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畜禽產業健康管理
【行政院】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2020/12/07
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政府守護大家的食品安全,宣布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未查廠不給進口 逐批查驗才進口 貨號溯源管源頭 標示跟著肉品走 校園只用國產肉   所有賣豬肉的地方,都要清楚標示產地國、而且學校裡面的營養午餐全面使用國產肉,政府嚴格把關,大家放心相挺台灣豬肉!   有政府!請安心!
【減量】預測乳牛甲烷排放的新方法
2020/11/13
反芻動物腸道中的飼料發酵會產生甲烷(methane),其是乳牛農場中最大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來源。荷蘭政府農業部門計畫於2020年時,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且較1990年減少30%,歐盟的目標則是到2050年時減少80%的溫室氣體,然而,乳牛排放出的甲烷量難以確切檢測,因此,研究人員欲尋找一種可以在牛奶中測量到甲烷排放的指標。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於TiFN計畫利用牛奶脂肪酸(fatty acids)檢測和牛奶紅外光譜(milk infrared spectra)預測乳牛的甲烷排放,雖然以牛奶脂肪酸預測較為準確,但是牛奶紅外光譜的應用潛力相對較高。主要是因為牛奶脂肪酸檢測不適合進行大規模常規分析,而牛奶記錄組織已常規地利用牛奶紅外光譜來檢測奶中脂肪、蛋白質與乳糖含量。為了要確定牛奶是否與甲烷排放量有關,研究人員在特殊的呼吸室測量218頭泌乳荷斯坦牛並收集牛奶樣本,其中乳牛接受了30種不同的飼糧,以模擬荷蘭的乳牛養殖受到不同的粗料(roughage)(如:鮮草、青貯飼料(grass silage)、玉米青貯飼料)和品質(如:收割時間與施肥量)影響。【延伸閱讀】乳牛餵食微藻能提升乳製品營養   結果表明牛奶脂肪酸評估飼草類型、含量和品質對乳牛甲烷排放的影響有較佳的評估結果,然而,紅外光譜在操作上相對較容易且便宜,並可以對同一頭乳牛重複測量,從而更好地預測甲烷排放量。因此,若此技術進一步發展可使牛奶紅外光譜成為乳牛甲烷排放的重要指標。
使用數學預測畜牧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2020/11/03
為了確保動物性蛋白質的永續供應,德州農工大學AgriLife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模型找出提升畜牧生產效率與最小影響環境的平衡點,相關研究由反芻動物營養學家Luis Tedeschi博士的團隊發表於「Scientia」期刊。 畜牧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目前食品生產系統著重於產量與利潤最大化,然而卻難以將環境保育或環境再生納入考量。2050年,世界人口預估達95.5億,這將對全球糧食生產造成極大的壓力。另外,畜牧生產常被認為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其排放量估計14%,表示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需要世界各地的作物、土壤與動物學家的相關知識提出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模擬對環境的影響   模擬系統的宗旨是將畜牧生產、營養及永續性的概念整合至電腦模型中,其需要考量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並考慮高科技的發展,如感測器技術、通訊設備、天氣預報技術、決策系統和其它管理工具,期望幫助生產者管理風險、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及快速提供多種生產狀況,讓使用者具有「事前知道」的能力,為其選擇出最適方案。因此,集約化的生產若要達到永續經營,需利用科學分析畜牧生態系統,將管理參數設定於模擬系統,以確定採取措施的前後差異,期可產生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管理措施。模擬系統的應用範圍很廣,如肉牛、奶製品、綿羊和山羊,目前,營養模型已於全球使用,其中德州飼養場與全世界的畜牧業使用牛的生長模型軟體,該軟體已被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英國、意大利、土耳其、伊朗、中國和澳洲所採用、下載並註冊。【延伸閱讀】改進預測模型將有助於市場及決策者對抗農糧損失之衝擊 智慧農場模型   數學模型與近5至10年發明的感測器結合使科學家可檢測一切,透過每分鐘收集的數據,如動物生理活動、進食速度、取水的移動距離等來了解動物的生長發育,並結合氣候等相關資訊以建立人工智慧模型,該模型可辨識何種動物在哪種情況下具有最佳生長狀態。研究團隊目前可偵測體外氣體以檢測飼料或牧場的品質,並根據此信息確定何時給予補給,這樣的科學模式可協助適時的管理,而非單純只是進行一般常規的補充。   研究結果顯示可持續性的集約化不僅僅改善生物和物理的飼養結果,其還需採用各方數據,將創新牧場管理系統與基本決策工具等資訊,透過系統整合出智慧農業方案,從而提高生產者的飼養成果並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的永續發展。而這些工具的開發必須考量到氣候變化對動物福利、營養需求與生產力的影響,同時也需滿足消費者對蛋白質需求的增長及最大程度減少牲畜的環境碳與水足跡,雖然Tedeschi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數學模型無法達到100%準確,但它可明確顯示管理模式的改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運用攝影機開發預警系統來檢測雞蟎侵擾
