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1/15
氣候變化的影響難以掌握,地理學家將程序化方法及LANDIS II模型應用在虛擬實境,創造更真實的虛擬森林,讓人們漫遊在現有及未來的模擬森林,體驗漫步、調查林木類型、下層植被以及觀察變化,了解林木的各種未來景況。研究人員的目的是創造一種可以更全面、更直覺的媒介,使非專家者也能看到氣候變遷帶來的變化,促進專家、政策制定者和民眾之間的交流。
2021/01/14
隨著都市開發密集、大樓林立,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熱島效應愈發嚴重。為因應氣候變遷,新竹市府自2015年起力推「建築綠化」,迄今共計補助機關、學校與社區等85處,落實綠屋頂、綠牆、節能設施汰換、雨水回收等低碳措施,共同打造城市森林。
2021/01/13
漂浮花園的本質是以塑膠籠架起來的浮筏,在椰子殼中種植天然植物,隨著植物的生長,根部會伸入水中作為水耕生長,除了有美化景觀的功能,伊利諾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此人工浮島可以對流動水域的水質產生正面影響,研究小組在設置於芝加哥河沿岸的小型飄浮花園之上游和下游採樣表層河水,發現下游水中的硝酸鹽與磷酸鹽含量降低。
2021/01/12
區塊鏈供應商BlockApps與全球農業龍頭拜耳Baye合力推出TraceHarvest解決方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農業領域,協助農產品建立產銷溯源平台。BlockApps表示,TraceHarvest從種子源頭開始追蹤農產品整個生命週期,讓產銷鏈每個環節的使用者皆可在這個平台上選擇共享或查看產銷數據,幫助各種規模的農業經營者進入新市場,並藉由提升優質農產品的供應能力來增加他們的收入。公司願景為可持續性設定新標準且促進數位轉型,進而重塑農業行業的未來。
2021/01/11
隨著全球對於水產養殖物的需求上升,養殖面積不斷在擴展,但其生產管理也變得越發困難,由XpertSea所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一改傳統耗時費力的人工方式,透過智慧型手機拍攝照片即可瞭解池中蝦子的生長狀況,而其於越南實地應用場域的測試,也獲得當地蝦農的讚賞。
2021/01/11
臺灣的農業有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創意發想與先進技術的經驗累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內含豐富茶葉科學技術研究,不論是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葉化學分析等製茶加工技術。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所研發出微生物發酵技術,其「微生物發酵製程」是透過在茶葉中加入酵素並運用科學化的控制,藉由發酵的方式來改變茶的風味。這種方式不同於添加其他人工防腐劑或化學成份,亦不同於加入花草原料等增加風味的方式,不僅可以改善茶葉的風味缺陷,讓不完美的茶菁再次新生,還能讓茶葉廢棄物變身為有用資材,帶領臺灣茶業邁向新的未來。
2021/01/08
Moleaer的奈米氣泡技術能解決營養薄膜技術系統中腐霉菌難以清除以及氣候暖化及乾旱造成水資源短缺和水質差的問題。此技術可用於不同大小的水體,使灌溉水中的溶氧量達到過飽和,及提高氧化還原電位,從而改善植物養分吸收、保水、植物生長和疾病抑制的能力。此外,亦具有經濟高效特點,可降低使用氣泡石的維護成本且無須化學物質,使農民實施更永續的耕作方式,並期望未來應用於其他面向。
2021/01/07
日本JA全農與順天堂大學攜手合作,利用科學驗證方式,證明體驗型農園確實能幫助人有效減輕壓力,其結果於7月10日公開召開共同記者會進行相關研究發表。
2021/01/0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局發布氣象資料,本(5)日至明(6)日東北季風報到,東北地區轉雨轉涼、7日起強冷空氣南下溫度驟降,強度恐達寒流等級、8日至9日起最冷,北部地區有攝氏10度左右低溫發生的機率。該署籲請農民朋友注意保暖並採取防寒措施,減少農作物損失。 水稻防寒措施   水稻育苗場(圃)選擇避風處或設置防寒(風)牆,寒流來臨時,利用不織布、塑膠布覆蓋已綠化中或生育初期之秧苗,隨時清除布上積水,以防低溫凍傷,寒流離境後宜立即掀開塑膠布;或抽取地下水,利用流動的地下水進行防寒。中南部已插秧之田區,田間灌溉水宜較深,俟氣溫回升後再恢復正常灌溉水位。 蔬菜、瓜果類及花卉防寒措施   對較不耐寒蔬菜與瓜果類可搭設防風牆、防風罩、塑膠布,或選用稻草、不織布直接覆蓋,亦可採畦溝灌水或葉面灑水保護,以達保溫防寒效果,並可酌量增施鉀肥,以增加耐寒力。