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畜禽產業健康管理
甜菜鹼和脂肪對抗乳牛的熱緊迫
2022/07/05
隨著全球暖化事件的增加,預計夏季影響大多數乳製品的熱緊迫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也將增加。飼料消化和代謝亦會產生熱量,這將會增加乳牛的總熱負荷,當這種負荷由於環境因素而無法消散時,其採食量和產乳量就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當溫濕度指數(THI)超過68時,乳牛很可能會出現熱緊迫症狀。        甜菜鹼已被證明具有滲透調節功能,有助於緩解動物的熱緊迫。另一方面,脂肪的熱量增量與大多數飼料相比較低,並且先前研究已證明,在炎熱的天氣給乳牛餵食高脂肪飲食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校正牛奶(energy corrected milk)。在這項研究中,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前的經濟閾值分析評估甜菜鹼及脂肪添加劑是否滿足可行或有益的生產需求。【延伸閱讀】- 甜菜鹼具減緩失智症進程的潛力        本研究透過與乳牛的熱緊迫期相比的經濟閾值分析,以評估每種添加劑對於最小變化乳產量的飼料有利替代品。實驗飲食內容共分三組: l 甜菜鹼:控制飲食+每頭牛每天16克甜菜鹼 l 脂肪:控制飲食+每頭牛每天0.7公斤芥花油 l 甜菜鹼+脂肪:控制飲食+每頭牛每天16克甜菜鹼和0.7公斤芥花油        結果顯示,餵食甜菜鹼日糧的乳牛在數量上與餵食對照組日糧的乳牛在緊迫前的產乳量相同,但在熱緊迫和恢復期間,乳牛每天平均多產0.07至0.05公斤的乳固形物。實驗後的經濟分析中,僅考慮THI ≥ 75天的熱緊迫產乳效益,在添加劑和乳價條件下,添加甜菜鹼日糧超過了所需的產乳量閾值。然而,當添加劑成本高而乳價格低時,在炎熱天氣條件下,餵飼甜菜鹼的優點不足以證明此額外的花費與對照組日糧相比較為合理。但將動物實驗恢復期間記錄的益處納入後比較時,於研究中所有的添加劑和牛奶價格情況下,添加甜菜鹼與對照組相比可為一種有益的替代方案。        另一方面,脂肪餵飼組的乳牛在所有實驗組別中產生了最多的乳固形物。結果顯示無論熱緊迫條件為何,餵飼額外的脂肪本身對產乳有好處,這可能是由於在熱緊迫之前的總能量攝取量更高所導致的結果。實驗後的經濟分析結果中,在測試所有的價格條件下,添加脂肪於日糧中都超過了所需的產乳經濟閾值。        整體而言,在日糧中添加脂肪或甜菜鹼都有可能產生足夠額外的牛奶並超過生產閾值,因此於炎熱氣候期間,任一種添加劑都可成為與對照組相比一種有益的替代方案。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餵食甜菜鹼和脂肪組合的乳牛並沒有產生足夠的額外乳固形物來作為對照組有益的替代品。這可能是因為甜菜鹼和芥花油對產乳量產生拮抗作用,此推斷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這種長期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表示,使用甜菜鹼或脂肪添加劑或許能做為管理熱緊迫的長期投資如遮陰基礎設施和遺傳改良等的替代或補充策略。
日本家畜改良中心最新發佈十大重點新聞
2022/04/13
日本家畜改良中心(National Livestock Breeding Center),依循國家農林水產省所訂定的新中期目標政策(第5中期目標:2021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致力於家畜的改良和繁殖、改善飼養管理、飼料作物育種的種苗生產和分配,以及「牛追溯法」(為了牛個體識別信息管理和傳輸所制定的特別措施法)管理法令等執行項目。   特別是在家畜的改良和繁殖方面,承接民間私營部門難度較高風險業務之外,並作為中立和公平驗證單位。具體而言,該單位培育與提供國家資源與較稀有的畜牧育種、育種素材,並採取全國性規模的遺傳能力評估,以確保和各種遺傳資源之應用。此外,關於家畜之飼養管理改善,除了持續推動畜牧業 GAP,同時也致力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職業安全和動物福利等SDGs相關畜牧產品生產活動。而本次家畜改良中心統整出2021年度這一年來所執行業務成果,嚴選出十大重點新聞。 一、榮獲第九屆全日本豬肉胴體大賽農林水産大臣獎 ! 家畜改良中心成功培育出「催肥養殖」豬隻 (催肥養殖豬)   為了全面推動全國豬隻改良,家畜改良中心分別在茨城牧場改善長白豬「  Landrace pig(L)種」,和大白豬  「Large White  pig  (W)種」繁殖能力,同時在宮崎牧場改良了杜洛克 「Duroc pig(D)種」的產肉能力(尤其是肉質),並將改良後的遺傳資源,作為改良純種豬隻所用。   這項改良技術於第九屆全日本豬胴體大賽中,榮獲農林水產大臣獎。未來該中心將強化與種豬飼養場的合作,以提昇國產豬肉品質,培育出更優質飼養的種豬,為國內優質豬肉的生產做出貢獻。 二、開發可實際評估與味道相關的脂肪酸之光學測量方法,並以快速而非破壞性評價食用肉類市場鏈的豬肉胴體     豬肉由一般成分 (水分,粗指防,粗蛋白質)和指肪酸所組成,過去分析肉質必須先將樣品在實驗室中進行切碎和分析(理化分析值),然而,為了更充分讓生產者掌握豬肉口感的成分資訊,能應用在食用肉類市場上,力圖研究出以不破壞豬胴體之一般成分和脂肪酸組成的快速分析技術。   對此,家畜改良中心開發並實際應用一種光學測量方法,無需切碎豬肉即可快速測量豬肉的一般成分(非破壞性)。 目前肉脂質測定裝置(牛肉脂肪酸組成測定裝置),已在全國肉類市場普及化外,仍持續蒐集與分析豬肉校準曲線數據之目標邁進。【延伸閱讀】電腦也會分析鮪魚肉質,透過手機拍攝即可完成判斷 三、日本國產雞品種榮獲國際味覺審查機構最高三星級評價!    日本國產雞品種「龍野」(商標名:純和鶏)榮獲國際味覺審查組織(ITI)2021年度最高三星級獎。