2020/10/30
雞蟎(又稱雞皮刺蟎,poultry red mite,PRM)是一種人畜共通,主要靠吸食血液為生的寄生蟲,是許多疾病如沙門氏菌和禽流感的載體,通常會在夜間侵襲雞體吸血,白天躲藏於雞舍的各種縫隙中,會造成蛋雞不安定程度增加、貧血甚至是死亡。由於其對殺蟎劑抵抗力的提高,以及雞隻飼養方式的轉變,導致雞蟎在歐洲不斷增長、擴散。其經濟影響包含產蛋量減少和雞蛋品質下降(蛋殼變薄、重量變輕和出現血斑),而因雞蟎所導致的額外生產花費估計每年每隻雞損失高達1歐元,長久累積下來是一筆可觀的花費。   然而當前的監測方法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很少有生產者會大動作的對雞蟎群體進行監控,通常都要到在房屋或設備上發現成團寄生蟲、蛋殼出現血斑或是工人被叮咬等跡象出現時,才會注意到有蟎蟲,然而這種時候其影響範圍已經很廣,並且可能已經對家禽健康和生產產生了負面影響。雖然可以使用像是瓦楞紙板收集器等手動監測系統,但是這些系統通常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裝設和監看,因此使用率並不高。但監測雞蟎種群對於有效控制雞蟎至關重要,對雞舍中的雞蟎數目進行定量,可以在出現明顯的負面影響之前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不但能避免感染範圍擴散,還能降低生產成本。   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的Mite Control計畫目的在開發一種創新的PRM自動監測系統原型機,期望為生產者在PRM感染出現時提供預警。研究員們從科學研究和實際經驗中了解,雞舍中的PRM感染會改變鳥類行為,而監控系統將運用攝影機來監測感染起始時期鳥類行為上的變化,在侵擾的早期階段,由於蟎蟲開始吸食血液所引起的不適,母雞會變得更加躁動不安,表現出高程度的羽毛梳理和頭部撓抓行為,在嚴重的侵擾情形下,由於貧血的緣故母雞會變得更加嗜睡。自動監控系統設置的目的是在利用這些行為變化,特別是母雞運動頻率來評估雞舍中雞蟎的感染程度,經初步測試證實,感測器可以透過母雞的夜間行為變化量測PRM感染。【延伸閱讀】確定雞蛋性別的新方法   此計畫還與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希望以此為基礎來開發生物反應演算法,最近正在試驗同時利用夜視和3D深度攝影機來監測,紀錄飼養在籠中的母雞群於夜間的活動用於計算活動指數,再下一步是了解活動指數如何隨著PRM的數量增長而產生變化,一旦理解這一點,就可以開發出能自動監測活動指數用以預測雞蟎數量的演算法。而實驗室的試驗結果將在2020年夏季開始於比利時的試驗場域運用於更大的群體來進行半商業規模驗證和調整,期望優化過後能實際在商業條件下運作。
未來牛舍的設計將為乳牛和氣候變遷保留更多的緩衝空間
2020/10/13
大多數的乳牛在過去50年間待在幾乎沒有翻新而且有隔間的牛舍中生活,大空間的牛舍花費昂貴,也可能會導致汙染排放增加,對環境的影響也較為劇烈。隨著人們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和氣候變遷的加劇,未來牛舍的設計會更加著重考慮乳牛的自然行為、氣候調節、減少污染排放、廢液重複使用、肥料品質和資本利用效益等因素,而上述因素之間都是相互連結的,科學家認為這就是平衡各個問題的關鍵點。   這個由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畜牧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主導,接受歐盟Horizon 2020資助的ERA-NET SusAn研究計畫,其所設計的Freestall牛舍是以改善動物健康為目的為乳牛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在減少氨氣排放的同時,還能延長牛的壽命,在沒有隔間的牛舍中,可以躺下空間約是原本的四倍,如果將母牛全天候放牧,該空間還可應用於園藝或飼養豬隻、家禽,成為多功能的建築物。再來的設計重點是運用能將排泄物分離為糞便和尿液的地板以及牛隻使用廁所的設置,不但可以降低汙染排放量,還更精確地幫牧場和耕地施肥,而利用木片、木削、象草或海草作為牛舍的墊料則可生產出有機含量較高的肥料,以供應牧場使用。【延伸閱讀】健全雞蛋產銷體系之精進策略—談建立雞蛋集貨中心經營模式   研究員還計畫結合Multi climate氣候調節系统,參考其透過結合通風、加濕、除濕、加熱和冷卻等功能的控制系統之概念,能在溫室中創造出精準的氣候與蒐集牛舍中所產生的氣體的概念,並將其透過墊料吹散,將自由走道區域拿來作為生物過濾器使用。   整個計畫除了一些技術性問題有待克服之外,其中最主要的挑戰還是將牛舍包含在整個系統之中,因為其運作模式會直接影響到操作鏈和肥料儲存與利用方式,而這些皆必須符合自然管理、封閉週期等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點。研究人員認為,現今已存有許多能減少牛舍汙染排放的技術可以供人利用,而計畫結合牛舍系統和創新技術是期望透過為動物提供更多物理活動空間,幫助農民和動物創造雙贏的局面。
科學家為養雞場開發了寄生蟲檢測系統
2020/09/25
