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10/22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於今(2020)年9月10日宣布四項有關2020財政年度甜菜糖和蔗糖的運銷分配量(marketing allocations)以及粗製糖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 TRQ)措施修正,包括: 將甜菜糖加工業者減少的甜菜糖運銷分配量130,000短噸(short tons raw value, STRV)重新分配給原先預計的粗製蔗糖進口配額; 將蔗糖加工業者減少的蔗糖運銷分配量100,000短噸重新分配給原先預計的粗製蔗糖進口配額,同時將粗製蔗糖TRQ增加100,000短噸(90,718公噸); 粗製糖TRQ增加100,000短噸(90,718公噸); 根據2020財政年度粗製糖TRQ,所有被允許入境美國的糖將可在2020年10月31日前進入美國海關,亦即入境期延長一個月 。   這四項有關2020財政年度甜菜糖和蔗糖運銷分配量以及粗製糖TRQ措施修正已於9月10日生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21
美國新創產業近期將研發項目踏進畜禽產業中,不僅以動物福利作為基礎理念,更結合人工智慧領域之技術,打造出適用於家禽養殖場的機器人,可進行雞舍管理、以電腦視覺技術、聲波判別技術與熱成像儀,檢測雞隻健康狀況並且回報雞隻健康狀況給農場主人,此外也研發出可改善雞隻飼料轉換率的機器人、自動收集雞蛋的機器人等等,使得美國家禽產業緩解人力不足的現況,更能照顧到雞隻的生長需求。
2020/10/20
隸屬Alphabet旗下X實驗室(即原先的Google X)所提出的Mineral項目,希望藉由機器人等技術改善現有農業生產效率,藉此解決人口日益增長,但全球整體食物供應卻逐漸失衡現象。   而在Mineral項目所打造機器人,則是透過太陽能驅動,並且透過籠車形式機身配合四組車輪運作,透過無線操作與GPS定位方式,讓機器人能在農地範圍內穿梭運作。   藉由電腦視覺與人工智慧運算,機器人將可依照農地種植作物生長狀態判斷是否應該施肥,或是增加灌溉水量,甚至也能進一步判斷其他可能影響作物問題,讓農民可以更快進行調整,以利作物順利成長。   為了打造這款機器人,X實驗室顯然也做了不少嘗試與機器人原型,其中包含以兩台腳踏車並聯,中間架設儀器的設計,或是透過大型台車打造設計,最終才變成後來相對精巧的外觀。【延伸閱讀】幫助植物追逐陽光的機器人   目前Mineral項目已經著手與美國、加拿、阿根廷,以及南非地區農民合作,同時也計畫與更多政府單位、企業深入合作此項目發展,希望能進一步藉由科技力量改善傳統農業種植作物效率,進而改善全球糧食問題。   類似作法,目前已經有不少新創團隊藉由電腦視覺、人工智慧運算方式,協助農民用更有效率方式種植作物,例如藉由電腦視覺方式快速過濾品相不佳的馬鈴薯,讓農民可以更快將適合在市場銷售的馬鈴薯裝箱,並且節省過往必須花費時間以人力挑選的成本。
2020/10/20
因氣候變遷影響,原本為溫帶氣候的日本也逐漸轉為炎熱的氣候型態,而日本農研機構研究團隊對於氣候的轉變,開始進行水稻二期作的相關研究,利用LAI的面積總和與稻穗的NSC變化,冀望可找出新的水稻耕種方法,並且提升水稻產量,若新技術成功研發,也可以嘉惠其他擁有相似氣候的國家農民。
2020/10/19
約莫1萬年前人類開始從事農業活動,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轉捩點,農業的出現讓人類不再過著游牧生活而得以定居,農業開啟了文明生活。現今,農田約莫佔了40%的地球面積並散落全球各地,構成了需面對的全球難題:未來人口激增的強況下,何以供給足量的糧食?若要達成這個目標,第二次農業革命勢在必行。   第一次農業革命是擴張與剝削——犧牲森林、野生動物、水資源換取養活人類,進而破壞氣候的穩定性,然而第二次的農業革命不能再重蹈覆轍,農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氣候、可預測的天氣模式,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無止境地擴張農業用地,這樣反而會破壞了環境條件,農業反倒被影響存續,為了長遠之計,第二次的農業革命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前題下提高現有農地的產量,這樣的條件下,未來的農場會是怎麼樣的形式呢?   這架空拍機是負責監測農作物,從上空俯瞰,農場看似雜亂無章,但卻是以一種設計的土地利用型態維持著,作物、畜禽與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共存,傳統的耕作方式是在大片土地上栽植單一作物,迫使野生動物消失、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新型態的作物栽植設計農法是在試圖挽救過往傳統的農耕傷害,機器人在作物間遊走並計算著施肥劑量,土讓內還有著數以百計的感測器,可蒐集土壤營養素組合元素與含水量數據進而精準用水、施肥而不浪費任何資源與過度土壤汙染,但未來的農場並非全然是以感測器與機器人為主,這些設施僅是輔助,以順應自然的方式來生產食物,同時也能即時觀測到當地生態系統細微變化,這樣的新型態農耕方式就算是低成本的農耕也能作到,執行方法也容易上手。   