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拯救瀕危食物的競賽

2020/10/05

示意圖

拯救瀕危食物的競賽

  每個星期,這個神祕的包裹都會出現在我家門口,裡頭都是在地農民栽植的農產品,每次收到都是種驚喜,不會事先知道這週的菜色會是甚麼,有時候會收到不常見的蘆筍與紅玉米(red corn),但也不總是每回都有特殊品項。如果瀏覽過往的種子目錄,會看見數百種的玉米品種,像是Dibbles' Mammoth、Kendel's Early Giant、Potter's Excelsior,但是這些品種都已經消失了。

  以往的美國農民曾栽植數百項不同品種的甜質種玉米、番茄以及其他可食植物,但現今的品種已經所剩無幾,那麼那些消失的品種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呢?人類在地球上一直是掠食者的身份,即使在一萬年前種植糧食作物,開啟了農耕生活,掠食者的身分依舊沒有改變。

  隨著人類在世界各地遷移,作物育種技術也不斷的更新,現在我們日常所食的玉米與茄子就是百年來經過不斷育種研發而來;然而種子的遺傳多樣性的特質也能開啟不同的特性,倘若作物病蟲害的侵擾造成某種作物滅絕,我們還能有其他的作物物種能夠應用,但是工業化以及石化燃料使我們的生活日常遭受改變,美國大多數的農民開始栽植單一作物,以利於食品加工工業的發展與玉米運輸過程的產品規格統一,而這樣的栽植模式也擴散至全球,某些動植物品種在世界各地的農田中失去蹤影。

  1970年的中國有90%的小麥品種消失了,同時墨西哥的玉米品種也有80%面臨相同的問題;由於科學家將玉米進行品種改良,與推廣新品種的玉米具備易於收穫等好處,使得1971年夏季的美國栽植玉米85%以上基因相同,但由於這些玉米都是單一品種,這也使得遭受葉枯病的影響下損失了數百萬美元,若不是大芻草(teosinte),全軍覆沒的程度絕不止於此。大芻草是產於墨西哥的一種野草,是22,000種已知玉米品種的共同祖先,它身上具有抵禦真菌抗性的基因,科學家利用大芻草與玉米進行雜交,但這並不能全然解決遺傳多樣化的問題,目前美國栽植的玉米有40%來自六個自交系,種子公司為了利潤,將同一種種子用不同的價格手法包裝再販售給農民,但這並非多樣化的現象,自1971年的玉米危機時,真菌類的作物疾病也破壞了黃豆、番茄、香蕉等作物的基因,而且情況也越來越糟。

  糧食作物的栽植歷史已經長達數千年,但是溫室氣體的存在已經改變地球的環境,現下全球消耗的熱量約莫60%均仰賴玉米、小麥、黃豆,然而到了2050年,我們將要面對更多人口的糧食需求,但是氣候變遷的影響,玉米、小麥、黃豆的產量勢必減少,我們需要更多可抵禦逆境的糧食作物,世界各國設置種源資料庫,或是科學家、當地社區居民、農民保存著舊種原,或許糧食需求的解套之法就在這些舊種原之中,長久留存這些種原的最佳方法就是種植並且食用。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