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2/17
西班牙受到半乾燥氣候影響,強降雨導致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受到「嚴重」或「非常嚴重」的侵蝕,表示保護地中海土壤刻不容緩。Diverfarming計畫的研究小組以「永續土壤管理」減少耕作為基礎並使用綠肥,應用於杏仁和小麥的種植,結果發現實施此法可將侵蝕與徑流有效減低,並使土壤上層沉積物保持較多養分。此類方法可有效應對暴雨,與傳統的集約耕作相比,雖無法增加產量,但可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增加保水量與碳封存、降低營養流失、減少肥料使用等。
2021/02/16
過年時餐桌上少不了大魚大肉,煮了滿滿一桌子菜也難免有剩食,為喚醒大眾的飲食自覺,國立臺灣博物館自2016年起,持續推廣「永續年夜飯」概念,除了呼籲多食用在地、當季盛產、友善養殖且好取得的永續食材,也提倡計畫性消費、剩菜續食。
2021/02/14
環保署建議,可發揮巧思布置綠美化植物,選擇不同顏色的室內植栽點綴過年氛圍,更可利用植物吸附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的特性來淨化室內空氣,尤其居家有玄關、客廳、浴室、陽台四大重點,各有不同適合放置的植物,擺放正確才能針對各種空氣汙染物發揮最大效果。
2021/02/09
俄羅斯農企業與農業數據平台共同合作,開發可監控農作物養分的系統,助於優化肥料施用,目前此系統於俄羅斯20幾個地區進行測試,肥料包裝上的NFC標籤藉由行動APP將標籤內肥料的營養成分資訊上傳至雲端,且藉由衛星數據監視地面情況,將特定肥料與特定農地座標訊息串聯,期望能建立大數據庫,並且針對各種作物及氣候條件,自動挑選農作物合適的礦物養分。
2021/02/08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測量母豬對於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疫苗的抗體反應,可以準確預測出仔豬的繁殖成功率,實驗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有著高度遺傳關聯性,這種方法將縮短育種時程,使得商業成本有效降低。
2021/02/08
當你想到一座美國農場,腦中的聯想畫面浮現穀倉、田地、還有各式各樣的動物。直到近期,當你吃肉的時候,這些肉的來源就如同影片中的農場那般,但其實世界各地的畜禽農場皆是如此。從1961年開始,由於畜禽飼養的方式改變,全球肉類的產量急遽上升,為了在飼養畜禽上提升經濟利潤,農場開始進行機械自動化與整合,若以養雞場為例,1970年代的美國約莫有30,000座養雞場,1995年剩下20,000座,但美國生產的雞肉量卻增加2倍,農場整合後的樣子倍受爭議,道德、環境的評論不斷,然而對於傳染病專家而言,這樣的飼養環境卻是不同的危機。   這樣的畜禽農場稱為密集式動物飼養(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 CAFO),這是一種大型工業化的農場經營模式,成千上萬的畜禽生活環境十分壅擠,然美國的CFAO具有高效率與高經濟效益,很快的,這樣的飼養經營模式成為其他國家畜禽場的模仿範本,全球約莫有90%的農場都改為工業化飼養,而我們吃的畜禽產品幾乎都來自這樣的農場。CAFO的宗旨在於飼養環境內盡量容納更多的畜禽動物,然而這樣的飼育環境也讓不少科學家開始擔心相關病原體的大流行可能會就此引爆。   實際上,病毒是在複製自己的基因組(genome),但在複製過程中有突變的可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表示,病毒的突變大多對病毒有害,但偶爾會有突變能讓病毒獲得新的功能,例如:致死率提高,或是能夠跨種傳播,但若無宿主,病毒也會無法存活,對病毒而言,野外或是小型農場的寄生宿主數量不多,倘若換成了CAFO的環境,這對病毒而言是一個無限複製的樂園,更多的複製機會、更多的變異可能,變異病毒的存活率大幅提升,而CAFO遂成為新病毒的製造工廠。   國際貿易有許多活體動物跨域或跨國運輸,有些病毒的遺傳密碼可分為多個部分,有時候2種病毒會相互接觸,就會同時感染2種病毒,當病毒正在進行基因複製時,也有可能2種病毒相互交換基因序,就如同突變一般,病毒間片段交換與改組是隨機發生的,這也表示有時候新病毒是舊病毒的型式,抑或是全新型態的病毒,在CFAO中,病毒是有機會相互接觸的,再加上國際經貿的牽線,這也促使不同地區、國家的病毒相互交流,世界各地的病毒在動物體內混和、改組、變異,迫使病毒很容易出沒在人類日常生活之中。   2009年的H1N1病毒迅速在全世界傳播,因為病毒與北美的養豬場有關係,所以又被稱為豬流感,H1N1病毒源自於墨西哥城外圍的養豬場,墨西哥城區域的豬、美國邊界來的豬、源自歐洲的豬,眾多世界各地的豬隻匯集於此地,造成病毒交流而相互共享宿主,並且交換基因組,成為不尋常的病毒種,進而造成全球大流行,直至研發出疫苗以及藉由公衛措施有效控制病情時,H1N1已經使數10萬人逝世。   