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8/1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並降低糧食進口,在首都杜拜開始建設垂直農場,使用各式智慧科技進行糧食生產,在農場內以水耕進行蔬菜栽植、溫室內栽植鳳梨,以及在在環控環境內飼育乳牛與鮭魚養殖。
2020/08/18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中國心血管預測風險計畫,其統計抽樣數據約莫10萬名的病患,將抽樣群體分成常態飲茶者與非常態飲茶者兩群,經過眾多分析,發現長期且常態飲用綠茶的群體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發病率、死亡率最低,但對於男女性別差異是否也具備影響因素,則需要進行另外的隨機抽驗進行結果分析方可提出實質醫學效用證明。
2020/08/17
咖啡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而產出咖啡漿果大致需要3至4年時間,接續著採集、洗滌並將不好的豆子淘汰、去皮、乾燥或日曬、去殼、烘焙等程序製程,就是我們一般所見帶有褐色光澤的咖啡豆。全世界每年消費約莫5,000億杯的咖啡,而咖啡豆的主要生產地區由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數百萬名的農民進行栽植,但危機即將來臨,這些是咖啡植栽可生長的地區(影片中的圖示),但隨著氣候變遷,可栽植的面積日漸萎縮,而全球最大生產國的哥倫比亞已經感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與影響:「15年前產量就開始不正常了,去(2019)年的產量更是低迷」、「目前氣候變遷,咖啡經濟期望值也已經改變,而豆子的價格也更低了」、「這裡的咖啡文化的景觀將成為回憶了」。   咖啡豆有一百多種,大多都長於野外,僅有少數是在栽種農場內,羅布斯塔(Robusta)與阿拉比卡(Arabica)是最常見的咖啡豆品種,羅布斯塔的風味帶有苦澀味,適合製作濃縮咖啡與即溶咖啡;阿拉比卡帶有溫醇的口感,適合用來製作高品質咖啡,這兩種品系的咖啡樹都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才能生長,但阿拉比卡的樹種條件較為嚴苛,其生長溫度介於18至21℃之間,過熱漿果無法正常生長,而太冷漿果又會結凍,而且還需要一定的降雨量,每年3個月的旱季期間才能產出品質較佳的豆子,期間帶有溫暖的日照溫度與涼爽的夜晚,因此,一定要在一定的高度生長才是最適合阿拉比卡品種咖啡樹種的生長(海平面以上1000至2000公尺左右),總而言之,阿拉比卡的咖啡樹需要在北緯25度至南緯30度之間生長勢才會最佳。   若要講究最理想的地區,應該屬哥倫比亞(Colombia)咖啡栽植地區,這裡有好幾種適合栽植的元素,例如水源、冷風、溫度、太陽日照等。咖啡栽植者都在這裡進行栽植與加工的行為,因此100多年來,哥倫比亞咖啡豆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我們喜歡這裡因為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倚賴咖啡」、「也許我都是為了咖啡而生」、「我非常喜歡咖啡,我負責咖啡烘等加工程序,再將咖啡進行販售,這也都是種咖啡的藝術」。但是咖啡生產區因為氣候變遷已經造成災損,自1980年以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經造成產區氣溫上升1.2℃,這也讓咖啡栽植區再往山上推移,原本的栽植區所遺留的植物因為氣溫過熱而生產出劣質豆,而溫暖的天氣也適合害蟲與真菌的生長,因此過熱的區域遭受咖啡銹病(coffee rust)的侵擾,咖啡葉出現黃化乾枯、掉落等症狀,也不再結果。不斷變化的天氣將咖啡栽植的週期給擾亂,自2013年以來,哥倫比亞栽植的咖啡的土地面積減少了7%以上,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情況會變得越來越糟,預估這些咖啡區每十年溫度將上升0.3℃,並出現更頻繁的極端氣候,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咖啡栽植區都會受到影響。   根據近期研究,估計2050年,能栽植咖啡的土地面積將縮減一半,這也不僅與咖啡相關,因為氣候驟變的因素,連帶有60%的原生咖啡品種有可能絕種,其中一些用於生產更具耐熱的阿拉比卡品種的咖啡樹,這也使得維持咖啡產量,可供應全球咖啡需求至關重要,這對於加工廠、代代相傳的咖啡農場來說都是個壞消息。20世紀初,美國人與歐洲人對於咖啡的需求與日俱增,咖啡市場價格攀升,這也讓咖啡生產國引發咖啡熱潮,當時哥倫比亞已經是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大多以大型的咖啡莊園為主,其莊園型態與過往西班牙殖民相關。