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功於國際太空站內種植出辣椒
2022/06/06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首次在太空站內成功種植出辣椒,太空人 Megan McArthur日前於太空中站內製作墨西哥捲餅,內容物包含鐵板牛肉、番茄、朝鮮薊及辣椒等食材,而食材中所使用的辣椒正是從國際太空站栽培出來的辣椒。        NASA於2021年7月開始在太空站中種植辣椒,以了解在太空環境下植物與微生物間之交互作用,以利提升栽種能力及作物口感與營養價值等。NASA表示,太空人曾在太空站內種植過其他作物,如生菜和蘿蔔。與其他作物相比,辣椒在太空中更難種植,因為辣椒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可以發芽及結果,該種植計畫也為NASA最具挑戰性的實驗之一。此計畫是為了擴大太空人在太空中種植作物的數量,以作未來執行任務的一部分。【延伸閱讀】- 在國際太空站上發現的三種細菌或許有助於在火星上栽培植物
重新規劃農地分布位置能有效減少環境負面影響
2022/05/27
農業生產對於環境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影響,造成環境汙染、大量耗水等問題,目前農業生產用水使用約70%的淡水總量,尤其在水源缺乏的區域,容易造成民生飲用水不足的情況發生。此外,許多農業用地並不適合用於農業生產,導致生產效率低,且也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如減少生物多樣性等。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的研究團隊建構一數學推算模型指出若可以改變現有農地分布配置(Relocation),最大化提高生產效率及最小化農業對於環境之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將可以減少碳足跡達71%、且減少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達87%,即使在國界的範圍限定下,也可以減少碳足跡達59%、減少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達77%。推算模型目的在於找出最適的農業生產區位,考量因素包含環境、氣候、作物種類等,在維持原有作物生產量的狀況下,達成減少環境負面影響的目標。        研究團隊的領導人Beyer表示此項計畫確實存在著實際執行上的困難性,包含人文因素、經濟發展、政策等考量。但此篇研究仍可帶給在環境永續議題上一個思考的方向。【延伸閱讀】-英國刮「再生農業」風   打造高儲碳農田
淡水農會成立綠色照顧站 空中菜園樂齡採收
2022/05/26
淡水區農會配合農委會綠色照顧計劃,在淡水老街的農會大樓頂樓「打造空中菜園」,成立綠色照顧站,並且號召許多長者一起加入種植,經過數個月的照顧,長者與農會成員們參與採收活動,透過照顧種植採收讓長者有更富豐的都市農村生活。        淡水農會總幹事高忠表示,成立淡水區農會綠色照顧示範站,計畫推動三大核心理念為「綠飲食」、「綠療育」、「綠照顧」,透過送餐、共食、手作、跳舞等療育活動,照顧農村長輩的健康,讓農村長輩都能吃得飽、吃得好,活得健康快樂。        在綠療育方面,在農會屋頂利用高架方式種植蔬菜,由高總幹事帶領綠照學員及推廣部同仁一起動手從播種、施肥、澆水,從小小的菜苗及種子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長成為綠意盎然的新鮮蔬菜。        日前還邀請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台北分場吳婉苓博士特別前來指導,協助綠照學員一起動手種植享受田園的樂趣,一起採收大家努力的成果,並帶回與家人共同享用自己栽培的蔬菜,也從中獲得舒壓與栽種樂趣。【延伸閱讀】-自己的菜自己種! 輕鬆當個「城市農夫」 打造可食地景、自家小農場
德國未來的碳中和規劃
2022/05/24
德國為減碳轉型的領跑者,早在2016年已發布「2050氣候行動計畫」,報告重點在希望德國可於2050年時達成碳中和目標,並發表一系列指導綱要,其涵蓋範圍包括能源部門、建築、運輸、工業及農業等。本篇報導以回溯分析法探討德國如何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之目標,可分為三大項策略:1.避免(Avoid) 2.減少(Reduce) 3.移除(Remove),預計分別影響碳排放達645Mt、50Mt與60Mt。 1.  避免(Avoid)     (1) 降低能源需求並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如可增加建築材料隔熱係數等措施以降低供暖能源利用達50%,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2) 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           重點領域如運輸、供熱等進行電氣化,並以風力、太陽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供電來源。 