由於細菌性疾病很容易在CAFO的環境中散播,然而農民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療畜禽動物,這限制了細菌傳播,而每隻畜禽動物無論有無生病,均具有抗生素,這樣的措施可以防止細菌性疾病在動物群體間蔓延,但隨時時間流逝,細菌也會跟病毒一樣進行突變,抗生素能殺死大多數的細菌突變,然而有些突變細菌能抵禦抗生素,最終抗藥性細菌就問世了,如果細菌傳播至人類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當人類嘗試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時,我們體內的細菌可能會對抗生素沒有反應。   降低CAFO傳播細菌或是病毒的方法即為改善畜禽農場的環境,讓病原體的傳播路徑變得困難,減少活體畜禽、動物的長途運輸,改為小規模畜禽農場、改善擁擠的生活環境,這樣一來病原體就會減少流動於動物間的機會。降低食用肉類次數,將飲食習慣導向以蔬食為主,逐漸往蔬食方向行進,世界會變得更好。
2021/02/05
阿布達比投資局於日前宣布將再投資Pure Harvest Smart Farms、FreshToHome和Nanoracks三家農業技術公司,研發因應阿聯酋乾燥沙漠氣候的農業創新技術,解決全球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Pure Harvest能不受地區限制,運用先進的智慧食品生產系統種植新鮮蔬果,並節省大量水資源;FreshToHome能運用人工智慧驅動之電子商務平台整合調控供應鏈,提供產地直送的新鮮商品;Nanoracks則是致力將太空科技應用於乾燥沙漠氣候,研發在極端環境中生產有機生命體和食品的技術。
2021/02/04
大蔥,別名東京蔥或甜蔥,以蔥白為主要食用部位,日本料理吃壽喜燒不可或缺的食材。每年12月至翌年3月為大蔥產期,一年僅一收,造成產期過於集中問題,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協助豐原區農會建立大蔥貯藏條件,經試驗後可延長保鮮期至5個月,未來可望透過低溫直立貯藏技術,使國人半年都能享用到新鮮大蔥。
2021/02/03
日本東京大學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部門組成團隊,創建具精確食品追溯性的APP系統,旨在提升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食品供應鏈之透明度,並滿足小農、生產商和消費者的需求。該系統從作物收穫開始,由農民、貨運、供應商、製造商掃描QR code,將食品的數量、運輸地點、時間、儲存方式等詳細資訊即時輸入APP中,資訊儲存於用戶的個人裝置;而APP也可將大量原料轉換為單個QR code,應用於原料複雜、小批量生產之商品。APP的真實性與去中心化使消費者更加安心。
2021/02/02
種植蘑菇產生的土壤基質殘留物因含有大量水分,沉重不利運輸,僅少部分作為堆肥,大部分則掩埋浪費。西班牙與荷蘭的研究團隊將蘑菇廢棄物(含莖與次級品蘑菇)以不同技術萃取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幾丁質等成分,應用於食品、化妝品和生物塑膠等新產品,創造新產品可以利用達40%的蘑菇廢棄物。欲提高廢棄物重新利用的數量,將用於蘑菇栽培的土壤基質殘留物,製成有機肥料顆粒與沼氣;為提高利用度,在肥料添加營養物質,及將蘑菇副產物與其他類農業廢棄物結合。期盼技術邁向商業化,使蘑菇栽培業不會剩下任何廢棄物。
2021/02/02
臺灣的最高學府「臺灣大學」裡面有一座不可思議的現代化牧場,這裡或許產出了臺灣最聰明的鮮奶,運用智慧化管理技術,讓乳牛能維持在最舒適的環境,產出高品質的鮮奶。   透過監測系統來觀察乳牛的熱緊迫現象,經由感應器與電子裝置開發,可以追蹤整個乳牛牧場的環境,再根據溫度與溼度等數據資料,自動感應並適時啟動風扇和噴霧系統,確保乳牛能在最舒適的環境下飼養,並生產更多的牛奶。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運用在這座實驗牧場,同時也與企業合作,傳統牧場經過智慧化管理,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能維持較高的牛奶產量。運用智慧化管理技術不僅讓牧場管理效率更佳、乳牛們更快樂、民眾也可以享受到更高品質的鮮乳!
2021/02/01
2020日本十大農業技術新聞係由日本農林水產省集結民間企業、大學、公立試驗研究機關與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所發表的農林水產相關研發成果新聞,透過加盟會員(農業相關刊物等29個單位)以內容卓越度與社會關注度評選出十大農業技術新聞。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