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創新技術對永續發展目標之影響路徑分析

2021/04/26 @國際

摘要

創新的糧食系統有助於實現多個永續發展目標,但也可能同時對其他目標產生弊端,為實現真正的永續,需要有意識地在不同永續發展目標之間權衡與協同。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團隊計算不同技術對糧食系統的潛在直接影響及其對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間接影響,結果為大部份技術對大多數目標有中性或不同程度的正面影響。

示意圖

創新技術對永續發展目標之影響路徑分析

  實現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緊迫性,必須藉由了解沒有可快速解決貧困、消除飢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而減輕。糧食系統之所以處於混亂,是因為在不完全理解干預措施可能產生的所有間接影響的情況下,引進管理的技術和方法,糧食系統不良的症狀包括非永續的耕作方式、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約30%糧食被浪費及損失,約有20億人因飲食而不健康,而2019年約有800萬人死於飲食風險因素。從有機廢棄物中萃取的蛋白質用於飼養禽畜可減少對豆粕的需求,如此可減少種植大豆引發的森林砍伐,但用於生產食品油的大豆產量下降可能會增加對棕櫚油的需求,反而導致為了種植油棕砍伐更多的森林,這是創新技術修復糧食系統產生利弊的例子。
  為了過渡至永續糧食系統,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Mario Herrero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透過制定縝密的過渡路徑、審慎監控關鍵指標,以及在當地實施透明的科學目標,可以控制目標之間的權衡。除了利用有機廢棄物生產微生物蛋白作為循環飼料外,團隊另研究其他三種糧食系統補救技術的對永續發展目標的影響路徑:
1.利用穀物補充土壤中的氮(即固氮),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及其對環境的非永續影響,例如水污染。但這可能會降低已經過度消費的食品之價格,導致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DCs)(如糖尿病)進一步增加。
2.個人化的營養技術可以根據人的遺傳特徵和新陳代謝量身訂做飲食來大大減少NDCs,但可能導致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使非永續快速增長(例如墨西哥的酪梨產業),且個人化營養的花費超過許多人的經濟能力;此外,如果此技術變得普遍,將產生大量敏感的個人數據。
3.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可以擴大精準農業的範圍,使食品價格降低、穩定食品供應,並減少肥料和水的過度使用,將有利於環境。然而減少對非技術性勞力的需求,進一步威脅小農戶生計不穩定,可能致使更多人口遷移到無序發展的大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不同技術對糧食系統的潛在直接影響(包括數位農業、基因技術和資源效率)及其對永續發展目標的間接影響。分析表明,大部分技術對大多數永續發展目標產生中性或不同程度的正面影響,但是就目標8(合宜勞動和經濟增長)、10(減少不平等)以及16(和平、正義與包容制度)而言,結果為正負參半。
  2015年建立的某些永續發展目標是從2000年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擴展,但發展方向並不正確,在COVID-19疫情爆發使營養不良惡化前,飢餓已經增加,迅速行動是必須的,改變和創新伴隨著權衡,但現今已有方法、科學、目標和社會經濟機制來確保行動的權衡得以漸漸克服,未來須要進一步發展建模和分析技術,以期更好地量化與理解創新技術與目標之間的多重結果與權衡取捨。 【延伸閱讀】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