2. 減少(Reduce)     (1) 難減(碳排)產業-冶鐵工業、運輸業等           透過創新技術利用,如綠氫能源、生質燃料、合成天然氣等,降低產業碳排放量。     (2) 難減(碳排)產業-農業           以有機肥取代碳足跡較高之化肥,並搭配精準農業減低肥料需求、避免使用碳酸鈉含量高之灌溉水。 3. 移除(Remove)     (1) 天然碳捕捉生態系統(天然碳匯)           透過海草復育、泥炭地保留等方式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     (2) 高科技碳捕捉系統(人工碳匯)           利用沉澱法或直接利用技術,進行碳捕捉、利用與儲存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 【延伸閱讀】-【減量】生活淨零 法國規範食衣住行
【循環】利用細菌升級再利用二氧化碳廢棄物
2022/05/23
丙酮 ( acetone ) 和異丙醇 ( isopropanol ) 是常見的工業用化學原料之一,每年市值可達百億美元。丙酮常用於指甲油去光水,或作為有機溶劑用於油漆、塑膠、纖維等行業,而異丙醇則常用於消毒劑或防腐劑,被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作為有效殺新冠病毒(SARS-CoV-2)病毒配方之一。然而此兩種化學物質皆為石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不斷地造成二氧化碳的累積,加速氣候危機的發生。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及LanzaTech公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特殊細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透過基因編輯與篩選優化,已成功利用細菌將二氧化碳轉化成丙酮及異丙醇,此實驗結果不但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還能減少石化資源的消耗,且團隊相信其具有商業化量產潛力,預估未來若可廣泛使用,將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60%。此項技術的成功勢必也會激勵其他資源投入相關研發,並在更多產業中應用,共同打造循環生物經濟。【延伸閱讀】- 法國生物性廢棄物在隔熱材料領域中找到第二生命
食農大探索 天然的酸甜美好之味-「台灣香檸」
2022/05/20
怎麼有這麼小顆的檸檬?難道是金桔嗎?原來是「香檬」!台灣香檬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種香檬,在地青農針對在地的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推廣,介紹香檬的外觀、生長過程、採加方式、食用方式及烹調方式,也讓孩子認識產銷履歷標章與農安問題,加深對農業的了解,讓下一代從小就懂得害護自然、關懷土地。
丹麥要推「食品氣候標籤」 一眼看出綠色低碳飲食
2022/05/19
近年來環保意識興起,消費者在購物時也開始會關心商品是否對環境友善、標明低碳足跡等相關資訊,甚至進一步影響消費選擇。根據2021年於《Nature Food》上發表的一篇研究統計,2015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有34%來自糧食系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9年的《氣候變遷和土地特別報告》中也指出約有21至37%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糧食系統。種種數據皆顯示,我們賴以為生的糧食竟佔地球溫室氣體4分之1的排放量!        在2022年4月16日,丹麥食品、農業與漁業部長Rasmus Prehn表示,丹麥政府因應氣候變遷,將投資900萬丹麥克朗(約120萬歐元)開發「食品氣候標籤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個由政府統一管理食品氣候標籤的國家,同時成立專案小組,預計2022年底前會做進一步推動。        丹麥政府認為,關於環保標準必須由國家統一制定、管理,才能避免市場上出現各種標準不一的環境標籤混淆視聽,反而造成消費者的困惑。根據丹麥消費者委員會表示,有75%的丹麥人不瞭解商品的氣候足跡,但丹麥飲食文化組織統計,約有60%的丹麥人希望可以購買到綠色商品、吃到對環境更友好的食物,然而在購物時,常常不知道哪些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選擇,提供相關產品的品牌也不容易對消費者進行完整溝通。