但於1990年代美國經濟崩盤,咖啡的需求量也急劇下滑,這也使得許多咖啡莊園面臨破產危機,最後哥倫比亞政府出手干預,將咖啡園買下,再將所有咖啡園土地分割小塊賣給小農,雖然這樣子的作法將哥倫比亞咖啡產業留下,但是也面臨到小農制的缺點,於是政府成立Fedecafe,作為通過與其他國家協商公平的價格和優惠的交易來組織和代表農民的機構。   如今,哥倫比亞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咖啡出口國,小農制的咖啡農民目前面臨氣候變遷,而支持他們的經濟結構也面臨瓦解狀態,雖然哥倫比亞的農民可以透過一些農業技術等科學方式去保護咖啡田,例如:改栽植具抗熱耐旱的咖啡樹種等方法,但因為1980年代的咖啡協議破局,再加上亞洲地區開始輸出大量低廉的咖啡豆,使得咖啡價格崩盤,直到現今的2020年,咖啡價格持續波動,也低於許多農民所需的收支平衡,咖啡農民也無法擁有餘裕的經費使用農業科學新技術或是購買可抗旱耐熱品種的咖啡樹種苗。   全世界的咖啡農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氣候變遷,當你日常不過的一杯咖啡因為產地無法量產、市場價格過高崩盤而突然消失了,你只能靠著記憶來懷緬咖啡的香氣,而我們,也正在面臨這可能發生的危機。
2020/08/17
歐盟SWINOSTICS計畫開發應用生物感測與光子技術之攜帶式豬病毒感測器,擴大豬隻檢測項目,例如:口腔液體、糞便、血液或鼻腔分泌物等,可針對非洲豬瘟病毒、豬流感病毒、豬小病毒、豬環狀病毒和古典型豬瘟病毒等樣品進行短期檢測,未來將進行檢測改良,將測試模組能在豬舍場域實際運用。
2020/08/17
據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David Walker)正考量擔任代理秘書長一職的兩位副秘書長人選尚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其正探尋由他出任代理秘書長一職是否符合WTO規則。   儘管與會員們積極的諮商,但由於受到部分強大會員反對,沃克主席發現難以從美國籍副秘書長沃爾夫(Alan Wolf)和德國籍副秘書長布朗納(Karl Brauner)兩位人選中最終遴選出一位出任代理祕書長。   一位熟悉遴選程序的人士表示,另一個強大會員已建議僅考量此兩位副秘書長是錯誤的,應將被無視的奈及利亞籍副秘書長阿加(Yonov Frederick Agha)以及中國籍副秘書長易小准(Yi Xiaozhun)兩位副秘書長納入考量。   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沃克主席向部分貿易官員探尋有關其擔任秘書長的選項以及是否符合WTO規則的建議。   7月31日召開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   沃克主席於今(2020)年7月29日寫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他將於7月31日召開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隨後將召開總理事會例會,以最終確定代理秘書長的任命。   沃克主席並在電子郵件中表示,他將「宣布於9月7日開始下一任秘書長選任程序第三階段。沃克大使表示,其將「在爭端解決機構(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主席宏都拉斯大使卡斯蒂約(Dacio Castillo)以及貿易政策檢討機構(Trade Policy Review Body, TPRB)主席冰島大使艾斯派朗(Aspelund)兩位協調人的協助下進行工作。」   當美國力薦沃爾夫副秘書長為代理秘書長時,歐盟則力薦布朗納副秘書長。同時,另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中國對於另外兩位副秘書長甚至未被納入代理秘書長人選感到不滿。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李承樺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8/14
蛋白質的主要攝取來源為肉品,但因近年的素食趨勢與替代性蛋白質的推廣,植物性蛋白質、新動物來源蛋白質、人造肉與黴菌蛋白質的相關研究進展已逐漸邁入成熟階段,而消費市場也推出一系列替代性蛋白質的產品,根據市場研究調查替代性蛋白質之市占率已達到5%。
2020/08/13
世界人口遽增,對於蛋白質的需求日益擴大,經過十多年來的海洋漁產捕撈終究面臨海洋浩劫的劣況,各國政府與產業連袂以人工智慧導入拯救海洋生物多樣性衰退,例如衛星雷達與光學感測器、水下無人機、物聯網、物種自動監控系統、RFID等技術,盡力導向精確漁業時代,海洋豐富性將是其成功關鍵因素。
