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10/12
全球人口不斷地成長,若以數據經濟模型推估,2050年我們需要多至70%的食物方能滿足全球糧食需求,未來的30年內我們要去哪找尋足夠的糧食呢?大自然已建構並維持地球所有的生命體,人類需要卡路里(calories),而食物的起始點來自於光合作用—陽光與植物體內的二氧化碳、水結合,進而形成氧氣與葡萄糖,儲存在蔬果之中。倫敦的新創公司認為顯微植物(microscopic plants)或許能解決我們即將面臨的糧食危機。   微藻是個解決糧食危機的開端,肉眼難以看見,但是生長範疇非常廣泛,海水、淡水、濕土壤都能夠發現微藻,他是地球上生長最快的光合作用生物,富含維生素(vitamins)、抗氧化劑(antioxidants)以及礦物質(minerals)等元素,除了維持地球上數以萬計的動物能量來源,我們也能在食物中攝取,被視為極具綠金商機的超級食物。   Arborea公司的微生物太陽能板(BioSolar Leaf)看起來相似於一般太陽能板,但它其實是裝載著數以千計的顯微植物,能以極少的能量快速生長,因而產生大量蛋白質,而Arborea公司再從中進行分離、乾燥,最後呈現粉末狀或是片狀的半成品,再販售給食品製造商,以利於在各式食品中被當作補充劑添加其中,或是被包裝成原料樣態於商店販售。   食品製造商對於不同的微藻可做成數種顏色與口味的食品原物料深感興趣,將微藻補充劑運用在各種加工食品中,不僅可以替代食品合成原物料,也對於加工食品增添健康意象。或許藍綠色的食物容易被認為是合成物的顏色,而Arborea公司的微藻食品看起來較為欠缺美味的視覺,但公司是以為人口爆炸性成長的人類提供富含營養的食物,或許這類的食物也能增加糧食安全。   若能妥善運用光合作用,那麼很有可能正面解決我們現在,甚至是未來所要面對的問題。
2020/10/08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以人工智慧早期預警白粉病為西葫蘆作物帶來的困擾,應用無人機裝載感測器來偵測白粉病早期的光譜波長與相關數據蒐集,輔以機器學習與演算法進行影像與光譜反射率分析,進而建構出專門的數學模型,使得每回無人機偵測時都能藉由模型學習到白粉病不同時期的病症表象,可提供農民白粉病的預警通知,獲得控制病情的最佳時機。
2020/10/08
代表農產品進口商和配銷商的美國新鮮農產品協會(Fresh Produce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 FPAA)於今(2020)年9月2日警告,美國政府向其東南部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提供優惠措施的決定將會破壞《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並導致美國消費者購買高價的進口農產品。   FPAA表示,「美國這種出於政治動機的行動將會直接破壞新的USMCA」,並將美國定位為不可靠的貿易夥伴。   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表示,其刻正受低價墨西哥進口農產品的損害,但USMCA並未有任何機制可阻止這些產品進口。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年9月1日宣布,其將依據《貿易法》第201條對墨西哥藍莓啟動進口防衛措施調查並與墨西哥就其他產品展開談判。   FPAA認為,「此控訴是基於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刻意誤導的宣傳活動,但並未有數據證明來支持其索償要求。」   FPAA警告,美國若對墨西哥農產品實施進口防衛措施,則墨西將發動無休止的「以牙還牙」(tit for tat)貿易戰,這可能會危及美國對墨西哥的農產品出口總值近200億美元以及2018年美國對全球出口總值1,400億美元。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0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10/07
日本農業面臨著農民高齡化、從農人數銳減、休耕農地增加,也因為上述緣由而造成的糧食自給率下降、農業生產力低落等問題一一浮現,讓大眾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蒙上一層危機感,因而日本政府對日本農業的各種面向再次進行審視與評估,並於計畫中增加大、中、小型農業經營規模訂定相關的目標。
