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這種亞洲主要食材 有助解決塑膠危機

2019/12/12 @臺灣

示意圖

這種亞洲主要食材 有助解決塑膠危機

  黃豆是亞洲飲食中的一種主要食材,數百年來一直被用來製作豆腐、味噌湯和豆漿。但現在,這種受歡迎的豆類也可製成保鮮膜的替代品,或許有助於解決地球的塑膠危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食品學教授威廉.陳(William Chen)發明了可生物分解的食品包裝。製成這種包裝的原料纖維素,是從黃豆產品製造商產生的廢棄物提煉而成。
  陳教授解釋說,將黃豆壓碎榨出的汁液可用來製作豆腐和豆漿,剩下的豆渣通常會倒掉。陳教授把這些糊狀的殘渣拿來發酵,由微生物吞噬養分,留下了纖維素(一種纖維)。
  以纖維素製成的塑膠包裝材料已在市面上使用多年,但陳教授說,既有的產品大多是由木材或玉米製成,而且這些作物是專為此目的而種植。相形之下,他開發出的包裝材料是由廢棄物製成,不會與供食用的作物爭奪土地,並且更具永續性。
  陳教授的技術有助於立即解決兩個問題:減少塑膠產量和垃圾掩埋場中食物垃圾的數量。 他說:「在新加坡,我們每年產生的廚餘能填滿1.5萬個奧林匹克規格的游泳池。」他並表示,由於豆類產品在新加坡非常受歡迎,因此每天至少會產生30噸黃豆殘渣。
  新加坡豆類飲料製造商 F&N已和陳教授的實驗室合作,並從其工廠直接供應豆渣。陳教授說,該公司正在執行一項可行性研究,以評估這種食品包裝能否在商業上與傳統塑膠包裝競爭。
  生物塑膠的生產成本通常比石化塑膠貴,但陳教授說,以大豆製成的包裝幾乎不需任何成本,因為原料不用錢。他並表示,商業規模的生產將涉及額外的費用,例如存儲和品管,但「我們還沒有計算出這些費用」。
  黃豆並不是教授製成生物塑膠的唯一天然產品。他還研發了一種方法,可將榴槤富含纖維素的果殼轉化為保鮮膜。 他說,儘管這種水果有受爭議的氣味,但新加坡人每年仍消耗1,200萬個榴槤,因此有大量的廢棄果殼供應。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