近年來大眾對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的關注,增加了許多能讓家禽自由活動的養雞場,儘管提高了雞的生活品質,但放養的雞隻仍會受到害蟲侵擾,當前雞蛋銷售趨勢是推崇所謂的無籠飼養(cage-free),但這並不一定代表雞身上沒有寄生蟲。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CR)的昆蟲學家特別關注於北方禽蟎(northern fowl mite,Ornithonyssus sylviarum )對家禽的影響,它住在母雞的羽毛裡並以雞血為食,而禽蟎的寄生會讓家禽感到非常不舒服,同時引起瘙癢等免疫反應。為了幫助農民即時發現蟎蟲感染,並防止染病家禽產蛋量減少,這個研究小組結合了電腦科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專業能力,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檢測系統,而使用這個暱稱為「雞的智能穿戴」(fitbits原是美國第三大穿戴式智慧型手錶製造公司,於2019年11月被Google收購)的穿戴式感測器,可以檢測出影響家禽健康並造成生產者嚴重經濟損失的寄生蟲。   為了設計他們的檢測系統,研究團隊首先鑑別出了與家禽福祉緊密相關的三項雞隻主要行為:啄食、整理羽毛和沙浴,並假設會在感染雞隻身上發現整理羽毛和用沙子洗澡等行為大幅增加,因為這些舉動可以幫助它們維持羽毛的清潔,而研究人員會將運動感測器放在小小的「背包」中,讓雞隻可以穿戴而不會感到不適。UCR的電腦科學研究人員表示,量化家禽的行為並不像測量人類步行那樣簡單,因為它不怎麼規律,為了訓練電腦識別家禽行為,他們用建立了一套演算法,而這個演算法考慮了感測器數據圖表上的形狀以及其平均、最大值等數值特徵,現有大多數演算法並不能同時利用兩者,兩種方法的結合能大幅提高數據的準確性,而這正是對雞隻健康做出正確決策的關鍵。【延伸閱讀】人性化界面與小型農業感測器之應用   該研究中的雞隻群體確實遭受蟎蟲侵擾,而研究小組認為與其清潔行為的增加有相互關聯,雞隻透過治療並痊癒後,數據顯示出整理羽毛和沙浴的數值恢復到正常水準。這些實驗結果可以讓飼養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檢查他們的家禽是否被寄生,此外這套工具還可以用來監測家禽對於環境或飲食中任何變化的反應。
從動物源性食品中萃取抗生素殘留的新方法
2020/09/23
球蟲病是一種腸道疾病,會影響不同種類的動物。它抑制了動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和生長,易導致其死亡,進而使畜牧業造成經濟損失。為了抵抗這種病害,開發了抗球蟲藥等抗生素,雖然這些抗生素可有效治療球蟲病,但當其於動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中含量過高時,易導致人類心血管疾病。   據報導,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從動物源性食品中萃取和檢測有害物質。此方法只需於實驗室中進行一個清洗樣品的步驟,即可管控食品品質。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Soledad González表示,該程序能夠從歐盟立法規定的所有動物源性食品中同時萃取出天然來源的離子載體抗生素。   具體來說,該方法使用稱為SUPRAS的超分子無毒溶劑,其具有提高萃取物的選擇性和性能的高容量,進而降低了生產成本。González指出,這類溶劑可同時萃取抗生素殘留物且以一步驟清洗樣品,與實驗室其他廣泛使用的常規技術相比,它使用的有機溶劑量較少,是一種低成本、具環保的方法。【延伸閱讀】新型複合材料可幫助減少食源性疾病發生   將新方法應用於雞蛋、牛奶和肉(肝、腎、肌肉和脂肪)等不同產品後,已驗證檢出遠低於法定限度,證明該程序可用於食品品質管控實驗室。González表示,該方法已根據歐洲第2002/657/EC號指令進行了驗證,且針對於動物源性產品中存在的殘留物制定了規範,因此可將其納入實驗室的常規檢驗中。
現有家禽相關創新技術盤點
2020/09/18
家禽飼養業一直一來都在尋找可以減少雞隻死亡率、節省時間和金錢,幫助整個產業解決問題的技術,這邊是一些最新家禽相關技術的盤點。   來自澳洲圖沃柏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USQ)的博士正試圖利用機器視覺技術為家禽們謀福利,該技術使用攝影機和人工智慧來識別人眼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家禽行為模式,目前主要是用來監測雞隻腳部的溫度壓力減少像足墊皮膚炎(footpad dermatitis)等疾病的發生,並預計在未來應用於無人機上以便近距離量測家禽的體重,幫助生產者進行預測並能夠更快地對雞群健康問題實施應對措施,同時節省開銷。   而FarmCloud是一家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新創公司,利用其開發的一個名為FarmConnector的隨插即用設備連接家禽養殖企業現有不限廠牌的氣候、生物辨別控制器和感測器,並將訊息整合發送到中央雲端平台,還能在雲端平台上蒐集即時或歷史的數據,這使養殖公司能夠優化飼養流程、減少浪費並增加相關知識。   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MU)和林肯大學(Lincoln University (Oakland),USA)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攜帶式且方便使用的感測器,可以用來檢測生鮮或即食的家禽產品中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目前家禽業使用的檢測細菌方法既耗時又昂貴,除了需要投資購買昂貴的設備和將樣品運送到實驗室之外,實驗結果的產生通常需要24小時至5天不等的時間,而新開發的感測器是運用針對每種細菌開發的特異性抗體和化學聚合物,能給出正、負數值並確定樣品濃度,可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檢測到每毫升七個細胞的準確度,而無需對樣本進行培養,而即食產品檢測大約需要耗費七個小時。