在味覺和品質皆受到日本國內及世界各地所認可。另一國產優良雞品種“播磨”(商標名:丹精国鶏),正以一年可量產 200 萬隻雞之長期目標邁進。家畜改良中心未來將持續致力於開發優良種雞,並提供和推廣更多優良“國產雞種”。 四、發揮遺傳的多樣性,三大形質評價高的育種雄牛「金幸隆」和「晴茂栄」   家畜改良中心為了確保「黒毛和種」的遺傳多樣性,主要以「系統群」育種雄牛進行研究開發,在本年度已成功評選出新的「金幸隆」和「晴茂榮」品種開始供應精液。   「金幸隆」具有稀有品種「榮光」號的遺傳基因,保有「確率」*約為18%,在胴體性能方面,經家畜改良中心的三大形質評價排名為史上第8位,其中BMS號為史上第3位,表現出非常優秀的能力,皮下脂肪變薄,產量標準值被評價為優良。   「晴茂榮」具有稀有品種「藤良」號的遺傳基因,保有「確率」約為6%,是一頭具有良好平衡,沒有胴體特徵,三大形質評價排名為史上第9位。上述,不論是何種的育種雄牛,都能發揮遺傳的多樣性,改良肉用牛的育種,供應候補育種雄牛,為提升日本和牛之優良種牛的頭數和產量做出貢獻。 *「確率」(probability )是偶然發生的現象與所有現象的百分比率。 五、耐熱遺傳能力評估&供應J-Sire檢定之育種用雄乳牛!( NLBC  Maurits Tambac)   由於受地球暖化的影響,熱應力( thermal stress )對乳牛的產奶量降低和生育力惡化等影響越來越嚴峻,為因應這情況持續惡化,需要對耐受性作遺傳性改良。荷斯坦品種  (Holstein) 乳牛是泌乳能力最好的奶牛,卻也是一種容易受熱應力影響的品種。因此,家畜改良中心 2021 年 8 月開始,利用由日平均氣溫(℃)和日平均相對濕度(%)計算出來的熱應力指數,對耐熱性的遺傳性能進行評估。   然而,由於對耐熱性相關的遺傳力較低,因此在選定交配育種雄牛和選定具有相似泌乳能力的奶牛狀況時,需要善用其耐熱性。在相同評價中,由優秀國內育種雄牛生產評審委員會,根據(J-Sire Project)評選出綜合評價(NTP)中,以遺傳多樣性的育種雄牛NLBC  Maurit Tombak品種勝出。 六、育種和肉質改良後的種豬排名   國產純育種豬改良協會,與民營育種豬生產企業、各地行政區、畜牧改良中心、檢測研究等各機構合作,共同致力於國產純育種豬的改良。該協會除統整遺傳性能評估的標準依據,同時也致力於推動國產純育種豬的改良。遺傳性能評估則委託家畜改良中心負責,並於2021年開始提供會員育種豬的種豬排名資訊。透過這樣的排名,讓各農場更易於比對種豬能力,並且更加容易在自家農場中尋找出具有改良育種豬所需育種特徵的種豬。預計未來每四年提供一次這類排名資訊,以利於國產純育種豬在遺傳性能評價。 七、畜牧農場經營通過兩大重要GAP和HACCP認證!   為了強化日本國內畜牧業的生產基礎,家畜改良中心正持續推廣 JGAP 和農場 HACCP 認証的取得。在畜牧業經營上,以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 為基礎進行相關畜產品生產活動,訂定符合食品安全、畜牧衛生管理、環境保護、職業安全等相關法規之檢驗項目。除此,也以GAP的經營角度,不斷重複實施、記錄、檢查、評價之生產管理模式,並將其改善。經由不斷努力下,2021年,岡崎牧場、奥羽牧場、岩手牧場和熊本牧場相繼取得JGAP認證捷報。另外,繼岩手牧場之後,十勝牧場於2021年通過農場HACCP認證。 八、日本唯一通過國際種子檢驗協會飼料作物種子的檢驗認定   長野分場是日本唯一通過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總部在日內瓦)認可的檢驗所,作為日本唯一一家專門從事飼料作物種子的檢驗所,於全國大幅進行檢驗。 然而,受到“COVID-19”入境限制的影響,來自奧地利、義大利和美國進口的種子,改以遠距審核,卻不絲毫影響品質管理和檢驗技術,依舊獲取高度評價,並且再度取得認證更新。   另外,在國內的熊本牧場從2004年開始生產飼料用水稻種子,今年將計劃供應19噸的生種子和5個品種的保證種子,並在示範展覽中舉行研討會,提供關於生育狀況之動態資訊。家畜改良中心,伴隨著優良品種的推廣活動,透過供給高品質的飼料用作物種子,為國內飼料的自給自足做出貢獻。 九、有史以來最高的搜尋次數,提供更多牛個體識別資訊!   在全國牛個體識別數據庫中,記錄由全國牛隻管理者每日所彙報通知的出生、遷入、屠宰等情況,每天平均記錄約3萬件,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約3千萬頭牛的個體訊息及其滾動式更新履歴。   2021年度的牛個體識別信息的搜尋數量為4366萬頭(平日每天約15萬2千頭),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截至2020年底的累計總搜尋量約為5億3千萬,牛的個體識別資訊大多用於牛肉和牛肉的交易、產地確認及標示,因此,不僅是統計資訊、也作為出口牛肉的日本產地證明。家畜改良中心,開始在日本全國及縣級以上地區推行相關措施和各種補助業務,以利於乳牛和肉牛生產相關業者提升牛隻個體管理,以及經營上的工作效率。未來將繼續推動「個體識別信息」的使用,以便為畜牧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十、獲農林水產大臣的感謝狀!盡力防止豬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蔓延   家畜改良中心為了支援家畜傳染病暴發的相關防疫工作,根據農林水產省請求,派任相關工作人員到現場投入相關協助工作。2021年共投入千葉縣和熊本縣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在宮城縣、栃木縣和群馬縣所爆發之豬瘟的緊急支援請求。   此外,2020年因分別支援9月所發生的豬瘟和11月所發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之防疫工作,家畜改良中心在2021年獲得了農林水產大臣的感謝狀,未來該中心繼續利用其擁有的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源,提供現場各種支援服務。