若未來能廣泛應用食品氣候標籤,或許可以改善市場端和消費者間的溝通落差問題。        這其實並非丹麥政府第一次將環境永續議題納入政策。早在2021年初,丹麥政府首次將「碳排放」納入國民飲食指南,其中,建議丹麥人多吃植物性食物(如豆類和蔬菜)、少吃肉類,根據氣候委員會估計,6至64歲的丹麥人平均可以減少31至54%的氣候足跡。如今,若再加上氣候標籤的應用,有望達成丹麥政府在2030年前減少70%氣候足跡、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目前丹麥的消費者和零售商對於食品氣候標籤的使用保有正面態度,認為消費者可以根據統一制定的氣候標籤去選擇食物,零售商也覺得有了氣候標籤可以讓商品更被消費者信任。但如丹麥零售雜貨商聯合會表示,標籤一定要有「可信度」,才能長久且廣泛地被有效使用。【延伸閱讀】- 標籤統一化與數位化能強化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用電不到一顆燈泡的高效率二氧化碳捕捉裝置
2022/05/18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 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高點,雖然到2020年因疫情因素有所下滑,但2021年排放量又逐漸攀升。當今有許多國家致力於發展碳捕捉科技技術,目的是捕捉二氧化碳以減緩全球溫室效應,全球目前約有30座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工廠在運行,每年約可捕捉4,000萬噸的二氧化碳,但仍遠不及淨零排放的目標,再者CCUS工廠面臨建置成本過高及捕捉效率不夠等問題,非為現代減碳國際主流技術。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的工程團隊研發一碳捕捉技術,碳捕捉效率宣稱可比現有系統有效100倍以上,且僅需耗費少量的能源投入。        此創新碳捕捉技術以改良之人造葉(artificial leaf)為概念,利用由四級銨化樹脂半透膜建構的膠囊來捕捉碳,當被陽光加熱時,膜內部的水分蒸發,而當水通過膜流出時,會選擇性的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膠囊內的人工光合單元由塗有催化劑的光吸收劑組成,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收集後能用於製造合成燃料。產生的氧氣亦可以收集利用或釋放到環境中。其中,由膜分隔的一側為乾燥的有機溶劑,用於捕捉二氧化碳,將其轉換成帶負電的碳酸氫鹽,並被另一側帶正電之水溶液所吸引,碳酸氫鹽移動至水溶液相後重新回到二氧化碳形式,並做後續利用。此創新碳捕捉技術於每4平方公分的反應面積可達到每小時捕捉3.3毫莫耳二氧化碳的效率,且過程僅需利用不到1瓦特LED燈泡所消耗的能量,實驗預估每噸二氧化碳的捕捉成本僅需145元美金,遠低於能源局建議的200元美金上限。此外由於小面積與模組化特性,使其易於堆疊,有潛力進行商業化,應用於各式場域,相信將有利於未來CCUS技術的發展。【延伸閱讀】- 人造葉片的發明可望以較乾淨的方式生產能源
西班牙發明家從大自然中創造電力
2022/05/16
Pablo Vidarte是西班牙天才發明家,八歲時開始編寫電子遊戲,16歲時向NASA挑戰,並與西班牙軍隊競爭以提升外燃機 (ex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的效能。Pablo表示「我想改善NASA於2002年汽車驅動系統,將提升60%效能。」18歲時Pablo創建自己的第一間人工智能公司,而一年後他創立「Bioo」公司,研發藉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發電。        Pablo說道:「想像一下,在公園或街道中,能夠藉由觸摸植物而打開某特定區域的燈。想像一下,將人類自身記憶儲存於大自然中。想像一下,將語音訊息儲存於一個開放的圖書館,您可在那裡觸摸植物並與他們交流和互動。這些都是我們Bioo在做的事。」        Bioo設計的生物電池,像傳統電池一樣有正負極,此生物電池並非用鋰等材料供電,而是利用有機土壤分解時釋放的能量發電,當微生物分解有機土壤時,會釋出電子,將電子從陽極傳輸到陰極,並產生電流。電池呈方形盒子狀,可鑽入任何肥沃的土壤,每年每平方公尺可生產高達200Wh。Bioo的電池僅限於低功率應用,未來將改變並應用於農業行業。        農民可使用大型傳感器網路監控作物,並分析生長條件,例如土壤濕度、pH值和溫度。幾乎90%的化學電池供電用於運行傳感器。Pablo說明:「化學電池最大的問題是每年都需要人力更換並進行校準,我們所做的生物電池實際上是一種隱藏的解決方案,從土壤汲取營養,成本與使用化學電池相同,因此投資可於第一年收回利潤。」目前,Bioo公司已與農業生產商拜耳 (Bayer) 合作,於5000公頃農田試用土壤驅動傳感器,預計每年可節省15億歐元。        除了農業應用,Bioo公司的電池亦安裝於購物中心、辦公室和醫院,以產生潔淨的照明電力,目標是創造一個更環保的世界,並與其他國際科技公司分享技術,相信未來土壤發電將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領導者。【延伸閱讀】- 史丹佛的科學家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來收集電力
