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3/03
磷是植物重要的養分,但在土壤中常被其他礦物物質如鐵、鋁及鈣等所螯合,導致植物無法吸收。華盛頓大學聯合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自白楊樹中發現一內生菌,能夠有效釋放被螯合的磷,使植物可良好吸收利用,此發現可望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對環境更加友善。
2021/03/02
在家禽產業中的雄性雛雞因不具經濟價值,通常都於孵化後馬上被宰殺丟棄,其過程不僅產生許多動物福利問題,而且相當浪費資源。日前於美國紐約康乃爾大學所舉辦的Grow-NY全球食品和農業商業競賽之虛擬高峰會已順利落幕,100萬美元的首獎頒發給來自以色列的Soos Technology公司,其所研發的雛雞性別轉化孵化系統將大大的改革家禽產業。
2021/02/26
英國新創公司Robotriks開發的機器人平台—Robotriks Traction Unit —可以安裝在傳統與高科技裝置,旨在以低成本機器人執行從監測到收穫等多種任務,幫助英國各地的農民解決人力缺乏的問題。RTU由大型驅動輪、懸吊架和電腦系統組成,以鍍鋅管固定,可承載任何農具並調整寬、高度,以遠端遙控或自主運行。RTU目前仍在測試階段,期望明年能提供足夠的功能,以擴大應用市場。
2021/02/25
農委會林試所利用植物物候自動AI辨識程式(PhenoCam),以在苗栗新埔丘陵地上,定期定時擷取火燒過後的台灣海棗其一序列照片進行分析,成功以少量資料分析出台灣海棗-具抗旱、抗風又耐火的樹種,經過浴火重生後的恢復變化。
2021/02/25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非正式部長會議(informal ministerial meeting)將於今(2021)年1月29日以視訊會議形式召開,預計將有超過24國的貿易部長參與,該會議將討論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的優先事項,以及漁業補貼(Fisheries Subsidies)協議的前景。   瑞士副總統兼經濟和貿易部長帕梅林(Guy Parmelin)於去(2020)年12月在寄給部分受邀會員的信中指出,「在現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WTO等多邊組織對於解決當前的全球問題至關重要,包含此次健康危機所造成的挑戰。」   帕梅林部長強調,「維持可預測、透明、非歧視和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對於全面和永續的經濟復甦是必要的」。他並強調需要「對WTO進行改革」以因應各領域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帕梅林部長希望各貿易部長們在會中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您認為MC12的重要優先事項為何,以及取得具體成果的必要條件為何; (2)由於無法達成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所規定的在2020年底完成漁業補貼談判,因此為在不久的將來能成功完成漁業補貼談 判,需要考量哪些關鍵要素作為優先事項並達成共識。 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第二修正版文件   一位熟悉會議時間表的談判人員表示,鑒於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已於去年12月18日發布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第二修正版文件,會員們預計將於下週就未解決的議題進行討論。但一位不願具名的談判人員表示,「該草案文件仍失之偏頗(One-Sided),且並未解決有關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以及適當和有效的(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等議題。」   巴西在上個月發布的部長決議草案中強調:「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議題必須是取得WTO漁業補貼談判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希望各會員承諾在漁業補貼談判「取得有意義和企圖遠大的成果,以期完成SDGs第14.6條的任務和WTO部長的任務,以遏止威脅全球海洋魚群資源的補貼。」   巴西對過去30年間「生物永續水準(Biologically Sustainable Levels)以內的魚群資源比例」持續下降以及「某些大規模補貼政策和作法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助長全球魚類資源枯竭以及非法、未報告與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表示高度關注。   儘管漁業補貼談判只是杜哈規則議程的一部分,但巴西聲稱「WTO為現今最重要且具有永續發展目的的多邊談判機構,並指出會員們在確保達成強有力的協議方面可扮演關鍵且具歷史性的角色。」巴西堅信,這是對「漁業資源以及全世界數以百萬計仰賴捕撈漁業為生之漁民共同的責任」。   此外,它並強調亟需「澄清和改善WTO現行漁業補貼規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1/0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2/24