2020/10/06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使用合成染劑,可免於以往需滲透至細胞膜,即可標記細胞骨架的微管,而該染劑與SNAP標籤結合時會發出螢光以便於標註轉運蛋白,可清楚了解在胞吞作用的過程被註記的蛋白細胞,並且將可進入細胞與不可進入細胞的共31種染劑做為區分,為植物細胞生物學奠定良好基礎。
2020/10/05
每個星期,這個神祕的包裹都會出現在我家門口,裡頭都是在地農民栽植的農產品,每次收到都是種驚喜,不會事先知道這週的菜色會是甚麼,有時候會收到不常見的蘆筍與紅玉米(red corn),但也不總是每回都有特殊品項。如果瀏覽過往的種子目錄,會看見數百種的玉米品種,像是Dibbles' Mammoth、Kendel's Early Giant、Potter's Excelsior,但是這些品種都已經消失了。   以往的美國農民曾栽植數百項不同品種的甜質種玉米、番茄以及其他可食植物,但現今的品種已經所剩無幾,那麼那些消失的品種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呢?人類在地球上一直是掠食者的身份,即使在一萬年前種植糧食作物,開啟了農耕生活,掠食者的身分依舊沒有改變。   隨著人類在世界各地遷移,作物育種技術也不斷的更新,現在我們日常所食的玉米與茄子就是百年來經過不斷育種研發而來;然而種子的遺傳多樣性的特質也能開啟不同的特性,倘若作物病蟲害的侵擾造成某種作物滅絕,我們還能有其他的作物物種能夠應用,但是工業化以及石化燃料使我們的生活日常遭受改變,美國大多數的農民開始栽植單一作物,以利於食品加工工業的發展與玉米運輸過程的產品規格統一,而這樣的栽植模式也擴散至全球,某些動植物品種在世界各地的農田中失去蹤影。   1970年的中國有90%的小麥品種消失了,同時墨西哥的玉米品種也有80%面臨相同的問題;由於科學家將玉米進行品種改良,與推廣新品種的玉米具備易於收穫等好處,使得1971年夏季的美國栽植玉米85%以上基因相同,但由於這些玉米都是單一品種,這也使得遭受葉枯病的影響下損失了數百萬美元,若不是大芻草(teosinte),全軍覆沒的程度絕不止於此。大芻草是產於墨西哥的一種野草,是22,000種已知玉米品種的共同祖先,它身上具有抵禦真菌抗性的基因,科學家利用大芻草與玉米進行雜交,但這並不能全然解決遺傳多樣化的問題,目前美國栽植的玉米有40%來自六個自交系,種子公司為了利潤,將同一種種子用不同的價格手法包裝再販售給農民,但這並非多樣化的現象,自1971年的玉米危機時,真菌類的作物疾病也破壞了黃豆、番茄、香蕉等作物的基因,而且情況也越來越糟。   糧食作物的栽植歷史已經長達數千年,但是溫室氣體的存在已經改變地球的環境,現下全球消耗的熱量約莫60%均仰賴玉米、小麥、黃豆,然而到了2050年,我們將要面對更多人口的糧食需求,但是氣候變遷的影響,玉米、小麥、黃豆的產量勢必減少,我們需要更多可抵禦逆境的糧食作物,世界各國設置種源資料庫,或是科學家、當地社區居民、農民保存著舊種原,或許糧食需求的解套之法就在這些舊種原之中,長久留存這些種原的最佳方法就是種植並且食用。
2020/10/05
日本農業是否能成功推動數據化發展?日本知名電信業者NTT東日本與農研機構共同主導智慧農業,以大數據為基礎,將雲端計算、ICT、物聯網實際應用於農地,並於長野縣,山梨縣,群馬縣以及岩手縣等四個地區進行示範計畫,相關的計畫成果將於本文清楚撰述。
2020/10/05
臺灣總統蔡英文(Tsai Ing-Wen)於今(2020)年8月28日宣布,其政府團隊將計畫取消對美國豬肉和牛肉的進口限制,並終止美臺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長期存在的貿易障礙。   蔡總統表示,「希望透過取消貿易障礙來解決臺美牛肉和豬肉爭端,以促進臺美雙邊貿易關係。」   她並表示,政府將參照國際科學標準,訂定豬肉化學添加劑萊克多巴胺(Ractopomine)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並取消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限制。   自從中國對香港的自由採取鎮壓行動以來,美國國會強烈支持美臺FTA。   但臺灣現任和前任政府團隊皆表示,若未取消美國豬肉和牛肉進口限制,美臺FTA是不可能的。   美國國務院對蔡總統此一宣示表示讚賞,並稱蔡總統將「移除對美豬和美牛進口長期障礙的遠見和領導才能,此舉將為美臺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   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Hsiao Bi-khim)表示,「儘管處理農業市場開放議題有其國內政治上的複雜性,蔡總統仍展現準備與美國洽簽高標準貿易協定的強烈決心。」   