該感測器目前可適用於三種血清型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O157:H7菌株,其適用菌株還在持續增加中,最終目標是將其快速的病原體檢測系統商業化,以應用於家禽產業。【延伸閱讀】人工智慧於農業領域的實務應用有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彌合數位鴻溝   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家名為BinSentry的新創公司正透過其物聯網(IoT)技術將飼料的測量帶入21世紀,這個技術還獲得了2019年福布斯創新獎(Forbes Innovation Award)的殊榮。該系統使用安裝在飼料桶中的感測器,透過低功率廣域網路將存儲數據發送到雲端,其感測器具有自我清潔功能,並使用太陽作為能量來源,所使用的人工智慧和預測模型軟體可以了解每個養雞場的飼料使用情況,可以使它更有效率地確定何時需要發送飼料訂單。據該公司指稱,這個技術可以透過更高效、更精簡的路線來節省運輸成本,並減少訂購錯誤。   目前家禽飼養業仍在不斷發展中,期望透過科技公司及其智慧產品的幫助下,讓該行業可以繼續取得進步。
德國哥廷根大學測試昆蟲和微藻添加於飼料對雞肉品質的影響
2020/09/10
儘管素食風氣在西方國家越來越盛行,但全球人類對食用動物性產品的需求仍在持續增長,而動物的飼養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蛋白質飼料,未來飼料作物的生產會需要從農業用地中獨立出來,來避免進一步造成砍伐森林轉換成耕地等土地利用變化情形。不論在德國或是全球,昆蟲和微藻的養殖都一個是新興的領域。   在食品生產的永續轉變計畫的一項研究中,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研究小組正在探討如何以更永續和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生產動植物食品,研究員以餵食添加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副產品)飼料的雞當作控制組,和添加螺旋藻(spirulina)或昆蟲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飼料的肉雞作為實驗組來比對,並測試了這些蛋白質替代來源是否會改變雞肉的品質,試驗包含觀察動物的生長情況、檢測貨架存放期的雞肉品質和味覺感官品評等相關測試。【延伸閱讀】畜牧業新希望—益生菌Probiotics和溫度馴化   他們對132隻雞所進行的實驗分析結果顯示,添加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L.) )幼蟲粉末和螺旋藻於家禽飼料中並不會對雞肉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而利用黑水虻幼蟲粉末餵養生產出來的雞肉與現有的情況相似,用螺旋藻餵養生產的雞肉具有更濃烈的顏色和風味,總結來說,在尋找新的動物飼料蛋白質替代來源時,兩者皆能成為選項,而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糧食與農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JSFA)上。   目前全球微藻生產價格仍然比豆粕昂貴許多,而且大多用來作為生物燃料、動物飼料或供人類食用,而在歐盟,昆蟲僅被授權用於人類食用和魚用飼料,且都必須透過經認證的動物飼料生產流程來製造,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批准其在家禽飼料上應用。
日本超級農機提升飛驒牛生產力
2020/09/04
名古屋畜牧業克服COVID-19危機,逆勢成長   日本岐阜縣(ぎふけん)的下呂市(げろし)飼養了日本高檔肉牛品種飛驒牛,而此地的佐古牧場飼養約莫350頭肉牛,其肉品也多次榮獲日本和牛最高的A5評價,是下呂市有名的飼養戶之一,牧場除了3公頃的飛驒牛飼養用地,另外也規劃了栽植肉牛飼料的玉米、稻米之23公頃田區,牧場係以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永續經營。 四倍的工作效率   佐古牧場為了達成上述的循環農業目標,引進了位於大阪與名古屋間的高北農機(TAKAKITA)所製造的壓捆機,操作時,壓捆機駕駛座的前方有個嘴型的設計,倘若在玉米田收割,壓捆機也會將玉米吸入並且將這些植株自動捆壓成桶狀,就會像母雞下蛋般地將捆好的筒狀玉米牧草推綑在田間。   以往餵食牛隻的飼料的需半人工處理,牧草切碎後須裝運至大貨車,再運送至倉庫進行壓縮,光是搬運的工作項目,就會耗去許多工作時間與勞力成本;而高北農機的壓捆機一台約莫2,000萬日幣,造價不斐,對於牧場主人工作效率提高了整整四倍,長遠來看,也壓低了其他人事與時間成本,更重要的一點,可以自行製造牧草餵食肉牛,也可確實保障食安控管。   高北農機成立於1912年,初期公司專產牛隻於農田中耕出槽溝利於播種的犁器具,後續因應工業化,開啟了農機專業研究。日本國內有兩家壓捆機的製造商,高北農機即是其一,但在農機領域,高北農機雖然也有自動行駛機的產線,但在銷售比例上,以曳引機搭配客戶所需的作業機台為主。