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11/03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團隊應用數學模型進行畜牧業最佳畜養方案的計算,採用感測器、ICT設備、電腦模擬系統、大數據、參數管理等最新人工智慧技術,試圖找出畜產業與生態環境、動物福利三者間的平衡模式,此系統已被多個積極發展畜牧產業國家使用,望能帶來更多改變的正向跡象。
2020/11/03
配合新南向政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自106年起統籌執行「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旗艦計畫(簡稱旗艦計畫),針對外銷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籌組新南向國家隊,以突破障礙,打響臺灣農業優質、安全的國際名聲。計畫執行至今已取得諸多成果,農糧署特於109年10月16日假臺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舉辦旗艦計畫研討會,邀請13位產、官、學界專家分享產業趨勢、計畫亮點及新南向拓銷經驗,作為我國農業新南向人才培育及相關政策發展的參考。
2020/11/02
美國遭受COVID-19侵擾,造成全國各地的居民仰賴食物銀行的人數大幅增加,但在美國的農場情景完全相反—因為COVID-19將食物供應鏈打斷,數百磅的優質馬鈴薯、黃瓜(cucumber)、南瓜(squash)在田間腐爛、浪費,而酪農被迫將牛奶倒入排水溝,這樣的情況顯示出農民生產過剩,而一般人民卻又無法獲得充足糧食,農民倘若不做改變很快就會面臨危機。   為了解食物鏈間的供需問題,我們以牛奶作為範例,以美國來說,簡單論述乳製品供應鏈大致為:農場有牛群與擠奶場,擠出生乳後就交貨給加工業者,後續進行巴氏殺菌法,製成牛奶、奶油、乳酪、優格等等的乳製品,再將這些加工品包裝完畢後送至零售商場,讓消費者得以選購所需的酪產品,然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儘管這些酪產品是為了零售通路而生產,但這也只是眾多銷售渠道之一,有一半的奶類半成品是銷往學校或是企業,像是星巴克每天就需要數十萬加侖的牛奶,而這些銷售管道築構起美國2019年2,180億磅牛奶生產量。   從農場到加工,再到包裝,酪製品生產過程都有著高規格的專門分工,這也使得生產製程得以高效化,但自從COVID-19的傳播,國家施行一些禁令後,這條食物鏈就開始變動了,學校與餐館取消了訂單,某些需求途徑就這樣終止,但農場仍需要擠奶,失去的需求端卻找不到新的需求管道遞補,就算目前的非常時刻,一般人民對於商場零售的需求提高,新增的零售消費需求也難以彌補這些通路的損失需求,食物供應鏈生態也難以順利相互轉移至零售端,學校、企業與零售商場,同樣的商品在每個銷售管道的包裝與數量差異甚大,例如:供給給小學的牛奶的包裝是小箱牛奶、供給給食品工廠製作午餐的起司是大袋包裝、餐館需要的則是1罐5加侖大容量牛奶或是1塊重達40磅的起司塊,而在零售商場所販售的乳製品包裝則是1加侖的瓶裝牛奶或是小包裝起司,倘若將小學的牛奶包裝轉換為民眾在零售商場購買的產品,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沒有相關設施可以隨意轉換包裝款式,一大塊起司要販售至零售商店就需要可分切相關規格的設備,這也表示許多加工廠商無法負擔新設備的費用。然而有些人想將這些過剩酪製品送至食物銀行,但食物銀行又沒有可儲存如此巨量食物的冷藏/冷凍設備,或是可以分配食物的足夠人力,這也產生非常驚人的食物浪費數量。   酪農每天倒掉42,000加侖的牛奶,這樣的食物供應鏈也導致牛奶市場價格不穩定,疫情影響之下,乳製品的市場價格來到近年來的最低點,而自2015年以來,酪農的生產成本金額一直高於出售金額,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導致出口量劇減、美國人民開始選擇乳製品以外的產品,諸多源由也持續惡化了牛奶市場的發展,導致酪製品生產過剩而致使價格低廉,2014年美國原有45,000座奶牛農場,但2019年只剩下34,000座,平均每天關閉9座奶牛農場,由於COVID-19疫情,這樣的關閉情況恐怕還會持續下去,而美國政府也嘗試解決這樣的惡化情勢持續發生,國庫撥款購買酪製品、農產品提供給食物銀行,以舒緩農民困境與供給數百萬及需糧食的美國人民免於飢餓危機,但這樣的施政方式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發出:這樣的補貼措施可能會對大型農場企業與小型酪農有著不公平的協助待遇,沒辦法實質幫助到最需要的農民群。
2020/11/02
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等西半球5個國家資深農業官員於今(2020)年9月14日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農業部長會議後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強調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期間應維持農產貿易流量的重要性。   以下是聯合聲明文件內容:   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的農業部長,對因COVID-19疫情蔓延而在全球遭受悲慘性生命損失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向衛生、農業和其他一線部門勞工的無私奉獻造福他人表示高度讚賞。   正值我們面對此次疫情危機導致的影響之際,可靠和具韌性的農業供應鏈對確保全球安全和營養食品的供應仍至關重要。各國已採取必要措施,以保持農業供應鏈運作,確保持續生產和配銷優質產品,同時保護農業部門勞工健康和福利。我們開放營業並仰賴我們提供安全且高品質的食品。   