兼顧環境與促進動物福祉新型加熱設備
2022/03/16
育雛保溫工作是養雞初期重要的工作之一,保溫做得好,雞隻的生長情況佳,抵抗力上升,自然而然能夠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同時飼料轉換率也能有較好的成效。   現今常用的雞舍保溫方法有保溫傘、紅外線燈、丙烷燃燒、煤油燃燒等,就丙烷燃燒而言較紅外線燈來說更具經濟性,但卻為液化石油氣的產品,對環境相對不友善,且丙烷燃燒後會產生水氣,為溼式加熱的一種,不利於墊料的使用,同時易使雞隻生病或造成其腳底結痂與受傷。   來自西維吉尼亞大學 (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 的團隊透過木材鍋爐系統應用,燃燒木材副產物使水加熱,再透過熱交換器,提供乾式加熱。木材鍋爐系統有望可解決丙烷燃燒的兩大問題,降低整體育雛保溫工作的碳排放量與促進雞隻的健康,研究顯示在雞隻足墊狀況評估取得較好的分數,且墊料維持乾燥。團隊認為此一系統的應用,能促進林業與畜牧業共同發展,提升林業副產物的的利用價值和促進畜牧業的經濟效益性,也能對環境盡上一份心力。【延伸閱讀】未來牛舍的設計將為乳牛和氣候變遷保留更多的緩衝空間
提高牛與人的福利 合作生產好喝的牛奶
2022/02/10
濃郁、香甜、順口,來到禾香牧場就了解牛奶為什麼能這麼好喝──環境清爽乾淨,從犢牛、女牛到泌乳牛,每個階段的飲食都有獨家祕方絕不馬虎,舒服地吃飯、睡覺,讓牛得以健康泌乳;不只是牛,牧場積極朝自動化邁進,在顧好牛的同時也顧好人的工作環境,才能做好每個環節,持續生產優良乳源。鮮奶、優格、饅頭,看見堅持天然的禾香,自然就想帶回家。   凌晨4點,是酪農一天的開始。來到牧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場長巡視牧場,觀察牛隻;小牛班長準備小牛的早餐;負責拌草的夥伴先將昨天牛隻吃剩的草料收集成堆肥,才能放新的;搾乳室則開始前置作業。5點,除了拌草的夥伴之外,酪農和泌乳牛一起聚集到搾乳室,展開最重要的搾乳工作。6點一百頭乳牛解放完脹奶,神清氣爽要吃飯了,大家又各自回到工作崗位,小牛醒了要餵奶、發情的乳牛要配種、搾乳室要清潔消毒、牛棚要清洗乾淨,一路忙到9點才休息。下午3點牛餓了、脹奶了,早上的工作再來一遍,到下午7點,養牛的一天才結束。但也不能真的休息,牛隻有突發狀況還是得處理,全年無休。「所以我們家都不能出遠門。不過現在人手比較多,員工可以輪流休假,也陪陪家人。」第三代接手的石少崴便是牧場提升員工福利的推手。 融合三代智慧的牧場管理術   1983年石少崴的爺爺石水南,從四隻小牛開始經營牧場,當時連牧草都要自己種,「很累很累,老人家講到過去如何養牛會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太苦了就不想讓孩子也苦,石水南想把牧場收掉,但從廈門大學讀完中醫的兒子石宇斌卻不想讓老爸的心血白費,接手牧場帶入中醫觀點,每天對牛「望聞問切」,石少崴說:「我爸很強!會跟牛溝通,一個眼神就可以知道牠的狀況,看身上的斑點就可以知道牠是幾號。」不過當時酪農戶還沒有引進相關設備,大量仰賴人工卻又找人不易,所以禾香這類擁有350頭牛的中型牧場只有三、四名員工,「我爸一個人要配種、又要搾乳、又要拌草還要巡視小牛。」過勞使得早期的酪農都做不了太久,四、五十歲就要退休交給下一代。從小在牧場看著父母過於忙碌的身影,石少崴接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設備,朝自動化邁進,用SCR智慧頸圈連線App,觀察牛隻精準又不耗神;增聘人力劃分工作項目,讓員工不因過勞而發生意外,也能專注在負責的工作上,維持鮮乳的優良品質。【延伸閱讀】了解動物肢體語言將有助於提升動物福祉 做出讓消費者信任的乳製品   2014年頂新爆發假油風波,連帶影響民眾抵制旗下的林鳳營鮮乳,質疑臺灣的牛奶能不能喝,「我爸媽在酪農業的第一線,看了很痛心,早上4點起床這麼用心的養牛,結果臺灣消費者不信任臺灣的牛奶,跑去買進口牛奶。」   「想做一支讓消費者信任的乳品」這個想法在石宇斌與李丞桂夫妻的心底萌芽,加上當時大廠牌的收購價普遍不佳,以及李丞桂為了協助弱勢,用自家鮮乳研發出來的饅頭居然大受歡迎,為兩人增添信心,一舉脫離大廠收購,「禾香」牧場品牌就此誕生,在臺南佳里開設第一間直營店,從一週賣十幾瓶到一週賣六百瓶,甚至上架全聯等大通路,「我們沒有打廣告,品質好又穩定,客人就會慢慢打口碑。」除了饅頭、鮮乳,還有優格、保久乳,「都是原味無添加,吃出來的都是鮮奶本身的味道,我們只做自己也愛吃的產品。」   2021年底A2β、活性硒兩支機能性鮮乳即將上架,前者是乳糖不耐症者也能喝的鮮奶,後者則能吸收微量元素硒有助於健康,令人期待。
虛擬圍欄技術應用於畜牧業
2021/11/05
為了減少過度放牧對土地退化的影響,使用管理放牧(Managed grazing)在放牧時定期將牲畜轉移到新牧場,讓土地上的植物有時間休息恢復,除了能減少對飼料的依賴,同時也減少了過度放牧,及降低對碳封存的負面影響,提高農場健康和永續生產能力,但農民面臨的兩個最大障礙是獲得移動牲畜時的熟練勞動力和圍欄基礎設施。挪威Nofence公司針對此問題開發出一種虛擬圍欄技術,可應用於放牧牲畜的管理,該技術結合了GPS、行動數據網路、音頻訊號和太陽能板,以建立虛擬牧場的方式,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進行牲畜的監控和移動。   傳統圍欄主要依賴於動物的視覺,而電圍欄的作用在於動物看到圍欄並記住碰觸它會引起不適,此技術則專注於動物的聽覺,當動物越過虛擬的Nofence邊界時,配戴的項圈會發出逐漸變大的三級音頻警告。如果動物在第三階段的聲音提示下沒有轉身,它會收到相當於標準電子圍欄18%功率的電脈衝。動物會將項圈的聲音解釋為電脈衝即將到來的警告,所以在聽到聲音後會接著轉身回到牧場範圍內關閉音頻並避開脈衝。如果動物無視警告並繼續向邊界移動,則會產生半秒的電脈衝作為最後手段,以防止它們離開放牧區。項圈亦會立即透過應用程式向農民發送帶有動物位置的彈出式通知,如果動物繼續朝錯誤的方向移動,它將在被定義為逃跑之前最多接收三個電脈衝,程式會再次通知農民並以GPS追蹤動物的位置。該項圈以太陽能供電,以確保在整個放牧季節中皆能持續運作。   Nofence公司目前亦正在開發幾項新技術,其中包括一個自動牧場移動計時器,該計時器的運作是根據牧草覆蓋率、作物生長速度、土壤類型、天氣條件、牲畜年齡和體重等關鍵數據。未來將持續探索如何將動物的活動數據,例如放牧持續時間、休息和社交活動等資訊,作為改善動物健康、疾病的早期指標或發情檢測工具。最終目標則是成為可根據放牧需求和環境為用戶提供即時放牧建議的口袋型放牧管理工具。【延伸閱讀】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首款農漁牧適用益生菌 技轉民企
