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9/17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於今(2020)8月24日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已於今年7月要求其調查《加歐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anada-European Uni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CETA)是否會對美國龍蝦產業及出口量造成負面影響,但卻於8月21日宣布,其與歐盟已就美國龍蝦削減關稅達成協議。   ITC表示,該調查報告將會提供以下4項資訊: 美國和加拿大龍蝦產業概況,包括產量和捕撈水準、就業、加工能力、供應鏈、價格、國內消費以及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等相關資訊; 過去5年美國和加拿大出口至歐盟、英國以及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的龍蝦出口量值變化趨勢; 自加歐CETA生效以來,有關美國和加拿大向歐盟、英國和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出口龍蝦的關稅待遇相關資訊; 加歐CETA對美國龍蝦出口量(歐盟和英國)的經濟影響量化分析。   ITC將於2021年1月29日前向USTR提交調查報告;公聽會將於今年10月1日上午9點30分透過視訊會議召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9/16
澳洲Genics檢測公司總部設立在昆士蘭,以水產專家團隊與科學數據為根本,推動智能水產檢測與蝦類疾病預警系統為主要業務,各國水產養殖業者可依據Genics提供的線上教學影片將欲檢測的樣本進行處理與運送至實驗總部,並且於檢測一天內獲得結論,並且提供給水產養殖業者後續可進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2020/09/15
蝗害往往造成農作物難以預估的歉收與災損,也會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波動,各國科學家對此紛紛投入相關研究,而中國科學院找出蝗蟲會被4-乙烯基苯甲醚(4VA)此類化合物所吸引,若能妥善利用此化合物進行蝗蟲干擾機制研究,將有助於蝗蟲無法群聚,降低農作物損傷。
2020/09/14
2016年至2019年間,全球各地陸續傳出突破歷年高溫的紀錄,又加上澳洲與美國加州地區森林大火燎原不熄的消息、歷年來盤旋最久的熱帶氣旋,近40年期間,極端氣候事件層出不窮,然而這些天災僅為不好的天氣嗎?或抑是氣候變遷為一切的主因?然而要找到解答,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差異,又該如何觀測?這些觀測又能帶給我們甚麼呢?   氣候學家對於天氣的定義為大氣在某實某地的狀態,而研究人員可以預測某一地區的一週天氣,其準確度約莫80%;然氣候則是描述某個地區的平均大氣狀態,通常為一個月或更久以上時間的平均值,氣候報導可以預測未來數10年的平均溫度,但並不能具體告訴我們明天的天氣如何、是否晴天雨天。   因為是以不同數據進行觀測,因而天氣預報與氣候預報會給予我們不同的資訊。若要預測天氣情況,氣象學家必須掌握降雨量、氣壓、濕度、風速、風向等資訊,而這些要素數據都會決定天氣的條件,而全球有800多個氣象站,氣象學家每2天會釋放帶有無線電探空氣的氣球至大氣層中進行觀測天氣所需要素的數據蒐集,再將探測結果傳輸至各個國際氣象中心,再進行數據分析的程序,最終產生天氣預報。然而有些不安定因素會干擾數據的蒐集,大氣層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系統,僅是微小的干預,也能造成天氣巨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天氣預測的準確度;另一方面,氣候預報就沒有那麼混亂了,按照氣候的定義來說,是所有氣象數據的平均值,其參考資料會專注在一段時間內參數所發生的數值參考,而這些參數也被稱作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係氣候與氣象的限制條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太陽日射,透過設定位置與太陽間的精確距離與角度,可以計算出該設定位置能接收多少的熱能,又因為我們瞭解太陽一年的變化程度,即可精準的預測溫度影響範疇,在將每年的數據得出平均值,即可揭示週期性的變化模式。   然而這些邊界條件大多都有明確定義的數值,這些數值如果有變化也是非常緩慢,這樣的數據變化趨勢讓研究人員得以精確預測未來幾年的氣候變化,但這也同事是令人感到棘手的部分,因為這些邊界條件有著些微的變化,就會使天氣系統產生巨幅變化,以地球表面溫度為例,在近150年間已平均溫度已經上升1℃,看起來似乎變化不大,但這樣的改變就如同向著大氣發射100萬個核子彈,溫度上升的趨勢已經造成熱浪、乾旱、暴雨侵襲的次數遽增。   這一切的驟變始因於人類的活動,但我們可以從人類活動的行為去瞭解哪些行為會對氣候的影響最大,而最初始的方法即是開始追蹤哪些邊界條件正在改變。
2020/09/14
印度公司AgNext Technologies為當地茶產業發展添加科技元素,結合人工智慧、電腦視覺技術、數據分析等多種智能技術進行茶葉檢測,除了有效改善人工檢測耗時費力又容易產生誤差的缺失,以透明化的檢驗也能清楚顯示出商品貿易與各種食品安全參數的資料,大幅提升買賣雙方的信任,除了提供安全、保證原產地的茶葉,消費端也可應用溯源技術更清楚茶葉的品質與產地,互信又互惠。
2020/09/14
