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翻轉邊際農地用途再造人與生態共生共榮

2018/11/22 @國際

示意圖

翻轉邊際農地用途再造人與生態共生共榮

  邊際農地(marginal farmland)係指農地周圍不適栽種作物的土地,這些土地可能因地勢較低不利排水,或因土壤特性不同,使得肥料或水分易流失等,使得肥力較差不適作為栽植之用。我國農業委員會農地資源劃分則將邊際農地定義為:「自然及人文條件不適合做生產使用的農地,包括地層下陷地區、海岸地區及坡地地區,但這些地區可能具有較佳的其他功能條件。」不論如何界定,邊際農地因土質、肥力及經濟等多方因素,不適合發展農用,但邊際土地在適當開發下仍可作為其他土地利用。

  美國能源部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自2011年起,研究具經濟效益的生質作物(biofuel crop),其中灌木柳(shrub willow, Salix miyabeana)及柳枝稷(switchgrass),是提煉生質燃料的重要研究物種。研究初步發現灌木柳及柳枝能適應砂質土環境、減緩土壤受侵蝕,並吸收鄰近農業施用過剩的肥料,在穩定水土保持之餘也能防止過多的肥料流溢到鄰近地區的土地及河川中。若過量的肥料流到周邊的水域甚至排放到下游海域,將因水域優養化造成大規模的藻華現象,藻華將使鄰近海域溶氧量下降並產生大量的毒素,對區域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為此,阿岡國家實驗室團隊在2013年起,選定6.5公頃的玉米田或大豆田進行田間試驗,以地理資訊系統及土壤肥力分析比對後,選出農地中生產力相對較低的區域,並在這些區域種植灌木柳,並觀察灌木柳是否能有效解決農地肥料隨地下水流到河川等問題。【延伸閱讀】計算歐洲致命橄欖樹病原體對經濟的影響

  在長期監測土質、地下水及觀測地面植被的結果發現,因灌木柳的根系深達地下水層,透過較深的根系能有效地攔截及吸收肥料流溢至地下水中過多的氮肥。除此之外,研究同時也觀察到農地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提高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等趨勢,顯示種植灌木柳除提供能源效益外,在環境友善及環境保護方面有定的效益。阿岡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顯示,若能於邊際農地推廣種植深根系的灌木柳,將有助於發展成為生產、生活及生態平衡的三生共榮,利於在地永續發展。該研究成果已於2018年美國地質學會大會發表。

  除國外推廣種植生質作物的方法外,我有關政府部門近期也在逐步規劃邊際農地做為推廣太陽綠能種電之用,顯示邊際農地目前在國內外皆由早期無人開墾的荒蕪地轉變為生生不息的自然寶地。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