2020/08/13
美國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於今(2020)年7月29日要求川普政府立即與臺灣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   負責東亞、太平洋和國際網路安全政策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參議員致函給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呼籲美國應將臺灣納入下一波FTA合作夥伴名單。   賈德納參議員在信中表示,美台貿易協議也在美國國會獲得兩黨強健支持,而參議院已於去(2019)年一致通過《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簡稱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Act),該法案呼籲川普政府「與臺灣進行雙邊貿易談判,以達成具有共同經濟利益、保護美國勞工,並有利美國出口業者的FTA為目標。」但眾議院尚未受理該法案。   賈德納參議員於7月29日在美臺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致辭時表示,美臺關係不應受到中國任何方式的影響,係因中國會反對美台貿易協定。他並表示,「美臺關係是獨立的,並不依賴中國。這就是為什麼美臺達成貿易協定是適當的。」   賈德納參議員指出,美國與台灣有穩固的貿易關係,且2018年臺灣是美國的第12大貿易夥伴。他承認在與臺灣進行FTA談判前,應先解決美臺雙邊貿易刺激因素(irritants)。川普政府已將臺灣對美國進口牛肉的限制列為此類關切議題之一,並阻礙美臺更緊密的貿易聯繫。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8/12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糧食上未進到餐桌就被丟棄,而甲烷排放量也是農業在氣候變遷上擺脫不了的包袱,因此開始提倡由人工智慧代入農業,應用數據分析、統計模組、自動機器人進行更有效率的農事耕作;人工智慧也能應用演算法的圖像與數據進行食品加工精準化,解決人力不足與勞力工資的問題,而市場端的部分則可使用溯源系統將餐廳、零售業等地的需求串聯起來,將糧食浪費的數據進行追蹤、分類,進而產生新型態的食品供應鏈,抑制過量生產、庫存過多和浪費等問題。
2020/08/11
農業與創新已出現交叉點,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且減少氣候變遷發生、穩定食品供應鏈供需、因應世界流行病COVID-19疫情等問題,藉由智慧科技力量介入並且妥善用運基因工程技術,將農業過往的負面既定印象修定為可滿足人類永續性的綠色行業。
2020/08/10
對於荷蘭的印象,不外乎一棟棟的房子上崁著風車,家家戶戶都有座美麗的庭院,種滿五彩繽紛的鬱金香的景象,但這只是荷蘭的其中一隅,這次National Geographic用一百秒帶你眺望荷蘭為何是全世界農業大國,當你準備好,就請你按下下方影片的撥放鍵。     荷蘭究竟看起來像什麼?此時你的每一秒鐘都會從高處眺望荷蘭百分之一的土地。   轉瞬間我們穿越18種土地,沿海的泥灘佔了荷蘭5%的土地;此外,我們在林地中享受芬多精沐浴散步的同時,鳥鳴聲不絕於耳,下一刻,我們來到鄉村與城鎮,眼前盡是房屋、花園,人口居住帶則佔了荷蘭8%的面積;接著潛入水的領域,我們正在穿越淡水湖與湖泊,其餘的土地則是運用在農業發展。   穿越栽植作物與飼養牛隻中間的小路,再過去一點則是餵養雞的農莊與豬的禽舍,旁邊還有搭設農場勞動者暫時休憩的簡單房屋;遠方望去,盡是供應畜禽飼料所栽種的玉米、小麥,以及馬鈴薯、甜菜、蔬菜與花卉的農業專區,但是牧場才是荷蘭最大、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   這邊給荷蘭一個假設性的情境,如果荷蘭面臨著三分之一的物種滅絕危機時,還會需要這些大片的牧場、農業專區嗎?是否該開始思考,甚麼樣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友善的對待土地?或許我們需要更多能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空間。
2020/08/10
日本NEC公司於2020年3月31日宣布公司的新事業計畫:應用CropScope之農業ICT平台與AI相關應用技術,與可果美簽屬合作協定,一同投入農業經營專案事業,以歐洲番茄初級加工製造商做為海外市場的標的客戶,並於今年4月開始營運計畫。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