因此,高北農機與日本國內其他的曳引機製造大廠,例如:久保田(KUBOTA)、洋馬(YANMAR)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更為密切,與久保田、洋馬間的經銷金額佔了四成營業收入(revenue),兩間業者同時也是高北農機的股東之一。 回歸本業創最大收益   高北農機於1980年代業績不佳而致使年度營收出現赤字,為解決財務危機,於1986年與製造錄放音機的TANASHIN電機展開合作,進行相關零件組裝與經銷販售,但因為錄放音機逐漸被新的研發機械取代,兩間公司於2009年結束業務合作,高北農機的下一步,即決定了回到農機本業,在農機上創造更多新的價值與生產力。這個決定也讓高北農機有了正向的轉變,2015年完成了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第一部(即為日本大型公司股票上市的分部,為主板)的上市、2018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稅後淨利有6億2千4百萬日幣。   隨著世界關注著循環農業,日本從農人數較以往減少且邁入高齡行業,對於提高農業效能又可兼顧農業循環減少資源浪費的想法已然在農業界發酵,農民之間的合作規模也逐漸擴大,佐古牧場所採用的「耕畜共生」也是日本國內的成功案例,為循環農業挹注一股能量。【延伸閱讀】自動式噴霧機於大面積果園的應用   此外,日本米食消費力衰退的跡象未見銳減,日本政府也從糧食自給率著手,對於供為飼料用的稻米給予補助申請。但是稻田管理需耗時費力,因此壓捆機的問世所帶來的省工省時效益,倍受市場關注。 但2020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因2019年遭受颱風侵襲與消費稅上漲的緣由,使得農民對於新型農機的投資意願降低,但日本政府決議於2021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延長農民農機具補助,預估使得新型農機的銷售能有所增長,預計達成近三年的首次獲利目標。   高北農機事業多角化經營,善用公司獨步優勢與積極開發綠能相關業務,也從捷太格特(JTEKT)公司承接風力發電的大型軸程製造的相關業務,這項業務為公司銷售收入10%,對於公司的擴展也有部分益處;事業版圖也試圖在中國、韓國、荷蘭等海外市場擴充與爭取,希望公司中長期可成長至營收淨利達100億日幣。 穩健的財務、積極求才與擴大投資   高北農機社長表示,日本農業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從農人口高齡化的嚴峻情勢,日本政府為了確保國內糧食自給率的觀點出發,推動單一農民擴大耕種面積;也為了吸引農民投入,政府促進農業機械自動化、智慧化以替代農民欠缺的人力與節省時間,高北農機所製造產品也能補上這部分的欠缺,而高北農機推出以果園機械為新主打的自走式施肥機也為公司帶來不少營業額,在日本農業逐漸式微的同時,高北農機的業績也能於這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高北農機的自有資本率已經超過80%,顯示公司體系健全,近年來在人才培訓、設備研發投資,也持續積極進行著。面對2020年的COVID-19疫情,對於高北農機的業績也帶來不小的震盪,與外食產業合作的農民因出貨量漸少,收入銳減,對於新農機設備的投資意願就會降低;也減少了國外參展爭取曝光的機會,但在這樣的逆境下,高北農機仍具信心可以克服,完成年度獲利目標。
利用新型細胞株快速診斷非洲豬瘟
2020/08/20
美國農業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的農業研究局(Agriculture Research Service, ARS)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可檢測非洲豬瘟活體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讓獸醫診斷實驗室更加便利,減少動物活體的血液細胞檢測樣本的需求與檢體汙染,進而進行快速診斷。   ARS研究員Douglas Gladue博士表述:目前並未研發出以效防範非洲豬瘟的疫苗,對於疫情控制需仰賴隔離與清除被感染的豬隻,若要進行有效活體的ASFV檢測,診斷時均須從豬隻活體蒐集血液細胞,但每批細胞僅供一次檢測;但ARS所研發的新技術具備非洲豬瘟檢疫突破性,ARS所鑑定的細胞可以持續複製與冷凍保存以供未來使用,大大減少活體動物的供給數量,未來上市也可供先前無法取得血液細胞的實驗室進行診斷工作,擴大檢驗能量及加速疫情管控。【延伸閱讀】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顯示出有成功的希望   2019年中國開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迅速蔓延至東南亞國家,全球高度警戒。美國雖無病例,但為防範疫情帶來經濟層面的重大損失,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通力合作,防堵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入侵。ARS的研究獲得美國國土安全部科技處、能源部與農業部等支持,研發成果於2020年4月提出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provisional patent)並開放技轉。ARS 位於紐約州梅島(Plum Island)的動物疾病中心研究人員將持續致力於開發管控非洲豬瘟的工具。 備註:Provisional Application 讓申請人可在沒有提交申請專利範圍、宣誓書以及資訊揭露書等即先取得一個有效的專利申請日,獲取暫時性的權利保護。
適用於現場的攜帶式設備能預防豬隻傳染病的傳播
2020/08/17