作為全球35%農產品出口值的西半球國家農業領導者,我們重申維持農產貿易流量的重要性,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措施,以保持市場開放並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特別是那些最脆弱的國家。我們強調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今年4月7日發布的指南中指出,「迄今為止,並無證據表明病毒可透過食物或食品包裝傳播導致呼吸道疾病的日期」,我們呼籲貿易夥伴允許貿易流通而不會造成不當延遲或不合理的要求。   我們將持續與合作夥伴以及相關的區域和國際組織共同合作,以交換資訊、加強協調並強化因應全球疫情危機。   縱觀此次COVID-19疫情蔓延之結果,我們認識到農業將成為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創新和技術發展將對確保糧食系統永續發展以養活世界不斷成長的人口至關重要。我們如何擺脫此次疫情危機將是我們未來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的最大遺產。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30
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研究團隊為解決難以察覺與杜絕的雞蟎問題,從雞隻的生活行為進行自動監測觀察,發現螨蟲早期侵擾時雞隻會有異常舉動,羽毛梳理與撓抓行為頻率大增,待螨蟲致使雞隻貧血而產生嗜睡的行為已是晚期侵擾,最終以感測器與演算法作為雞隻行為判斷是否已遭受雞蟎侵襲與雞舍內可能的雞蟎數量,再進行相關的措施應變之。
2020/10/29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並無減緩跡象,數個國家於今(2020)年9月14日在以現場和雲端視訊平臺混合形式召開的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中表示,首都官員們因疫情蔓延導致會議無法參加的情況下,對今年年底前要達成一項有關禁止過漁補貼協議表示高度質疑,建議明年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會更合適。   一位參與會議的人士表示,根據數個開發中國家發表的聲明,鑒於各國對旅行和健康相關問題持續限制,要在年底前完成漁業補貼談判是不明智的。儘管會員們同意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 之要求的重要性,但對會議的時間表仍意見分歧。 年終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巴西、埃及、菲律賓、挪威、英國等國皆表示打算在今年年底前結束談判。美國表示,如果其他國家願意,美國也準備好在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談判。   儘管健康危機仍持續惡化,歐盟表示,已準備好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這也是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共同立場。   一位中國貿易官員表示,中國將支持WTO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未來有關漁業補貼談判的工作計畫,並補充表示,中國「相信主席之友的作法既必要又實際可行。」   中國強調必須刪除保留項目(placeholder),以確保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consolidated draft text)儘快完成,以便「在今年年底前能在漁業補貼關鍵議題取得突破,同時完成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   印尼、納米比亞和巴拿馬等數個開發中國家建議,會員應牢記COVID-19疫情確診案例在全球仍持續增加,這可能會使與首都當局的協調變得困難。先前印度和斯里蘭卡曾建議,將2021年作為達成漁業補貼協議的最後期限會是較審慎的作法。   萬那杜代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The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members, ACP)表示,許多成員「仍沒有準備好冒險進入WTO這棟大樓並持續進行談判,就像假裝COVID-19疫情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一樣。」南非則表示,漁業補貼談判的步伐應考慮各國首都官員的情況。奈及利亞表示,獲致好的成果比單單趕在最後期限前達成來得重要。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28
日本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為農業帶來的影響進行管理應變,推出栽培管理支援系統,提供農民關於稻米、大豆、小麥的栽培管理資訊的農業情報與預警情資,而部分資訊也能於農業資訊共享平台使用,係一件數位整合的成功典範。
2020/10/27