2021/09/23
中興大學、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合作開發益生菌,可同時用於作物、畜產與水產,經3年試驗,有助於防治植物病害,也可提升豬雞、虱目魚與白蝦養殖效率,昨天正式技轉給大統生技。   益生菌種多,常用於單一產業,中興副校長黃振文說,研究整合植物病理、農藥檢測、水產與畜禽養殖等專業,經實證可作為植物保護製劑,亦可添加在畜禽及水產飼料,可提升動植物生長、抗病性與改善養殖環境。【延伸閱讀】豬隻的益生菌研究有新的突破   他強調,枯草桿菌系列產品可防治胡瓜猝倒病、萎凋病、小黃瓜露菌病、百香果頸腐病與炭疽病等,提升植物抗病性,可促進胡瓜、小黃瓜、草莓及百香果等多種作物之生長,還能降解農業廢棄剩餘物潛在農藥殘留問題。   添加在畜產飼料,可預於離乳仔豬、白肉豬與肉雞養殖,縮短肉品上市時間,減少糞便臭味,並提高動物免疫能力;加入虱目魚、白蝦飼料時,可提升養殖效率25%,魚類飼養3個月重量約200克,添加益生菌可達250公克。   中興校長薛富盛表示,教育部補助設立前瞻植物生技研究中心、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鳥禽遺傳資源暨動物生技研究中心,歷年研究成果豐碩。   大統生技在澳洲、中國、泰國經營循環經濟產業多年,把農業廢棄物處理成高附加價值產品,讓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商業化,規劃在屏東生技園區,設置高科技農業資材生產工廠。
新型電營養脫氮系統有效淨化養豬業廢水
2021/08/11
日本沖繩擁有大規模的養豬業,估計有超過 225,000 頭豬。雖然養豬產業有助於沖繩發展經濟和文化,但其產生的大量廢水是該行業的重大問題。目前農民一般使用的曝氣系統(aerated system)主要是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並將銨轉化為硝酸鹽,但不再進一步處理硝酸鹽,然而硝酸鹽污染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當人們攝入硝酸鹽,它會轉化為亞硝酸鹽,進而影響血液的攜氧能力,並可能造成變性血紅素血症(methemoglobinemia)或藍嬰症(blue baby syndrome)。在日本,畜牧業的硝酸鹽排放限量將降低至目前限量(即500mg/L硝態氮)的五分之一,而沖繩約有超過35%的養豬場將超過此調降後的限量標準。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Biological Systems Unit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處理養豬業廢水的電營養脫氮系統(elect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system),提升產業永續性。研究人員Anna Prokhorova 博士說明新系統使用兩個不同的艙室,並依靠豐富的菌群來協助處理廢水。在第一個艙室—陽極室中,將未經處理的原廢水去除異味、病原體和有機物質,陽極管表面的細菌會與原廢水中的有機分子反應並釋放電子;而後電子經由電極轉移到第二個艙室—陰極室,陰極管表面的細菌接受這些電子,驅動硝酸鹽轉化為氮氣,故可在此艙室淨化已經由傳統曝氣系統處理、含大量硝酸鹽的廢水。此法的好處是有機物(尤其是揮發性脂肪酸)可在原廢水中降解,使氣味與病原體數量減少,並可在有機物含量低的廢水(如已經過曝氣的廢水)中去除硝酸鹽,據悉這是第一個可同時處理兩種不同類型廢水的系統,此研究結果發表於Bioresource Technology。   另外,藉由在電極上施加 -0.4V ~ -0.6V的電位來增強細菌的活性,菌群可在陰極室中成長 60% 以上,進而提高硝酸鹽的還原率,更有效淨化廢水。在實驗室實驗成功後,該團隊進一步於沖繩一養豬場進行實驗,並證明負責去除硝酸鹽的細菌可以接受電子而生長。Prokhorova 博士說明此系統的成效比預期佳,其具有可拓展性、低成本、易組裝和易維護的特點,希望在未來幾年,其他地區也可應用。【延伸閱讀】利用微生物製成的燃料電池清理養豬廢水
動社推動物福利標章守護乳牛 未來盼擴展至豬雞禽畜
2021/06/03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表示,繼2018年推動認證蛋雞友善生產的「友善雞蛋聯盟標章」後,再度邀集專家學者、酪農、政府部門討論,參考國際動物福利規範及台灣產業在地性,耗時兩年推出「動物福利標章—乳牛篇」,制定台灣乳牛場動物福利評分制度稽核標準,包括11項指標、50個評分項目,希望透過公正嚴謹的標章標準制定與稽核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未來將逐年提高標準,並擴展到豬、肉雞等畜禽產品。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目前台灣的畜禽飼養,只有比例極少的動物能在相對友善的環境中度過一生,多數動物面臨的「日常」,是終生的密閉囚禁、沒有基本活動空間、無法展現自然行為,並伴隨各種去角、斷喙、閹割等未經麻醉的人為操作帶來的疼痛恐懼。   陳玉敏說,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不斷強調「人與動物健康一體、福利一體」,若持續製造緊迫與生病的動物,就是在傷害人類自身;在疫情籠罩下,消費者更要支持選擇善待動物的「非籠飼雞蛋」及通過「動物福利標章」認證的鮮奶。   「動物福利標章—乳牛篇」申請辦法今年4月公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說,首先申請並通過稽核的是花蓮瑞穗鄉的「吉蒸牧場jj farm」所生產的「透明鮮乳」,通過的11項動物福利指標包括畜舍環境及空間、食物及水、熱緊迫紓解、躺臥環境舒適度、牛隻飼養相關紀錄、泌乳牛疾病預防與治療、繁殖配種與懷孕牛管理、仔牛管理、病倒牛處理及牛隻疼痛管理、飼養員素質、牧場防疫。【延伸閱讀】未來牛舍的設計將為乳牛和氣候變遷保留更多的緩衝空間