豬隻和其他種類家畜疾病的暴發會造成許多動物生病或死亡,在這高度相互聯結的世界中,其影響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形成嚴重的問題。病原性傳染病的診斷在實驗室中通常需要耗費數週,甚至是數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開發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於有效控制傳染病傳播和抑制其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來說非常重要。   由歐盟資助的SWINOSTICS(豬隻疾病現場診斷工具箱)計劃開發了一種攜帶式設備,使用先進的生物感測和光子技術,能用短短幾分鐘來檢測豬隻的病毒性疾病,這個工具主要針對六種豬隻病毒,分別是非洲豬瘟病毒、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病毒、豬流感病毒H1N1株、豬小病毒、豬環狀病毒和古典型豬瘟病毒。根據該計畫的網站介紹,設備雖然使用豬的口腔液體作為檢測樣品,但也同時兼容其他類型,諸如糞便、血液或鼻腔分泌物等樣品。使用口腔液體作為主要檢測物的優點是可以簡化樣品的收集流程,並減少分析所需的時間,更甚者還能於野豬身上取樣檢測。SWINOSTICS原型機由許多不同模組建構而成,包含樣品傳輸和液體處理模組,負責輸送樣品經過感測器,最後到達廢棄物蒐集桶,通訊模組則負責利用光學分析組件讀取感測器輸出的數據,而溫度調節模組能使設備關鍵零件的溫度維持恆定。此外他們還開發了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可以透過平板電腦或手機上的用戶界面來操作整個設備。攜帶式的設備能在養殖場即時進行威脅評估,有能力在15分鐘內提供4至5個樣本的檢測結果,而設備模組的設計還允許在未來有升級的空間,在兼顧專業實驗室分析質量的同時,還非常適合應用於現場。【延伸閱讀】研發檢測雞蛋芬普尼農藥殘留的新型檢測法   據新聞報導指出,SWINOSTICS團隊利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測試,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檢驗設備模組是否可以完美地結合使用,並解決可能影響設備功能的各種問題。目前正在利用第一階段測試的成果對所有設備模組進行升級改良,升級後的模組在轉移到野外場域應用前,將在實驗室作進一步的實測驗證。
豬隻的益生菌研究有新的突破
2020/08/06
最近限制牲畜使用抗生素的法規制定,為飼料業者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美國伊利諾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表示,抗生素使用上的限制,會讓益生菌或微生物製劑(Direct feeding of microorganisms,DFM)更廣泛的被使用。他們最新的研究顯示,益生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可以達到與抗生素相同促進豬隻生長的效果。   研究人員分別餵飼豬隻五種不同飼料,沒有添加抗生素和丁酸梭菌的飼料和一種只添加抗生素的飼料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為每公斤分別添加了1,250、2,500和3,500 cfu(colony-forming unit,是一種計算活細菌數量的方式)丁酸梭菌的飼料。與沒有添加抗生素和丁酸梭菌的對照組相比,當在飼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時,豬的生長性能更好,而實驗組飼料和抗生素對照組飼料所產生的生長性能增長效果相同。研究小組還注意到,隨著丁酸梭菌含量增加,其生長效益下降,得出的結論是添加每公斤1,250 cfu的劑量就足以使斷奶小豬增加生長性能。這些結果顯示,從斷奶小豬的飼料中去除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後,丁酸梭菌的添加可被拿來部分或完全恢復失去的生長性能。【延伸閱讀】【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動物保健產品試驗與市場評估服務   至於為什麼餵飼這種細菌會有利於豬隻生長,科學家提出了幾種可能性,其中一種為豬的腸道形態被改變。研究員表示,丁酸梭狀芽孢桿菌能讓腸壁上的微小手指狀絨毛更長,絨毛越長即增加了小腸的表面積,吸收的營養就越多,意味著更好的生長表現。儘管研究人員沒有在這項研究中探討絨毛高度對養分消化率的影響,但在先前的研究中就已經證明了其與DFM相關的作用。此外他們還評估了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一些DFM會促進「好細菌」生長,進而帶來二次助益,儘管發現了一些細微的差異,但這些改變並不能說是實驗所引起。這些DFMs包含丁酸梭菌在內,在幼豬的飼料中似乎起了相當一致的正面效用,如果將它們添加到豬隻飲食中,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顯示出有成功的希望
