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1/04
蘇格蘭鮭魚生產協會發布鮭魚產業新的永續發展憲章《A Better Future For Us All》,其涵蓋廣泛的漁業領域,旨在實踐動物福祉、健康環境、優質健康食品、多元人力發展、正面社會影響等五大承諾,以更嚴格的標準,激發藍色經濟的潛力來推動蘇格蘭疫情後的綠色復甦。
2020/12/31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 「栽培導覽醫生」的服務,透過土壤分析和作物分析兩大面項目劃分為土壤綜合診斷、土壤定點診斷、農作物診斷,使得土壤和作物的狀態可視化,再對作物的生長狀況施行最佳栽植方針;此外,根據不同的種植階段提供相對應的處理措施與建議,也是此服務的特色之一。
2020/12/31
台灣林木資源豐碩而珍貴,但因山老鼠盜木事件防不勝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保七警察合力以科學技術進行盜採防範措施,以補足山林管理人員人力不足並且更有效率管理林地,也能進行森林資源管理、氣候資訊蒐集、災害救治、野生動植物保育等,可使得森林資源多面向管理且更加完備。
2020/12/30
為了遏止豬隻傳染病的流行性感染,全國豬肉委員會建立AgView網路平台,可提供豬隻運動相關的視覺化數據與診斷結果,並且可在記錄當下同步登錄改寫紀錄,透過即時傳遞資訊、資料庫共享、協同合作等模式,確實建立豬隻疾病追蹤的防疫系統,讓使用該系統之養豬企業能夠將患病風險與損失降至最低。
2020/12/29
依據中央氣象局預報,109年12月30日至110年1月1日受寒流迅速南下影響低溫最顯著,從30日下午開始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北部地區及東北部地區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中部、東部及外島地區亦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農委會籲請農友注意防範,加強防寒準備,農漁養殖業者也請事先做好準備以防寒害。另該會將每日透過臉書與line群組提供氣象預報影音服務,請農漁民朋友多加利用,以進一步掌握天氣相關資訊。   農委會表示,請農友隨時留意最新氣象預報及未來低溫變化,並採取下列相關防範措施,以避免寒害,減少損失: 蔬菜與瓜果類部分:對較不耐寒蔬菜與瓜果類作物,應設置防風牆、防風罩、塑膠布或選用稻草或不織布直接覆蓋,採畦溝灌溉方式,以達保溫防寒效果;未採收瓜果,則以套袋處理,避免寒害。 果樹部分:加強擋風措施、果實套袋及表土覆蓋等防寒設施,冷氣團過境時,實施果園噴水;增施鉀肥,以增加作物耐寒力。尤其高接梨穗、柑橘、草莓、木瓜、番石榴、鳳梨、枇杷及香蕉等尤須留意。對已受害之果樹,應行修剪寒害枝條與葉片及疏花、疏果等措施。 花卉部分:除搭設塑膠棚溫室等設施加強保護外,種苗苗圃應加強畦溝灌溉或以塑膠布直接覆蓋,以達保溫防寒效果,田間酌量增施鉀肥,以增加耐寒力。 茶樹部分:當寒流來襲前及時在樹冠上覆蓋PE塑膠布、遮陰網等覆蓋物或撒上薄層稻草,地面敷蓋有機資材,保護茶樹。 養殖漁業部分: 於魚塭北側搭蓋防風棚、加深水深,加強越冬溝之保溫及防寒等設備。 低溫期間儘量避免擾動水體或驚動魚塭內魚群,應暫停投餌及視情況關閉水車。 在氣溫回升、暖和之日,視情況再酌投飼料。 低溫侵襲或留滯時,應注意水溫降低之速度,水溫若低於15℃時,應採緊急措施,以提高水溫,俾減輕受害。 必要時規劃儘早採捕,以減少寒害損失。 低溫與寒流過後,浮於水面之魚體應馬上撿除,防止水質惡化。 養畜禽業:加強仔畜禽的保溫及管理,設置擋風設施,隨時注意畜舍溫溼度,保持通風的環境並防範冷風的侵襲,以避免損失。
2020/12/29
荷蘭企業推出可清除牛舍糞便的Barn-E機器人,畜牛業者可以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使用APP進行管理,輕鬆調整時程表和路線;當機器人從清運路線返回糞肥傾卸區,可將收集的糞便傾卸並在此區為電池自動充電,有效協助畜養品質與效率,達到動物友善,紓解畜牛產業的缺工壓力。
2020/12/28
全世界對於塑膠製品極具依賴,生產的工廠也遍布全球,每年可生產3.5億噸,然有其中的3億噸未回收利用變成廢物,事實上,目前塑膠的回收成本也比過往高,人類已經將數10億噸的塑膠未經回收機制而進入自然環境之中,預估2050年之際,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比魚類還要多。然而,有種塑膠反擊機制正悄悄進行著,目前科學家已發現會吃塑膠的細菌,希望能夠解決地球上巨量的塑膠垃圾。
2020/12/28
台灣保育類動物大多生活於低海拔地區,與人類的生活區域重疊性高,農委會將於110年執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鼓勵農民友善農地,不使用除草劑等可能造成保育類動物危害的相關資材與設備,並依循公告方案內容給予生態服務給付獎勵金,為台灣保育貢獻心力。
2020/12/28
美國德州大學為農業用水的節約方法找出新的可能,研究團隊發明一種名為SMAG-soil的土壤,其特色會隨著溫度而產生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可將水資源循環利用,這項發明除了對於水源不足的乾燥地區有著莫大的幫助,也能友善環境,未來將持續研究,擴大應用範疇。
2020/12/25
香港城市大學與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家組成聯合研究團隊,在大嶼山與屯門的海堤上築建生態工程瓦片並且觀察12個月來的生物棲地變化,經過場域試驗,證實生態瓦片成功復甦沿海地區的生物物種,不論是動物數量、岩牡蠣均有顯著提升,未來也將持需優化生態工程瓦片,讓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受惠。
2020/12/25
農委會台東改良場採用蔓性馬纓丹成功以生態農法制衡梯田邊坡監益叢發的雜草,除了減低除草的人事成本,也使得農地不費任何化學資材便可有效抑制雜草,使得稻田生態景觀得以保存,未來更希望有更多人來到台東綠色旅遊,愛上這片美麗的景觀。
2020/12/24
歐盟所倡議的歐洲綠色政綱冀望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願景,希望透過數位轉型與綠色開發成功達成能源節流、改善熱島效應的智慧建築、交通控管、恢復生物多樣性等措施,並且致力邀約各大企業、歐洲太空總署與Mirpuri基金會共同參與,計以衛星科技作為領頭羊,妥善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太空數據、衛星通信與衛星導航等技術,再更進一步推動能源轉型。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