太陽能電廠周圍種植野花可成為蜜蜂的家園
2022/05/13
閃閃發光的太陽能面板區可能不是最吸引野生動物繁衍後代的地方,但是若將廠區土地以野花草甸形式而非人工草皮進行管理,可提供給大約四倍數量的熊蜂 (bumblebees) 生存。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研究人員藉由調查不同的場域,評估是否能提供更多幫助給在地面築巢的熊蜂族群。自20世紀初以來,整個歐洲的傳粉媒介急劇減少,數量下降了17%。博士研究員Hollie Blaydes表示:研究結果提供了第一個定量證據,證實太陽能電廠可作為傳粉媒介族群的避風港,若以提供資源 (例如野花) 的方式對其進行管理,太陽能電廠可能成為寶貴的熊蜂棲息地。廠區人員亦將可從花卉種植與相關的築巢產品中獲益。        研究員團隊於2021年12月13日生態跨境研討會 (Ecology Across Borders conference)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在太陽能電廠園區收集真實世界所得數據資料以了解不同管理方式帶來的影響。經模擬不同的熊蜂覓食模型後,發現大型、細長且資源豐富的太陽能電廠可將熊蜂的密度提高,活動場域增加至距離電廠1公里外。當地人可透過種植於農田周圍依賴授粉的羅勒與櫛瓜等植物,提供給熊蜂進行授粉。        面向天空的太陽能面板大約只影響5%的地面,且因太陽能電廠通常建於集約管理化的農業區,故此大片土地可作為良好的熊蜂避風港棲息地。        隨著歐洲的太陽能電廠專用土地面積擴大,干預蜜蜂的生存是即時性的。根據氣候變遷委員會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 表示,英國設立的太陽能電廠佔地14,000公頃,若英國要實現淨零目標,總面積需增加至100,000公頃以上。此作法可為蜜蜂和其他重要昆蟲提供優化的大量土地,不過仍需合作策畫。英國脫歐後的農業支出可以回饋於生態系統,獎勵太陽能電廠業者讓土地種植野花草地。        另外,若我們要使太陽能發電與自然世界和諧共處,其他重要的傳粉媒介,如獨居蜜蜂 (solitary bees)、食蚜蠅 (hoverflies)、蝴蝶和蛾,亦應受到同樣的關注。【延伸閱讀】- 按需施用農藥使野生蜜蜂回歸,在不影響玉米利潤的同時還能增加西瓜產量
【綠趨勢】衝綠電、增漁獲!漁電共生專區1.2萬公頃 拚4.4GW
2022/05/12
我國已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以太陽光電為我國能源轉型推動主軸。經濟部今(7)日表示,除地面型光電外,規劃漁電共生4.4GW為推動目標,並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2,533公頃漁電共生專區。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日前參訪由雲豹能源與台鹽綠能於2020年聯手共同於台南北門區三寮灣打造「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他表示,政府秉持著「漁業為本、綠能加值」之精神,以結合並維持農業經營為原則,推動太陽光電及協助導入智慧養殖技術,並透過訂定相關規範保障原有承租農漁民的權益,跨部會合作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漁電共生。        經濟部表示,政府主動劃設漁電共生專區,由農委會盤點無生態疑慮漁塭、經濟部完成環社檢核、內政部完成海管審查及台電布建饋線。將以兼顧養殖、生態、光電的理念,作為充分表現政府以漁業為本,並兼顧綠能發電的良好典範。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2,533公頃漁電共生專區。        經濟部表示,能源轉型在世界各國正風起雲湧,我國日前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透過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提升國家與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其中又以太陽光電為我國能源轉型推動主軸。光電發展在屋頂型持續建置,在地面型光電則是以土地複合利用為主軸,優先推動具社會共識及無環境生態爭議場域,並規劃漁電共生4.4GW為推動目標。        