【減量】飼料添加3-硝基氧丙醇(3-NOP)可顯著減少肉牛的腸甲烷排放
2021/04/21
反芻動物的甲烷排放量佔人為溫室氣體的大部分,帝斯曼公司(Royal DSM N.V.)是一家致力於健康、營養和永續生活的全球性科學公司,其開發出新型飼料─Bovaer®,成分含有3-硝基氧丙醇(3-Nitrooxypropanol, 3-NOP),是一種抑制牛瘤胃形成甲烷的突破性技術,可將反芻動物的腸道甲烷平均減少30%以上。加拿大70%的牛隻生產都在亞伯達省,此針對減少肉牛(beef cattle)甲烷排放的實驗為期2年、含括約15,000頭牛,該實驗由加拿大研究聯盟(由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圈養健康管理服務、環境諮商公司Viresco Solutions和DSM營養產品部組成)執行,並獲得亞伯達省飼牛協會(Alberta Cattle Feeders Association)的支持,而亞伯達減排(Emissions Reduction Alberta, ERA)向這個耗資300萬美元的計畫投入150萬美元。此計畫對亞省產生正面影響,僅此一實驗便減少1,473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500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該計畫藉由在亞省肉牛業進行大規模田間試驗,證明於空白期(backgrounding)和肥育期(finishing)飼餵3-NOP的商業可行性,實驗設計包含以下兩點: 1.以含3-NOP的飼料產品來飼餵以典型北美肥育飼料(以玉米和大麥籽粒為基礎)、高芻料(forage)、空白飼料圈養的牛隻,評估該新型飼料對於甲烷減少、圈養場性能、健康和屠體品質的相對影響。 2.以直接檢測技術評估商業肉牛飼養場使用新型飼料的甲烷排放量,證明該飼料可供商業飼養場日常使用。   檢測結果為,將125 mg/kg新型飼料添加到蒸氣壓片(steam-flaked)或乾燥滾壓(dry rolled)大麥肥育飼料中,平均可減少70%的腸甲烷排放;在空白飼料中,逐步將飼料成分的劑量從150 mg/kg增加到200 mg/kg,與對照組相比,可使甲烷的產率降低17~26%;而在以玉米片為原料的蒸氣壓片肥育飼料中添加125 mg/kg的新型飼料,可減少31~80%甲烷排放。其中導致腸甲烷排放量的範圍差異大,原因是反芻動物產生腸甲烷的因素眾多(包含飼料使用方法、季節、飼料品質、實驗歷時等),以及使用的檢測系統有差異;基於資源和可用性,研究團隊使用美國FDA批准的Green Feed排放監測系統(GEM)與另一種雷射微氣象的新方法,前者測試的甲烷排放量可減少80%,後者則為31~44%。   實驗成功證明在肉牛飼料中添加3-NOP,使減少甲烷排放是真實、永久和可量化,且不會對動物的健康、性能參數以及屠體特性產生負面影響。含3-NOP飼料在亞省的肉牛、乳牛產業及其他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的潛力,可望在市場上推行,改善經濟與環境,目前已知芬蘭最大的乳製品企業Valio將與DSM合作推廣Bovaer®,盼於2035年以前實現乳製品價值鏈的碳中和。【延伸閱讀】餵食飼料補充劑可減少產奶乳牛腸胃內的甲烷排放量約25%
奧林帕斯高塔農場-運用環控農業垂直耕種模式生產高營養價值麥草來飼餵牛群
2021/03/05
大眾對於糧食的需求和食品安全的要求隨著時間的進展不斷在上升,但氣候變遷的日益嚴重會造成農業作業風險加劇,使得永續耕種技術對農民來說已越發重要,而室內垂直農場的發展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已經成為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生產者應對不斷上漲的飼料、人力成本和諸如供應鏈中斷、水資源短缺和溫室氣體排放等挑戰。   Grōv Technologies公司日前公佈了其於環境控制農業(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CEA)領域中最新的研究-奧林帕斯高塔農場(Olympus Tower Farm),這是一種能用於生產新鮮動物飼料的商業規模自動化室內種植系統,結合微感測器、大數據分析和科學化的種植策略,意旨在為乳製品和牛肉生產商尋求以永續為基礎,並於經濟層面上可行的飼料生產解決方案。研究團隊耗時多年開發出的科學化麥草生長技術,可以生產出富含高密度營養素(high-density nutrient,HDN)的麥草飼料,而改良飼料在實驗測試過程中也顯示出不論是對於動物健康或是提高生產效率皆有所益處。   而一座奧林帕斯高塔農場僅佔用857平方英尺的空間,每天約可生產5,000至6,000磅發芽的大、小麥草,與傳統的耕作模式相比,每座垂直農場的灌溉用水量不到原本的5%,故可代替35至50英畝的土地使用,而自動採收種子技術的研發意味著人力投入的減少,植物的生長狀態則是能透過垂直農場內所設置的感測器來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並由研究人員實際進行測試,藉以調整、優化垂直農場的營養來源、生產性能和麥草產量。 【延伸閱讀】採用智慧化氣耕栽培的垂直農業技術   目前Grōv Technologies已與猶他州最大的乳品工廠合作,運用奧林帕斯高塔農場系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具商業規模的CEA飼料生產中心。其初步的實地場域試驗結果令人為之振奮,研究員從600多隻對照組動物的身上發現,餵飼添加改良HDN發芽麥草飼料的乳牛能以更少的飼料攝取量,更有效的生產牛奶,而另一個試驗結果顯示,HDN麥草飼料還改善了肉牛的肉質表現。