美國政府已定於今(2020)年8月召開2場季節性農產品聽證會虛擬會議,以審查可能會損害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的外貿政策,這是在《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中取消特殊爭端機制後,美國政府向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履行的承諾。   但令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感到失望的是,美國政府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提出的爭端機制並未納入最終的USMCA,尤其是佛羅里達州番茄生產者長期以來一直抱怨墨西哥將其番茄傾銷至美國市場。   政府官員將透過聽證會搜集番茄生產者的意見,並使其了解政府如何支持他們並補償任何不公平的損害。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美國政府將分別於8月13日上午9點和8月20日上午9點舉行2場聽證會虛擬會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9/11
日本農林水產省依據「糧食、農業與農村基本計畫」,進而制定「農業創新研究戰略2020」,並明定以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經濟三大領域作為農業研發標的,進行部會跨域合作農業創新研究戰略,守護日本歷年來的傳統吃食文化與自然環境維護。
2020/09/10
德國哥廷根大學以畜牧業永續性作為目標,著手研究豆粕、螺旋藻、黑水虻各自製成的肉雞飼料是否能提升肉雞的肉質口感、蛋白質含量等,經由感官品評與科學數據研究證實,以黑水虻作為飼料所飼養的肉雞與豆粕飼養相似;若以螺旋藻飼養,可使得肉質口感更具風味。
2020/09/10
美國國會議員和州農業官員要求政府對墨西哥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採取行動,係因墨西哥此舉將使生產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難以在本國市場競爭。   於今(2020)8月20日召開的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上,議員們和官員們要求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或新機制,使其能及時遞交反傾銷和平衡稅(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申請書。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中表示,美國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議題一直是USDA所面臨最沮喪的議題之一。   珀杜部長指出,《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談判直至最後皆在討論一項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特殊貿易救濟機制,但這卻是墨西哥的一條紅線,必須將其刪除才能達成最終的《美墨加協定》。   珀杜部長要求議員們和生產者可向政府提出提案,以減輕其所面臨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所導致的損害。   喬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斯科特(Austin Scott)(R-Ga)表示,墨西哥生產者刻正獲得政府補貼,並以低價將其農產品傾銷至美國市場。但由於調查時間過長,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短期內無法藉助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法。他們有一個小窗口可銷售其農產品,並在價格回升前將其儲存。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9/09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應用AI-Native導入農業,並且根據過往累積的大量數據搭配數位模組找出俄羅斯黑鈣土地區的作物產量的關鍵參數,並於2020年的國際計算科學會議中發表專門計算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Zhores。
2020/09/08
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研究團隊應用灌溉紀錄、氣候、肥料用量等數據資訊為推算基礎,開發適用於Android系統的Reutivar應用程式,可提供農民進行橄欖園的精準栽培管理,除了可節約用水量與肥料施用,增加環境效益,也降低橄欖農民的栽種成本。
2020/09/07
1990年台灣養豬業前景一片看好,當時年產值高達886億元,但是一場口蹄疫,讓養豬業瞬間掉落谷底,國際間禁止台灣活豬運輸他國,也適逢產業轉型,台灣的豬農面臨交雜的產業問題,當時台灣豬隻飼育方法一直使用傳統方式,生產效率無法與丹麥等外國養豬產業相比。直至今時,2020年的台灣已經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力求蛻變的養豬業何時才能轉型發展呢?   豬舍轉型則是我們的解答,導入智慧科技則是台灣畜牧業的新希望,會想出智慧化豬舍是取經於養豬先進國家丹麥的做法,在台灣,豬舍的高床下方規劃中央集糞溝渠,水與糞便就會糞便就會分層;仔豬與成豬的溫度需求也不同,仔豬怕冷、成豬怕熱,在豬舍的設計上也需要依據豬隻需求來做設計;參考國外的豬舍標準,設計人員進場消毒作業流程,從一開始的步驟就先將病菌隔離在外,包含換裝、消毒、沐浴、二次換裝、二次消毒,不讓工作人員將病菌攜帶入豬舍內,徹底施行生物安全管制。   此外,豬隻也有各自的身分證,記載著養殖過程中的防疫記錄,包含疫苗施打的時間紀錄,提供給小豬良好的抗體與保護力,同時也在豬隻的育種也是關鍵環節,台灣養豬業者成立種豬遺傳AI中心,進行豬隻配種的人工授精程序,經採集下的公豬精液經由品管檢查,考量其濃度、良率、精蟲數等數據進行判讀,再製成數個劑量配給給母豬進行人工受孕,透過DNA檢測與基因選育,培育出適合台灣氣候環境、市場消費需求的健康豬隻品種,豬肉肉質也具有雪花般的細緻度。   您對台灣的養豬產業有信心嗎?這段影片希望能讓您對於台灣的養豬業有所認識,台灣豬的品質不容小覷。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