經濟部指出,以台南北門區三寮灣「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為例,係由雲豹能源、臺鹽綠能串聯資策會等多家業者共同投入,並以室內養殖設施形式來量身打造,整體養殖場面積約390坪,屋頂架設太陽光電系統共179.8kW,目前年發電量可達28萬6,705度,發電量表現優於原先預估值,預計20年可發電約430萬度,約可減碳218.5噸。        根據農委會水試所試驗成果指出,室內養殖在導入自動化設施之後,與戶外傳統養殖相比,平均漁獲量約可達四倍以上。可見光電讓養殖再加值,漁電共生真正實現了「漁幫電、電幫漁」的經濟效益。【延伸閱讀】- 利用太陽能智慧裝置維持養殖漁池水質的穩定
智慧魚網「Game of Trawls」之開發將拯救數百萬海洋生物
2022/05/11
拖網捕魚 (Trawling) 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漁船捕魚方式,將一張巨大的魚網固定在漁船後方拖曳,然而所有的拖網捕撈方式都會破壞環境,其中影響最大的方式為底拖網捕撈 (bottom trawling),將一個大約為足球場面積大又重的魚網,沿著海底拖曳捕撈,捕撈所有進入到漁網中的生物,最終造成大量且非預定目標的海洋物種死亡。        法國海洋學機構Ifremer與其他合作夥伴,包括南布列塔尼大學 (UBS)、漁業委員會Morbihan和專門研究高科技傳感器的公司Marport,正在進行一項名為「拖網遊戲」 (Game of Trawls) 的試驗,此名為引用電視劇「權力遊戲」(Games of Throne) 及拖網提供人工智慧控制的字首縮寫。團隊將人工智慧、水下圖像、聲學和分析軟體等最新技術應用於漁具,以傳感器和攝影鏡頭連結網路,並利用電腦視覺 (computer vision) 即時偵測與辨識漁網中的物種。先收集水下影像並進行標記,包括在魚類影像周圍繪製矩形框,並配對與物種名稱相對應的標籤,及訓練人工智慧辨識不同的物種。        團隊中的法國海洋學機構Ifremer致力於開發具選擇性的裝置;學術單位合作夥伴UBS 參與電腦科學、人工智慧、數學和材料設計研發項目;企業合作夥伴Marport公司將投入於環境測量、幾何和聲學成像儀器的研究與開發;最後,專業合作夥伴CDPMEM 56將提供其設計實際拖網捕魚活動的傳感器之專業知識。        目前研發試驗結果使用7個類別進行分類辨識,分別為海螯蜇蝦 (Nephrops)、刺鎧蝦 (Munida)、魚、蝦、海鰓 (Pennatulacea)、海葵 (Actiniaria)和海百合 (Crinoidea)。當物種經人工智慧檢測辨識後,若檢測到的物種為漁民的目標即駕駛拖網捕撈,否則將放行該物種。而拖網的人工智慧選擇性結果具二種情況,分別為拖網內和拖網前的選擇性,拖網內的選擇性指捕捉所有東西於拖網中,並對物種進行排序;拖網前的選擇性為只捕撈特定的物種,減少對海底的影響。拖網內的選擇性目前可使用5個類別,分別為鯖魚 (Mackerel)、竹筴魚 (Horse Mackerel)、鯷科 (Anchovy)、沙丁魚 (Sardine)和鱈魚 (Hake),而其他物種尚缺乏整合。        拖網遊戲提出一種新的方式,賦予漁民主動權可選擇捕撈預期之特定大小及數量的物種,長期目標為減少意外和不必要的捕獲並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延伸閱讀】- 全世界底拖網捕魚足跡估算
愛爾蘭加速器計畫宣布八家入選的新創企業
2022/05/10
AgTechUCD新創中心將透過加速器計畫 (AgTechUCD Agccelerator Programme)來支持愛爾蘭農業科技及食品科技新創企業的設立及擴展規模。2021年首個加速器計畫將開始為期12週的密集線上培訓,入選參與的8家新創公司如下: 1. Cotter Agritech正在開發的Cotter Crate是一種新型的綿羊監控和管理系統,結合能解決動物管理和勞動力不足問題的軟硬體,目的在改變牧羊人照顧牲畜的方式,使農民能夠專一性的針對有醫治需求的綿羊來進行治療。 2. CropHound使用遠程感測器及人工智慧來監控作物從種植到收穫期間的健康、生長條件和生產潛力,為用戶提供先期評估建議,使農民和種植者能夠減少化學品使用和不必要的檢查來提高產量,並降低生產成本及碳足跡。 3. FodderBox開發了一個配套齊全、獨立及電腦控制的飼料生產系統,可現場隨插即用,在純水中每天可持續生產一噸新鮮優質飼料。FodderBox相當於在40英尺大容器中的40英畝土地,且零水污染、零空氣污染、零除草劑、零農藥及零殺蟲劑。 4. Freshgraze開發了一種自動移動圍欄及管理系統,可以根據需要將新牧草分配給放牧動物。通過不斷分配少量新鮮牧草,可以確保動物不會在它們即將食用的食物上行走或弄髒它們,使農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原空間。 5. Izario開發了一種自動家禽機器人,可在肉雞飼養場和商業產蛋雞舍中運行。機器人使用定製的專利人工智慧和電腦視覺軟體來檢測鳥類在產在地板上的雞蛋並取回它們,藉此減少勞動力投入,機器人還能監控雞舍的鳥類福利和環境狀況,讓農民及生產者能夠根據數據做出明智的決定。 