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保護區之劃設有助於減緩生物面臨氣候變遷之衝擊

2018/12/05 @國際

摘要

自然保護區的劃設,除減少人為直接影響外,赫爾辛基大學芬蘭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經過長期觀察下,發現當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時,自然保護區的劃設對於保護區境內鳥類物種多樣性帶來正面的影響,達到物種保育之目的。

示意圖

保護區之劃設有助於減緩生物面臨氣候變遷之衝擊

  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物種隨著氣溫逐年暖化,產生分布上的變化,原生物棲地由低海拔及低緯度地區逐漸轉移至高海拔及高緯度地區。除氣溫造成棲地分布變化外,人為活動干擾下,造成的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將破壞原有族群的分布;嚴重開墾下將永久造成棲地喪失(habitat loss),物種將因此面臨滅絕的風險。為保護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性多樣性在內的生物多樣性,各國政府陸續設立各式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以臺灣為例,我國依主管機關轄下區域及用途,依不同法源設立6種自然生態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自然保護區,藉以減緩人為活動對保護區物種造成之衝擊。 

  自然保護區的劃設,除減少人為直接影響外,赫爾辛基大學芬蘭自然史博物館(Finn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團隊經過長期觀察下,發現當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時,自然保護區的劃設對於保護區境內鳥類物種多樣性帶來正面的影響,達到物種保育之目的。研究團隊自1970年代起至近年,統計保護區內及保護區外的鳥類物種豐富度(species abundance,即同種鳥類之個體數),並將鳥類分成北方種與南方物種兩群進行長年觀察。研究結果發現,北方物種在全球暖化的衝擊下,保護區內的物種豐富度在幾年後,仍舊高於保護區外,且北方物種的分布南界與1970年代相同,並無明顯受全球暖化的影響;而對南方物種而言,北方保護區提供部分原本棲息在保護區外的南方物種北遷的機會,成為南方物種目前的新棲地。這項以鳥類為研究對象的結果顯示,保護區得以維持南北兩群物種的豐富度,北方物種不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之衝擊,南方物種也得以在緯度較高的保護區內拓殖新棲地。【延伸閱讀】海洋暖化將影響美加地區捕撈漁業

  臺灣是生物多樣性高且擁有許多特有種的地區,許多野生動物棲息在農委會林務局掌管的自然保護區中或內政部營建署轄下的國家公園內,主管機關如何對區內有效經營管理,將是維持臺灣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該研究的發現,能做為將來保護區劃設或重劃的參考依據之一。

  該研究由赫爾辛基大學芬蘭自然史博物館、芬蘭自然及獵物管理信託(Nature and Game Management Trust Finland)與芬蘭國家公園森林管理局(Metsähallitus, National Parks Finland)共同合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著名的生態學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