已屆採收期蔬菜可及早採收,以減少損失。 果樹防寒措施   迎風面可設置防風設施,並酌量增施鉀肥,及加強果園灌水、噴霧、覆蓋、包裹樹幹或果實套袋,以減少受害程度。需特別留意作物,蓮霧怕冷容易落果,樹冠內葉片過度茂密者稍作修剪,使空氣流通、增加受光,提高果樹溫度;剛嫁接的高接梨穗易受寒害,開花遇雨水影響授粉,更應留意氣溫狀況妥適防護,可以於嫁接或開花行人工授粉後套上塑膠袋以防寒風,提高嫁接穗的存活率與著果率;已屆採收期之果園宜加速採收,尤其棗子、柑橘、鳳梨、木瓜更須留意,以減少損失。若有受害之果樹,應行修剪受害枝條與葉片及疏花、疏果措施。 倘有災情顯現 請農友主動通報當地公所   農糧署指出,由於低溫危害農作物速度較慢且持續時間較久,該署已通報各縣市政府密切注意並宣導相關防範措施,後續倘有災情顯現,亦請農民主動向當地公所通報,並請地方政府依農業天然災害查報作業規定辦理,俾利儘速協助農民復耕復建。 分界線   漁業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本(1)月7日寒流南下,北台灣明顯轉冷,凌晨起氣溫一路下降,越晚越冷;中南部白天明顯轉涼,晚上亦轉冷。8日至9日清晨為寒流最強時候,臺南以北及東北部低溫僅7至9度,其他地區亦只有11至12度。10日寒流減弱,白天起氣溫稍微回升。   跨年期間寒流已造成不少不耐寒魚種之災損,為保障養殖漁民生命財產安全,漁業署特別籲請養殖業者加強寒害防範措施,海上箱網養殖業者亦多加注意海溫變化,提早防範作好減災措施,並視養殖物種狀況必要時規劃儘早採捕,以減少寒害損失。   陸上魚塭養殖應加強防寒措施如下: 於魚塭北側搭蓋防風棚,其棚蓋與水面之角度應小於30度,並加強越冬溝之保溫、防寒及加溫等設備。 放養數量因環境、條件、種類而異,如虱目魚在越冬溝內密度以每立方公尺1.3公斤以下為宜。 投餌料:在水溫回升、暖和之日,方可依情況酌投飼料。 寒流來襲後,浮於水面之魚體須馬上撿除,防止水質惡化。 寒流侵襲時,盡量避免有驚動魚塭內魚群之行為,例如:投餌、換水及無謂的開關水車。 避免過度擾動水體,致水溫下降。 寒流期間應注意水溫變化,水溫若低於15℃時,應採緊急措施,如使用魚塭加溫器增加水溫,減輕死亡率。   漁業署表示,倘有災情顯現,請漁民儘速向當地公所通報。漁業署再次強調,面對極端氣候及冷氣團或寒流侵襲,無論是海上箱網或陸上魚塭之養殖業者宜確實加強越冬設備及管理措施,對於不適合冬季養殖之熱帶魚種,應避免於冬季養殖並作好平時之管理,以減少養殖損失。
2021/01/06
生物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的污染是一大環境問題,馬來西亞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棕櫚油產業所產生的廢棄棕櫚果串,萃取出半纖維素,再將其與羧甲基纖維素以不同比例混合,製成不同厚度的生物聚合物薄膜,含有60%半纖維素的薄膜具有製造生物可分解包材的理想特性。此種新型混合半纖維素的材料擁有低成本和生物可分解特性,可與添加物結合使半纖維素薄膜具有光觸媒或電子活性,增加未來潛在應用。
2021/01/05
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之團隊拓展無人機用於監測森林環境面貌的功能,透過攝影鏡頭選擇欲觀察之樹木並且以飛鏢錨定,再利用無人機的自主性特質,以全自動的情況下在林葉密集的森林中進行生態觀察作業,目前試圖解決人為控制與全自動控制之平衡,以企圖拉抬安全穩定性。
2021/01/04
台灣農業因各地區的氣候、資源環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農業生產樣貌,而農作過程中所產出的農業副產物又該如何妥善應用,方可達到農業永續生產經營目標呢?   現下以中部地區的有機農場作為農業循環示範園區,使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研發的複合式堆肥發酵菌種接種技術,再搭配菇蕈生產的剩餘物質,其過程為:太空包堆放→噴灑菌→翻動攪拌→混入米糠作雞舍墊料,製成抑菌墊料應用於雞舍養殖,並且初步分解雞隻排泄物,降低臭味提升飼養環境品質,可將雞隻存活率從80%提升至90%以上,養殖後所清出的雞糞可以用來縮短堆積發酵的製程。   而初始提到的技術所製程的畜禽糞堆肥,再搭配臺中場開發的高肥效性有機液肥,施用在小松菜跟萵苣的栽植,可提升20%至30%的產量,並且早於生長期的3至5日採收,而農場採收後的殘枝或是格外品也可製成堆肥或是有機栽培介質,再用於農場。   經由這樣的操作模式,農場生產的農業生產剩餘物質都可以100%的循環,其經濟效益經過估算,每0.1公頃可省下14,000元至14,500元肥料支出成本,而透過農業循環示範園區的演示操作、資源整合與技術推廣方可落實成果產業化,達成農業循環經濟政策之目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