透過研究豬隻PRRS疫苗之抗體反應可幫助預測豬隻繁殖成功率
2021/02/08
豬隻繁殖性能的優劣在養豬產業的成功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而傳統要提高豬隻產子規模,通常都會對純種畜群進行遺傳育種選擇,然而豬隻的繁殖性狀會受到環境因素強烈影響,遺傳學往往只能解釋大約10%的繁殖結果,這對想要針對小豬的體型大小和生存能力進行快速的遺傳改良而言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所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常用的基因選擇策略相比,量測針對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常用疫苗的抗體反應可以更準確的預測豬隻的繁殖成功率。研究小組為了探討PRRSV疫苗抗體的反應與商用雜交母豬所產小豬性狀之間的關聯,利用改良過後之PRRSV活性減毒疫苗接種未感染PRRSV的商用後備母豬(一般來說後備母豬是用來替補年齡較大、繁殖性能變差或因疾病所淘汰之繁殖用母豬),並在接種疫苗後約52天收集血液樣本,用來測量對PRRSV的抗體反應,同時追蹤豬隻三胎小豬的生長情形。實驗數據顯示,接種PRRSV疫苗的抗體反應具有很高的遺傳性(約34%),且抗體反應與存活、胎死腹中的小豬數量和小豬斷奶前的死亡率有著高度遺傳正向關聯性。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表示,在豬隻繁殖過程中通常都會使用純種核心豬群來進行遺傳選擇育種,但是與免疫相關的特徵通常不會在這些豬隻中表現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核心畜群的飼養場所通常具備很高的生物安全性,然而只有將動物放入商業飼育場之後,牠們才會暴露於病原體和壓力環境中,而這些環境壓力會挑戰其免疫系統並觸發此類特徵的顯現,而這種方便的策略可以用較低廉的成本於商用後備母豬上衡量繁殖表徵,亦可以改善豬隻分娩年齡和分娩率等生育特性,加快遺傳育種速度,建議豬隻遺傳育種公司應該將收集到的商用抗體反應數據作為一種指標特徵,以間接遺傳的方式改善雜交和純種母豬的繁殖性能。 【延伸閱讀】基因編輯可減少病毒對養豬業的威脅
運用新的AI工具進行精準畜群管理了解牛隻生活的舒適程度
2021/01/20
想要在乳品製造業中獲得成功,效率是賴以為生的一切,故創新農業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家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農業技術初創公司Cainthus開發了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工具,目的是即時為酪農提供其牧場乳牛行為和舒適程度的深刻見解和管理建議,這對提高牛奶生產量、動物福利以及增加牧場盈利及永續性來說相當關鍵。   ALUS Behavior是一個透過攝影機拍攝影像數據並將其自動轉換為動物行為管理建議的智慧工具,可以24小時監測乳牛各種如躺臥、吃飯和喝水等生理活動,確保它們能展現出正常的行為,捕獲的影像數據會進行即時的分析處理,評估後的建議則可以透過軟體於手機、平板電腦或PC螢幕等方便使用的裝置上進行接收。Cainthus的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乳牛感到放鬆並展現出正常行為模式,將對其健康福利和牛奶產量的提升會產生直接影響,而根據研究論文顯示每當乳牛休息一小時,其牛奶產量就會增加約1.7公斤,一般認為要使乳牛生產效益有效提升,其躺臥時間應以每天最少12小時為基準才有助於最大化其產乳量和動物福利。   研究員更進一步表示,躺臥時間的監測能力是提高畜群生產率和確定內部潛在問題的關鍵,並且透過詳盡的訊息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畜群活動歷史趨勢以及管理方針改變的實際影響程度,初版的ALUS Behavior僅提供了乳牛臥躺和出欄時間的分析建議,而在之後的版本中將更進一步提供進食、飲水和站立時間的完整評估,改良後的最新版本還將增加了另一個稱為“乳牛舒適指數”的關鍵指標,可以用作分辨牛隻是否跛行和整體動物福利的驗證特徵。在發表ALUS Behavior之前,Cainthus已推出了屢獲殊榮的ALUS Nutrition智慧工具,透過該工具能讓生產者建立其獨特的飼料管理時間表或是創建新的飼料生產計劃,來優化飼料管理和勞動效益。   Cainthus目前已於美國的幾個主要牧場安裝其所研發的智慧工具,可以追踪數千頭乳牛的活動情形,期望提供準確、可靠、無偏見的即時訊息,對牧場狀況提早進行干預,使生產者能夠提高其管理畜群的精準度,進而提高效率,最大化牧場生產效益和利潤。  【延伸閱讀】乳牛臉部影像辨識
美國豬肉產業推出新的數位疾病檢測工具
2020/12/30