鑒於當前各國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高度關注供應鏈安全並積極推動經濟復甦之際,洽簽貿易協定將可為理念相近及可信賴的貿易夥伴,提供一個可以鞏固及進一步深化雙方貿易關係的基礎架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3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9/30
2020年在非洲爆發蝗災,英國資助肯亞智慧農業技術與硬體設備,以衛星數據與超級電腦的輔助追蹤蝗蟲動態,並且再依據天氣預報,預測蝗蟲未來的走向,向預警範疇的國家提供蝗災警報;無人機除了可監控蝗蟲動態,也能噴灑農藥殲滅蝗蟲,以科技保護農業並穩定糧食供應。
2020/09/29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找出高粱根部的類黃酮化合物可協助作物適應霜凍環境,進而將此化合物進行土壤微生物的根圈細菌研究,其研究證實,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和類黃酮進行交互作用,從而使高粱能適應霜凍季節。
2020/09/28
國際間屢次發生食品安全的事件,食品原物料的來源是否與食品標示相符合,已經是消費者心中的疑慮,除了品牌信任以外,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研究團隊對於這樣的食安問題也試圖提出解決方法,目前正開發可應用智慧型手機進行原物料安全性檢測、以現有的數據資料進行食品供應鏈的演算法推估模式,以及以區塊鍊技術進行食品可溯性的追蹤,希望能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性問題。
2020/09/28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於今(2020)年8月27日發布一份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危機對世界農產貿易影響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受到COVID-19疫情蔓延影響,總體商品貿易在2020年上半年急劇下降,但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第1季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值成長2.5%。   但此時COVID-19疫情蔓延及其導致的經濟衰退,進而使食品價格下跌和生產者所得減少。   世界主要糧食(稻米、小麥和玉米)儲備和生產水準處於或接近歷史新高,COVID-19疫情蔓延對就業和所得的影響已導致全世界飢餓人數增加。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的最新估計 ,至2020年底,將有2.7億人嚴重缺乏糧食,這比COVID-19疫情蔓延前增加82%。若無法滿足這些需要,則糧食的生產和儲存將會不夠。為穩定糧食供應能力(availability)和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貿易將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尤其是人們的所得面臨壓力時。因此,保持貿易暢通至關重要,並確保食品供應鏈保持運轉。   該報告的結論指出,「目前,沒有任何與供應有關的證據顯示此次健康危機將轉為糧食危機,但糧食供應鏈中斷已構成全球糧食安全風險。各國政府採取的貿易政策將在決定局勢如何演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再者,透明度對糧食安全仍至關重要,資訊不對稱將導致不確定性,進而導致各國政府採行次佳的政策決策。此外,及時分享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採取的貿易相關措施資訊,並提供生產、消費、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資訊,將可協助全球市場有效運作並確保糧食安全。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