2020/08/04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遍及東歐和亞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警告可能會殺死世界上四分之一豬隻的一種疾病,在2019年造成全球超過700萬頭豬死亡,並破壞了整個與豬肉產業交織在一起的貿易體系,由於缺乏商業疫苗的緣故,想讓ASF得到控制,制定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對易感染動物的全面撲殺成了唯一的可行方法。   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Pirbright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在距離開發出一種對抗非洲豬瘟來說相當重要的疫苗又更近了一步,研究團隊透過將八個戰略性選擇過後的ASF病毒基因插入作為載體的無害病毒中,建立了所謂的載體疫苗。載體用於將目標基因傳遞到豬細胞,並在豬細胞中產生病毒蛋白,而這些蛋白可以激發豬的免疫系統對ASF的感染做出快速的反應,生成保護性抗體。這八種病毒基因的組合可以保護豬隻,免於遭受其他致命ASF病毒株攻擊時產生的嚴重病症侵害,儘管確實出現了一些疾病的臨床跡象,但這是病毒載體疫苗首次在豬身上顯現出針對ASF攻擊的保護作用。儘管需要進一步的開發,但是如果成功,這種疫苗將能夠把野外染病動物與接種疫苗之動物(differentiate infected from vaccinated animal, DIVA)區分開來,這有助於在不犧牲商業貿易機會的同時,建立疫苗接種計劃。ASF疫苗小組負責人表示,證明我們的疫苗具有保護豬隻免受ASF侵擾的潛力,是整個疫苗開發計劃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目前已經開始著手改進疫苗中所包含的基因,期望能提高效力並提供更多的保護。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疫苗》期刊上,實驗結果顯示在接種新型載體疫苗後,有100%的豬在遭受致命劑量的ASF病毒攻擊時受到了疫苗的保護。【延伸閱讀】針對特定非洲豬瘟病毒株研發的口服疫苗可望防治逐漸失控的疫情   英國首席獸醫官員表示,這是相當令人鼓舞的突破,意味著我們在保護豬隻健康以及阻止非洲豬瘟在全球食品供應鏈中肆虐所扮演的角色又往前邁出了一大步。儘管英國從未爆發過非洲豬瘟,但我們並不以此自滿,目前已經採取了許多強而有力的措施來防止動物疾病爆發,之後我們還會繼續與英國養豬業進行密切合作,藉以提高業者對風險的認識並提供有助於維持高生物安全標準的建議。
豬的自然需求是新型養豬場的設計核心
2020/07/21
豬在能沙子上漫步,到廁所洗個澡,尋找從天上掉下來的食物,並在柔和的光線下生長茁壯,這聽起來像是生活在瓦爾哈拉(Valhalla,北歐神話中的天堂)的豬,然而這剛好是家庭豬圈(Family Pigsty)計畫的靈感來源,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 WUR)的研究讓這一全新豬舍概念成為可能。   在這個新型豬舍設計中,豬的自然需求至關重要,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副教授表示這個計畫獨一無二之處,是在這裡我們可以使養殖系統適應動物,而不是讓動物去適應系統。研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衡量理論是否能確實實踐。例如,新的豬舍設計裡包含一個豬廁所,這個月的實驗將開始測試分離豬隻的糞便和尿液,因為當尿液中的氮與糞便混合時會形成氨氣,從而產生難聞的氣味並對豬隻造成壓力,而分離這些廢棄物還可以順便將氮排放量降低。另外,豬舍地板鋪設沙子提供了豬隻挖坑或洗泥浴的機會,而在屋頂的下方有一個特殊的餵食設備,可以每天投擲食物到沙子上,使豬隻可以像在自然棲息地中一樣覓食。它們一生都待在同一個豬圈中,透過滿足他們的行為需求來避免突然遷移所造成的影響,母豬可以在小豬出生之前自己築巢,同時與同伴保持聯繫,在小豬出生不久後便可以與母親生活並結識其他豬隻,從而逐漸變得獨立。這些豬在類似自然的環境下生長有望不易生病,因此不需要施打抗生素。【延伸閱讀】了解動物肢體語言將有助於提升動物動物福祉   對於計畫發起人和研究人員來說,有機會觀察豬隻對新系統做出什麼反應,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一件事。科學家表示他們其實並不了解動物的運動與社交互動模式,或是在一起進食的當下豬隻是否會產生侵略性行為,食物什麼時候投放比較合適,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他們將進行全方位的剖析研究。除了透過觀察豬圈中的動物來做到這一點之外,研究員們還透過追踪器來記錄豬隻的移動路徑,而這些數據輸入電腦後,會拿來繪製豬的運動模式和位置資訊圖。
研究測試雞對曲狀桿菌的抵抗力
2020/07/15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是造成人類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遭感染後可能會導致腹瀉和嚴重的併發症,通常能在雞肉中發現它們的蹤跡。據統計英國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感染曲狀桿菌,預估造成損失達5,000萬英鎊,其中多達80%的病例是由於消費者處理和食用受污染的雞肉所引起。調查數據顯示,新鮮零售雞肉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曲狀桿菌所污染,因此需要採取對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來自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為了確定存在於雞腸道中微生物的類型和數量,利用羅斯林研究所國家禽類研究設施所擁有的獨特家禽品系,分析了對曲狀桿菌具有不同抗性品系的雞腸道微生物群的遺傳組成。鑑於之前小鼠實驗的研究成果,科學家認為透過移植具有曲狀桿菌抗性雞群的腸道微生物到易感染品系身上,可以轉移雞對腸道病原體抗性的遺傳差異,但卻驚訝地發現,儘管易感雞對曲狀桿菌的敏感性更高,所移植的腸道微生物卻僅能在其中存活有限的時間,無法提高對曲狀桿菌的抗性。【延伸閱讀】最新研究發現現今抗生素抗藥性發生率是2000年時的三倍   雖然雞品系間對曲狀桿菌的抵抗能力存在著遺傳差異,但腸道菌群的顯著差異似乎並不能解釋這些區別。這個由蘇格蘭政府與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透過“農村與環境科學分析服務”計劃資助的研究成果將發表於《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雜誌上。
