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平衡發展海水與陸上養殖才能邁向永續

2021/03/24 @國際

摘要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專家針對近海海水養殖可以永續孕育世界之觀點提出懷疑,研究表明海水養殖的貢獻潛力被誇大,因生產成本高及專產高單價魚類,將不利小規模生產者發展與弱勢族群的營養獲取。研究團隊探討近年海水養殖的文獻重點、對環境永續貢獻的實證效度、與保育兼容的模式、養殖空間的潛力評估及業者促進海洋商業化的方式,總結建議海水養殖擴大時應優先強化發展陸上淡水養殖與沿海捕撈漁業,因養殖技術基礎且成本較低,可使新興經濟體及中小型生產者受惠,有助為人類公平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示意圖

平衡發展海水與陸上養殖才能邁向永續

  密西根州立大學Ben Belton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近海海水養殖業對糧食、營養安全及環境永續發展做出貢獻的潛力之論述提出疑問,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表明,海水養殖(如鮭魚等高單價魚類的箱網養殖)有平等支撐全球糧食需求的潛力是被誇大的,為滿足高生產成本,具工業規模的近海海水養殖場必須選擇養殖高市場價值的魚類,此將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反而阻礙小規模生產者的收益與就業機會,且無法為弱勢族群提供負擔得起的水產品,因多數人更依賴成本較低的陸上淡水養殖系統(如池塘、湖泊、河流)和海洋中捕撈的漁獲。藉由支持海洋資源私有化與專用化的發展模式,推動海水養殖業發展成為「藍色成長(blue growth)」動力的政策論述,有可能衝擊以沿海漁業維生的漁民。
  研究團隊首先了解近60年(1952~2009年)海水養殖文獻中主要探討的主題,並研究這些主題與前期文獻的差異,發現這些主張的邏輯與深化海洋私有財產制度的藍色成長議程相吻合,保護主義者和海水養殖支持者以此作為依據。第二,評估近期有關海水養殖對糧食、營養安全及環境永續性做出貢獻的論述之實證效度,發現這些主張未能充分說明養殖物種的生物經濟特徵和生產所需技術,掩蓋擴大生產的可能後果與環境外部經濟效果,並誇大產業成長的潛力,實際上海藻、雙殼類動物、高單價魚類對糧食供應的貢獻有限。第三,展示將海水產養殖重新構築為與保育兼容的方式。第四,須嚴格估算海水養殖發展空間的潛力,一項研究得到的估算值是立基於假設生產沒有進一步的經濟、環境或社會限制,然而有鰭魚類養殖無法套用此方法,因為在達到海洋空間限制之前,高飼養成本就會阻礙海水養殖進一步發展。第五,探討海水養殖業的參與者如何聯合推動海洋商業化,利用地理空間資訊執行海洋區域規劃,可將資源有效分配,再結合私有財產權和流暢的許可流程,將創造雙贏的解決方法。
  一些海洋保護團體認為與捕撈漁業相比,海水養殖的弊端較小,然而大多數養殖水產品都來自陸上的淡水養殖系統,其較不受資源限制,並透過集約化而非水平的擴展方式,可提高單位土地的生產率。為響應全球呼籲改變糧食系統達到公平、健康及永續飲食,海水養殖魚類產業擴大時,研究團隊建議政策制定者及投資者應強化發展陸上淡水養殖與沿海捕撈漁業,因養殖技術較基礎且成本較低,可使需求量高的新興經濟體及中小型生產者都可以受益,而將蔬果作物納入陸上水產養殖池塘的生產體系,也有助於提高氣候適應性,並提供更多元的食物。 【延伸閱讀】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於水產養殖業推動遺傳改善做法具有穩定糧食安全的潛力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