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交通工具的革新讓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連帶著讓疾病的傳播也變得更加容易,對於畜牧產業來說,外來動物傳染病(foreign animal disease, FA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讓人十分頭痛的問題,其災難性的傳播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潛在損失是相當驚人的。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ISU)的最新研究顯示,若是在美國境內爆發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可能會使豬肉產業在十年內損失500億美元。美國全國豬肉委員會(National Pork Board)(National Pork Board)的首席獸醫表示,雖然目前地方政府和州級政府已經建立了彙報協議,但在全國範圍內還尚未建立任何數據儲存資料庫,也沒有任何能即時共享資訊的機制。   為解決此問題,全國豬肉委員會日前推出相對應的數位解決方案,AgView作為一個免費的網路軟體技術平台,可以快速、準確的視覺化豬隻運動相關數據和診斷測試結果,註冊使用平台的生產者要定期紀錄自家動物的健康訊息,而為了讓平台更容易使用,並確保數據的即時性,AgView可以與許多現有的記錄保存系統輕鬆同步,而對於習慣用手寫記錄的生產者,也提供了Excel模板導入的服務,並在用戶授權後能向州級動物衛生官員和獸醫提供已註冊牧場的豬隻健康狀況和活動數據,協助美國豬肉產業在ASF或其他FAD爆發期間迅速建立數據資料庫,強化產業之間的信任和責任感,進行疾病的追蹤和實行相對應的防疫措施,這將有助於豬肉產業遏止FAD蔓延,避免掉不必要的損失,讓受影響企業能迅速恢復正常營運,以期盡快恢復安全豬肉的出口。【延伸閱讀】大數據幫助改善豬隻健康狀況之商業應用   全國豬肉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表示,COVID-19的肆虐讓人類學習到,疾病爆發的快速且無法預期,全球供應鏈中斷若想要迅速恢復,最佳的解決辦法是透過即時訊息傳遞、協同合作和資料庫共享來為防治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而在工具和技術上進行相關投資,對於人類來說相當迫切且必要,當豬肉生產商使用AgView時,他們不僅僅在保護自家的養豬場,也是在守護整個豬肉產業的未來。
新型機器人Barn-E是清潔牛舍糞便的好幫手
2020/12/29
荷蘭Joz公司推出一種新型機器人,此新產品稱為Barn-E,用於清潔牛舍中水泥與橡膠等堅固材質的地面,刮板分為兩種尺寸: 標準尺寸:寬155公分,儲存量為370升,可收集約80頭牛隻的份量 。 加寬尺寸:寬185公分,儲存量為500升,可收集約120頭牛隻的份量。   Barn-E使用最新技術移動、清運糞便,利用旋轉進給器(rotary feeder)收集糞便,送到卸載點傾卸堆積。Barn-E的移動速度可達每分鐘6.5公尺,讓牛隻有充足時間迴避;此外,可依照轉發器(transponder)指引,或自主導航,利用新軟體Joz SAM(Surface Area Management)可確定路線,經銷商在安裝前會設置描繪圖,以估算機器人的最佳路線。Barn-E會與Joz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保持連線,該基地台獨立設置於與機器人距離半徑60公尺的範圍內,與固定網路連接,形成中心點,便可藉由路徑管理APP與機器人連接。【延伸閱讀】機器人能加速農業數據收集   畜牛業者可以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使用路線管理APP,輕鬆調整時程表和路線。該公司建議機器人清潔地板的頻率是2小時/次,而兩種型號均使用兩個12V電池,可在兩小時內充飽電;而牛棚必須有至少70公分的高度空間,以利Barn-E自由移動,且必須有足夠空間讓牛隻跨越機器人。當機器人從清運路線返回糞肥傾卸區,可將收集的糞便傾卸並在此區為電池自動充電;而機器人還可防潑濺,可將糞肥傾卸區設置於牛舍外面,並建議加設遮蔽物。   Barn-E可協助提升畜養品質、清潔之效率與靈活性及動物友善,紓解畜牛產業的缺工壓力。
Farm Health Guardian™為禽畜生產網路提供一項降低疾病傳播之方案
2020/12/21
新的即時疾病緩解技術平台—Farm Health Guardian™由Be Seen Be Safe Ltd.推向市場,此創新系統可在第一次報告疾病症狀後的幾分鐘內準確、快速追蹤並阻止疾病傳播,現已為北美、歐洲和英國的豬肉及家禽製造商和整合商提供服務。該專利系統運用非接觸式數位預篩、無紙化登記、車輛通行許可和GPS追蹤等多種應用程式,可以即時、快速、輕鬆、私密地追蹤和記錄廠房中員工、訪客和車輛的進出動向,使用Farm Health Guardian™的益處有以下4點: 控制入口:立即辨識並拒絕不符合公司規章的訪客進入。 即時追蹤:產出疾病爆發報告,並依據風險級別做優先順序排序。 立即警報:將場域封鎖警報、健康狀態更新等通知發送給可能受到影響的所有人。 預防損失:減輕疾病傳播可避免大量損失,保護企業與整個產業的永續性。   動物疾病爆發將對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根據加拿大農業食品顧問公司Synthesis Agri-Food Network的間隙分析(Gap Analysis),加拿大僅單一省的禽流感便可能使家禽業損失超過6億美元;然而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豬瘟可能造成北美養豬業500億美元的損失。【延伸閱讀】為控制疫情所頒布之全國性運輸禁令將影響地方經濟發展   即使執行最嚴密的農場生物安全管制程序,畜禽畜養系統也容易受疾病爆發造成重大損害,快速、有效地遏制疾病對動物與工作人員的安全及畜禽產業的永續性至關重要。Farm Health Guardian™是同質性產品中第一個完善的疾病緩解傳播平台,借助這項專利技術,生產商可以在疫情蔓延之前控制得當,從而降低整個生產網路的損傷,其已被北美最大豬肉廠商之一的楓葉食品公司測試並證實有效。   楓葉食品和Be Seen Be Safe的合作使產業發展跨出重要一步,該系統的導入為牧場運行提供出色、即時的追溯能力與資訊流通能力,可確保持續生產安全、高品質的食品,滿足全球食品不斷成長的需求。
運用擠壓膨化技術加工過後的穀物飼料對於豬隻生長可能更有益處
2020/12/18