6. Niskus BioTec專門提供農業食品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大規模真菌固態發酵相關創新產品及服務,協助客戶為他們的加工過程選擇最合適的真菌生長培養基和菌株,並開發高價值的附加產品,如蛋白質、酶和中間物(intermediates)。 7. ProvEye是都柏林大學生物系統和食品工程學院所衍生的新創公司,主要運用先進的處理軟體,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從無人機和其他平台收集的影像中獲取定量數據,可協助農業領域及其他產業制定管理決策,該公司於8月獲得了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的資助。 8. SmartBeeKeeper正在開發名為SmartBee的硬體和軟體平台,使養蜂人能夠監控和追踪他們的蜂箱,並提供進入精品溯源蜂蜜市場的販售途徑。【延伸閱讀】-  英國刮「再生農業」風     打造高儲碳農田
英國垂直農場的重要性正持續上升
2022/05/09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room的數據顯示,室內農業近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潮,從2014 年至今,約有18億美元投入此行業。最近有許多引人注目的發展,包括丹麥建造歐洲最大的垂直農場,以及阿布達比計劃建造全世界最大的室內農場等。支持者認為這個行業擁有糧食生產的前景,理由是具有供應鏈短和集中生產的優勢。然而亦有意見認為它效率不高,因為運作成本高且生產規模相對較小。        垂直農場是在一系列層層堆疊的監控條件下,於室內種植植物的過程。許多城市農場不像溫室種植利用陽光,而是以LED燈作為光源,LED燈會根據生長階段和作物類型不同而進行調整。無土栽培這類技術通常用於垂直農場,因為栽培環境被嚴格地控制,如照明、灌溉、施肥和氣候都受到精準調控,所以很少使用化學農藥處理。垂直農場的愛好者設想本地生產的產品可以在附近社區被購買,不僅可追溯來源、大幅減少食品里程,還能減少我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他們還認為,垂直農場可以幫助解決某些行業在污染及用水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堆疊型生產系統讓小空間就能生產食品,表示我們可以在需求食品的附近進行生產。這就是為什麼垂直農場主要適合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新鮮作物,例如生菜和藥草。        但許多重大的挑戰阻礙了垂直農場的實踐,特別是高昂的成本。由於照明和通風所使用的能源運行成本很高,加上需要大額投資才能使垂直農場啟動和運行。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Harper Adams University)的作物科學教授Jim Monaghan認為,關鍵的挑戰是產出足夠高價的產品,且其銷售額能夠支持投資額。垂直農場可以吸引大眾目光,但與品質相當卻相對廉價的田間作物並列時,栽培者需要找到一些特別之處來證明較高的價格是合理的。另外,垂直農場還需面對病蟲害問題以及隨季節性波動的消費者需求,垂直農場整年的產量固定,不隨需求改變而變化,因此商業化垂直耕作設備不是發展額外的生產能力,就是得依靠田間作物來彌補不足的產能。        目前,技術已經發展到使用人工智慧來管理垂直耕作設備, Gaia Growth是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了垂直農場可以使用的軟體,將來自一系列不同感測器的數據彙整到一個樞紐中心,農民可以利用該軟體瞭解垂直耕作系統內部的即時情況。開發人員認為它具有超越垂直農場的農業潛力,並相信這種軟體在整個農業中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一個樣本可以收集到和環境、土壤及疾病有關的數據,來判斷執行某些任務(如農藥施用)的最佳時間。        垂直農場產業在未來十年預估將持續成長,2021年6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全球垂直農場將成長25%以上。隨著技術的快速提升,室內農業的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另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快速發展,全自動農業機器人也將逐漸增加。垂直農場可以為更適合大型耕作機械的作物留出戶外栽種空間,預計專業化產品和高度本地生產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延伸閱讀】-淺談猶他州垂直農場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應用深度學習模型識別不同萵苣品種的氮營養含量