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的農民就將農田與熱帶棲地成功地連接在一起,對於國家森林的覆蓋率也有著顯著貢獻,這不僅是為野生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與棲地,也為農場吸引昆蟲與鳥類協助害蟲防治與天然授粉,生產食物的同時也在照顧地球生態;北美洲的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的牧場建設在原生品種的草地上,使用能貯碳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來牧牛,提供豐富蛋白質;水稻為全球30億人的主食,90%以上的水稻生長在注滿水的稻田中,這也突顯出用水量大的情況,水稻田每年甲烷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11%,透過各種水稻品種試驗、旱作與非密集勞動的耕作方法,在亞洲的孟加拉(Bangladesh)、柬埔寨(Cambodia)與尼泊爾(Nepal)的農民有著水稻新栽植方法,收入與稻作產量已然提高,可望急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非洲的尚比亞(Zambia)與其他組織正在嘗試新的耕作方法,以利於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森林砍伐與改善農民生計,結合混林農法(agroforestry),預計在10年內達成作物產量成長25%;亞洲的印度(India)因為基礎建設落後,採收後的作物超過4成浪費掉,農民也開始使用太陽能冷藏箱來保鮮,使得數千農民收入與食物供應鏈得以穩定。   農業需要因場域而彈性變革,大規模農場導入高科技技術以擴大農業效益與保護生態為導向,同時小規模的農民可以採用低成本的農耕模式,未來的願景是能促進全球轉為以蔬食為主的餐飲習慣、減少浪費食物,種種的措施皆可減少土地負擔,然而,這座完美農場需要全球人民共同合作方能順利創造。
2020/10/19
美國和臺灣兩國主要企業團體皆呼籲其政府儘快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臺北市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 AmCham Taipei)和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Chines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為了美國和臺灣的持續繁榮與福祉,我們強烈要求兩國政府應儘快啟動臺美FTA談判的準備工作」。   臺灣總統蔡英文(Tsai Ing-Wen)刻正努力爭取臺美FTA,並於今(2020)年8月宣布,臺灣將放寬對美國牛肉和豬肉的進口限制,並終止臺美FTA談判長期存在的貿易障礙。   儘管來自政治雙方的國會議員都表示支持,但美國政府對與臺灣達成貿易協定的熱情並不高。   企業團體表示,「事實上,長期以來,達成臺美FTA的適當性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和臺灣是彼此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並且都致力於公平、透明和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原則。此外,雙方都堅持民主價值觀、奉獻法治和智慧財產權,並致力於維護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2020年上半年,臺灣在美國貿易夥伴名單排名上升至第9位,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臺灣第二大貿易夥伴。2020年上半年,美臺雙邊貿易總額約430億美元。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16
為了茶產業的永續性發展,印度托克萊茶業研究中心團隊以茶籽種子開始進行培育,並且運用全新的技術與組織培養方法,突破以往的實驗操作上未能超越的困難點,未來將可產出大批具有抗逆境優勢的茶苗;此外也研發出結合AI的嫩葉計數機,這兩項的新發現可為印度茶產業的品質層級與茶葉規格化成功邁出一大步。
2020/10/15
美國農業部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今(2020)年9月9日宣布,將向受外國政府報復性關稅影響的美國海鮮產業和漁民提供5.3億美元的援助。   中國為回應美國政府依據《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商品加重關稅的決定,因而向美國海鮮部門加徵報復性關稅。   該援助案將由農產品信貸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挹注資金,並透過海鮮貿易救濟計畫(Seafood Trade Relief Program)補助美國海鮮產業和漁民。   珀杜部長表示,「許多國家已經很長時間無視WTO規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是第一位遵循WTO規則的總統,並對這些國家釋出明確訊息,即美國將不再容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海鮮貿易救濟計畫資金將用於援助阿加鯖魚、黃金蟹、帝王蟹、雪蟹、紅眼雪蟹、比目魚、象拔蚌、鮟鱇魚、鯡魚、龍蝦、太平洋真鱈、太平洋鱸魚、狹鱈、銀鱈魚、鮭魚、鰨、烏賊、鮪魚和大圓魚平等產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14
日本豐橋工業大學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快速檢測出作物疾病的微流體晶片,透過基因體研究、半導體技術的結合,可以快速於場域中進行核酸測試,無須昂貴的設備資源與艱澀的知識技術,造福農民並且可以從栽植初期進行遺傳檢測,未來更期待微流體晶片能夠跨域應用。
2020/10/13
歐盟對於動物福祉的重視度日益提升,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研究團隊也進行動物豢養之設計試驗,以乳牛牛舍作為優化標的,提供牛隻足夠活動的空間外,也參考英國普林斯集團所設計的Multi climate系統,將牛舍的室內環境設計添加通風、溫度與濕度控制等功能,打造出牛舍環境的精準生長環境,也可兼顧能源節約,是一種新創的循環農業模式。
2020/10/12
日本Meiwa Pax集團在日本西部鳥取縣內的鳥取市開展新事業單位—輔以ICT技術發展溫泉草莓的栽植,藉由智慧農業的新創概念吸引新進農民加入,並獲得地方政府與銀行的支持,希望能夠將草莓事業體化身當地智慧農業推廣基地,邁向商業化。
2020/10/12