農業數位學堂系列課程 109年度「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 ■ 時 間:1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上午9點至下午4點40分 ■ 地 點:農業委員會10樓1012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37 號)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時間 課程 講者 簡報下載處 09:00~09:20 報到 --   09:20~09:30 長官報到     09:30~09:40 雲世代農業數位轉型方案簡介 農委會科技處   09:40~10:10 農業數位轉型定義與發展概況 蔡清池/中興大學 副研發長 請按我 10:10~10:40 農企業與農民團體數位轉型商業模式探討與分享 戴凡真/商業發展研究院 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  所長 請按我 10:40~10:50 休息 --   10:50~11:20  應用數位工具於農業產銷之應用便利性 林裕彬/台灣大學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副院長 請按我 11:20~11:50 農業數位轉型的挑戰與改變 廖冠豪/台灣微軟 公用業務事業群  技術推廣經理 請按我 11:50~12:20 綜合討論 --   12:20~13:30 午餐休息時間、餐敘 --   13:30~14:00 機能性農產品多元數位聯盟管理–經驗分享  馬莉文/廻鄉驛站 總經理 請按我 14:00~14:30 水產業數位化管理與銷售模式–經驗分享 蔡明欽/天和鮮物 總經理 請按我 14:30~14:40 休息 --   14:40~15:10 電商通路分享:連結產地到餐桌,無毒農的數位行銷–經驗分享 曾逸峰/無毒農 執行長 請按我 15:10~15:40 農業數位化潛藏的資訊安全 鍾豐智/資拓宏宇 顧問 請按我 15:40~16:10 我國智慧農業生產與數位化管理應用模式 黃裕峰/豐聯資訊 董事長 請按我 16:10~16:40 綜合討論 --   16:40~ 賦歸 --   課程聯絡窗口: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產業發展中心 (03)518-5075 陳小姐
2020/10/27
日本製酒產業舉世聞名,而可代表日本民族的清酒更是製酒產業的核心,對於清酒製造所需要的酵母菌源,研究團隊以菌株分離、遺傳定序、釀造測試等工序,找出特殊菌種,而此菌種除了可產生多於一般酵母菌株10倍的氨基酸,也帶有可改善睡眠品質、減少疲勞的機能性功能,未來期盼能廣泛應用於食品產業,作為膳食補充劑、提升釀酒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2020/10/26
即使產出足夠全球人口數飽食的糧食產量,仍有九分之一的人口(約莫7.95億人)處於飢餓狀態,這些因飢餓而營養不良的人口不僅限於存在低度開發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之中,這也意味著營養不良係全球性問題,糧食安全即為提供人類足夠的糧食。   「糧食安全」為人們處於健康生活中,並在物質與經濟上獲得充足的安全、營養豐富的食物,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存在著糧食危機,這裡列出幾項原因,讓我們探究問題核心與解決方案。   往前推算100年,這段期間全球人口增量3倍,並且沒有任何下降的跡象,這也表示需要生產更多的食物,儘管不斷增加肥量使用量與開發基改作物的研究,但目前可耕地的空間與水資源日益趨減,種種因素相互影響下,也就表示越來越難種植出可應付人口快速增加的足量糧食,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高達90億人,而多數專家認為應再增加70%的糧食生產量,然而人口不僅增加中,有些國家也邁向開發國家發展,這也代表著進步國家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尤其是肉類的魚類的需求量激增,而中國即是一個顯著案例。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正在蓬發之中,人口的飲食習慣發生快速變化,這對於糧食安全產生了多面向的影響,例如:糧食長程運輸並壓縮到其他國家的糧食供給量,使得這些國家更加貧困;而肉類的生產需要更多空間與資源,有研究指出為了減少開發國家肉類與魚類之攝取量,或許食用昆蟲是一個能補充蛋白質的不錯選項,而昆蟲的量產所需要的資源遠低於肉類及魚類;然氣候變遷也對糧食安全產生了影響,有些地區處於乾旱狀態,又有另一些地區遭受洪水侵擾,兩種情況都使得糧食的產出變少;曾經因為氣候而無法在某區域生存的昆蟲,開始在悄悄現身並開始繁衍,而農民正在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的病蟲害挑戰,而上述的人為與天災終究影響著糧食安全。   未來,當別人問候一句:「你吃飽了沒?」回答的情況將隨著各國糧食自給率的數據高低而有著不同的回覆。
2020/10/26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2020)年9月14日表示,美國和巴西已同意就酒精和糖的市場進入進行諮商。   美巴雙方就酒精貿易諮商後作出決議。   美國和巴西表示,其將討論如何確保公平的市場進入以及增加酒精使用量。他們還計畫討論如何協調和確保兩國酒精產業得到公平對待,並從雙方未來對生質燃料產品的規範改變中受益。   美國和巴西所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此次諮商的目的旨在獲致互惠和成比例的成果,從而創造貿易和開放市場,並使兩國受益。」   自今年9月14日開始,美巴雙邊談判將持續90日,並在此期間內,巴西同意維持以8月30日生效之酒精年度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 TRQ)總量按申請量比例核配的關稅配額量。   巴西和美國還將考慮增加兩國玉米的市場進入。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23
龍蝦為美國重要水產養殖項目,近來以美國緬因大學與眾多研究單位共同以龍蝦產業因應氣候變遷之養殖供應鏈研究,以微型感測設備繫在龍蝦身上做為非侵入性設備、龍蝦運輸箱感測機械蒐集運輸過程中的溶氧量、溫度、光照等環境數據紀錄,並使用這些不同功能的數據去訂定最適經濟成本的養殖標準化流程,期盼能提高龍蝦養殖的收成率。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