2022/05/06
為提升蔬菜的產量與品質,必須隨時補充適量氮素,以維持萵苣葉片及根系發育,然而過量的氮可能造成環境及生產成本問題,適當的養分管理與氮需求預測是必要的。檢測氮含量的破壞性方法如葉片組織氮分析、土壤氮監測等,分析準確但需要較多人力及昂貴的設備,而非破壞性形態學方法之生長曲線測量技術可分析萵苣的生長曲線及營養含量,但效率較低且需收集大量數據,使用數位圖像處理技術能有效預測作物的氮素狀態,高光譜成像(Hyperspectral imaging)可高度準確確認營養含量、預測與施肥量相關的養分變化,及評估汙染與保存期限等。        精準農業中深度學習(DL)和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應用在識別和分類植物與植被物種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美國北達科塔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為了解不同氮濃度營養對不同萵苣生長表現之影響,其發展電腦視覺技術進行深度學習建模的適用性,以分析水耕種植萵苣(Lactuca sativa) 的四種品種Black Seed、Flandria、Rex 和 Tacitus之營養含量。首先製備4種營養濃度(0、50、200、300 ppm)的氮溶液在溫室栽培上述4品種萵苣,並於生長過程中從各角度捕捉葉片的 RGB 圖像,每個萵苣約拍攝50~65張圖片/日,利用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模型對16個組別之所有圖像進行分類;另外進一步利用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以深度學習的視覺幾何研究群(Visual Geometry Group, VGG),內核尺寸為 3×3 的VGG 16 及VGG 19模型架構對圖像進行分析,並藉由數據增強(Data Augmentation)克服圖像不足的問題,以Keras訓練深度學習模型。        結果顯示,將4種萵苣品種RGB圖像透過VGG 16和VGG 19架構分析之萵苣營養含量準確率為 87.5~ 100%,其辨識效益皆明顯優於 CNN 模型,後者在識別 Blackseed、Flandria 和 Rex 之營養含量的表現不佳,可以即時、準確、快速地監測萵苣的生長及營養含量。研究團隊開發的建模技術不僅可以即時、準確、快速地監測溫室中各品種萵苣之生長及營養含量數據,還可應用於田間,以及遠端感測各種萵苣作物,電腦視覺結合深度學習和機器人系統具巨大潛力。【延伸閱讀】-利用機器學習幫助機器人精準收割甜美的萵苣
與水鹿的親密接觸 南投食農體驗養鹿大啖鹿茸餐
2022/05/05
南投縣國姓鄉是全台最大的水鹿畜養區,為讓民眾瞭解水鹿習性及養殖,並刺激鹿茸及相關加工產品行銷,當地農會近期結合食農教育辦理養鹿生態體驗,帶領深入鹿寮近距離與水鹿互動,搭配食補及其他農作DIY,多元呈現地方產業特色。        國姓鄉農會指出,全鄉豢養台灣水鹿逾4800頭,居全台之冠,是國內最大的水鹿畜養區,其年產值更逾2億元,但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辦活動,行銷難免受衝擊,看準目前正值鹿茸採收期,辦理「FUN漫遊山城-養鹿生態體驗活動」。        為讓民眾如實體驗鹿農日常,國姓鄉農會擇定當地「百鶴養鹿場」作為水鹿生態的介紹基地,帶領學員深入鹿寮,並餵食牧草與水鹿親近互動,近距離觀察水鹿樣貌,並說明其生態與特性,不少學員則驚呼「與水鹿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國姓農會表示,台灣水鹿為台灣特有種,眼下有明顯的眼下腺,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而有「四目鹿」之稱,性情雖溫馴害羞,但對聲音敏銳度極高,當陌生人接近、遇險或警戒時會翻唇噴氣,且會磨牙、跺腳,因此一般不作為觀賞鹿。        而養鹿生態課程中,鹿農更說明飼養方式,強調是以天然有機不能有農藥殘留的牧草、玉米、大陸A菜等葉菜植物來餵鹿,之後更讓學員品嘗鹿茸大補湯、桂竹筍,還有DIY薑黃手工皂課程,從鹿茸到薑黃,多元呈現地方農特產特色。        農會表示,疫情當下,透過食農體驗鼓勵民眾走到戶外,因此除辦理青梅、水鹿等體驗活動,本周六(7日)還有精品咖啡教育課程,將帶民眾手沖咖啡、溫泉足湯、左手香膏DIY,走訪糯米橋及沿線風光、大啖風味餐,民眾有興趣可關注「國姓鄉農會」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水牛進校園 嘉義大林鎮農會推廣食農教育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2022/05/03