當植物受到遮蔽時,體內相關激素感受光線變化,進而改變其生理生態以尋求更多光源,其生理生態的改變常會導致產量下降,因此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的研究團隊利用拉曼光譜學偵測類胡蘿蔔素的變化,可在外觀尚未改變的第4小時即觀察出變化,使種植者可以提早進行種植改善,補充光源。
2021/02/23
菠菜露菌病威脅著全球菠菜生產,其在溼度高的環境下特別氾濫,美國阿肯色大學的科學家於最新發表於Plant Disease期刊上的研究中探討了水氣與露菌病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實驗證明葉片上的積水對於孢子引發疾病的重要性,而水氣的去除會降低孢子存活率和露菌病的發生。
2021/02/22
隨著動物飼料蛋白質需求及永續發展觀念的提升,黑水虻這種食腐昆蟲日漸受人重視,除了是農業和水產養殖業中動物性蛋白的替代來源外,還可以處理讓人十分頭痛的農業廢棄物,同時也具有生成有機肥料和生質柴油的潛力,法國生物科技公司InnovaFeed致力於開發創新昆蟲繁殖和加工技術,生產優質、天然且具競爭力的新蛋白質來源,宣布將與美國農業加工製造公司合作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蛋白生產基地,為美國甚至是全世界提供永續動物飼料生產解決方案。
2021/02/22
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經濟高度發展下,各種來自工作、社交場合、環境因素等等的壓力,觀賞植物可做為精神調節劑,舒緩情緒上的緊繃狀態,遂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栽。而觀賞植物中的花卉作物在農業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場具有地理環境與氣候上的優勢,適合研究發展蘭花與球根花卉之觀賞植物,引進許多亞熱帶蘭科植物與球根花卉進行栽培。   以孤挺花為例,孤挺花係多年生球根花卉,屬石蒜科(Amaryllidaceae),其原生地在巴西與秘魯,在歐美地區是頗受喜愛的盆花、切花與花壇用球根花卉,而孤挺花在臺灣則多以庭園觀景作物或盆花觀賞所用,而種苗改良繁殖場自2001年起進行孤挺花新品種選育,目前為止已經成功選育出「種苗1號—珍珠粉」、「種苗2號—紅豔」、「種苗3號—桃之華」、「種苗4號—熱情」,未來孤挺花的育種目標將朝向具香氣、多倍體品種,新花色、新花型與具耐候性佳的品種。   種苗改良繁殖場另一項選育花卉則是海芋,彩色海芋屬天南星科(Araceae),原生地在北非,其明顯特徵為花序具有佛燄苞,佛燄苞顏色依品種有純白、金黃、黃、桔紅、紅、粉紅、紫紅等等,現今商業栽培品種已逾120種,目前臺灣彩色海芋的商業栽培生產品種為國外引進品種,因此選育自有商業品種為產業發展關鍵,目前為止已經成功選育出「種苗1號—桃姬」、「種苗2號—香吉士」,利於臺灣彩色海芋產業的發展前景。而彩色海芋最大的病害問題為細菌性軟腐病,對於選育出具耐軟腐病的品種則為彩色海芋育種的關鍵要素之一。隨著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下,彩色海芋的選育重點為新花形、花色、高產量切花、抗細菌性軟腐病、耐熱性等。   彩葉芋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原生地在熱帶美洲,臺灣彩葉芋係以夏季盆栽之形態銷售為主,常用於花壇、行道樹、庭園景觀布置,多樣的葉色也是俱備極佳的切葉應用,多應用在花藝、捧花素材,10年來,種苗改良繁殖場也持續進行彩葉芋的育種,2013年成功育成「種苗1號—火之舞」並且獲得品種權,火之舞的葉班呈現亮紅色脈紋狀,植株高30至40公分,具耐寒性,極適合作盆栽觀賞,未來將以增加市場品種多樣化與應用性作為發展目標,增進產業發展。   蘭花為臺灣主要外銷高經濟花卉,其中最主要為蝴蝶蘭,為了開拓蘭花產業,產學研單位也積極開發俱備潛力的春石斛、花朵形狀特殊之仙履蘭等蘭花作物,臺灣的原生種與商業品種多,近年來以優良親本雜交選育花形優美的品系,逐年提高栽培面積增加出口量與外銷產值。種苗改良繁殖場透過多種原生種與潛力商品品系進行選育、雜交,以繁殖速度快、成熟快速、花形圓整、花朵色彩鮮明、具香味的優良單株選育。此外,為了提高蘭花的商業價值與週年產出,種苗改良繁殖場也研發蘭花花期調節技術,利用藥劑與低溫降低春石斛的生長環境限制,成功推出「春石斛蘭催花技術」,除能減少能源消耗、壓低傳統催花之成本,也能提升春石斛蘭的盆花品質。
2021/02/20
由日本環球市調公司針對「農業自動化機器人與機電工程全球市場」進行成長率、趨勢與預測分析。根據報告調查顯示該市場預計2020~2025年的平均成長率(compound average growth rate. CAGR)將達24.2%。其中以區域劃分的話,2019年北美為最大宗發展地。
2021/02/1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其合作者發明了電子鼻—一種模仿哺乳動物鼻子的人工嗅覺系統,其包含條碼與讀取器,條碼上的受器會與肉品腐爛所產生的氣體接觸而改變顏色,電子鼻以人工智慧驅動的智慧手機APP判別肉品新鮮度。電子鼻擁有非破壞性、輕型、自動化和即時監測功能,且條碼無毒、生物可降解,此系統可安全應用於食品供應鏈,減少食物浪費,期望擴展應用到其他類易腐食品。
2021/02/18
蘭科植物含有超過28000多種以上的蘭花,是現今植物界中包含種類最多的科之一。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副校長楊長賢團隊,發現蘭花3種基因,可控制花色、老化、凋落,破解所謂「蘭花之謎」。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