擠壓膨化技術在寵物和水產飼料加工領域來說相當常見,然而在美國將其應用於豬飼料加工仍算不上普遍,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生產豬用飼料的工廠中通常不會安裝相關的設備,再者,若是一家飼料公司決定自行購買機器進行加工生產,將會額外增加許多成本開銷。   但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動物科學系營養科學部的最新研究指出,這項擠壓膨化技術可以有效改善豬隻對於穀物飼料的能量和蛋白質消化率,研究團隊為此進行了兩個試驗,計算並比較加工前後之玉米、小麥和高粱飼料於豬隻迴腸中的澱粉、胺基酸消化率,以及能量、纖維總消化率上的改變。試驗步驟是將不同穀物來源磨碎,然後將其分為兩個批次,其中一批保留原樣作為控制組,另一批次則使用單螺桿擠壓機以攝氏100度的出口溫度擠壓出穀物飼料。   實驗數據顯示出胺基酸消化率在加工後的玉米和小麥飼料中有很大的改善,並且在加工後玉米和高粱飼料中也觀察到能量消化率的增長,而加工飼料的澱粉消化率與控制組相比也相對有所提高,雖然原本澱粉就已經能被豬隻腸胃妥善得消化利用,但是透過擠壓膨化步驟的加持則可以進一步提高其效益。【延伸閱讀】昆蟲飼料可提高家禽產業之永續性   而在其他實驗中也發現,每當澱粉消化率增加,其能量消化率也會隨之提升,兩者之間似乎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可能的原因為機械設備在擠壓加工過程中會牽涉到熱量、壓力和蒸汽的釋放,而在加工後的穀物中有90%的澱粉會被糊化,糊化作用(gelatinization)會使澱粉分子打開,讓酶更容易破壞內部鍵結,進而導致更高的能量消化和吸收率,這也解釋了澱粉與能量消化率之間的關聯。而加工處理後的穀物飼料之纖維消化率與控制組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雖然部份不溶性纖維會隨著加工製程而變得可溶,但由於整體消化率並沒有隨之提升,因此並沒有如預期一般產生太大影響。   數據顯示出豬隻會從加工後穀物飼料中吸收更多的能量與蛋白質,那麼透過擠壓膨化技術來加工穀物生產豬用飼料肯定具有其潛在的經濟價值,而這份研究報告也提供了相關證據可以向飼料工廠證明添購加工設備的舉動相當合理且值得投資,也有助於滿足全球對於動物蛋白日漸增長的需求。
科技始終來自「牛」性 機器人擠牛乳產量增加15%
2020/12/10
乳牛也會有脹奶的苦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導入擠乳機器人,取代人工早、晚各擠奶1次,平均1天可以到4.1次,乳量也可以增加10%到15%,還可以省下大量人工,畜產試驗所今天在新竹分所示範擠乳機器人等乳牛場日常工作動線,鼓勵智慧養牛。   台灣酪農約550戶,飼養12萬頭乳牛,但近年來農村缺工問題,畜試所推動智慧農業4.0,生乳產業機器人導入與研發推動工作近4年,今天、明天在新竹分所辦理乳牛場5大動線機器人示範場域運籌網研討會,分享相關人工智慧研究及成果,讓乳牛場的經營更加智慧化、智能化。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指出,機器人替代酪農戶人工進行日常工作5大動線,包括每日擠乳、每日餵養、週期監測牛隻健康、周期管理母牛分娩及仔牛飼養,每日清理牛隻糞尿及環境整潔動線,例如傳統人工或機器人擠乳需要4名人工,機器人只要1人,還有推料機器人導入,都可以省掉大量人力。【延伸閱讀】靈巧的機器人可加速電子商務推進   根據機器人導入模式與場域測試,推料機器人取代每隔2小時人員到現場推料15到20分鐘的推料時間與人力,在台灣炎熱天候的飼養條件下,提升泌乳牛的採食量3%到8%;擠乳機器人導入,透過感測器辨識牛隻,結合自動餵精料功能,進行擠乳作業,並有效紀錄牛隻泌乳性能,增加泌乳量10%到15%。   新竹分所研究員兼分所長蕭振文說,乳牛產後泌乳約300天,傳統是早、晚各擠乳1次,1天產乳量25到30公斤,擠乳機器人模式是乳牛主動到擠乳動線,1天平均可以到4.1次,不僅提升產量,也解決脹奶之苦,有時還必須管控時間間隔,避免過度集中擠乳。
畜牧業新希望—益生菌Probiotics和溫度馴化
2020/12/08
隨著健康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不斷呼籲減少家禽抗生素使用量,同時相關法規政策也越來越嚴謹,大量政府資源、相關研究單位都在尋找可以取代抗生素更加天然的方法。   根據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研究,益生菌(probiotics)用於取代抗生素非常具有潛力,添加於飼料中能夠抑制病原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 )及空腸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 )維持動物的健康。除了益生菌外,一些植物化學性成分(phytochemicals)如牛至(oregano)中的百里酚( thymol)及香芹酚(carvacrol)、桂皮中的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丁香油中的丁香油酚(eugenol )等由植物提煉出來的物質,對於動物的生長也有益處。【延伸閱讀】運用擠壓膨化技術加工過後的穀物飼料對於豬隻生長可能更有益處   家禽類的飼養一大限制因子除了病原之外為溫度,雞本身不具有汗腺,容易遭受高溫(heat stress)的危害,每年因高溫造成養雞業損失超過百萬美元。研究團隊擬定兩種方法來減緩高溫對雞所帶來的影響,一是利用上述的益生菌及植物化學性成分,目的在於增進腸道健康,降低因高溫所造成的腸漏症( leaky gut);二是訓練雞適應高溫,雞隻出生數日後使其暴露於高溫中,以訓練雞隻身體在成長時逐漸適應高溫逆境直至其成為成體。藉由新科學方法調查羽毛中的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含量的變化,來驗證方法的有效性。   種種研究的結合,不但能增進動物的福祉,也加強食品的安全,同時對環境更加的友善。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