今年首批青貯料額外措施之建議
2020/07/08
由於近幾週的天氣狀況可能為青貯料的生產帶來許多挑戰,舉例來說,大部分地區異常乾燥炎熱,使農民在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漿散佈於草地上。牧草在乾燥的環境下會微量吸收泥漿中的養分,然而在經過數天溫暖潮濕的天氣則容易促成硝酸鹽的大量吸收。若放任不管,其不僅會嚴重降低青貯料的品質,也會因青貯料中產生的氣體進而危害人類與動物的健康,因此牧草專家提出牧草照護之警告,並指出今年春天可能需要解決此問題。   青貯料專家David Davies博士表示牧草中含大量的硝酸鹽會帶來幾個問題: 青貯料發酵不理想:硝酸鹽具有緩衝劑的特性,使青貯料發酵時pH值無法正常下降,也就意味著發酵狀況不佳。 硝酸氣體被吸入後對肺部造成永久性傷害:不好的發酵狀況會導致pH值緩慢降低,而牧草中的硝酸鹽則轉化為棕色二氧化氮氣體。該氣體二氧化氮質量較空氣重,其會向下沉澱於青貯料並持續存在一天或更長的時間,因此偶爾可看到其充滿於堆藏的青貯料中,或在壓膜後不久就會產生。這個氣體的問題是它與水接觸時會轉化成硝酸,當動物吸入肺部後會造成嚴重的永久性致命的傷害,稱筒倉氣病,這也解釋了為何整個牲畜的棚架需安置於堆藏青貯料附近,因為使用這樣的方式僅造成極少的損失。 攝入高含量硝酸鹽飼料,影響動物生理表現:營養學家Pete Kelly表示每天每頭牛的硝酸鹽總攝入量應少於150克,若牛食用高硝酸鹽青貯料,則會影響牛循環氧氣的能力並導致表現性下降。此外,餵食青貯料中的硝酸鹽含量升高也會使瘤胃發酵變質,這導致瘤胃中的氨濃度很高使糞便非常疏鬆、增加牛奶尿素氮含量,並有可能損害生育能力。若與尿素處理過的穀物一起餵食會嚴重加劇這種情況。【延伸閱讀】關於食用動物抗生素之替代品使用與研究仍需有更多有效數據及資料   根據硝酸鹽帶來的問題,David Davies的建議如下: 遠離危害,適時尋求醫療協助:若在製造青貯或剛造出青貯料後發現到二氧化氮的生成,需遠離這些青貯料。如果對於在農場工作的人有接觸該氣體的疑慮,可快速轉移鄰近畜舍的牲畜並尋求醫療協助。 採取相關措施降低危害風險: 牧草樣本成分分析:農民在製作青貯料前可先將牧草樣本送至進行硝酸鹽與粗蛋白分析。粗蛋白超過18%以及硝酸鹽含量超過0.25%可能表示這批原料有問題,因此強烈建議稍等一下再進行裁切。但是,硝酸鹽含量介於0.15%-0.25%對於發酵也是有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其提升了牧草的緩衝能力,也還因為高含量硝酸鹽與低草糖(發酵所需的基質)會進行生物性反應。 使用高強度的化學添加劑—青貯料防腐劑於青貯料的製程中:目前已知的青貯料防腐劑產品,Safesil Challenge, Kelvin Cave Ltd.的青貯料保存專家Andy Strzelecki技術總監表示該產品已被開發出用於低乾性飼料,其有正確含量的亞硝酸鈉可抑制泥漿中梭狀芽胞桿菌和腸桿菌的生長,藉以去除有害細菌,同時還含有苯甲酸鈉和山梨酸鉀,可消除酵母和黴菌的活性,從而降低發酵不良的風險且不會損害青貯飼料的發酵。此外,因為良好的發酵狀況,青貯料將變得更可口,並且對動物的健康和表現更好。   因此,在今年首次裁切的青貯料中,可能潛在大量的梭菌和腸球菌等有害菌,導致較差的青貯料生成,假如對於今年度的飼養有疑慮,在額外搭配任何含尿素的草料或穀物前需考量到所有的成分配給與細菌群組成。
在飼料中添加氨基酸補充劑可提高斷奶小豬對抗疾病的能力
2020/07/03
日前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大草原養豬中心與新創豬肉公司合作,在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 屬於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在食用遭受其汙染的食物後會發生腸胃炎等症狀,能感染家畜、禽類甚至人類等動物)的豬隻飼料中添加甲硫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這三種氨基酸補充劑,評估其是否能有效改善豬隻對抗疾病的能力。   這項研究的目標主要是嘗試為豬隻,特別是斷奶小豬制定有效率的飼養策略。而制定這些策略的目的是期望能大幅提高生產者的利潤,同時減少抗生素於飼料使用上的依賴,在提高養殖豬隻對抗疾病能力的同時,還能維持飼料投資的成本效益。目前已經完成了三種胺基酸補充劑對豬隻影響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顯示當豬隻健康時,很難發現氨基酸補充劑發揮任何顯著效用,然而一旦暴露於腸道病原體的威脅下,便能從腸道受損程度的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後續生長情形中感受到氨基酸補充劑對其正面的影響。【延伸閱讀】預測乳牛甲烷排放的新方法   更甚者還得提高現有胺基酸補充劑的建議添加量來改善豬隻的生長情況和體內蛋白質沉積(此狀況通常和蛋白質的突變或細胞環境變化所引起的蛋白質折疊、組裝和運輸功能異常有關)等情形。另外,營養學家期望能將這些發現應用於商業牛群飼料上的配製,尤其是幫助那些原本就有腸道病原菌問題的牛群,增強其應對疾病的抗性。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