據了解,中國、印度、牙買加和南非等國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提出積極的「發展和包容性改革」,與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提出的偏頗、不平衡的WTO改革主張大相徑庭。   不願具名的與會者表示,由新德里WTO研究中心(Center for WTO Studies)主任達斯(Abhijit Das)和設在日內瓦的南方中心(South Centre)於今年9月3日召開的腦力激盪雲端視訊會議上,中國、印度、牙買加和南非等國的貿易官員對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等國提出的改革提案大失所望,他們認為這將破壞先前幾回合多邊談判的艱辛成果,特別是建立WTO的《馬拉喀什協定》。   中國貿易官員張向晨大使(Zhang Xiangchen)批評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大使最近提出的WTO改革提案,並表示這些WTO改革提案將會抹殺過去多年艱苦談判的成果。   據《華盛頓貿易日報》(Washington Trade Daily)報導,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最近提出5項WTO重大改革,包括: WTO應有可適用於全體會員的基本關稅稅率,僅能有最小限度的例外; 我們需要終止任憑FTA滋長; 較大或先進經濟體之會員如中國、印度、印尼、南非和阿根廷等不應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 WTO需要透過新規則來遏制中國國營資本主義造成的貿易扭曲; WTO將現行爭端解決小組及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雙軌制(two-tier system)改採類似商業仲裁的單一階段程序,「其中特設法庭(ad hoc tribunal)僅為快速解決特定爭端而設。」 忽視歷史   在談及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提出的WTO改革提案時,張大使表示,對所有國家實行基本關稅稅率的提案「不僅無視先前談判的談判歷史,而且與WTO協定所體現的不完全互惠原則相抵觸。」   他表示,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所提有關強迫各國將關稅降至已開發國家課徵的關稅水準的提案存在根本性缺陷,係因其未考量各國間的發展程度,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中國貿易官員表示,並非每個國家都自由化,它要求會員們應透過取捨(give and take)談判來開放市場。張大使表示,「關稅」是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追求工業化的重要政策工具。   有關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提案建議對開發中國家採取「差異性」(differentiation)規則,以據此檢視是否得以適用S&DT。張大使表示,開發中國家會員「沒有國際公認的標準」,這暗示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也難以有此標準。他並表示,美國有關「差異性」的提案不僅是中國、印度和南非的議題,而且是開發中國家必須團結一致的「系統性」議題。中國官員認為,作為WTO改革的一部分,開發中國家必須確保S&DT「精準」和「有效」,以便付諸實施。   張大使表示,USTR所提有關以商業仲裁的單一階段程序取代WTO爭端解決小組及AB雙軌制的提案,其中,特設法庭被削弱僅為快速解決特定爭端而設,這將使會員們回到關稅暨貿易總協定(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的時期,並導致國與國爭端解決程序進一步分裂。 投資人與地主國   張大使暗示,USTR的提案可能會導致投資人與地主國的爭端解決系統(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中國貿易官員表示,有121個國家呼籲應啟動遴選程序,以填補AB的6個空缺。   有關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提出有關限制工業補貼的提案,中國官員表示,該提案的目的是針對開發中國家,並剝奪其「政策空間」。開發中國家必須捍衛其「合法政策空間」。他並認為,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一直使用工業補貼的已開發國家刻正試圖重建其供應鏈。   張大使表示,開發中國家必須自己推進其改革提案,並主張反對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提出的單方面、不平衡的改革提案。他並表示,漁業補貼談判必須保障S&DT,並建議漁業補貼協議應納入綠色措施(green box)。   中國官員強調,必須解決農業持續存在的「不對稱現象」,特別是消除農業境內總支持(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 AMS)(琥珀色措施補貼(amber box subsidies))。中國、印度和其他幾個國家在2年前就呼籲要取消AMS,係因嚴重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張大使表示,在支持有關投資便捷化複邊成果的聯合聲明倡議的同時,也應在棉花議題取得成果。   印度新任貿易官員納夫尼特(Brajendra Navnit)建議,開發中國家必須追求「積極的」或有益的貿易改革議程,而不僅僅是對已開發國家進行的改革作出反應。他還建議在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情境中可能會發生的非關稅障礙及國際收支相關議題皆應納入開發中國家的改革清單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0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