近年來,日本飽受氣候異常,災害接二連三頻頻發生。對此,日本政府對外宣布氣候異常的發生已和全球暖化互為因果關係。   圍繞全球環境受到嚴峻的威脅,這項危機感顯然不僅在日本,近年來,全球《巴黎協定》的實施成為重要推手。尤其2021年美國正式重返巴黎協定,無疑對於全球氣候暖化行動跨越一大步。為了實現這項目標,不僅在企業層面,包含個人在內都需要提升淨零碳排(Net Zero)的意識。尤其是農業領域,農業本身具備多元存在性,橫跨層面相當廣泛,不管是農業機械的能源替代議題,亦或是植物對溫室排放益處等等,在永續環境與愛地球間更是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延伸閱讀】-【減量】以色列對抗氣候變遷 2050要減排85% 巴黎協定重要目標與規範 巴黎協定在全球已有超過55個國家參與碳排,加入國總體溫室排放量佔了全球一半以上,在此,綜整《巴黎協定》揭示兩大重要長期目標與兩大重要規範: ● 長期目標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以工業革命前為基準,不得超過2°C以上,並致力於控制在1.5°C以內為目標。 ►盡速促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頂峰,且在21世紀下半得以平衡溫室氣體排放和森林碳收。 ● 重要規範 ►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參與國須訂定碳排措施。 ►關於減排目標,允許各國根據國內情況自行製定措施。 另,為有利於總體目標朝向更好方向進行,每個國家設定的減排目標需要每五年為一週期提出並更新。 日本因應氣候暖化方向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氣溫相較於工業革命時期上升約1.1°C,若按照這樣情況未改善,估計2030年至2052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攀升至1.5°C。為了抑制情況持續惡化,必須在2030 年前將排放量比2010 年減少45%,至 2050 年時以淨零排放為目標。 針對這份報告,日本設定中期目標預計到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 2013 年減少 26%。另,在不同領域訂定具體應採取措施,除有利於永續環境外,同時也能維持經濟活動共榮,並創造淨零碳排社會的雙管齊下方式。   工業領域 ►低碳社會實施方案著實執行、評估與驗證。依據BAT最佳可行控制技術的導入(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制定、評估與驗證之減排目標。 ►設備和機器之節能與能源的徹底管理:引進高節能設備與能源管理系統(FEMS)。 業務及其他部門 ►建築節能措施:新建建築使用節能措施,發展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 ZEB) 。 ►機器設備節能:妥善應用LED照明和Top Runner制度,提升節能減碳。 ►能源的徹底管理:妥善應用HEMS居家住宅之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與BEMS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家庭部門 ►促進國民運動。 ►住宅節能措施:新住宅使用節能措施和導入ZEH淨零耗能住宅(Net Zero Energy House)。 ►機器設備節能:導入LED照明和家庭用燃料電池。 ►能源的徹底管理:妥善應用HEMS居家住宅之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和智能電錶。 交通部門 ►推廣新世代汽車(EV、FCV等)、提升燃料效能。 ►促進交通流(traffic flow)因應對策、以及環保駕駛、公共交通之使用。 能源轉換部門 ►最大限度導入可再生能源:合理收購制度、應用與系統整備。 ►火力發電高效能:採用BAT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以及支援小規模火力發電。 ►獲得安全性驗證的核能發電。 其他溫室氣體和碳匯措施 ►推動非能源來源的CO2、CH4、N2O、CFC替代、森林碳收等4種氣體之因應對策。 農業領域所採取措施 除上述領域訂定各項重要淨零碳排措施外,農業領域將園藝設施中所使用化石燃料的加熱技術和二氧化碳生成設備直接轉換為使用自然能源。除此,推動農業綠能資源發展,例如,利用太陽能共享的環境保全型農業。 此外,並以減少食物損失為重要間接措施之一。其具體採取措施: ►推廣節能減碳生產管理與宣導。 ►促進園藝設施節能減碳化與不依賴燃油加熱技術:熱泵、木質能加熱設備、太陽能和地熱暖化系統。 ►打造節能技術生產專區:與實際需求者鏈結,創建生產專區。 ►促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直接支付補助金等。 ►減少食物損失。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